秦始皇是如何建立秦朝的?

用戶69288316


-歷史之巔-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王朝,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封建帝王。

-烽火戲諸侯-

自東周奴隸制以來,“烽火戲諸侯”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失信於天下,直到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各諸侯國也沒來勤王。雖然後來東周復國,天下諸侯已然無視周王,東周名存實亡,進入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

有幾個大國,它們是晉國、齊國、楚國、燕國和秦國,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國家,宋國、鄭國、吳國、越國、中山國、巴國、蜀國、長沙國等。

那時的秦國地處西部,實力不如其它幾個國家強,但秦國雖然偏僻,卻是崇尚武力,關中隴西一帶又富裕。到了秦穆公時候,經過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又吞併巴蜀,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戰國時期-

秦國自侍兵強馬壯,開始問鼎中原。

晉國國君重耳之後,晉國特別倚重三大家族治國,它們就是趙家、魏家和韓家,其中魏家最強,常常持強凌弱,於是趙家和韓家就聯合起來對付魏家,打來打去互有勝負,不聽晉國國君使喚,晉國國君一想,乾脆把家分了吧!三家分晉,便有了魏國、趙國、韓國。

戰國時代各國互相火拼,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宋國、鄭國、中山……相繼被滅。

-遠交近攻-

秦國自滅巴蜀以後,因為偏處一隅,很少戰爭,發展的很好,但秦國素來有稱霸中原,一統天下的野心,常常攻打別的國家,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坐收漁翁之利。秦昭王採用客卿範睢的計策——“遠交近攻”,就是利用自己的強大,和稍遠的齊國建立同盟,攻打秦國附近的國家,以奪得土地和人口,再一步一步贏得天下。藉此,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其它各國都畏秦如虎,稱秦軍為虎狼之師。

-合縱家-

魏國有個叫蘇秦的大臣識破了秦國的陰謀,揹著寶劍來到魏王面前說:大王,秦國虎視眈眈,我們必須用合縱拆解連橫來共同對付秦國,若不能,恐將覆巢之下,並無完卵!如果你不聽我的話,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魏王非常感動,立即支持蘇秦遊說各諸侯國。蘇秦不孚使命,成功遊說各國同呼吸共命運,建立軍事政治同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這樣,雙方打打停停,相持不下。在六國抗秦這個階段,就到了秦王贏正這一代。

-連橫家-

秦王贏正這個人,雄才大略,繼續堅持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任用重臣李斯,採用他的“連橫”,派說客到各諸侯國,勸它們跟秦國交好,並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常常承諾只要滅了誰誰,兩國就平分土地和人口。果然,李斯成功的拆散了六國聯盟,他們互相爭鬥,彼此削弱,秦國坐收漁利。六國越鬥越弱,秦國越來越強,力量已不成對比。

秦國曆來重視人才,秦國的強大跟善於利用人才是分不開的。

此時的秦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指的是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奮發圖強,國力非常強大,糧草充足,是一統天下的時候了;地利,秦國的地標是西部,西南北三面無強敵,非常穩定。東面是菡谷關,居高臨下,一旦經略中原,定會勢如破竹,各個擊破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人和,秦王贏正是秦國有史以來最有雄才大略的國君,有有統天下的雄心。最重要的還是有謀臣李斯,大將白起、王翦、蒙恬、王僨,更有一支虎狼之師——秦軍!

-一掃六合-

白起率領秦軍繞過國力較強的趙國,攻滅了實力較弱的韓國,得手之後繼續滅了魏國。這樣,白起就到了趙國的背後。緊接著,蒙鰲率領另一支秦軍到了趙軍面前,白起蒙鰲前後夾擊,趙國消失在了僥倖之中。

剩下的齊、燕、楚三國,秦軍基本上切斷了它們互相聯繫的紐帶,只顧自保不暇,惶惶不可終日。

休整之後,秦軍率先向齊國發起進攻,齊亡。

向燕國發起進攻,燕國君投降,燕亡。

最後一個楚國。楚國自楚莊王時期成為春秋五霸後,楚國是叫花子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秦軍一路南下,不費吹灰之力就收拾了楚國,楚亡。

-千古一帝-

秦滅六國之後建立秦朝,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權力直屬中央,秦王自稱秦始皇。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秦始皇是我國封建史上第一個皇帝。

俗稱千古一帝。



我不是姑爺


秦始皇能建立秦朝,成為千古一帝,並不全都是秦始皇嬴政一個人的功勞。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祖輩在當秦王時採取了很多利國政策的原因。到嬴政接手時,秦國已經是七大諸侯國之中最強的一個了,有點類似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感覺。

秦獻公繼位之前,在秦國東面的魏國已經進行了變法,國力大勝。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 年),魏軍在名將吳起的率領下連連擊敗秦軍,使秦國的領土被吞併得只剩下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而且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秦國隨時都有可能被滅國的風險。而此時的秦國國內的情況更是糟糕到了極點:民風彪悍,私鬥成風,整個國家呈現出困頓低落的樣子,與通過變法後的魏國簡直有了天差地別。 因此,當秦獻公繼位後,他試圖通過效仿魏國變法來使國家強大起來,只不過秦獻公時期的變法決心雖然很大,但阻力太強了,加之沒有什麼能人輔佐他,這場變法就不了了之了。但是秦獻公死前用一種遺憾和勉勵的心情將秦國託付給了贏渠梁--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後繼續決心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他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以法治國,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和耕織。六年後更是實行商鞅的第二次變法:廢除奴隸制和井田制,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秦國通過商鞅的兩次大力改革,國力得到空前盛大,而改革最好的體現就是秦國趁魏國與齊國交戰之際,奪回了重要的河西之地,同時擊敗了魏軍的精銳之師。此時的國力完全可以與魏國抗衡。

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誅殺。但是他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繼續實行。再此之後的五任秦國國君,也都是依商鞅之法而治國,繼續將秦國壯大。其中比較有成就的有:在位二十六年的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剷除阻礙變法的保守派,立相分權,拓疆擴土,任賢用能;和在位五十四年得秦召襄王,他在位期間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繼續深化變法,堅持富國強兵,使秦國得以蓬勃發展,為未來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而剩下的三人秦王雖然在位時間不久,沒有什麼特別貢獻,但也不是什麼昏君。這得益於商鞅變法中依法治國的理念,在這種體系之下是很難產生昏君的。

而到了秦始皇繼位,其實這時的六國基本已經被他的祖輩打殘了。只要他不昏庸,並且採用正確的方法治國,任人唯賢,那麼他就可以在他在位期間收割六國了。一是秦王贏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根據以上戰略,秦王贏政命內史騰率軍渡過黃河滅掉第一個國家--韓國,後重用名將王翦破趙國都城邯鄲,迅速消滅趙、燕、楚、魏四國。六國之中的五國被滅以後,齊國投降。就這樣,秦王贏政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全國。

通過以上文章可知,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建立秦朝,成為千古一帝,其實是秦國七任君主共同努力、厚積薄發的結果。而建立秦朝的過程也成為了秦國七任君主的奮鬥史。


小獅Lion


這個問題算上問號才短短十二個字,就可以寫一本書出來。只能簡單作答,爭取控制在500字。

奮六世之餘烈。

從秦始皇的祖先秦孝公開始,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西戎小國走上了中央集權的軍國主義道路,耕戰立國,法家思想治國,國力大幅度增強。包括秦孝公在內的六代秦王堅持這些策略一百餘年,利用秦國處在西方的有利位置,採取連橫之術,遠交近攻削弱各國。軍事上以戰養戰,不斷出擊,把戰火燒在別國的土地上;

到了秦始皇為秦王的時候,其餘六國已經失去對抗秦國的勇氣。各國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互相之間已經失去合作抗秦的基本信任,即使明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仍然看著其他國家被秦國蠶食鯨吞。另外,各國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各種社會矛盾和政治腐敗問題都很嚴重,嚴重削弱了各國的抵抗力量。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個時間問題。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戰爭過程也很直接,從原來的蠶食改為鯨吞,各個擊破。放著最大的兩個齊國、楚國不打,先滅最近的韓國、趙國、魏國、燕國,佔了三晉之地和河北;之後揮軍南下,舉國之力拿下楚國;再徹底消滅燕國、趙國餘黨,從北方攻擊齊國並滅國。

整個過程用了十年時間。

書同文、車同軌,結束封建制。

統一中原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廢封建設郡縣,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多民族融合的中央專制集權國家。

秦朝對中國歷史影響非常深遠,秦始皇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沒有之一。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秦國日益強大,吞併其他諸侯國的野心越來越大。秦王審時度勢,一個個地消滅他們: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進攻勢力最弱小的韓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第二年,秦國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派王翦領兵攻趙。公元前228年,秦軍攻入邯鄲,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率幾百人逃到了代郡,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大將王賁帶兵十萬人進攻魏國。魏

王投降,魏國滅亡。公元前222年,王賁攻下代城,趙國徹底滅亡。同年,王賁攻下遼東,俘虜了燕王,燕國徹底滅亡。

接著,秦王打算去攻打楚國。由於楚國是個大國,所以他比較慎重。他把將領們召集到一起,先問青年將領李信,攻打楚國要多少人馬?李信想也沒想,輕鬆地說,依我看,不超過二十萬就足夠了。秦王又問老將軍王翦。王翦沉思了一會兒才回答說,楚國是個大國,用二十萬人去攻打是

不夠的。依我的估計,起碼要六十萬オ行。秦王很不高興,心想看來王將軍確實老了,思想太保守,我看還是李將軍說得對。於是他就派李信帶兵二十萬往楚國進發。王翦見秦王不聽他的意見,只好告老還鄉了。

李信帶了二十萬人馬到了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急忙派出大將軍項燕,率兵二十多萬,迎擊

秦軍。項燕是個很有謀略的將領,他一面親自帶領大軍與秦軍正面交鋒,另一面派副將在附近設下幾處埋伏。

李信自恃勇猛,驕做輕敵,全力與楚軍正面交戰。忽然楚軍的伏兵一批又一批地趕來,殺得秦軍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結果,秦軍損失慘重,不僅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將原來佔領的城池也給楚軍奪了回去。

秦王很生氣,把李信革了職,親自跑到王翦的家鄉,請他出來帶兵,並說,上回是我錯了,沒聽老將軍的話,這回非請將軍出馬不可。王翦說,大王一定要我帶兵,還是非六十萬人不可。楚國地廣人多,他們要發動一百萬人馬也不難。我說我們要出兵六十萬,還怕不夠呢。如果達不到這個數目,我也不能完成使命。秦王笑著說,這回一定聽將軍的就是!然後撥給王翦六十萬人馬。出兵那天,秦王還親自到灞上給王翦擺酒送行。

王翦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到了前線,命令士兵們安營紮寨,修築壁壘,卻不讓他們出兵應戰。有時候秦軍抓到了來刺探軍情的楚軍,就好酒好肉地款待,然後放回楚營。就這樣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項燕以為王翦年紀太大,膽小害怕,派兵只是駐防而已,於是放鬆了警惕。

忽然有一天,王翦大宴將士,說,今天我與諸位一起去破楚國!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奮勇爭先。王翦於是選出驕勇有力的兵士近兩萬人,另立為一軍,作為先鋒,將其餘士兵分成若干隊,從不同方向攻打楚國,吩咐楚軍一旦兵敗,馬上分頭佔領土地。項燕沒有料到王翦會突然攻擊,倉皇出來迎戰。秦軍兩萬名壯士蓄積力量已經多時,都想一試身手,於是大喊著衝向楚軍的陣地,一人足以對付百人。楚國的兵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軍一直打到壽春(今安壽縣西),俘虜了楚王。

項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急忙領兵退到長江旁邊,想通過水戰繼續抵抗。不料在這一年的時間裡,王翦造了不少戰船,並且訓練了水軍,在水戰中游刃有餘,根本不給楚軍任何反擊的機會。項燕絕望了,朝天長嘯三聲,拔劍自殺了。

這個時候,只有齊國沒有被收伏。齊王向來不敢得罪秦國。每次遇到其他諸候向他求救,他總是拒絕。秦國每滅一國,齊王都派人到秦國去道賀。秦王用黃金賄賂齊國使者,使者回到齊國,備述秦國對使者的優厚款待。齊王以為秦王與自己是交好的,依靠了這一點,就可以不修戰備,而且齊國與秦國距離遙遠,只要一心一意地聽秦國的話,就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等到五國相繼被秦國吞併,齊王心中方開始不安起來。

齊王與宰相後勝商議,發兵守衛本國的西界,以防秦兵的突然襲擊。但齊王萬萬沒有想到,王賁帶兵經吳橋,直攻濟南。齊國自建即位以來,四十四年沒有發生過戰爭,老百姓安於安定,從來不曾演習過武藝。況且秦兵的強暴,他們早有耳聞,一下子數十萬秦兵像泰山壓頂般衝殺過來,老百姓怎麼能不害怕,又有誰敢與秦軍對陣呢?王賁一路經過歷下、淄川,直搗臨淄,所經之地,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臨淄城中,百姓亂奔亂竄,城門都沒有人守衛。最後,齊王沒有辦法,只好投降。王賁派遣小官押送他到共城,安置在一間小茅草屋裡,只給他一丁點兒糧食。幾天以後,可憐的齊王竟被活活餓死了。

除秦以外,六個諸侯國都想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不敢同秦國抗衡。為了補償自己的損失,它們各自為戰,彼此之間互相攻打,企圖通過戰勝小國來擴大自己的範圍,沒想到卻給了秦國以各個擊破的機會。同時,秦國當時不但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據了優勢,更重要的是符合統一的歷史趨勢,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了。自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起,其間各諸侯國經過二百五十多年的紛爭,最後終於由秦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

秦王因為六國當年都自稱為王,覺得王這個稱號不足以尊稱自己;想要改稱為帝,可當年也曾有東西二帝的議論,認為稱自己為帝,尚不足以傳後世,也不足以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懾;而上古君號,只有三皇五帝,秦王自認為不但兼有三皇的美德,而且功績超過了五帝,於是將皇、帝兩號合併,稱自己為皇帝。他說,我為始皇帝,後世以數字排列,稱二世、三世…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一直到千秋萬代。天子自稱為朕,臣下稱皇帝為陛下。秦始皇召募手藝精良的工匠,用和氏壁做成一枚傳國的寶印,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不久,有大臣建議說,有些人輔佐陛下平定天下,功勞很大,希望陛下分給他們一塊土地,封他們為諸侯,如周朝太公周公的做法。秦始皇問道,周代那種分封疆土以立諸侯的做法,還可以實行嗎?群臣都認為,原本屬於齊、楚、代的國土,離秦較遠,難以顧及,不設立諸侯就沒有辦法管理。李斯卻分析說:周朝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同姓為多,他們的後代子孫,自相殘殺沒有停止過。今陸下統一了六國,應設立郡縣制。那些有功之臣,給他們豐厚的俸祿,但不能分封給他們一寸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個百姓,這樣就避免了戰爭,而且是長治久安的辦法。秦始皇聽從了他的意見,將天下分成三十六個郡。

秦始皇派人收取天下的兵器,聚攏到咸陽一齊熔化後,鑄成十二個人形雕塑,將它們放置在宮廷中,以應“臨洮長人”的祥瑞:將天下最富有的家庭遷到咸陽,共有二十萬戶;又在咸陽的北面,仿照六國時後宮制度,建造了六所離宮,並建造了阿房宮;任命李斯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接著又進行焚書、坑儒;建造萬里長城以防備匈奴的入侵。

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難以生存。等到秦二世,暴虐更甚於秦始皇,於是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歷史說是非


豔齊說正史:秦始皇,姓嬴名正,秦莊襄王之子,生於公元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他十三歲即王位,22歲開始親理朝政。

當時,中華大地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齊楚燕韓趙魏與秦並立於世,相互間你爭我奪,戰事不斷,天下百姓難以安生。贏正有心改變現狀,但當時的朝政被丞相呂不韋所把持,他有名無權,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

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任人擺佈,甘做傀儡,而是在大將王翦的幫助下,果敢地出手。他先從清除淫亂後宮又蓄意謀反的宦官嫪毐下手,追責至呂不韋,將其免職並賜死。從而清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將國家政權收歸於自己的手上。

此後,他採納了當時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廢止早先下達的逐客令,廣泛從他國招引政治與軍事方面的人才,整頓朝綱,彰明法律,擴充軍隊。

當國力得到進一步的充實之後,他開始了兼併六國的戰爭。

公元前230年,他以遠交近攻為策,遠交齊、楚兩國,首先派兵滅掉了近前的韓國。接著,他派大將王翦伐趙,其勢如破竹,一舉拿下趙九城。隨後,他大敗燕軍於易水河邊,逼迫燕王殺了曾派人行刺於他的太子丹。再接下來,他又派大將王賁攻魏,掘黃河之堤,水淹梁城,迫使魏王投降。拿下北方這幾國之後,他以大軍壓境,困楚一年,最終虜楚王,奪取了楚地。最後,他乘勝東進滅掉了齊國。

至公元前221年,在他的如此征伐下,中華大地四分五裂的局面終於結束。

但他並沒有到此止步。他統一了中國,還只能說,是打下了超越以往的基業,他還需要建設它,鞏固它。

因而,他去掉了自己原有的王字頭銜,取三皇五帝各一字,自稱皇帝,且前綴始字,以示開局。他要一代一代地將自己開創的事業傳下去傳至萬萬代。為了強化他的權威,他還讓人制出五龍盤臥的玉璽一方,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他要萬萬代地保持國家的如此統一和昌盛,萬萬代地讓子民不再遭受兵革之禍而安康幸福。

以上做法,看似隨意,但它對於維護一國之君的統治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起碼明示了中央集權的頂峰人物乃君權神授而不可替代。以此,也是在告訴世人,現在的一切只是個開頭,更輝煌的局面還在後面,從而使追隨者更具動力地為之進取。

接下來,他又推出了一系列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講更具有空前意義的措施。

首先,在中央,他設立了三公九卿的統治機構;在地方,他借鑑了周朝分封子弟與功臣取地為侯最終引發戰事不斷的教訓,將全國只分劃出36個郡,子弟和功臣可以出任其行政長官,但不享有轄區私有權,其人,中央可以任意調動。這就避免了各自因領地面積的多少而產生爭奪。

跟著,他統一了全國便於人與人交流的文字,統一了便於商品流通的貨幣,統一了便於車輛通行的國道的寬窄,統一了便於物品計量便於收取賦稅的度量衡。

為了杜絕世人引經據典對他的上述新政誹謗攻擊,他又下令除醫藥、占卜、種植和一定級別的官吏可以存閱的書籍之外,世人要將其他的雜書一律上交焚燬,三十日不交者,處以黥刑和徒刑;談論《詩》、《書》者斬首,以古非今者滅族。

緊隨其後,他又將460餘位暗下攻擊他的人在咸陽予以活埋。

這可謂也是一種統一,即統一全民族的思想意識,使之步調更加一致地按照他指引的目標前行,而不允許存在反對他的聲音,不允許敵對的社會輿論阻礙他的意志的貫徹和執行。誹謗者必須閉嘴,不閉嘴,即從肉體上予以消滅。

與此同時,為了擴大疆域,他南征百越,以大將尉屠雎為統帥,兵分五路,攻下了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一帶大部分地區,並從內地移民50餘萬人至那些地方,與當地人雜居,屯戍墾殖,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文化傳播至那裡。

他繼而在大將蒙恬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之後,於高闕、陽山、北假等地設立郡縣,同樣從內地移民數十萬人,去那裡從事開發與建設。

隨之,他又調集民夫,將原燕、趙、齊等國的高牆式防禦體連接起來,修築出東起遼東碣石西至甘肅臨洮的五千餘公里的長城,以抵禦匈奴的反撲與侵擾。

他又在這期間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即解決了軍糧運輸問題,也為那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就是這樣,在他的努力下,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在中華這片曾飽受戰亂之苦的大地上矗立了起來。



夢野豔齊


自秦孝公以商央變法以來,秦以耕戰立國,以連橫之策對山東六國各個擊破,至嬴政,秦統一六國已成大勢,不可逆轉,內有呂不韋,李斯等打理內政,外有王家,蒙家等精英統帥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然後一統六合,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幣制。從此真正奠定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大一統思想根基!


岷山之客玉


秦始皇是修建萬里長城建立秦朝的了吧!


我叫陳芃旭


秦始皇是在秦國曆代先君的基礎上,特別是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空前強盛。這為後來打下基礎,嬴政即位後,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按照既定策略,任用有識之士,經過大小戰役,合縱連橫,逐個擊破,橫掃六國,最終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


太史令起居郎


滅六國、實力的象徵 書同文、車同軌 高瞻遠矚 秦始皇雄才大略建立秦帝國


陳R龍蹯路路達繳槍Bu殺


秦王嬴政滅六國,南征北戰統一全國,建立秦王朝。建國後創立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欲秦朝千秋萬代。史稱秦始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