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寶釵的詠白海棠詩好還是湘雲的好?

潤楊閬苑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題主這個問題,好讓人為難啊。

尤其是詩這種東西,本身主觀性就很強,要不然怎麼高考作文一般都不允許以詩歌為體裁呢?在我看來,只要符合詩歌格律的基本要求,言之有物,能讓人產生共鳴的,都可以算好詩。

具體到《紅樓夢》裡的詠白海棠詩,書中的裁判李紈已經有結論。若論風流別致,是黛玉的取勝,若論含蓄渾厚,是寶釵的佔優。可見,不同的人寫的詩有不同的風格,在書中,正好對應各人的性格和自我定位。

史湘雲的詩是後來補寫的,一補就補了兩首,可見也是很有急才的一個女孩子。雖然這兩首詩沒有參與當時的評判,但是從詩本身也可以看出湘雲的特點。

簡單地說,詩言志。寶釵、湘雲、黛玉幾個人的詠白海棠詩,很好地表現出了她們幾個人的不同志趣。

寶釵的詩: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這首詩給我的感覺就是描畫出了一個莊重矜持的大家閨秀的形象,不揣冒昧用現代的語言“翻譯”一下,大意是:

持重的女孩愛惜自己的羽毛,在白天也輕掩上門扉,拎起小壺澆灌那長了苔痕的盆花。

秋日的階梯,彷彿洗去了胭脂的痕跡;晶瑩的露珠,彷彿召喚了冰雪之魂。

那看似淡淡的白花,何嘗不是另一種極致的豔麗動人?如果愁緒太多,哪來白玉無暇?

我只願用這樣的淡雅高潔奉獻給上仙,看斜陽拉長身影,又是默默的一天。

——感覺端莊、典雅,有一種不語自明的自矜自重,確實很符合寶釵的人設。

黛玉的詩: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這首詩在我看來“詩意”是最突出的,用字和意象都很驚豔。也嘗試“翻譯”個大意:

簾子半掩半卷,門扉半開半閉,這花啊,是用冰碎做的土,用白玉做的盆。

那色澤,彷彿從梨花的蕊中偷來三分白色,又從梅花心中借來一縷芳魂。

好像月宮仙子,輕輕縫上絲絹的衣袂;又如秋閨怨女,默默拭去臉上的淚痕。

滿懷的嬌羞能向誰訴?只能默默無語中,伴隨秋風迎接黃昏的來臨。

——感覺飄逸、靈巧,充滿想象力,果然是“風流嫋娜”具有詩人氣質的黛玉的寫照。

湘雲的詩,第一首: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

這首詩給我的感覺是大氣、憨厚,孩子般的可愛。也“翻譯”個大意:

這花?那就是神仙昨天降臨都城門內,種下的一盆稀罕的藍田玉啊。

看她的樣子,應該是月中嫦娥,本身就喜歡清冷,不是悲悲切切離魂的倩女。

這白色,宛如陰鬱的秋天送來的霜雪。殘留的雨點,更為她添了幾分印痕。

難得招詩人喜愛,為她寫下動人詩句,這樣她的晨昏也就不會寂寞了。

——很有真性情的一首詩,帶點活潑跳躍,也是湘雲平時給人的印象。

湘雲的第二首詠白海棠: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乾風裡淚,晶簾隔破月中痕。
幽情慾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

這一首又是另一種風格,基本上每一行的情感都跟上一首反著來。試著寫個大意:

這臺階,這門楣,到處都是仙草縈繞,那這花可以放在牆角,也可以種在盆裡。

花兒嘛,太注重高潔,是很難找到朋友的。就像人,成天傷春悲秋,容易斷魂啊。

那悲切,像潔白的蠟燭在風中流盡眼淚;那清冷,又像水晶簾子隔開月亮的痕跡。

一腔心事,多想向嫦娥傾訴,怎奈夜色昏黃,走廊寂靜,一切歸於虛空。

——所以湘雲也是很有詩才的,只是她的詩到底要表達什麼,有時會有些看不大明白了。

所以,到底哪一首好呢?其實我覺得無分高低,就像李紈說的,看你取什麼樣的評判標準。幾首詩寫出了幾種形象,恰如書中詩作者平日的形象,寶釵的端莊、黛玉的靈動、湘雲的豁達,看你喜歡哪種了。

參見之前的相關回答:

《中薛寶釵的這首詩有何深意?》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單從詩的質量來說,當然是寶釵的詠白海棠詩更好。畢竟在大觀園詠白海棠詩比賽中薛寶釵被李紈評為第一名,這是得到大家公認的。

薛寶釵被評為第一名不是沒道理的。當然也不是說史湘雲寫的詩不好。只是兩人對比起來,薛寶釵的詩更含蓄渾厚,略勝一籌。史湘雲也是一位詩才敏捷,才情過人的丫頭,她寫詩通常以數量見長,比如在詠白海棠詩比賽中,她就寫了三首。

其實寶釵,黛玉,湘雲三人寫詩各有特色。如果非要拿出來對比分出個名次的的話。寶釵和黛玉肯定要勝過湘雲一頭的,關於這一點,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是認同的。

大觀園總共舉辦過兩次詠詩比賽,第一次詠白海棠詩:薛寶釵被評為第一名。第二次詠菊:林黛玉被評為第一名。由此可見史湘雲在寫詩的才情上跟林黛玉和薛寶釵比起來,還是欠些火候的。

下面分別是兩人的詠白海棠。大家可以欣賞對比一下。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史湘雲《詠白海棠》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


醉美中國傳統文化


一切的詩詞藝術,作者用心血賦予其生命,讀者,鑑賞者與其發生情感的共嗚,而激活其生命,這就是作品的價值。

薛寶釵與史湘雲的詠白海棠詩,無有高低好壞之別,差別的是讀者的性格,情感對其詩的感應,產生的愛好不同。

薛寶釵生於鉅商之家,她的天生麗質與聰明,使父母把家業的興盛寄託在她身上,而注重教養,想用入宮選秀來振興家業。她在明白自己的使命後,用‘自攜手甕灌苔盆’,來礪志自己的一切言行,在明白‘淡極始知花更豔’中用淑女,大家閨秀的親和感來博得賈府上下人等的認可。而在自己的使命,前程茫茫中,‘不語婷婷日又昏’,內心充滿了不安與無奈。在這心事重重中渡日,壓仰和扭曲了心靈。

史湘雲同樣出生於貴族之家,從小父母雙亡,一直寄人籬下的生活磨滅了貴公主的光環,請看她的詩: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乾風裡淚,晶簾隔破月中魂。

幽情慾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

香草幽蘭,夲是眾多植物界的一員,長在盆中的顯得高貴,長在牆角的顯得低賤,這是世俗的看法。而作為花草夲身,它長在盆中也不覺得髙大上,長在牆角也向著陽光自由生長,長在任何地方都還是花草,無須尋偶,無須斷魂。如有遺憾的是生不逢時日已昏,訴與嫦娥又如何。

沒有嬌生慣養的生活,造就了她的豪放與悲情,加上其天賦的冰雪聰明,才思敏捷,在參透世事之後,對人對事都是一針見血,胸懷坦坦,從不裝模作樣,自己適應,活得自在就好,這就是史湘雲的性格與命運。

夲人還是為史湘雲的也宜牆角也宜盆投一票。

作者寫的是紅樓夢

讀者看的是夢紅樓






潘74121383


寶釵的詩比史湘雲的要好很多。

除了黛玉,大觀園裡的詩無人能與寶釵相敵。

與寶釵比史湘雲不行。史湘雲的兩首比不上寶釵的一句,“淡極始知花更豔”,這句詩蘊含太多哲理妙思;寶釵若不是從小博覽群書又學習了繪畫,若不是常常沉思感悟,根本寫不出這麼美的詩句。還有諷螃蟹“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實在老辣。

寶釵的精神世界已經成年,史湘雲還是一個做夢的妙齡少女。




紅樓夢李醒


“柴鵬程的航海日記”與你一同讀懂《紅樓夢》

謝謝“潤楊閬苑”朋友的邀請。

薛寶釵與史湘雲誰寫的《詠白海棠》詩更勝一籌呢?

先來看薛寶釵的:

《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在介紹薛寶釵的《詠白海棠》詩之前,先來說說這首詩寫作的背景。

《紅樓夢》是一部明末清初時期歷史事件的寓言小說,作者從林和靖先生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中,取雪代指滿清,所以,薛寶釵的薛(雪)指的是滿清。釵就是金釵,指的也是滿清,由於滿清初建國之時稱“金”,即歷史上的“後金”,寶釵用的是“射覆”法,用釵射金,也就是薛寶釵判詞中說的“金簪雪裡埋”。所以,薛寶釵就是滿清。海棠指的是朱明。為什麼作者把海棠比作朱明?或許是因為李自成顛覆了朱明,作者借用“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詩意,用梨花指李自成,用海棠指朱明。白海棠指的就是滿清侵入中華,滿清來自東北苦寒之地,寒冷是它的標配,白雪是它的特徵。再一個,朱明皇帝是紅帝,數火,滿清為了入主中原,就宣稱自己是白帝,屬水,因為水克火。由於薛寶釵在《紅樓夢》中指滿清,所以,薛寶釵的《詠白海棠》詩就是以滿清的口吻來寫。詩中的第二句“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中的胭脂,指的是朱明,冰雪就是滿清。滿清佔領了中華,當然也進行滿清的教育,去除朱明的痕跡,所以要把胭脂洗出,用冰雪重鑄靈魂。第三句“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這裡的花,玉也是指中華,漢人。由於滿清是白的,所以更顯出中華的鮮豔,讓滿清頭疼的是,怎樣才能讓玉沒有紅色(朱明)的痕跡呢?

史湘雲,即使香隕,香指的是中華。還記得賈寶玉給林黛玉講的“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嗎?香芋,就是香玉,中華之玉,玉璽,指的是李自成當皇帝一事。李自成就是是中華隕落的罪魁禍首,所以,史湘雲就代表李自成的綠林軍,她的《詠白海棠》詩是從李自成的綠林軍角度寫的。

史湘雲的《詠白海棠》詩是兩首:

《白海棠和韻》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黃昏。

其二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乾風裡淚,晶簾隔破月中魂。

幽情慾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

《其一》詩中,“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這裡的神仙,指的就是李自成,降都門,指的是李自成進北京。種得藍天玉一盆,指的是李自成稱帝。第二句中的霜娥,即嫦娥,明月,指的是明朝,偏愛冷,冷,就是滿清。指的是南明聯合滿清剿賊一事。由於滿清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進入中原,所以南明以為滿清是朋友。倩女,由於倩女姓李,所以用倩女指李自成。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朱明勾結滿清,所以李自成丟了皇位。第三句“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雪,當然就是滿清,雨漬,也是滿清。痕,即恨。這句都是說南明招來滿清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最後一句“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黃昏”,說的是後人譏笑李自成的“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李紈判詞的最後一句“枉與他人作笑談”也是一個意思。

史湘雲《詠白海棠》詩的第二首的第一句“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蘅芷,當然指的是滿清,因為代表滿清的薛寶釵的住所題的匾額就是“蘅芷清芬”,蘿薜,香草,指的是中華。第二句“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花是中華,花由於喜歡清潔難以尋找到她的配偶,人為悲秋易斷魂,人指的就是李自成,這句說的是李自成王朝短命的原因。第三句“玉燭滴乾風裡淚,晶簾隔破月中痕”玉燭,即玉朱。風東風,指滿清。晶,水晶,指滿清。月,明月,指朱明。朱明由於滿清的圍剿滴乾了它的眼淚。滿清把大明分為南北兩個國家。最後一句“幽情慾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這一句說的是李自成的綠林軍與南明由於共同的敵人是滿清,最終走到了一起,嫦娥,指的是朱明(南明)。廊,指的是朝廷。夜色昏,指的是大明的已經日薄西山了。

歡迎批評指正。


柴鵬程的航海日記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詠白海棠》是大觀園詩人們第一次集體展示才華。起詩社後第一次命題作詩。當時史湘雲不在現場,是過後聽說眾人作詩才補做的。她的詩,沒有參與現場評判。開始參與創作的有四個人,他們是探春,寶釵,寶玉,黛玉。李紈做為主考官,當場給出了評判:“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黛玉作品);若論含蓄,終讓蘅稿(蘅蕪君之稿,即寶釵)。也就是說,李紈雖判寶釵第一,但如果換一個評判的標準,黛玉的也很好。

這個問題,很明顯是覺得,寶釵爭了第一,湘雲後到,也做了兩首,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第一?

有人或許會說,這些詩,都是曹雪芹作的,都差不多。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紅樓夢》的詩詞雖然都是曹雪芹作的。但他是代書中人物所擬,力求詩的水平和格調與人物身份相符,這一點,曹雪芹做到了。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所以,這些詩的水平,還有差別的。賈寶玉不算,大觀園女詩人中,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都是高手。只是性格不同,做詩的風格也就不同,很難說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探春的水平稍差一些。這首詠白海棠的詩中,也體現了各個人物的不同性格。

古代人寫詩,特別是詠物詩。作者雖然是在詠物,但所寫的實際上都是自己,在詩中或者是以人擬物,或者是以物擬人,所詠之物,都有自身的精神氣質。這次詠白海棠的五個人中,只有賈寶玉的詩中出現了美女的形象:“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只有在寶玉的眼中,白海棠才是物化的對象,“太真”是楊貴妃,西子也就是西施,在《紅樓夢》中,寶釵因體態豐潤,被比做楊妃;黛玉因病態之美,被比做西施。也就是說,寶玉在詠白海棠的時候,心裡大概既有黛玉的影子,也有寶釵。但寶釵只是一閃而過,黛玉才是永久的掛牽。因為接下來的描寫是“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這就很像林黛玉了。所以,林黛玉時時都在賈寶玉的心裡,而寶釵只是偶爾在他心中閃過。

我們再看看林黛玉的:半掩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盤。開篇不寫白海棠,卻寫種玉之人。碾冰與玉的形象,體現了人格的高潔。“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絛魂”,這是寫白海棠有梨花的潔白,梅花的精神。而“偷來”“借得”的說法,新穎別緻。“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這是一個流水對。白海棠像一個美女一樣,穿著嫦娥為其縫製的衣服,擦試眼中的淚痕。這個美女當然就是黛玉自己。你看,黛玉的“秋閨怨女拭啼痕”與寶玉的“宿雨還添淚一痕”,是否是相似的,說明他們二人,眼中觀一物,心中想一人。林黛玉的詩體現出一種真誠與率性之美。

薛寶釵的當然也不錯: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在大白天裡,也要關上門。這是自覺遵守規矩,這不就是薛寶釵自己嗎?拿著手甕澆花,寫的也是種花護花之人,與林黛玉起首一致,比探春寶玉都高明。頷聯,都是倒裝句,意是,秋階洗出胭脂影,露砌招來冰雪魂。這是形象描寫,也是精神自況。淡極始知花更豔,是說白海棠這種素雅淺淡之美,才是更漂亮的。這也是在說自己。愁多焉得玉無痕,卻有暗諷寶玉和黛玉之意。二人的詩中,都有多愁的詞句,性格亦是如此。玉上有痕跡,就不是白玉無暇了,白玉有暇都是因為你們愁太多了。

我要把自己的美麗奉獻給秋天之神(白帝),不必多說什麼,就讓這潔靜的美麗停留在這兒好了。

這首詩寫的確實很有身份感,大器穩健,也難怪李紈評為第一。

如果說前邊幾位都在白海棠中寄託了自己的情感。史湘雲的作品同樣反映了她的性格,而且,她的第二首作品,很可能與八十回後她的結局有所關聯。

先看第一首:

神仙昨夜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呤不倦,豈令寂寞度黃昏。

這一首與前邊四人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從白海棠不同凡響的出處入手。是仙人種下的“藍田玉一盆。第二聯傳達出的精神氣質也不同,這裡的白海棠依然是美女形象,但霜娥愛冷體現出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倩女離魂“是情感傳奇,這也是一個流水對,她(白海棠)是愛冷的冰雪女神,而不是因情而離魂的“倩女“。體現出史湘雲“從未將兒女心事略縈心上“的闊大胸懷。

第三聯“秋陰捧出何方雪?"是寫白海棠象雪一樣白。“何方雪“又是對前兩聯的呼應,它是神仙種下的藍田玉,又是冰雪女神的精魂。通過這一問,把前邊內容全部聯繫起來,聯想豐富構思奇特,非高手不能。難怪脂硯齋評論說:“拍案叫絕,壓倒群芳,在此一句。“

最後一聯寫了詩人對白海棠的喜愛之情。

史湘雲的這首詩。既無林黛玉式的哀愁,也沒寶釵式的矜持。更無薛林共有的兒女之態。有的只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之情。確是好詩。

把詠白海棠的幾首詩大體分析了一下,薛林與史湘雲風格不同,各有特點。無所謂誰的最好。看自己的喜好。因時間關係,史湘雲的第二首就不討論了,只抄錄於後。

其二: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愁易斷魂。

玉燭滴乾風裡淚,晶簾隔破月中痕。

幽情慾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l


七月流火140400643


寶釵的詩明顯高於湘雲。

詩如寶釵自畫像題詩:我覺得她活得很累,"珍重芳姿晝掩門"。

她心機重:"不語婷婷日又昏"。不關己事不開囗,一問搖頭三不知。"淡極始知花更豔"。正是寶釵的寫照。

史湘雲是性情中人,她吃鹿肉,醉臥芍藥眠,活潑開朗隨性。所作詠白海棠詩不如她醉臥生動。


閒雲王淑賢


其實這些詩是很難分出高下的。它們不過是作者刻畫人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每個人的詩都著表現其出身門第,文化層次,性格特徵,命運歸宿,都是作者為自己設計的人物代擬的。既使文中推黛玉的詠菊詩為首,湘雲的白海棠詩第一,寶釵的螃蟹詠奪冠,也是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並不能作為評判標準。


陳老師224723857


在大觀園詩社,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列前三無疑,各有千秋。史湘雲的詠白海棠,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遙遠的星12


當然是寶釵的詩好,她無意間寫出了中國閨閣裡最好的女子的狀態,珍重芳姿,淡極始知花更豔,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教養出來的好女兒才會有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