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润杨阆苑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题主这个问题,好让人为难啊。

尤其是诗这种东西,本身主观性就很强,要不然怎么高考作文一般都不允许以诗歌为体裁呢?在我看来,只要符合诗歌格律的基本要求,言之有物,能让人产生共鸣的,都可以算好诗。

具体到《红楼梦》里的咏白海棠诗,书中的裁判李纨已经有结论。若论风流别致,是黛玉的取胜,若论含蓄浑厚,是宝钗的占优。可见,不同的人写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在书中,正好对应各人的性格和自我定位。

史湘云的诗是后来补写的,一补就补了两首,可见也是很有急才的一个女孩子。虽然这两首诗没有参与当时的评判,但是从诗本身也可以看出湘云的特点。

简单地说,诗言志。宝钗、湘云、黛玉几个人的咏白海棠诗,很好地表现出了她们几个人的不同志趣。

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就是描画出了一个庄重矜持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揣冒昧用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

持重的女孩爱惜自己的羽毛,在白天也轻掩上门扉,拎起小壶浇灌那长了苔痕的盆花。

秋日的阶梯,仿佛洗去了胭脂的痕迹;晶莹的露珠,仿佛召唤了冰雪之魂。

那看似淡淡的白花,何尝不是另一种极致的艳丽动人?如果愁绪太多,哪来白玉无暇?

我只愿用这样的淡雅高洁奉献给上仙,看斜阳拉长身影,又是默默的一天。

——感觉端庄、典雅,有一种不语自明的自矜自重,确实很符合宝钗的人设。

黛玉的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首诗在我看来“诗意”是最突出的,用字和意象都很惊艳。也尝试“翻译”个大意:

帘子半掩半卷,门扉半开半闭,这花啊,是用冰碎做的土,用白玉做的盆。

那色泽,仿佛从梨花的蕊中偷来三分白色,又从梅花心中借来一缕芳魂。

好像月宫仙子,轻轻缝上丝绢的衣袂;又如秋闺怨女,默默拭去脸上的泪痕。

满怀的娇羞能向谁诉?只能默默无语中,伴随秋风迎接黄昏的来临。

——感觉飘逸、灵巧,充满想象力,果然是“风流袅娜”具有诗人气质的黛玉的写照。

湘云的诗,第一首: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大气、憨厚,孩子般的可爱。也“翻译”个大意:

这花?那就是神仙昨天降临都城门内,种下的一盆稀罕的蓝田玉啊。

看她的样子,应该是月中嫦娥,本身就喜欢清冷,不是悲悲切切离魂的倩女。

这白色,宛如阴郁的秋天送来的霜雪。残留的雨点,更为她添了几分印痕。

难得招诗人喜爱,为她写下动人诗句,这样她的晨昏也就不会寂寞了。

——很有真性情的一首诗,带点活泼跳跃,也是湘云平时给人的印象。

湘云的第二首咏白海棠: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一首又是另一种风格,基本上每一行的情感都跟上一首反着来。试着写个大意:

这台阶,这门楣,到处都是仙草萦绕,那这花可以放在墙角,也可以种在盆里。

花儿嘛,太注重高洁,是很难找到朋友的。就像人,成天伤春悲秋,容易断魂啊。

那悲切,像洁白的蜡烛在风中流尽眼泪;那清冷,又像水晶帘子隔开月亮的痕迹。

一腔心事,多想向嫦娥倾诉,怎奈夜色昏黄,走廊寂静,一切归于虚空。

——所以湘云也是很有诗才的,只是她的诗到底要表达什么,有时会有些看不大明白了。

所以,到底哪一首好呢?其实我觉得无分高低,就像李纨说的,看你取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几首诗写出了几种形象,恰如书中诗作者平日的形象,宝钗的端庄、黛玉的灵动、湘云的豁达,看你喜欢哪种了。

参见之前的相关回答:

《中薛宝钗的这首诗有何深意?》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单从诗的质量来说,当然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更好。毕竟在大观园咏白海棠诗比赛中薛宝钗被李纨评为第一名,这是得到大家公认的。

薛宝钗被评为第一名不是没道理的。当然也不是说史湘云写的诗不好。只是两人对比起来,薛宝钗的诗更含蓄浑厚,略胜一筹。史湘云也是一位诗才敏捷,才情过人的丫头,她写诗通常以数量见长,比如在咏白海棠诗比赛中,她就写了三首。

其实宝钗,黛玉,湘云三人写诗各有特色。如果非要拿出来对比分出个名次的的话。宝钗和黛玉肯定要胜过湘云一头的,关于这一点,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是认同的。

大观园总共举办过两次咏诗比赛,第一次咏白海棠诗:薛宝钗被评为第一名。第二次咏菊:林黛玉被评为第一名。由此可见史湘云在写诗的才情上跟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起来,还是欠些火候的。

下面分别是两人的咏白海棠。大家可以欣赏对比一下。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史湘云《咏白海棠》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醉美中国传统文化


一切的诗词艺术,作者用心血赋予其生命,读者,鉴赏者与其发生情感的共呜,而激活其生命,这就是作品的价值。

薛宝钗与史湘云的咏白海棠诗,无有高低好坏之别,差别的是读者的性格,情感对其诗的感应,产生的爱好不同。

薛宝钗生于巨商之家,她的天生丽质与聪明,使父母把家业的兴盛寄托在她身上,而注重教养,想用入宫选秀来振兴家业。她在明白自己的使命后,用‘自携手瓮灌苔盆’,来砺志自己的一切言行,在明白‘淡极始知花更艳’中用淑女,大家闺秀的亲和感来博得贾府上下人等的认可。而在自己的使命,前程茫茫中,‘不语婷婷日又昏’,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无奈。在这心事重重中渡日,压仰和扭曲了心灵。

史湘云同样出生于贵族之家,从小父母双亡,一直寄人篱下的生活磨灭了贵公主的光环,请看她的诗: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魂。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香草幽兰,夲是众多植物界的一员,长在盆中的显得高贵,长在墙角的显得低贱,这是世俗的看法。而作为花草夲身,它长在盆中也不觉得髙大上,长在墙角也向着阳光自由生长,长在任何地方都还是花草,无须寻偶,无须断魂。如有遗憾的是生不逢时日已昏,诉与嫦娥又如何。

没有娇生惯养的生活,造就了她的豪放与悲情,加上其天赋的冰雪聪明,才思敏捷,在参透世事之后,对人对事都是一针見血,胸怀坦坦,从不装模作样,自己适应,活得自在就好,这就是史湘云的性格与命运。

夲人还是为史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投一票。

作者写的是红楼梦

读者看的是梦红楼






潘74121383


宝钗的诗比史湘云的要好很多。

除了黛玉,大观园里的诗无人能与宝钗相敌。

与宝钗比史湘云不行。史湘云的两首比不上宝钗的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诗蕴含太多哲理妙思;宝钗若不是从小博览群书又学习了绘画,若不是常常沉思感悟,根本写不出这么美的诗句。还有讽螃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实在老辣。

宝钗的精神世界已经成年,史湘云还是一个做梦的妙龄少女。




红楼梦李醒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与你一同读懂《红楼梦》

谢谢“润杨阆苑”朋友的邀请。

薛宝钗与史湘云谁写的《咏白海棠》诗更胜一筹呢?

先来看薛宝钗的: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在介绍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之前,先来说说这首诗写作的背景。

《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历史事件的寓言小说,作者从林和靖先生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中,取雪代指满清,所以,薛宝钗的薛(雪)指的是满清。钗就是金钗,指的也是满清,由于满清初建国之时称“金”,即历史上的“后金”,宝钗用的是“射覆”法,用钗射金,也就是薛宝钗判词中说的“金簪雪里埋”。所以,薛宝钗就是满清。海棠指的是朱明。为什么作者把海棠比作朱明?或许是因为李自成颠覆了朱明,作者借用“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诗意,用梨花指李自成,用海棠指朱明。白海棠指的就是满清侵入中华,满清来自东北苦寒之地,寒冷是它的标配,白雪是它的特征。再一个,朱明皇帝是红帝,数火,满清为了入主中原,就宣称自己是白帝,属水,因为水克火。由于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指满清,所以,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就是以满清的口吻来写。诗中的第二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中的胭脂,指的是朱明,冰雪就是满清。满清占领了中华,当然也进行满清的教育,去除朱明的痕迹,所以要把胭脂洗出,用冰雪重铸灵魂。第三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里的花,玉也是指中华,汉人。由于满清是白的,所以更显出中华的鲜艳,让满清头疼的是,怎样才能让玉没有红色(朱明)的痕迹呢?

史湘云,即使香陨,香指的是中华。还记得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吗?香芋,就是香玉,中华之玉,玉玺,指的是李自成当皇帝一事。李自成就是是中华陨落的罪魁祸首,所以,史湘云就代表李自成的绿林军,她的《咏白海棠》诗是从李自成的绿林军角度写的。

史湘云的《咏白海棠》诗是两首:

《白海棠和韵》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魂。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其一》诗中,“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这里的神仙,指的就是李自成,降都门,指的是李自成进北京。种得蓝天玉一盆,指的是李自成称帝。第二句中的霜娥,即嫦娥,明月,指的是明朝,偏爱冷,冷,就是满清。指的是南明联合满清剿贼一事。由于满清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号进入中原,所以南明以为满清是朋友。倩女,由于倩女姓李,所以用倩女指李自成。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朱明勾结满清,所以李自成丢了皇位。第三句“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雪,当然就是满清,雨渍,也是满清。痕,即恨。这句都是说南明招来满清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最后一句“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说的是后人讥笑李自成的“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李紈判词的最后一句“枉与他人作笑谈”也是一个意思。

史湘云《咏白海棠》诗的第二首的第一句“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蘅芷,当然指的是满清,因为代表满清的薛宝钗的住所题的匾额就是“蘅芷清芬”,萝薜,香草,指的是中华。第二句“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花是中华,花由于喜欢清洁难以寻找到她的配偶,人为悲秋易断魂,人指的就是李自成,这句说的是李自成王朝短命的原因。第三句“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玉烛,即玉朱。风东风,指满清。晶,水晶,指满清。月,明月,指朱明。朱明由于满清的围剿滴干了它的眼泪。满清把大明分为南北两个国家。最后一句“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这一句说的是李自成的绿林军与南明由于共同的敌人是满清,最终走到了一起,嫦娥,指的是朱明(南明)。廊,指的是朝廷。夜色昏,指的是大明的已经日薄西山了。

欢迎批评指正。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咏白海棠》是大观园诗人们第一次集体展示才华。起诗社后第一次命题作诗。当时史湘云不在现场,是过后听说众人作诗才补做的。她的诗,没有参与现场评判。开始参与创作的有四个人,他们是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李纨做为主考官,当场给出了评判:“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作品);若论含蓄,终让蘅稿(蘅芜君之稿,即宝钗)。也就是说,李纨虽判宝钗第一,但如果换一个评判的标准,黛玉的也很好。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觉得,宝钗争了第一,湘云后到,也做了两首,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第一?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诗,都是曹雪芹作的,都差不多。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红楼梦》的诗词虽然都是曹雪芹作的。但他是代书中人物所拟,力求诗的水平和格调与人物身份相符,这一点,曹雪芹做到了。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所以,这些诗的水平,还有差别的。贾宝玉不算,大观园女诗人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都是高手。只是性格不同,做诗的风格也就不同,很难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探春的水平稍差一些。这首咏白海棠的诗中,也体现了各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古代人写诗,特别是咏物诗。作者虽然是在咏物,但所写的实际上都是自己,在诗中或者是以人拟物,或者是以物拟人,所咏之物,都有自身的精神气质。这次咏白海棠的五个人中,只有贾宝玉的诗中出现了美女的形象:“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只有在宝玉的眼中,白海棠才是物化的对象,“太真”是杨贵妃,西子也就是西施,在《红楼梦》中,宝钗因体态丰润,被比做杨妃;黛玉因病态之美,被比做西施。也就是说,宝玉在咏白海棠的时候,心里大概既有黛玉的影子,也有宝钗。但宝钗只是一闪而过,黛玉才是永久的挂牵。因为接下来的描写是“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这就很像林黛玉了。所以,林黛玉时时都在贾宝玉的心里,而宝钗只是偶尔在他心中闪过。

我们再看看林黛玉的:半掩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盘。开篇不写白海棠,却写种玉之人。碾冰与玉的形象,体现了人格的高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绦魂”,这是写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梅花的精神。而“偷来”“借得”的说法,新颖别致。“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是一个流水对。白海棠像一个美女一样,穿着嫦娥为其缝制的衣服,擦试眼中的泪痕。这个美女当然就是黛玉自己。你看,黛玉的“秋闺怨女拭啼痕”与宝玉的“宿雨还添泪一痕”,是否是相似的,说明他们二人,眼中观一物,心中想一人。林黛玉的诗体现出一种真诚与率性之美。

薛宝钗的当然也不错: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在大白天里,也要关上门。这是自觉遵守规矩,这不就是薛宝钗自己吗?拿着手瓮浇花,写的也是种花护花之人,与林黛玉起首一致,比探春宝玉都高明。颔联,都是倒装句,意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这是形象描写,也是精神自况。淡极始知花更艳,是说白海棠这种素雅浅淡之美,才是更漂亮的。这也是在说自己。愁多焉得玉无痕,却有暗讽宝玉和黛玉之意。二人的诗中,都有多愁的词句,性格亦是如此。玉上有痕迹,就不是白玉无暇了,白玉有暇都是因为你们愁太多了。

我要把自己的美丽奉献给秋天之神(白帝),不必多说什么,就让这洁静的美丽停留在这儿好了。

这首诗写的确实很有身份感,大器稳健,也难怪李纨评为第一。

如果说前边几位都在白海棠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史湘云的作品同样反映了她的性格,而且,她的第二首作品,很可能与八十回后她的结局有所关联。

先看第一首:

神仙昨夜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呤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

这一首与前边四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白海棠不同凡响的出处入手。是仙人种下的“蓝田玉一盆。第二联传达出的精神气质也不同,这里的白海棠依然是美女形象,但霜娥爱冷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倩女离魂“是情感传奇,这也是一个流水对,她(白海棠)是爱冷的冰雪女神,而不是因情而离魂的“倩女“。体现出史湘云“从未将儿女心事略萦心上“的阔大胸怀。

第三联“秋阴捧出何方雪?"是写白海棠象雪一样白。“何方雪“又是对前两联的呼应,它是神仙种下的蓝田玉,又是冰雪女神的精魂。通过这一问,把前边内容全部联系起来,联想丰富构思奇特,非高手不能。难怪脂砚斋评论说:“拍案叫绝,压倒群芳,在此一句。“

最后一联写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

史湘云的这首诗。既无林黛玉式的哀愁,也没宝钗式的矜持。更无薛林共有的儿女之态。有的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确是好诗。

把咏白海棠的几首诗大体分析了一下,薛林与史湘云风格不同,各有特点。无所谓谁的最好。看自己的喜好。因时间关系,史湘云的第二首就不讨论了,只抄录于后。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愁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l


七月流火140400643


宝钗的诗明显高于湘云。

诗如宝钗自画像题诗:我觉得她活得很累,"珍重芳姿昼掩门"。

她心机重:"不语婷婷日又昏"。不关己事不开囗,一问摇头三不知。"淡极始知花更艳"。正是宝钗的写照。

史湘云是性情中人,她吃鹿肉,醉卧芍药眠,活泼开朗随性。所作咏白海棠诗不如她醉卧生动。


闲云王淑贤


其实这些诗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它们不过是作者刻画人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每个人的诗都着表现其出身门第,文化层次,性格特征,命运归宿,都是作者为自己设计的人物代拟的。既使文中推黛玉的咏菊诗为首,湘云的白海棠诗第一,宝钗的螃蟹咏夺冠,也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并不能作为评判标准。


陈老师224723857


在大观园诗社,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列前三无疑,各有千秋。史湘云的咏白海棠,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遥远的星12


当然是宝钗的诗好,她无意间写出了中国闺阁里最好的女子的状态,珍重芳姿,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教养出来的好女儿才会有的气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