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賜給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為什麼大臣一出門就扔了?

__小易


在封建社會里,國家之大事有一件是祭祀,所謂祭祀就是皇帝領文武百官禮天拜地。祭祀必不可少的就是貢品,其中肉類被稱為祭肉,也就是我們做回鍋肉時煮的白水肉。祭肉在完成祭祀後,會被分給參與祭祀活動文武大臣、皇室成員,獲得祭肉是一種榮譽,一般人是分不上祭肉的。比如孔子在魯國為官,失勢後就沒有分配到祭肉,他一氣之下就遊歷諸侯了。

分得的祭肉一般是現場吃完,遠古時候肉食十分稀少,因此人們吃肉都是一種享受,就算沒有調料也可以津津有味的吃完。明清之時人們的生活條件好轉了,吃肉並不是稀奇的事,祭肉說白了就是白水肉,半生不熟還沒有佐料,對於養尊處優的文武百官來講很難吃下去。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好大喜功、附庸風雅、貪圖虛名、奢靡豪華的皇帝,他為了展現自己勤儉節約、善待臣下的美德,他將祭祀用的肉都分給大臣,結果大臣們都不願意吃而悄悄扔了。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而美食則是人們追求的安逸生活!祭祀用的白水豬肉絕對不是美食,它只是用開水煮了一煮的肉,沒有任何佐料,半生不熟,還有一股腥味,要短時間內全部吃完,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比如回鍋肉雖然是白水肉,但是後來切成了一片一片的,拌上了蒜苗、佐料等東西,吃起來肥而不膩,脆而不焦,確實是一道名菜。大臣們被迫在祭祀之地吃祭肉,很多人吃了後就會鬧肚子,而且在那裡根本吃不完。鑑於此情,乾隆恩賜大家帶回家吃,不想大家都將肉扔了。

最後我認為大臣們不會將肉扔了,而是帶回家後加工了再吃掉。祭肉是皇帝恩賜,扔了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按律當誅!因此我認為大臣們不會把肉扔掉,而是帶回家做成回鍋肉吃了。居說乾隆小時侯吃祭肉,他能當場全部吃完,因此受到康熙帝的重視。而乾隆的某個兒子看到祭肉就嘔吐水止,根本吃不下去,最終被乾隆疏遠了。祭肉不再於好吃還是不好吃,而是在於政治意義大。因此大臣們不會扔掉祭肉的。


大秦鐵鷹劍士


歷朝歷代都有皇帝每逢佳節賞賜大臣的慣例。清朝滿清貴族入關以後,也繼承了這一傳統,每逢節日就會賜給大臣一些酒肉之類的東西。


乾隆皇帝時期,清朝出於康乾盛世時期,乾隆對大臣的賞賜就更加多了。

據史料記載,有次乾隆賜給眾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由於表示不忘關外的艱苦日子,清朝皇帝沿襲關外舊俗,每年都要組織幾次吃白肉。所謂白肉,就是用白水煮的肉,不加任何調料和鹽。



當時,這些做官的生活水平已經相當奢靡,不是雞鴨魚肉,就是燕窩魚翅、滿漢全席。現在,皇帝賞賜的一個油膩大豬肘子,眾大臣吃不下去。

由於是皇帝的賞賜,大臣們又不敢表示不滿,還要跪下謝恩。可當大臣們出了宮門後,就將豬肘子扔到一個轎子裡了,這就是紀曉嵐的轎子。


據說紀曉嵐吃肉,無需美酒,無需其它配菜,僅一壺茶紀曉嵐就可以吃下十斤肉。紀曉嵐下朝後,在回家的轎子裡,就吃完了所有同僚丟給他的豬肘子。

這些人真實太腐敗了,潛夫一月都吃不了幾次肉。滿清從乾隆開始走下坡路了。


安定郡潛夫


乾隆御賜豬肘子為何大臣給扔了?

我來回答一下。

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今年熱播的《延禧攻略》,這也是本人唯一看過的“宮鬥劇”。

我認為這部電視劇還是較好的參透了當時一些刺繡工藝,醫學及歷史方面的常識。

而其中有一段劇情就是講述乾隆皇帝在大殿上給大臣與侍衛“分福吃肉”的故事。

這裡所分的肉叫胙肉(zuò ròu),是祭祀的時候供奉神明的肉。祭祀完畢之後,皇上就會把它分給臣子、妃嬪和侍衛進行享用。美其名曰分福,實則是乾隆皇帝讓眾人憶苦思甜、以示聖威。想著祖宗打下江山不易的苦,念著祖宗庇佑所享榮華富貴的甜。

但是,對眾臣子而言,這無色無味,又肥又膩的胙肉屬實難以下嚥。

所以,在這部影視作品裡,敢於為自己“帶鹽”的臣子便受了罰。

回到現實,乾隆皇帝所賜的豬肘子應該就是胙肉。大臣們有機會扔掉這些“美味”(nanchi)也就無可厚非了!




交易員的日常


因為清朝皇帝都喜歡吃豬肉,所以文武大臣們自然也不能錯過,所以大臣們,經常被賞賜豬肉,最不好的是祭祀時煮的只有七八分熟還有血絲的豬肉,皇帝也要分給大臣們吃,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大臣們實在是苦不堪言,好在不用一定要吃完,吃不完的帶回家也可以。本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可是沒有一點油水的肉誰能吃進去,大家出宮以後,都會扔掉,從這點來看,清朝卻是腐敗了,如果廉潔,為什麼把豬肉扔掉呢


華麗的樂章2


因為是白水煮的,而且還半生不熟,沒放任何調味料,所以遭到那些大臣的嫌棄被扔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