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赐给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为什么大臣一出门就扔了?

__小易


在封建社会里,国家之大事有一件是祭祀,所谓祭祀就是皇帝领文武百官礼天拜地。祭祀必不可少的就是贡品,其中肉类被称为祭肉,也就是我们做回锅肉时煮的白水肉。祭肉在完成祭祀后,会被分给参与祭祀活动文武大臣、皇室成员,获得祭肉是一种荣誉,一般人是分不上祭肉的。比如孔子在鲁国为官,失势后就没有分配到祭肉,他一气之下就游历诸侯了。

分得的祭肉一般是现场吃完,远古时候肉食十分稀少,因此人们吃肉都是一种享受,就算没有调料也可以津津有味的吃完。明清之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好转了,吃肉并不是稀奇的事,祭肉说白了就是白水肉,半生不熟还没有佐料,对于养尊处优的文武百官来讲很难吃下去。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好大喜功、附庸风雅、贪图虚名、奢靡豪华的皇帝,他为了展现自己勤俭节约、善待臣下的美德,他将祭祀用的肉都分给大臣,结果大臣们都不愿意吃而悄悄扔了。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而美食则是人们追求的安逸生活!祭祀用的白水猪肉绝对不是美食,它只是用开水煮了一煮的肉,没有任何佐料,半生不熟,还有一股腥味,要短时间内全部吃完,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比如回锅肉虽然是白水肉,但是后来切成了一片一片的,拌上了蒜苗、佐料等东西,吃起来肥而不腻,脆而不焦,确实是一道名菜。大臣们被迫在祭祀之地吃祭肉,很多人吃了后就会闹肚子,而且在那里根本吃不完。鉴于此情,乾隆恩赐大家带回家吃,不想大家都将肉扔了。

最后我认为大臣们不会将肉扔了,而是带回家后加工了再吃掉。祭肉是皇帝恩赐,扔了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按律当诛!因此我认为大臣们不会把肉扔掉,而是带回家做成回锅肉吃了。居说乾隆小时侯吃祭肉,他能当场全部吃完,因此受到康熙帝的重视。而乾隆的某个儿子看到祭肉就呕吐水止,根本吃不下去,最终被乾隆疏远了。祭肉不再于好吃还是不好吃,而是在于政治意义大。因此大臣们不会扔掉祭肉的。


大秦铁鹰剑士


历朝历代都有皇帝每逢佳节赏赐大臣的惯例。清朝满清贵族入关以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每逢节日就会赐给大臣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


乾隆皇帝时期,清朝出于康乾盛世时期,乾隆对大臣的赏赐就更加多了。

据史料记载,有次乾隆赐给众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由于表示不忘关外的艰苦日子,清朝皇帝沿袭关外旧俗,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吃白肉。所谓白肉,就是用白水煮的肉,不加任何调料和盐。



当时,这些做官的生活水平已经相当奢靡,不是鸡鸭鱼肉,就是燕窝鱼翅、满汉全席。现在,皇帝赏赐的一个油腻大猪肘子,众大臣吃不下去。

由于是皇帝的赏赐,大臣们又不敢表示不满,还要跪下谢恩。可当大臣们出了宫门后,就将猪肘子扔到一个轿子里了,这就是纪晓岚的轿子。


据说纪晓岚吃肉,无需美酒,无需其它配菜,仅一壶茶纪晓岚就可以吃下十斤肉。纪晓岚下朝后,在回家的轿子里,就吃完了所有同僚丢给他的猪肘子。

这些人真实太腐败了,潜夫一月都吃不了几次肉。满清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了。


安定郡潜夫


乾隆御赐猪肘子为何大臣给扔了?

我来回答一下。

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今年热播的《延禧攻略》,这也是本人唯一看过的“宫斗剧”。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还是较好的参透了当时一些刺绣工艺,医学及历史方面的常识。

而其中有一段剧情就是讲述乾隆皇帝在大殿上给大臣与侍卫“分福吃肉”的故事。

这里所分的肉叫胙肉(zuò ròu),是祭祀的时候供奉神明的肉。祭祀完毕之后,皇上就会把它分给臣子、妃嫔和侍卫进行享用。美其名曰分福,实则是乾隆皇帝让众人忆苦思甜、以示圣威。想着祖宗打下江山不易的苦,念着祖宗庇佑所享荣华富贵的甜。

但是,对众臣子而言,这无色无味,又肥又腻的胙肉属实难以下咽。

所以,在这部影视作品里,敢于为自己“带盐”的臣子便受了罚。

回到现实,乾隆皇帝所赐的猪肘子应该就是胙肉。大臣们有机会扔掉这些“美味”(nanchi)也就无可厚非了!




交易员的日常


因为清朝皇帝都喜欢吃猪肉,所以文武大臣们自然也不能错过,所以大臣们,经常被赏赐猪肉,最不好的是祭祀时煮的只有七八分熟还有血丝的猪肉,皇帝也要分给大臣们吃,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大臣们实在是苦不堪言,好在不用一定要吃完,吃不完的带回家也可以。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可是没有一点油水的肉谁能吃进去,大家出宫以后,都会扔掉,从这点来看,清朝却是腐败了,如果廉洁,为什么把猪肉扔掉呢


华丽的乐章2


因为是白水煮的,而且还半生不熟,没放任何调味料,所以遭到那些大臣的嫌弃被扔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