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教师比现在大学培养的老师更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为什么?

陇州核桃之窗


我也是老师,让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当时初中毕业时觉得中专没劲,也没有怎么努力,当时我10点就睡觉了,我的那些同学学到十二点左右,初中毕业后我的成绩可以去上自费,我爸让我去上卫校,我没有去卫校自费上的高中,高中毕业还是当了老师,我承认能考上中师的部分人很优秀,但我觉得许多中师生把自己看得高了,我觉得让他们上高中,也未必能考名牌大学,高中的数学、英语、物理完全和初中不是一个档次的,没有上过瞎猜想,认为自己上高中就是清华、北大,完全是自欺欺人罢了,我的同学初中考上中专没去的好几个,最好的一个考了军校,有一个校长的儿子,初中毕业没有上师范,高中毕业分数够师专,又没去上,补习一年,校长安排老师补英语,第二年考了重庆大学,有一位女同学比较惨,初中毕业没去上师范,高中毕业补习一年才上了中专,所以说没有经历过的不要乱猜想了。我的老师们都是八十年代的,有的是高中毕考的师范,迟一点的是高中毕业后参加中考考的师范,我只能说那时侯中专很吃香,当时和现在一样,成绩最好的不是去了师范、卫校,而是去了电力、邮电、银行。我们那年师范490就可以上,当年的第一名590,多出来的那100分不是闹着玩的,我当时的理想是电力,可惜物理根本学不好,我天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学英语了,到现在是英语老师。有一个时期的中师很牛,不是什么八九十年代,而是解放前后,我爷爷1948年师范毕业的,那个时侯的师范生,好比现在海归的博士,可惜只教了几年学而乙。

我的堂哥的经历比较传奇,初中毕业由于家庭条件打算上中专,本来学得很好,中专就是考不上,初三补习了两年都没有考上,虽然家境不好,逼上梁山才去的高中,高中毕业当年就是兰州大学物理系,初时的兰大挺牛的,本科期间过了英语六级,所以凡事都不要以偏概全,当时农村的孩子上高中所受的压力,没有体验过的,凭想象无法体会的,这样假设问题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当时的家庭条件不好。第二、自以为是,把自己看的很高,小心眼,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如果有人再这样假设,你就给他说,按照你的意思,现在初中毕业的尖子生,高中毕全部上985吗?高中毕业好像个别的还是上的二本。


英语老师David


本人现年52岁,85年大学毕业,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也来谈点看法。

第一,我总体支持楼主的观点,认可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当时很优秀。

第二,文革后的中师生实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7年到80年代初入学的,是高中毕业生进入中师,毕业后差不多都是中学教师,很多还是教的高中。第二阶段是83年左右(部分地区略有差异)入学的,是初中优秀毕业生(主要是农村的),毕业后多数教的小学,少数教的初中。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师的,这个时候随中国经济的进步,进入中师的学生就很差了。

第三,正如楼主说的,第一、二阶段的中师生,有很多后来继续努力,成为教育界的特级教师或其它各界的社会精英的不少,我身边的也非常多。

第四,第二阶段的中师生分化最大(楼主文中主要谈的是第二和第三阶段的),一部分人通过各种努力进步很大,变化很大,现在早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中师生的水平。另一部分人总是陶醉在自己曾经的优秀之中,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到现在也还只是一个中师生的水平,并且是过时的。

第五,不管多么优秀的团队,都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综身优秀。我95年教过一个学生,是95年中师毕业,分到我所在中学的对面小学教书,但只是占了编制,实际上是到我教的其中一个班插班复习考大学(文科),他中师的数学老师是我的一个朋友,我朋友告诉我他这个学生数学很优秀,但事实上,这个学生在我这个班学习一年,承包了全班数学所有考试到数第一名(含高考),并且与到数第二名还有很大差距。我还认识一个84年考上清华大学核物理系并于88年顺利毕业的朋友,现在就在卖烧烤,我还常去照顾他的生意,他的生意也很一般。当然,这两人都是个案,不能否认整体。我只是想说,曾经的优秀只是暂时领先,不代表终身优秀。那个时代的中师生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优秀初中毕业生而已,后来的事,相差太远。

第五,我自己并不优秀,读高中时很懒,并且严重偏科,所以读不上一流大学。工作中也不算优秀,除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还可以外,也少了很多努力,喜欢喝酒聊天,不爱读书,懒于写作,常与领导对着干等等,都决定了我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我仍然为我的同学、同事、学生和朋友的成功鼓掌。


黄成186200535


深有感触,我也是中师生,89年以全县7千多考生中第16名的成绩进入中师,92年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教书。我当时教语文丶数学、音乐丶美术四门课程。当时全校只有我一个外地老师,放学后他们都回家了,只我一个人看校,当时学校是一所祠堂改建的,那时尽管年轻,刮风下雨的晚上还是很害怕,记得那时我买了一个三节的手电筒,时时拿在手上。晚上特别空虚、寂寞,两年时间人几乎要疯了。幸好镇上初中扩招要人,我的一位当了校长的老师把我调到镇中,不然找老婆都成问题。往事回首,不胜感慨。当时镇中教学质量在全县垫底,我的老师校长大胆用我们一批刚调上来的年轻中师生。首届翻身,二届全县招270一中生,我校上30人,全校三个班,我班上12人。全县前五名我班两人,1999年中考奖得了1万(相当我三年的工资),用这钱娶了老婆。当年以所带班级全县第一的成绩被调到县直城关中学(作为人才引进)。到县直当了四年语文教师,首届全班52人,120分中考试卷过100分30多人,城里的孩子就是聪明。随后干班主任,2015届打破我校多项记录,一个班上市重点9人(全县招64人),县重点一中46人。重点上线率达70%以上。2017全县抽考囊括所有单科和综合全县第一名。2017年46岁以市第二的排名评上高级教师,作为一个起点中师生,我心足矣。我觉得起点学历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向上的进取之心,一颗把事业尽力做好的爱心。


HBXG清泉石上流


无知才这样认为。

师范中专生教师有其天生的局限性,即知识水平,视野,教学理念等方面都远远无法与接受过正规高中教育然后考取全日制师范大学的教师相比,所谓师高弟子强,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师范中专生教师在教学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热衷于填鸭式教学,喜欢布置大量机械重复式的作业,在应试教育下,因而具备优势,在义务教育阶段只看考试成绩不看另一面的背景下,他们确实名声在外。但是,了解他们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决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这种教师去教九年,那实在是太恐怖了。这种中专生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一进高中,与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一比较,高下立见。

当然,近几年毕业的三本师大生或非师范类大学生,则另当别论。


春江暮雪观天下


我不评判谁强谁弱,我只说说我们学校的事情。学校近几年考调进来很多老师,有师范院校毕业的,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今天安排课程,今年新考调进来的数学老师表示,自己无法胜任5.6年级数学教学,1年级没有经验,所以只愿意上3.4年级的某个班数学,不当班主任,接学校食堂管理的出纳,一脸不高兴。其他年轻老师是这样的:第一个老师教导主任,报账员,二年级语文当班主任,第二个老师德育主任,六年级班主任教语文,第三个老师因为家长不要他教这个班数学,现在安排四个班科学,第四个老师,修产假刚回来,带小孩,一个班语文,当班主任。老教师,两个班数学,一个班班主任,伙食团会计。我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怎么回事,拈轻怕重,各种找借口,不愿意上课。


普洱茶19258254


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教师比现在师范大学培养的老师更受学生和家长欢迎,这个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以前的中师生跟现在的师范大学生各有千秋。

一、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的生源是相当不错的。众所周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中国人还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非常不好,人们非常向往成为国家的人,吃上商品粮。当时跳出农门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考学了。因此很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第一想法是去考中专,这样就可以尽快吃上商品粮,而且工作时间也会提前,而上高中考大学还存在不确实因素,毕竟当年大学升学率太低。我自己也曾经考过中师的,但由于不会唱歌、跳舞、绘画等才艺而在复试后被拒之门外。那时的中师生的生源质量还真不错,智力上没得说,通过复试又把一部分人过滤掉,留下来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

二、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教师比较接地气。当时农村教师比较短缺,国家把这部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培养补充到农村学校中去,这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现实的。这部分中师生来自农村,智力又比较好,又能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学习很认真。经过学校的专业培养后素质确实不错,扛起来了农村教育这面大旗,为农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师生是很受当时村民喜欢和尊重的。

三、现在的师范大学培养的教师知识和能力不会差。现在师范大学入学至少是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在三本以上,又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比较适合现在教学的。比如信息化教学手段、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是适合最新的教育目标的。但不得不承认,有部分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该学的知识还没学到手,应该会的技能也学得不到家。有的大学生那种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不如原来的中师生,不愿去乡村学校任教。空有一身本事,不能安心为农村孩子服务,这种状态下的大学毕业后的教师确实不太受村民们待见和喜爱的。当然那些985、211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一般会选择城里的重点中小学校任教,其能力和水平真不是当年中师生可比的。

中师生跟现在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各有其优势,过去的中师生现在都是中老年了,很多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了学历,成为中小学校的领导和骨干。而现在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掌握了最新知识和教学手段,也是可以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

个人的一点看法,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关注、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我是80年代考上的中师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入学成绩优异。当时考中师时先录取中师再录取高中,所以中师生是学习成绩最优异的。

2.文化知识功底深厚,我上的是老牌师范学校,教我们的很多教师都是名牌师范大学毕业,教师素质很高。学校管理很严,学校的作息管理、考试管理等都和高中一样,所以中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而中师生学习课程又很广,语数音美体无所不及。所以中师生能胜任中小学很多课程,因此中师生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3.勤奋踏实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因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勇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所以中师生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家长学生喜欢他们。

4.中师生是初中毕业考上的,参加工作较早,同样年龄,中师毕业的教师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再加上中师毕业的教师现在年龄很多在四十岁左右,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因此中师生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lucky134624


我是1991年初中毕业考入中师,当时的目的并非为了教书育人,而是进入体制内。在那个农业时代能够捧上铁饭碗实属不易,读书不交学费,每个月有五十元左右的生活费(基本父母不再花钱),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我们整个县有一万多考生,录取了50个人左右,这些学生基本都是农村户口的优秀初中生,也叫小中专生,现在都是我们当地基础教育的顶梁柱,各级名优教师,各个学校的校长、主任。不过从1992年开始,有了定向委培,指定到某些村小,录取分数线开始降低,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再到后来,随着教师学历要求的提升,初中毕业优秀学生不再报考师范,到1998年中等师范学校有的升级为师范学院,有的改为普通高中,中师生成为历史。附加一句话,我们当年考不起中师中专的才会去读高中,我们师范录取线远超高中录取线!四十三岁了,逐渐从考师范是为了有工作,演变为人生理想实现的事业!现在回头看当年考师范,多少有一些遗憾,虽然后来也读了专科、本科,但是毕竟没有进入高等院校系统学习,如果当年读高中参加高考,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xieqiang24


赞成!

常听老一辈的聊天:什么东西都不如以前经用了、什么东西不如以前好吃了、什么东西......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先进方便的同时,也带走了童年里的许许多多!

同样,以前的老师和现在的老师也有了改变,只是我们好像还是很怀念以前的那种老师,即使严厉、刻薄不讨人喜爱,但每每总是令人怀念和爱戴。

以前的老师常说:我们那时候参加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的是百里挑一。

现在则是:草原里放肆驰骋,直线到达终点,能到的是百里挑五十、六十?

  1. 含金量变了:我们曾经的教导主任,有一篇流传的故事:无论哪个班,哪门课,只要老师有事不在,他就能站到讲台上,开始接着上节课的内容讲下去。我不知道是否是夸大的内容,我没有运气见到过,但是我的学长、学弟都见过(遗憾)。即使刻薄古板,但更多的是尊敬和崇拜。现在的老师,也很优秀但是好像还是差点味道

  2. 以前叫培养现在叫量产!以前的师范学校一个省有几个?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人?考上的还在继续刻苦学习,唯恐不能毕业,比学术比成绩比刻苦。现在遍地的师范大学(到底学了什么?)、自考教师,教师人数大幅增长,但是水平参差不齐。以前,每一个师范毕业的都被学校当作宝贝,来教会他们独当一面。现在的有教师资格证但是待业在家的大有人在吧!

  3. 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前,老师会对每个孩子都很了解、都很用心,不愿意放弃任何孩子,想让孩子变成自己那样刻苦奋进对生活有追求的人;现在?多数老师,好像只能说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有点了解,中等学生打招呼都不一定认识吧!上课是主要任务,其它的emmmm

  4. 家长的主观:我们经常听说某某学校几班家长联合要求校方授课老师,原因是太年轻!网络和媒体的发达,让家长们了解了更多的夸大的大学生活,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毕业大学生是很差的没有相应的水平,不足以教好孩子,对老师的持有怀疑态度。但是哪里来的那么多老教师呢???

个人观点,如果有感,评论区等你哦~~


亦或再相逢


八十年代中师生是初中的优等生,但也分应届生和复读生,那时在农村,考上中师,比现在考上大学更值得庆贺;但少部分农村小孩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小孩选择了读高中,而不是读中师。

大学毕业后,有幸教过中师五年,客观地,中师生总体上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都比较强,比现在普通二本师范学生优秀也是事实。也有少数尖子生毕业后通过自学、函授,考研而进入到科研机构或高校。

中师教学经历,以及在高校与有中师经历的同事共事后,比较深的印象是,中师生工作普遍认真、严谨,但缺乏全日制大学的系统训练,也使他们暴露了很多局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