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我喺村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我们对题主的这个问题剖析一下。

能对整个世界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又以严谨古板而著称的德国人对敌人大发仁慈?显然不是,战场上哪可是你敢骂娘,娘希匹老子就弄死你的地方,对待敌人更是不可能手软,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德国机枪手对自己手中武器的极度恐惧。

这恐惧应该就是来自于手中机枪下,搅屎棍英国佬的巨大伤亡和哀嚎。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德国人手中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

那么我们可以从马克沁重机枪的发展的本身和发明者马克沁来对这挺机枪了解一下,到时候题主的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发明者马克沁

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其实老梁第一次知道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的时候,揉着眼珠子就很好奇这货为什么好好的美国人不做,当起了搅屎棍英国人的呢,他的美国良心哪去了。


原来马克沁家庭贫寒,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十几岁就当了马车厂的学徒。当时在美国那个电气化的时代,发明创造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而马克沁有着很高发明创造的天赋。

好吧,这个马克沁一股脑搞出了50项发明专利,这让他一时之间成为了美国佬里的风云人物,可扯淡的是没高兴多久,就被发明创造的先行者爱迪生给盯上了。

我想要告诉大家伙的是,爱迪生这货绝对是一个小心眼,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在美国佬中的地位很高,更加要命的是,这货严重排挤其他发明者。

马克沁作为紧追其后的二号人物,一个佛山无影脚外加两大耳光子就将马克沁从美国佬的地盘给挤走了,并让马克沁发誓放弃对电灯的研究,一辈子都不能回到美国。

马克沁扣着脑门子那叫个憋屈,恰好搅屎棍英国佬得到了消息,这么大个发明家怎么能浪费了,两万美元的年薪,将马克沁给请了过来。

马克沁蹲在伦敦的街头上,吸着纯净英国佬的雾mai(老梁在这里多一句嘴,这个时候处于高速发展的英国佬,他们的空气都快成红色的了,这就是工业化进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搓着两块大鼻屎,思考人生。

当时的两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就这么耗着也不是他马克沁想要做的事,怎么也得做点事不是,趁人不注意一狠心将鼻屎糊在凯旋门的墙角,打算在爱迪生不插手的枪械领域发挥一下特长(没有办法爱迪生在英国佬这里影响力也是大大的存在)

马克沁重机枪的前世今生

1882年,戴着小礼帽,拄着小拐杖的马克沁在英国瞎转悠,忽然发现戴着飞碟帽子的大头兵用的枪后坐力很大,一枪打出去,真个肩膀都要红肿起来,这一场仗下来一个没拿过枪的新兵一条胳膊就要养好几天。

俗话说的好,这机会总是留给细心观察的人,马克沁摸着浓密的白胡子,像个傻子一样的笑了。马克沁就利用枪械这个巨大的后坐力所产生的能量发明了,将退壳上弹一口气就可以自动完成的装置,并把这套装置用在了,马克沁重机枪上。

为了保证这头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吃人野兽,有着足够的发泄欲望喷吐出最多的弹药量,马克沁还为这挺机枪准备了6.4米长,可容纳弹药360多发的帆布子弹带。

造好了之后,马克沁撸着大袖子,摸了一把鼻涕,推着自己像小钢炮一样的马克沁重机枪就上了射击场,准备进行一场秘密的射击实验。

但没有想到消息走漏了(老梁严重怀疑,这他娘的绝对是一场有预谋的变相宣传),好吗英国剑桥公爵搬了一把小椅子,呼朋唤友一大帮子人就挤进了试验场。

不成功别成人,马克沁没有了刚才的潇洒,添了添舌头:“娘的,上了!”

“哒!哒!哒!……”子弹不要命的就冲出了枪管,一条火舌就吐了出来,像飓风一样将对面的障碍物撕成了碎片,马克沁重机枪这才在屁股后面吐出了一口蒸汽,将马克沁整个就笼罩了云雾之中。

十几分钟的时间,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公爵大人吐下了口水,哐当一声咖啡杯掉在了地上,单片眼镜也掉在胸口上了,零星的掌声这才响起,接着就是暴雨般的掌声。

这他娘绝对是个奇迹,但奇迹就是奇迹,让那些个在殖民者战争中得到很高爵位的保守派将领,去购买这种枪械,他们的榆木脑袋还没有想好,这玩意该怎么用。

与其琢磨这东西,还不如用老旧的东西去应付战争,所以马克沁的重机枪只能当个工业时代的奇迹摆设在展台上而无人问津。

当然让他们举步不前的还有一个原因,这马克沁重机枪一分钟600发子弹,在他们榆木脑袋中想到的是成本,这一分钟都够100个士兵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了,不划算。

还有一个原因,没有亲眼看到的,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壳想了半天都认为,这是编造的一个假消息,纯属扯淡,好吧,这么一件超级武器虽然出生在英国,但没有一个英国把他当回事,就当是一股引流的臭气,过去就过去吧。

这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打到最后的德国人,看到了马克沁重机枪,宝贝的不得了,心说这世界怎么会有这么个东西,一口气购买了好多好多。当时都快当裤子才能吃饱饭的马克沁那个哭哟,并与当晚吃了一顿梅菜扣肉好好的招待了一下自己的胃,随后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账单。

好吧,这批重武器很快就应用到了索姆河战役之中。

马克沁重机枪的成名战——索姆河战役

42千米长的战线上,丧心病狂的德国人布置了240挺马克沁重机枪,全部躲在了铁丝网的后面,配上防炮阵地严阵以待。

英法联军撸了整整七天七夜的大炮,10万英法联军冲出了战壕。而作为马克沁宗主国的搅屎棍英国人,还排着密集的战斗队形,戴着蝶形帽子,扛着有着巨大后坐力的步枪,挑着刺刀,冲了上去,准备在200米的地方接受德国人的考验,然后和德国人拼刺刀,最后再用骑兵干掉德国人最后一口气。

他们想错了,不用200米,再更远的距离,这些重机枪就将英国佬拦了下来,密集的弹网配上英国佬和法国佬找死的密集队形,那叫屠杀。

英国佬像木头桩子一样到下了,在倒下的一瞬间就被能将大腿粗细的树木打断的马克沁,又将这些已经死亡的人,撕成了一片一片的。

而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拉上来已经过时的维克斯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屁事都不管用,6万多具尸体就被仍在了战场上。

这是恐怖的,大家想想,这场战役的子弹量有多大,一个一万人生产子弹的厂子,忙碌一个月,只够这帮钢铁猛兽射击一天的。

这场战斗被德国人称为对wawa兵们的屠杀,索姆河战役其实就是地狱的大门。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很有可能的。

此后针对重机枪的反击,就出现了坦克和突击队作战模式,最后德国人在这些新技术和新措施,还是败了。

最后说一句,坦克战和突击队作战模式,被德国人整合之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名的闪电战。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再签署《凡尔赛条约》的时候,协约国禁止德国人的拥有重机枪此类武器的装备,这绝对是被打怕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关注一下,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这么个情况。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打仗中,最为惨烈的作战。

特别是进攻的第一天。

早在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欧洲列强已经见识到了俄军重机枪的厉害。

在俄军重机枪的扫射面前,日军伤亡极为惨重,甚至一天伤亡7000人之多,竟然让日军指挥官误认为伤亡数字写错了,多写了个0,应该是700。

而一战前德军的演习中,也发现了重机枪的强大威力。

德军曾用2挺MG08重机枪交叉射击阵地前的100个气球。谁都知道,晃动且很小的气球是非常难击中的。但经过几十分钟的扫射,100个气球被击破了99个,可见重机枪的面杀伤能力。

在索姆河战役之前,英法联军并非不知道重机枪的厉害,但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形式。

在总攻击之前,英法进行了7天的饱和炮击,使用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将德军一线坚固阵地全部摧毁。

英法联军认为阵地既然被摧毁,德军重机枪肯定也被摧毁大半,才开始了总攻击。

没想到,德军早已做了充足的准备,重机枪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

在英法联军发动总攻之时,德军所有重机枪全部从掩体中取出,迎头猛击。

以英军为例,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排成一列列的横队,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

遗憾的是,人总比气球大得多。在重机枪交叉火力的扫射下,英军士兵一排排的倒下毙命。

而当年的火炮以曲射为主,直瞄跟随步兵火炮极少,更没有迫击炮。

英军面对德军重机枪火网,根本无计可施,只能自杀性的一波波冲锋。

1天内,英军损失近 6 万人。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很多还笃信基督教。

见到无数英军被杀,有的重机枪手扫射期间,突然精神崩溃,自杀身亡;有的重机枪手,则泪流满面,不断念圣经忏悔;有的重机枪手杀得手发软,只能对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伤亡高达80万人,仅推进 5~12 公里。


萨沙


想想都觉得不可能,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在向德国阵地冲锋的时候,不要忘了之前是对德国阵地进行过为期5天的猛烈炮击,共发射炮弹100多万枚,致使德军损失惨重。

(看看这些炮弹壳)

不妨换位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名德国士兵,被对面的英国人连续炸了5天,你身边的战友被炸死、炸伤,你整天躲在战壕里担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枚炮弹就落在了你的身边。5天后,英国人又发射了25万枚炮弹之后,才端起步枪冲向你的阵地,准备将侥幸的你杀死,而你终于可以将机枪架起,反击对面的敌人。

所以,当英国士兵开始冲锋的时候,德国人所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代表了他们强烈的怒火,射出的这些子弹是复仇的子弹。只有大量杀伤敌人,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德国人可不会以德报怨!

另外,在当时各国军队使用机关枪进行扫射的时候,并没有把它们当成普通的枪械来使用,而是类似于火炮的射击方式进行战斗。所以,在英军距离德国阵地还有2000多米的时候,无数子弹就已经雨点般的倾泻过来,从2000多米之外一直到德国阵地之前这段距离,成了英军无法逾越的死亡之地,一天之内,数万人在这片阵地中被射杀。

(正在冲锋的英国兵)

在这场厮杀中,交织着枪炮的声音,士兵的杀喊声,受伤后痛苦的呻吟声。所以,也许有一名德国士兵用德语高喊不要过来送死,但是你觉得有人能够听到吗?即便某些英国士兵能够听到,在这混乱的状态中,也难以准确判断出这些外国佬喊的是什么吧!

所以,德国人不会喊出:撤退,不要来送命的话。

哪怕喊出来,英国人也听不懂。

还有就是,在这一天德国人的损失也非常大,估计有1.2万人阵亡,虽然比英军损失轻,但也是很惊人的。

索姆河战役中,英国是可以避免造此巨大伤亡的。

早在马克沁机枪研发出来之初,英国人对其优异的性能就大为赞赏,并最早装备这种武器。

此后,在历次殖民战争中,马克沁机枪所创造的战果也非常惊人,比如1894年,50名英国士兵依靠4挺马克沁机枪成功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攻击。

在1898年的恩图曼战役中,英军使用100多挺马克沁机枪在几分钟之内就歼灭了2万苏丹骑兵,堪称战果惊人。

(恩图曼战役)

作为机枪的受益者,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军向德国阵地冲锋的时候,却忽略了对方同样布置了威力强大的机枪。

结果,这种曾经给英国带来无上荣光的武器,在他们对手的手里变成了屠杀英国士兵的利器。

究其原因,一战之前英国的对手都是第三世界弱鸡,所以在武器应有方面变得非常粗糙。而他们的对手德国正好相反,德国一直以英法为假想敌,希望通过战争将这两个对手击败,完成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于是他们在武器应用方面精益求精,最求最大杀伤效果。

于是,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给英国人好好上了一课!

所以,如果当时英国人能好好重视这个对手,是可以避免如此巨大伤亡的!


历史风暴


这是真的!因为当年重机枪才刚刚装备德军不久,而英国由于认为机枪只会浪费子弹,所以没有大规模装备。到了索姆河战役的时候,重机枪加上铁丝网简直就是步兵冲锋的克星。

当时一战时期的陆战已经转变为阵地战的模式,还对于士兵的防护却还是处于非常低级的水平。而且当时又诞生了重机枪和铁丝网这样的阵地战神器,想要突破敌军阵地变的越来越难。

一战后期几乎是僵局了,各方都无法突破地方的防线,只能依靠步兵互相冲锋来打破僵局,这也就导致了凡尔登绞肉机的产生。这种战争模式在坦克加入战场之前,几乎是步兵最不愿意看到的。阵地战上,没有防护的士兵几乎是活靶子,加上铁丝网的阻碍,对于重机枪来说就如同屠杀一般。所以在索姆河战役中,确实出现过德军士兵打腻了,而叫英军不要送死了。



而其实第一次领略重机枪威力的是日军,日俄战争中,日军就吃了大苦头,俄军居高临下,依靠工事和暗堡阻击日军,在进攻旅顺的战役中,日军为了一个301高地,居然阵亡了1.7万人,最后依靠肉弹冲锋才攻下。所以在一战中投入重机枪,并且各国又是传统的人海战术,这简直就是重机枪的屠杀盛宴。


一战德国战败后,其国内的一些军官就开始思考如何把士兵从阵地中给解放出来,或者说怎么粉碎对方的阵地战。最后德军看上了一战的新产品坦克,并且还专门研究了战术,最终在二战开始后,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新的战争时代的来临。


小司马迁论史


有可能。德军在英军败撤时一度停止击杀,但在激战中即便德军喊,英军也听不见,何况两军交战,就因对方喊话英军就撤退更是兵家大忌。索姆河战役首日可谓是英国陆军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英军首波冲锋的2万人中,大部分在1小时内阵亡,全天共伤亡5.7万人。随后的战役中甚至夺去了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的长子,阿道夫·希特勒也在9月的战事中腿部受伤。

图、发起冲锋的英军,在重机枪下像联合收割机收麦子一样倒下了

索姆河之战从1916年7月1日开始,11月18日结束,在4个月的交战中,英国军队伤亡42万人,其中12万人死亡,法国军队伤亡20万人,德军50万人。英军在6月24日开始对德军阵地为期1周的炮火攻击,期间消耗了150万颗炸弹,几乎摧毁了德军第一阵地,并波及了第二阵地。英军大多数都是毫无战争经验的新兵蛋子,对堑壕战的惨烈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的信心又在英国一周的狂轰滥炸中飙升至极点。

炮击结束后,英军士兵排成横列开始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而德国也将磨好的“獠牙”——MG-08重机枪抬了出来,在它的火舌下,英军还未来及还击便丧命,德军就像联合收割机收麦子一样成排的击杀英军。英军按照命令进行亡命突击,尸体一个个摞在铁丝网附近。德军一度厌倦了这种打靶式扫射,在英军伤员撤退时停止开火。虽然有部分英军成功突破铁丝网,但在重机枪下毫无获胜机会。

索姆河逐步演变成消耗战,9月15日,英军还将坦克开上了前线并取得局部突破。战役进入秋天后,随着天气日益恶化,战斗也越发无力,最终战役以英、法失败告终。


航空之家


我们先来看一种在索姆河战役中的“绞肉机”,它就是马克沁机枪,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

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的战争中,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索姆河战场


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回到这场战争,1916年7月1日,战争爆发,这种战争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战役,同时索姆河战役还创造了一个惨痛的纪录,它是有史以来人类在一场地域最狭小的战役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索姆河战役局势图


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此战,进行了四个月,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然而这场战役只是为了争夺一个区区二百一十平方英里的小地方。

回到题目,出现那种情况也正常。因为一战是战争史上攻守极其不平衡的一场战争。二战就不同,二战时期的武器做到了既有攻又有守,最后就是拼将领的指挥,和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

然而一战,防守的一方武器已经甩进攻一方几条街了,大炮、机枪、铁丝网、地雷都很到位。但是进攻的一方还是吹起冲锋号扛起枪向前冲。


Readerplus


是的,因为德军初次使用了重机枪,而英军对此毫无所知……武器等级的差距让战争变成单方面的屠杀,机枪手会内心崩溃的!我认识一个老兵以前就是机枪手,内战的时候伏击撤退的国军,他说看见一排排同胞像割麦子一样被重机枪扫倒,他感觉自己要疯了,不知不觉的把枪口抬高,却被连长用枪顶着脑袋命令给我杀,他只能含着眼泪闭着眼睛扫射……他说那一次死在他的重机枪之下的国军有数百人


荒芜中的边城


真相是没有,更多的是应该像媒体说的1名德国士兵海恩·塞弗罗回忆,他在诺曼底登陆战时用机枪发射12000发子弹,打死2000名美军士兵。前者是宣扬德军在战场上讲求人道,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后者宣扬德军战斗素质之高。然而,这些都是些扯淡的说法。




一战中,交战双方多残忍,氯气、光气、芥子气这些化学武器都像常规武器一样大规模使用,其中氯气用量之大以致战场都变成了黄绿色。在这种背景下,德军从哪里来的让敌军不要来送死的思想,有的只是杀的越多越好。就如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对敌军冷酷无情,对德军战败投降痛心疾首,这样的德军士兵才是当时的常态。后来的所谓当事人回忆,基本都是自我美化或者害怕追责而自我辩护,表示自己是被逼的,不是杀人魔。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一战时期的大规模交战,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枪声震耳欲聋,几米内喊话都不一定听得清,更何况对着数百米以外的敌军士兵喊话。此外,如果你喊德语,英法士兵又听不懂。如果你喊英语,战场上谁给你教的这几句英语。所以,这种说法破绽百出,可信度太低。(S)


联合防务


一些事儿,正不必搬来历史细节回顾,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判定是不是存在。


一战之役于索姆河,史称“索姆河绞肉机”,德国研制出“马克沁”机枪,机枪手见得太多徒劳的死亡,大批英军整编整编地前赴后继,又鉴于英军为保皇家尊严,保持队形正身前进概不匍匐与躲藏,如特来赴死只为机枪扬名一般。德军不忍心了,老铁!



对勇猛无畏的敌手——注意只对勇猛无畏的敌手,自不吝于杀死之,衷心却有敬意。此敬意无关战局,无关仇恨,无关国家争端,却相通于人性。

但德军不会是全体皆劝喊英军退回,只能是一些,哪怕只有一个,也显示了德军在战争的人性火苗,而不会显示在对平民的无人性屠杀中。


思之游鱼


至所以英法士兵死伤这么多,而且还往上冲还不往后退,并不是英法士兵不怕死,而是一战前整个欧州的步兵战术都是整排往前冲,源于拿破仑创立的战术,一战前大多人还不知道子弹可以直线射...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