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信任危機”背後:手持三家上市公司,投資百餘家企業

近日的一則報道讓百年老店同仁堂陷入輿論漩渦,也揭開了這一中藥行業著名老字號的資本版圖——旗下共有三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參股167家公司,其中163家與其合併報表,並有12家為2017年投資新設的企業。

事件源自12月15日晚間,江蘇廣電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節目曝光了同仁堂旗下控股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下稱“同仁堂蜂業”)委託生產企業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鹽城金蜂”)回收過期蜂蜜的違規行為。

同仁堂“信任危机”背后:手持三家上市公司,投资百余家企业

根據12月17日同仁堂發佈的公告,同仁堂蜂業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下屬子公司,同仁堂股份持股比例為51.29%。同仁堂還在公告中表示,此次事件對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12月17日,受“過期蜂蜜事件”影響,同仁堂(600085.SH)在本週首個工作日開盤後股價下跌4.33%,隨後小幅震盪,截至收盤,公司股價報29.31元,下跌2.33%,總市值停留在402.0億元;同仁堂國藥(03613.HK)下跌2.90%,股價報12.72港元,總市值106.5億港元;同仁堂科技(01666.HK)下跌1.09%,股價報10.90港元,總市值139.6億港元。

第一財經記者從北京同仁堂官網瞭解到,創建於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的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至今已有349年曆史,為國有獨資企業。

目前,北京同仁堂已形成六個二級集團(含三個上市公司),包括股份集團、科技發展集團、國藥(香港)集團、健康藥業集團、商業投資集團、藥材參茸投資集團;三個院(研究院、中醫醫院、教育學院);五個直屬子公司(製藥公司、投資公司、生物製品公司、文化傳媒、中藥配方顆粒投資)的主體架構。

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集團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等六大類產品2600餘種,36個生產基地,105條現代化生產線,一個國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集團系統共有零售終端2121家(其中,海外140家);醫療服務終端(含中醫醫院、診所)488家(其中,海外80家)。

同仁堂龐大的品牌矩陣,在海通證券上海機構總監瞿時尹看來,是其品牌運營能力見長的體現,不過也隨之而來質量監控的隱患。

記者查閱其2017年財報發現,北京同仁堂共直接或間接參股167家公司,其中有163家與其合併報表,其中有12家為2017年投資新設的企業。前述所參股或控股的企業涉及製造業、種植業、服務業、醫療服務、商業等多個領域。

同仁堂“信任危机”背后:手持三家上市公司,投资百余家企业

“企業為了將品牌價值最大化或者利潤最大化,就會選擇儘量輕資產的模式。同仁堂現金流十分好,賬面資金充裕,每年增加對外投資是必然的。它其實並不像現代創新醫藥企業,需要大量研發費用。”瞿時尹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同仁堂這種企業主要品牌價值很高,所以在非核心業務部分採用了OEM(原是委託生產,俗稱“代工”)形式,但是對於代工廠的質量監控沒有跟上,這其實是個共性問題,以前麥當勞肯德基的供應商也出過質量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蜂蜜門”事件的主體是隸屬於同仁堂公司投資下屬子公司。而在“蜂蜜門”之前,同仁堂品牌就多次被曝光存在生產質量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一年,因各種質量問題,同仁堂旗下企業超過10次被曝光,涉及的企業分別為同仁堂銀川藥店有限公司、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公司、同仁堂健康藥業(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重慶建新藥店公司,其中,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上“黑榜”次數高達7次。

可以窺見,被爆出質量問題事件的主體主要是其旗下的子公司。此外,在2018年1月26日,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藥品不合格通告,不合格藥品為該藥廠生產的開胸順氣丸(批號為 15080858),不合格項目為裝量差異項。

資深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類似“蜂蜜門”這樣的事件所凸顯的還是中國食品產業結構相對低端,在食品安全上,企業的犯錯成本仍比較低。

12月17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來到同仁堂天山路門店和延安西路門店,兩家門店均有蜂蜜產品在售。值得注意的是,延安西路門店所售名為藥植蜜黃芪蜂蜜的產品,受委託方也是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產地為江蘇省鹽城市。

同仁堂“信任危机”背后:手持三家上市公司,投资百余家企业

同仁堂天山路門店在售蜂蜜的產地均為浙江省衢州市,記者問店員是否知道同仁堂近日回收蜂蜜的事情,店員表示,出問題的蜂蜜產地為江蘇鹽城,跟衢州產的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