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影响越来越小?

等您1660年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不再是最初产生于印度的那个佛教了。

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结集,大概意思是将听过佛陀讲法和讲话的人聚集在一起,方便将这些内容总结起来。

在第二次结集的时候,佛教内部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分裂,也称为“根本分裂”,从此,原始佛教发展为跟随不同领导、信奉不同戒律的“部派宗教”。但这时候,依旧在印度。

第三次结集时,是印度佛教昌盛的时期,阿育王大力宣传佛教,信奉人数极其多。佛教逐渐传往世界各地。阿育王之后,印度又重新回到割据状态,不断的侵略与战争使得佛教借由政治上的频繁更迭向南及西北两个方向转移。

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自认为是佛陀在世时亲耳聆听教法的长老(上座)传下来的内容,最为正宗,其传入斯里兰卡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南传佛教,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及我国云南地区盛行。

从上座部佛教衍生出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众生解脱),在隋唐时期向北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并随后弘扬到日韩等国。

另一支北传佛教的路线是传入我国西藏及蒙古地区,形成了藏传佛教。

这几种佛教的派别,以及后来的发展,已经早已超越当初印度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与影响力。

虽然说后来当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后,经过异国“发酵”的佛教又重新传回了印度。但早已没有当时的土壤和环境了。

就像汉传佛教一样,虽然教义来源于佛教,但是已经深深融入了汉家儒法思想,为了本土化作出了许多必要的改变,变得更加符合当地人的性格、当时的国情、以及统治阶级的需求。


弹球小姐Lydia


佛教在印度面临的情况远比在中国复杂。事实上自从13世纪,最后一座佛教寺院超岩寺被毁之后,佛教基本在印度就销声匿迹。现在在印度很难遇到一位真正的佛教徒。这个有几方面原因。

一、佛教的真正发源地其实是尼泊尔的蓝毗尼园而非印度,我们都误会了,尼泊尔人对此也耿耿于怀。所以,佛教的真正的根基其实并不在印度而是尼泊尔,虽然尼泊尔信仰佛教的人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尤其在佛教向外传播之后,本土的根基越来越浅,甚至是难以为继。佛陀也被成为湿婆大神的第九个化身,所以有时候佛教和印度教会被混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二、印度本土宗教过于复杂,其本土宗教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各种邪教的教派,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佛教除了在释迦牟尼时代兴盛了之外,就一直在分裂,到最后甚至完全抛弃了佛教。大部分印度人都在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地位本来就不高。


三、佛教讲众生平等,然后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而印度教兴起之后革除了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虔诚派、性力派等呼吁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优势便被剥夺。


四、印度佛教比较依赖王朝和政权的推动,比如阿育王朝、腻色伽的大力推动。然而当这些王朝统治衰落,信仰改变时,信仰也面临重新洗牌和被抉择的过程。王朝和统治者对佛教的兴衰成了双刃剑。


最后,其实从佛教自身的说法来看,也是看缘分,看和一方土地众生的缘分的问题,因果显现,缘法聚合,顺应了法的趋势和规律,佛法才能兴盛。若是缘分尽了,那就强求不了。印度应该是和佛法的缘分尽了吧、


盛唐豪歌李艺泓


看了很多回答,大部分回答把佛教衰落归结为伊斯兰教侵入,这是不正确的。佛教在伊斯兰教入侵前就已经衰落了,这跟印度一个人有关:商羯罗

商羯罗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凭一己之力将佛教赶出印度。商羯罗到处踢馆,凭着他丰富的知识,雄辩的口才,把佛教大师一个个说的哑口无言,在诸多论战中击败对手,大获全胜。我不是佛教徒,佛教理论也不明白,但是商羯罗找到佛教理论的命门,一击即中。可以说佛教在印度也有发展一两千年,理论还存在如此大的漏洞,不能不说明是佛教自身的原因。

所以佛教在印度衰落的第一个原因:千年理论无发展,反而自身有巨大漏洞;

第二个原因:印度佛教人才的衰落,全国寺庙被一个年轻人踢馆毫无办法,要是玄奘法师在,兴许能一辩。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虽然世界各大宗教都不事生产,但像佛教这样鼓吹彻底啥也不干的,还是第一家。佛教经济上依附他人,一旦断绝来源,对自身打击的巨大的。而佛教衰落刚好跟印度自身混乱衰落是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越兴盛,反而越没吃的,经济越差。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


铯媒体


不喜欢拉扯一堆时间和文献,我就通俗简单地说吧:

1.从佛教发展的内部来看: 佛陀圆寂后,佛教派别大体分为原始佛教(又名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以及北传佛教(又名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修行的严守佛陀律法、近乎死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佛教原始的、最初的风貌。小乘佛教只认可宇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这一位导师,且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超脱生死轮回的觉悟者),修行的目标主要是以自我解脱为主。

而与上相反地是,大乘佛教派别和修法颇多且灵活多样化,他们不仅相信宇宙中不止只有地球上有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觉悟者,有许多时空都有佛的存在,而且还有菩萨这类仅次于佛的觉悟者。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译“觉有情”,即既上求于佛的最圆满智慧,又有能力来帮助众生一起觉悟的圣者。然而小乘佛教徒完全不承认这一套。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修行目标不仅是能够摆脱生死轮回,还能将智能践行到最高境界,返璞归真与宇宙重新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一方面,小乘与大乘互相看不上眼(小乘认为大乘是胡说八道,大乘嫌弃小乘境界太低),导致佛教认识的分裂不得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大乘内部又因为教法的不同而逐渐分裂,而且很多教团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过分晦涩玄奥不切实际的理论部分,使其迅速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2.从外部原因来看,主要方面是伊斯兰文明的大量侵入,迅速而强势地催坏了当时的佛教文明;次要方面是,一直被佛教打压的婆罗门教(今印度教前身),经过对各种宗教包括佛教教义的研究后,进行了吸收、整改和重组,以新面貌强势崛起,反杀佛教,迫使佛教文明向其他国家传播。

我的感想,正如佛陀自身开示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都逃离不了“生住异灭”的规律,即事物的产生、延续、变质和毁灭,哪怕是被世人不合实际、过分抬高的佛教,佛陀对此是相当淡定的,并在经典中留下了许多关于佛教后续发展的预言。对此,我们应该平和地去了解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幸灾乐祸地嘲笑佛教的没落,试问,小到原子运行、到人类的生老病死、再到国家与社会的变迁乃至整个宇宙的变化,哪有永恒?运动是绝对的,又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地去嘲笑佛教的盛与衰?

另外,在所有宗教中唯有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其他宗教的经典屈指可数,为什么呢?因为就如孔夫子会因材施教一样,佛陀也是在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时机说不同的法,其中既有普适的总纲,又有对个性化、特殊性的探讨,自然会有针对不同情况的、看似好像矛盾的教法。比如对懦弱胆怯的人说勇猛无畏的法,对蛮横好斗的人说温良谦卑的法,这两种矛盾的法无所谓孰优孰劣,完全是以人为本、看具体的人。而后事的传教者,由于有不少人不能把握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非要搞出个统一一切法门的教法,只重视事物的统一性而忽视了事物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佛教内部教派的不断分裂,从而让自己进入了“生住异灭”中变质和毁灭的进程中……






御灵飞


佛教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没有成为主流宗教,反而翻山越岭在东南亚和东亚扎根发芽,壮大起来,在中国把本地一把手道教踢下了宝座,在日本也是与神道教势均力敌,(南朝鲜现在快是基督教亚洲大本营了)不提也罢

印度应该是全球宗教最多的国家,佛教在现代印度只是一个很小的宗教,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虽然有几百万教徒,但相比主流印度教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印度教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他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各个阶层严禁通婚接触,这四个等级包含印度大部分人口,还有一少部分(约有几千万)为被征服的原住民被列为四等级之外的贱民阶层。他们只能做最低级的工作,生命不受保障。即使在现代印度农村地区仍屡见不鲜对贱民处以私刑,贱民大部分聚集在一起居住(其他阶层往往会驱赶他们,只好报团取暖),备受压迫的他们往往以叛依别的宗教以表示抗议不公,其中佛教是一个热门选项,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



山窝窝陆地神仙


佛教在印度的式微,可以归结于几个原因:

一是穆斯林的入侵,佛教不如印度教有反抗精神;

二是佛教不如印度教有弹性;

三是当时的佛教过于哲学化了,它在大学里,而不在民众之间。

对比我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的佛教显然是经过本土化的,是与时俱进的,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佛教可以说已经非常平民化了(例如净宗)。

公元七世纪出现的伊斯兰教鼓舞着帝王们进行杀戮,虽然印度从来也没有被完全征服,可是几乎也没有哪里没有遭到过穆斯林的侵略和袭击。穆斯林语中的“偶像”一词实际上就是从梵文的佛陀挪过来的,对于一神教来说,穆斯林没有理由不去特地搜寻或者摧毁佛教的机构。

在土耳其战争中,印度可以说是为了挽救它的文化而战斗,穆斯林们摧毁庙宇和其中的雕刻品,战争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十四世纪,印度的抵抗力量终于能和土耳其的宗教力量相等,南方出现了印度帝国,虽然不能把土耳其赶出去,但是也算有了一个抵抗的地盘。

大多数佛教难民逃亡东南亚,也有不少去了西藏,只有小部分人留在了遭劫的佛教大学附近,土耳其人对他们毫不客气,焚烧了他们的图书馆,杀掉固执地留在当地的佛教徒,在土耳其人统治摩揭陀的时候,佛教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力量恢复它的文化了。

和佛教不同的是,印度教开始在受挫之后,他们逐渐开始有效的抵抗,并且慢慢地恢复了元气,一直到印度从穆斯林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反观佛教,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是一种和平的哲学和宗教,当穆斯林们要跟它圣战的时候,佛教徒们反倒认为供奉他们是一种美德,他们没有任何具有战斗精神的士兵来保卫自己。

以前佛教对野蛮民族施以教化的手段,但现在对这个新的野蛮人,他们的教化起不到任何作用,毕竟从前的贵霜人知道佛教是巩固帝国的好办法,但土耳其人并不在乎巩固事业,它唯一喜欢的就是扩张和抢劫,佛教认为土耳其人的行为是罪恶的,但土耳其自己的宗教却鼓励他们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根本没有任何手段对付毁灭者。

另外印度教相比佛教而言更有弹性,它几乎可以接受一切改变,当很多地方受到侵略的时候,它就显示出比佛教更加强大的力量,因此有人认为,在世纪后的第一个一千年里,佛教对比印度教就已经不占优势了。印度教和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潮流互相调和,而佛教鼓吹无阶级社会和民主制度,这种观点不是不好,而是有些不切实际。

再就是在十二世纪之时,佛教过于哲学化,或者说是学院化了,它的要义不在老百姓这里,而在各个高大上的大学里,群众怎么会懂得那么深奥的哲学呢?

虽然有答主提出,当时有些印度教的大哲学家在论战中击败了佛教哲学家,因此印度教大流行,但那时印度教的传奇故事,在佛教的传奇故事中,则是佛教哲学家法称击败了印度教哲学家——根据记载,佛教的故事显然可信些,因为法称不但驳斥了他们的观点,还建立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学派来延续他的路线,相反印度教哲学家并没有这方面的建树。

【那烂陀寺遗址】

但有趣的是,不管是哪一方的哲学家,他们都没有对当时的一般百姓起到过任何作用,印度教的大行其道根本就不是因为论战,最主要的原因是伊斯兰先扫除了佛教,印度教再和伊斯兰作战,保卫了印度的文化,反对无情杀戮,恢复了印度古代学术自由,又相对亲民,自然更受到印度人的喜爱。

印度恢复佛教的工作开始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发展势头不错,这主要归功于锡兰上座部的佛教徒,不过今天印度佛教的复兴,主要还是在佛教学术方面,而不在于宗教传播方面。


浔阳咸鱼


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再但是佛教从来没有在印度普及开,顶多也是在印度的中部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的流行,但随着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可以说佛教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银印度自古至今都是印度教占占绝对通知地位的地位,包括现在也是,佛教只占很小,小到可以忽率不计的地步。

印度盛行的是印度教,印度教最大的特色就是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每个等级之间都有着巨大的权力差距和严格区分。

佛教最早提出的众生平等也主要是针对这种种姓制度而言的平的,可想而知这种主张肯定会得到低等种姓的支持,而高级种姓肯定不喜欢这种理论。可想而知,佛教的主张肯定会得到那些高种姓的反对,而高种姓恰恰是掌握资源和掌握国家的人,这些人极力反对的事情,佛教再在印度的绝灭也在清情理之中。

印度到现在为止,也是个种姓制度盛行的国家,因为掌握资源的高种姓不愿意改革,所以哪怕是国家宪法明确写明人人平等,可阿三的现实却是种姓制度再在现实社会依然流行。

佛教的众生平等再在中国能够得到很好普及,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还有富不过三代等俗语,中国一向都认为阶级和贵贵族都是可以被打破的,所以佛教再在中国推广至少没有来自上层的阻力。

整体而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教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了。


昭烈名臣


1丶印度教早期为婆罗门教,是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最初入主印度地区,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种族纯粹而建立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在世俗社会建立的种姓制度在宗教上的反映。其发源地在恒河流域,因此,被奉为圣河。信奉的最高神为梵天丶湿婆和毗湿奴。婆罗门教信仰在雅利安高种姓中根深蒂固。其历史源流远远早于佛教。

2丶佛教诞生于2000多年前尼泊尔。由尼泊尔一个小部落国家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教义与婆罗门教义最大的不同点是,主张”普渡众生,人人平等”。在传播中深受广大下层民众的欢迎,迅速得到普及。此时,孔雀王朝崛起,其第三代王阿育王在领土扩张中,以极其残忍的手段,镇压和粉碎了信奉婆罗门教高种姓统治的各个邦国。为巩固王朝统治,压制住信仰婆罗门教的诸邦国高种姓贵族的反抗,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大力向各方推广,其后大月氏人入侵北印度,建立了贵霸帝国,其作为外来政权,也对佛教大力扶持。贵霜帝国来自北方,使佛教持续向北传播发展。

3丶佛教在印度北部兴盛存在发展了1000年左右,开始衰落,及至13世纪在印度本土基本消亡。是什么原因让佛教在与古老印度教(婆罗门教)竞争中最终落败,消亡?根本原因是产生于尼泊尔的佛教在印度“水土不服”。

与印度教相比,佛教在印度地域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巨大“缺欠”:

(1)神圣性不足。印度教的最高神灵是3大神中的梵天,地位相当于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教中真主。在信众心目中是超自然的大神。而佛教中的佛祖则是尼泊尔的王子,是凡人转化成的佛。与超自然的大神差一大截。

(2)丶历史不够悠久。在印度,佛教为后发宗教。佛教教义中借鉴了许多婆罗门教义中东西,如“修行”丶“轮回”丶“轻现世,重来生”等观念皆来自婆罗门教。有些宗教仪式也来自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改革后改称印度教,为打垮佛教,将其贬低为抄袭婆罗门教义的一个邪恶的教派。

(3)来自尼泊尔的非正统宗教。雅利安人视恒河地域为其文明中心。我们中国等外面的人看印度教和佛教都产生于印度,没有什么分别。可在印度高种姓的雅利安人眼中,佛教是来自尼泊尔边远地带的外来非正统宗教,而印度教(婆罗门教)才是正统本土宗教。

(4)无阶级根基。佛教即使在最兴旺时期也只是在人数众多的底层信众中流行。世俗力量強大的高种姓雅利安统治阶级为维护种姓制度,则一直信仰婆罗门教。他们不断地汚毁抵制佛教,试图通过宗教改革,积蓄力量,寻机夺回被佛教占据的宗教统治地位。

反观佛教,其僧侣集团(精英阶层)和经济财富(金银宝器)都集中于寺庙。在世俗社会没有阶级根基和世俗依托。集中在寺庙大量财富,成为印度不断外来入侵者劫掠对象。隨着众多寺院被打劫焚毁,经济基础坍塌,僧侣精英集团四散,庙毁人空。信众长期失去祭拜场所,渐失信仰。皮既不在,毛之安存?

(5)内部教派的分裂丶对立,消耗了佛教的凝聚力。时间的推移,佛教分裂为大乘教派丶小乘教派丶密宗等众多派别,内部纷争不已,对教义丶经书解读各异,歧义越来越多,互争正统地位,不能自圆其说,裂痕难以弥合。上述佛教的种种缺欠与弱点,被改革后面目一新的印度教死死地抓住(尤其教义上不足),一举打垮,在印度无立足之地。

至13世纪,有组织的佛教在印度基本消失。现今印度的佛教是在19世纪后恢复起来的。






赵凡丁201


真正的原始佛法早就灭亡了,根据199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信奉印度教,12%信奉伊斯兰教,2.32%信奉基督教;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印度佛教徒所占的比例少得可怜,那还是安贝卡博士为了人权运动而选择佛教,重新发展的佛教徒,在印度历史上,佛教早就彻底灭亡。

今日佛教在印度根本没有人要信, 但在中国却拥有无数痴迷的信众。虽然佛教表象兴盛,但盛极必衰,佛教早已隐藏无数的危机,却没有自省能力。连太虚大师、印顺导师等出家大德,对佛教的省思,都会引起保守势力的大加挞伐,更何况在家众的建言。佛教在印度发源地彻底灭亡的惨痛教训,值得所有佛教徒反思。 (更多内容可以查阅灵芝师姐微博了解)


孙妙彤


很多人说佛教发源于尼泊尔,这是错误的认知,古印度当时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一个大陆板块,包括尼泊尔,和现在的印度不是一码事,佛陀出生在当时的尼泊尔和现在印度交界处,而出家成道则是在如今印度的境内,传法则是在古印度北部地区,当时古印度南部是婆罗门教主要势力范围,北部则婆罗门教势力相对薄弱,而佛教的影响也只局限于北部一些地区,南部受到婆罗门的抵制则影响力很小,佛陀涅槃后几百年里佛教出现分化,由于最初佛讲的是小乘教法,而最初和佛陀修学的一部分人离开佛陀去南方教化,这时佛陀才开始讲大乘,佛涅槃后,在南方传法受阻的这些人会到北方,当听到大乘佛法时不信,逐渐分化,而这时候古印度受到外族入侵,伊斯兰教也随入侵军队进入印度,在外族的打压之下佛教开始衰败,波罗门教则在南方整合佛教从新创立印度教,于伊斯兰教抗衡,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为了更好统治国家,逐渐排斥伊斯兰教,发展印度教,而而佛教几乎没有了,印度为保护佛教,特意立法,佛教寺院和尚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已经太晚了,华严经在印度是不允许出国门的,很多印度高僧知道只有中国才能真正发扬佛教,所以古时候这些高僧利用各种办法冒死才把华严经带到中国,但是也只是一部分四十华严,整部华严经应该是八十华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