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一双赶脚


对于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要看他所在的时期。失去不同所适用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嫡长子继承制

在中国古代,大致上从西周开始,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一直实行的是宗法制。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这里的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这里有两个要点:
  1. 首先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妾是不予以考虑的
  2. 在满足第一条情况下的长子

上述的两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句话,“长子”是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简单的汇总就是这样:

  1. 假如长子是嫡长子的情况下,那么很自然的就是长孙的权力大,而不是次子。
  2. 假如长子不是嫡长子而次子是,那么结果自然而然就是次子的权力比较大。
  3. 如果长子、次子都不是嫡长子的话,那么二者应该是平级的,因为长孙他顶的是自己父亲的位置。只是说在平常中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毕竟那是自己的叔叔。

总之,我们国家的嫡长子继承制和西方长子继承制还是有些不同的。

幼子继承制

除了第一章子继承制,在当时还有一种叫做幼子继承制的继承关系存在,也称为“幼子守灶”。其他儿子先分家立户,由最小的儿子再继承父亲剩余的财产及社会地位。在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存在着。

假如说是在元朝的时候,很明显,长孙的权利肯定不如次子,如果说次子是最小的孩子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

以上只是一个总体的情况,不同的时期情况有所不同。


NullVoid


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


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在之后进门的都是侧室,侧室所生的孩子为庶出,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层。



长子不一定嫡子,这种情况下长子的死对于家族权利影响不大。


面上家产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样的均等分配,但实际上嫡长子还是拥有很多优势特权的,在名位继承上也是嫡长子优先。


古代大家族的当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长子供奉,如果嫡长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年,如果嫡长孙也已成年,那理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


至于族长人选可以让给年纪稍长一点的叔叔来当,毕竟家族事物错综复杂,有的大家族还有生意打理,年长一些的人处理起来更加方便。


如果嫡长孙未成年,那么继承家业的就由晋升的嫡次子来继承,所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皇室江山,继承人都必须是长子长孙。


皇室继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不幸去世,当长子去世,别人都以为会传位给第二个儿子,可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却给了长子的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严格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当长子去世时,孙子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根据明代《大明律》记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官员享受世袭罔替有规定:


文武官员如果享受世袭爵位,必须按照继承顺序,首先是嫡长子孙、其次是嫡次子孙、接下来是庶长子孙、最后是弟侄。


也即这里的承袭顺序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权利的向往都是趋之若鹜不择手段,每一个英年早逝的嫡长子都会引起一波争夺权利的暗流,有些人会在这变化中看到希望。


有书课堂


先确定长孙的概念。这里有现两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所谓的长孙指的就是老大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大不管多晚结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个男孩,那就是长孙! 老二的长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长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长孙!

第二个观点:长孙和长子长孙是两个概念,大哥的儿子叫长子长孙,儿子不管大小,其年龄大的的孙子为长孙。以前大哥不结婚,二弟是不敢结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儿子二弟确可以先生儿子。

中国法律长孙的定义是长孙是年龄最大的孙子,不一定是长子的儿子.长孙在法律中没有特别的权利和义务,和其他同辈孙一样。

古代对长孙的定义嫡长子是正房所生第一个儿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如周朝,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而其他儿子则封为下一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其他儿子则封为士,依此类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直至平民。 嫡长孙是嫡长子的嫡长子,最大的儿子的最大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孙,因为在封建社会,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们是兄弟关系,但是更是君臣关系。


泰山木32140178


问:在古代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力更大?

这里问的是古代大族人家,也就是士绅阶层,说白了就是大家主,大财主,大户人家,问的不是皇室王侯。

所以回答就绕开皇室王侯,因为皇室王侯都有事实,也用不着我们来回答,朱元璋等皇帝们已替我们回答了。

过去的大户人家大都是一妻几妾的,妻生的子为嫡子,妾生的子就是庶子,如果分家,按规矩嫡子庶子应是均等的,如果继承名位,那就嫡子优先了。

大户人家的名位一般就是祖宗牌位和族长,祖宗牌位应该都是传给嫡长子供奉,那么族长也应由嫡长子继承。

如果嫡长子先于父亲逝去,那就看嫡长孙和嫡次子的年龄了,如果嫡长孙已成家,祖宗牌位就传给嫡长孙供奉,族长很可能就由年纪大的嫡次子继承。如果嫡长孙未冠,而嫡次子已成家,因嫡长孙要随母守节,那祖宗牌位和族长只能由嫡次子继承。

大户人家里的权力也就是处理和解决一些家族中的事情,这就要由年长一些的来承担。

祖宗牌位和族长于一人,这个人的权力就最大,祖宗牌位和族长分二人,二人同享权力,但族长的权力要大些。

但是不管怎样,在大户人家的爷爷故去时,嫡长孙的位置无人可替代,自古就有"头孙顶一子"的说法,摔老盆和引魂幡心须是嫡长孙的,幼小的都是被人抱着去完成仪式的,嫡次子只能居其第二而去抱灵位。





金苹果老楊


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

嫡子,长子,庶子,嫡长子。嫡孙,长孙,嫡长孙。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

长子:年龄最大的儿子为长子。

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均为庶子。

嫡长子:正妻所生,年龄为诸嫡子中最大。

嫡孙:嫡子的儿子。

长孙:年龄最大的孙子。

嫡长孙:一般指嫡长子的嫡长子。

一般为:

嫡子>嫡长孙>嫡子>嫡孙>长子>庶子>庶孙。

例:李世民为嫡次子;朱标为嫡长子,朱允炆为嫡长子(有些许争议);李承乾为嫡长子,李泰为嫡次子,李治为嫡三子,李恪为为庶出较优秀,年龄长于李治的庶子。


垄亩


嫡次子优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允炆登基争议很大。

1,朱允炆不是嫡长子,他是嫡长子,还不是长子。

太子妃常氏生的两个儿子自然是嫡子,长子早死,嫡长子应该是朱允熥。

吕氏没当太子妃前,生下了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永远不可能成为嫡子!

还有,常氏是病死的,始终是太子妃,他的孩子始终是嫡子。如果是被废,嫡长子应该是朱允熞!

朱标这么多孩子中,朱允炆最没有资格当皇帝,因为他是朱标唯一是庶子!

2,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人,优先考虑的是皇帝的儿子,嫡长子、其它嫡子、庶长子、其它庶子,皇帝无子或是儿子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然后考虑兄弟或是叔侄,基本不考虑孙子辈即位,虽然有过特例,后来就乱套了。



夜映半边


按照西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并延续千年的礼仪制度,汉族家族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均要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宗法。长孙与次子哪个权力更大,答案分情况而定。如果过世的长子是嫡子,那么嫡长子这一系属于大宗,假如长孙是长子所生,那么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高于次子。以明朝初年为例,洪武年间,太祖嫡长子皇太子朱标过世,朱元璋没有选择仍然在世的其他皇子做皇太子,而是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皇太孙,后继位为建文帝。假如长孙非嫡出,次子反倒是嫡子,那次子在家族的地位和权力远高于长孙。假如长子次子均非嫡出,那正常情况下,因次子是长辈,长孙也没有优先继承权,次子地位较高。

当然,世事无绝对。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家族甚至是十分显赫的大家族也会一时出现庶出地位高于嫡系的情况,但往往非长久之计。如孔子嫡系子孙衍圣公,在第70到72代衍圣公孔宪培时期,嫡系的衍圣公反倒每天到非嫡系的长辈“十二府”请安,衍圣公大权旁落。究其原因,主要是第68代衍圣公早亡,其年长的兄弟实际掌握大权,继位的衍圣公因年幼,对叔祖辈请安,由此形成惯例,延续至第72代衍圣公时期,但孔宪培的夫人于氏入门后,对此很是不满,因于氏是乾隆朝大学士于敏中之女,且与皇室关系密切,甚至还有传言其是乾隆皇帝之女下嫁孔府,于氏遂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严查,权力重归衍圣公,孔宪培的两个叔祖父因此受到革职圈禁等处分。


沧海拾遗录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权利是怎么来的?

权利的来源分两种:

一种是授予的,比如在这个问题里,假如家族的规定是,由长子继承家业,那么长子的这个继承权就是授予的。

另一种是自己赚来的,就是说通过自己的行为,使得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权利。

無月为什么在这里讲权利怎么来,是有無月的目的的,

我看了之前很多朋友的回答,都是讲解了中国历朝历代对于家族内部成员权利的规定,写的都挺好,但無月的想法不一样。

無月觉得谁的权利更大,要从实际情况来分析。

从这个问题的导向来看,我们可以给出假设

原本的家族是由长子权利更大,然后长孙还年幼,次子已经成年,并已有接管家族事务。

然后长子去世了。

现在有了一个问题,长孙和次子谁说了算。

这得看情况。

如果次子虽有管理家族事务,但主要的事务都有管家之类的人在负责,而管家站在长孙这边。或者,长子的遗孀手段较厉害,将家族事务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家族成员也各种笼络,那这对母子就不是孤儿寡母这么简单了。在这种情况下,权利是长孙最大,或者说是辅助长孙的人的权利最大。次子也有权利,但达不到左右决定的程度。

另一种情况就是,次子掌管家族事务多年,多有成绩,家族成员也很认可次子的成绩,次子自己又有意这份权利,而长孙一家孤儿寡母,无甚作为,则基本上除了反对,没有什么实质权利。权利掌握在次子手中,愿不愿意让出来看他的心情。

这就是现实,对于家族其他成员来说,谁当族长都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家人。到头来就看谁有实力,谁有实力谁权利最大。谁有实力,其他成员都会站在谁那边,这就叫依附权力。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古代家族制度中核心有两点: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嫡出即是原配夫人所生,庶出为其他姨太太(妾)生的。假若原配去世了,还有新娶的、或扶正的大夫人,称为继室。他们的孩子的出身排序,应该是:原配>继室>妾。

在继承中,理论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嫡长子,将继承家产的大部分,也是族长。假如嫡长子早死,制度上是由嫡长子的嫡长子直接继承爷爷。

比较典型的是曲阜孔家的衍圣公继承。假如这一代衍圣公死了,其嫡长子也死了,则由嫡长孙继承衍圣公。假如无子,则由其年长的弟弟继承。明代宗室及勋臣的爵位继承也是如此。

对于大户人家,一般娶媳妇是先娶正房,然后再纳妾。不会像皇帝诸侯一样,一下子很多女人。所以大夫人所生一般都是长子。

另外大户人家也有分家一说,虽然嫡长子优先,但也要看老爹的偏爱程度。

如今即使不计划生育,也没有了这些规矩。相对来说,都是独自谋生,谁有钱或有权,谁的话语权大,不论哥哥弟弟。


几苇渡


古代大户人家和皇室妻妾众多,所以繁衍的子孙也是非常多的。为了权力传承的稳定,以及保持正妻娘家的地位,古代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如果想要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富,首先是需要这个儿子是嫡出身份,其次是要年长。




题目中问到长子去世后,长孙和次子的权利如何。这个情况分比较复杂,首先要考虑长子是不是嫡出,其次考虑长孙和次子是不是嫡出。

长子为庶出

长子为庶出的情况下去世。这种情况比较好解决,因为长子庶出的问题,所以长孙也为庶出,按照宗法继承制的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次子会继承父亲的爵位官职,当然如果是嫡出的儿子更加无可争议。



长子为嫡出

如果是嫡长子去世,情况也分为两种。

第一、嫡长子没有嫡子出生,只有庶出的子孙,那么嫡次子的继承权力是要大于庶长孙的。

南朝梁武帝萧衍有一个昭明太子,这个太子比较短命,还没有登基就死了,虽然有一个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庶出。所以按照宗法继承制,萧衍便立了另一个儿子萧纲为太子。



第二、如果嫡长子有嫡子出生,那么嫡长孙的继承权就要大于任何嫡出或者庶出的儿子。

这其中的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抛弃了所有嫡出或者庶出的儿子,直接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