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研究生,到底有多水?

1

有一个某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研究生面试,导师向考生提问,“读过什么经典著作”?

考生一脸惊愕,若有所思片刻后回答,其实更像是反问,“《三国(演义)》算不算”?面对这位准研究生的回答,面试导师笑了笑说,“算”。

这是我一个老师的亲身经历,常常作为负面典型在课堂上提起,算是对我们的一个警戒。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经典自不待言,而且被翻拍成各种影视剧,可以说家喻户晓。然而研究生面试,导师提问这样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语境,不言而喻,应该是询问阅读的专业著作。

肚子里多少货,张嘴就能知道,腹笥甚窘,不免露怯。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现在的研究生,到底有多水?

2

由于工作的原因,曾与不少研究生有过面谈。

有一次,和毕业于河北某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个研究生,一起聊天。由于本人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多问了几句。当问到对方最近在读什么书时,对方告诉我在读一些专业的书籍。

我当时希望对方能以印象深刻,或者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书做一简要的介绍。得到的回到是,“说了你也不知道,比如《天朝的奔溃》”。我只上过几天大学,没读过几本书,又不是历史科班出身,但茅海建的大名还是听过的。

于是乎,我问他,“茅海建的书你还读过哪些?”对方很尴尬地回答:“就这一本。”

俗话说学无止境,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能没有谦虚的态度。孟子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现在的研究生,到底有多水?

3

另一次,与北京某研究机构毕业的一名研究生交谈。对方颇为得意的告诉我,对明代历史颇感兴趣,而且最近正在读《明史》。

对于一个非史学研究生来说,能读《明史》我还是比较佩服的,所以立马对他打起来十二分的敬意。便向他请教:“您读的是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还是黄云眉的考证本?”看着对方一脸茫然的表情,我问他,你知道黄云眉吗?他说不知道。我又问对方,读的什么版本的《明史》。对方告我,手边有一本毛泽东批校的明史。

有些人,二十四史是一大摞;有些人,二十四史是一小本。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总是自我感觉良好,难免贻笑大方。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现在的研究生,到底有多水?

4

有人说,研究生和本科生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本科生是学习知识,研究生是学习创造知识。

如果一个非古典文学的研究生,仅仅凭着看过一部《三国演义》,就想纵横驰骋,在学术的道路上探索一番,未免太儿戏了点。

如果一位特定专业的研究生,面对别人趾高气扬,一副“说了你也不知道”的神情,恐怕不是夜郎自大,就是要做井底之蛙了。

如果一名研究生,对于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不熟悉最基本的文献资料,捡了一颗玻璃球就当是夜明珠,恐怕连学术的门都摸不到,更别提创造知识了。

这三个研究生或者准研究生,也许算不上典型,但至少代表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小侧面。

知识跟学历未必就成正比,不知道是失败的高等教育体制,让人寒心的教育模式,还是那些愚不可及而又俗不可耐的学子,非要去读什么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