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传——百丈禅师

神僧传——百丈禅师

在中国古代,因为贫困而出家的僧人不在少数。由于天灾人祸,使得大批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求生存,一部分农民只得将子女送入佛门。唐代的高僧怀海禅师就是如此。

怀海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一出生就饱尝生活的艰辛,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到三岁,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离开了人间,父亲只好带着他风里来雨里去,耕种几亩薄地以维持生计。

怀海在苦难中渐渐的长大了,他除了帮父亲干活外,还经常一个人到附近的寺院游玩,耳濡目染,逐渐产生了对佛的敬意。

神僧传——百丈禅师

怀海14岁那年,家乡大旱,庄家颗粒无收。怀海已经有好几天没吃饭了,他来到寺院,哭着跪拜佛像,祈求佛祖保佑。饿得头昏眼花的怀海似乎看见一位和蔼可亲的长着在向他招手,不一会儿,就飘然不见了。怀海回到家中,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说:“这是佛祖在召唤你,佛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吾儿有救了。”说完拉上怀海直奔寺院,请求方丈收下怀海。方丈看怀海饿得皮包骨,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自然也就同意了。怀海就这样成了佛门的小和尚。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便马上前去拜马祖为师,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神僧传——百丈禅师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建庵。听说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怀海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怀海得道后,制定了《百丈清规》,将禅法运用于劳动实践中,开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一代禅风,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语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他的修心法门,就是根据这个意思。寄禅出家后,精诚修行,勤研佛典,旁及诗文,成为中国近代著名高僧。

神僧传——百丈禅师

怀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高僧,与他少年时的平困经历是分不开的。俗话说:“有钱难买少年穷。”少年时饱尝贫穷和饥寒,经受磨难和委屈,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年后就能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把握自己,以强者的独立人格迎生活的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