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保留下來?

我們好像在那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清朝編練新軍開始,各黨派都注重軍校在培養軍官方面的作用。

19世紀末期,袁世凱奉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式陸軍。當時,袁世凱除了任用自己的親信控制部隊外。他還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這些軍官,組成了北洋六鎮新軍的中層領導力量。

也是從此開始,袁世凱開始注意對軍校的把控。於是在1902年5月,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開辦北洋行營將牟學堂,由其親信馮國璋任校長。

1912年,袁世凱當總統以後,在保定繼續開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為段祺瑞親信趙理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眾多學生,都是軍隊中的高級將領。例如:蔣介石,蔣百里,唐生智,吳佩孚,孫傳芳,羅卓英,朱懷冰,等等。這些人被稱為“保定系”:涵蓋了11000餘名軍事領導人才,其中,將軍就有1500餘人。

1924年,在革命事業經歷多次波折以後,孫中山明白了軍隊的重要性。於是,孫中山在共產國際支持下,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目的就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在隨後的北伐和兩次東征中,黃埔軍校學生都是主力。也是依靠三千黃埔學生軍,國民黨打敗了各路軍閥,開始逐步統一中國。

蔣介石深知軍校的重要性,於是,他在1924年5月~1947年10月期間,一直擔任校長一職!

黃埔軍校是為部隊培養軍官的,掌握住這些軍官,就等於控制住了部隊。蔣介石深諳此道,於是,他一直擔任校長一職。蔣介石一直在強調所為的"黃埔精神":"服從校長、盡忠黨國、精誠團結、成功成仁"。

蔣介石很喜歡別人稱呼他為校長,同時,他對黃埔軍校出來的學生也很照顧和寵信。也是因此,中央軍的這些黃埔畢業生和教官組成了“黃埔系”。另外兩個派系是CC系,政學系

蔣介石就是靠著這些人,進攻中央蘇區,打敗各路軍閥的。抗戰時期,黃埔系又成了國軍抗戰主力。抗戰時期,黃埔軍校下轄九個分校,為抗戰前線培養了十來萬軍官。這些軍官很多都犧牲在抗戰前線。當蔣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時候,黃埔軍校也是響應號召參軍入伍的主力!這些學生,都是一線的基層指揮官。也是陣亡率最高的,很多職位換了好幾撥人。

由於蔣介石強調所謂的“黃埔精神”,黃埔軍校深深的打上了國民黨烙印,成了蔣介石的私人軍校。

在黃埔學生中,兵團司令以上的將領有上百人,各軍兵種司令也多由黃埔畢業生擔任。其中,3人當上國防部長:黃傑、陳大慶,高魁元。3人擔任過參謀總長:桂永清、王叔銘,生彭孟緝。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如:"剿總"司令、綏靖司令、兵團司令、軍團司令及各軍師長,也多由"黃埔系"成員擔任。

但是,無論黃埔軍校在如何優秀。等到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後,“黃埔軍校”也去了臺灣。1950年,黃埔軍校以所謂"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開始繼續招收第24期學生。

我黨也有自己的軍校,沒有必要打黃埔的旗號。

建國以後,我黨就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這所軍校是我軍培養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培養了大批中、高級指揮員。

1985年,我黨又合併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後勤學院,組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黃埔軍校,確切地說是廣州前六期。七期以後在南京單獨開辦。改名中央軍校。

前六期之所以優秀,是各種原因的綜合結果。

從本質上說,黃埔一二期是軍事速成班,三四五期屬於中等專科學校,六期算大專。七期以後是更加正規辦學。所以黃埔前5期學生的軍事素養並不高,也因為如此,到1927年3月的時候,已畢業的前5期9000多隻剩2000多人。基本折損在東征及北伐中。

可為啥黃埔前六期出了這麼多人才?

因為他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黃埔學生,畢業就參加東征,平商團,平楊劉之戰,再北伐、軍閥混戰,內戰,然後是十多年的鐵血抗戰。戰場的激勵,成就了一批批軍事悍將。

其次,黃埔學生是那個時代最幸運的,最有晉升前途的軍校生。因為老蔣的關係嘛,1924年一個千把人的藍軍教導團,到1945年抗戰勝利已發展到89個軍239個師420萬大軍,剔除地方軍閥也是一個龐大數據,黃埔學生基本不愁出路,晉升迅速,成就自然就更多更大。

為啥輸了呢?

前6期黃埔學生們到抗戰結束基本都是旅長以上軍官了,他們和整個藍黨系統一樣,都已經腐敗了。完全失去了進取精神,更是違背了孫總理的教育。焉能不敗?

1949年後遷移臺灣的中央軍校,怎麼敢說自己是黃埔學生?


四川達州




孫中山人稱孫大炮,就是沒有什麼政治根基,滿嘴跑火車,只有革命理想,缺乏實務能力,卻總想做成大事,被許多人認為不靠譜,因此被作孫大炮,就是說他用嘴能說死人。

從建立同盟會到辛亥革命,再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從來就沒有成功過。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後,孫中山才明白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就決定聯合蘇聯建立黃埔軍校,培養有理想的革命軍官,以這些軍官為核心建立自己的軍隊。


在這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創辦了這所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為此後的幾十年的中國培養了大批軍官,尤其是抗戰中犧牲主要中低層軍官基本上都是黃埔畢業的,大約有二十幾萬。

黃埔一到六期出的人才最多,這六期一共畢業了13000多人。國共雙方的高級將領中有不少都出自這些人。


共產黨軍官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幹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餘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黃埔軍校國民黨軍官: 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徵、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郝柏村、蔣仲苓、王升、黃珍吾、彭孟緝、桂永清、謝晉元、範漢傑、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鄭作民、王竣、黃翔、曾澤生、徐會之、趙子立、闕漢騫、董釗、李鐵軍、羅奇、賀忠漢、胡靖安、王慧生、宣鐵吾、黃梅興、姚子青、鍾彬、陳頤鼎、李以劻、肖贊育、戴安瀾、蕭作霖、唐生智、林偉儔、呂旃蒙、覃異之、賈伯濤、鄭庭笈、陳修和、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黃傑、陳大慶、劉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運澤、曾擴情、酆悌、張耀明、廖昂、吳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孫明瑾、李文、王懷義、王敬久、滕傑、唐縱、蔣孝先、鄭蘊俠。



1927年,黃埔軍校搬遷到了南京,1931年又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之後又陸續在全國開設了十幾所分校,國民政府開始全面培養軍事人才,為抗戰做準備。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培養了30多萬軍官,其中絕大多數是抗戰期間培育的,他們剛剛畢業就走上抗日前線,擔任低層軍官,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抗戰期間,國民黨中低層軍官的死亡率超高,差不多每個位置都換了好多茬。根據有關數據不完全統計,黃埔軍校畢業生死在抗日前線的就不下十幾萬。



到了1944年底,因為日軍的最後反撲,國民黨軍隊傷亡慘重,在全國根本就徵不到合適的兵源,就從學校招收了十幾萬人來補充,為此還提出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的口號,來激勵年輕學生士兵和軍官。在抗戰初期還有由優秀年輕軍官組成的教導團,大多是黃埔畢業,他們在南京保衛戰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49年,當國民黨退到臺灣時,四川成都解放後,黃埔軍校正式在中國大陸停辦了,當然在臺灣還是有的。

早在1947年,在抗戰中大放異彩的孫立人將軍就被派到臺灣去負責培訓軍官,也就是臺灣黃埔軍校的前身。



黃埔軍校自從國共分裂後,就成了國民黨的軍校,和共產黨沒有太大的關係,被打上了國民黨的標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黨和政府也建立了一大批軍校,比如劉伯承在南京創辦的軍校,陳賡在東北創辦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後來長沙的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等。

黃埔軍校因為國民黨在臺灣還在辦,中國大陸自然就選擇放棄這個名稱。更重要的大陸的軍校和國民黨的黃埔軍校不是一個性質的軍校,也很難還用這個名稱來命名。其實就算是在臺灣的國民黨軍校也不叫黃埔軍校,甚至黃埔軍校從一開始的正式名稱也不叫黃埔軍校,只是地處黃埔。



但不管怎麼說,黃埔軍校都是一所在近現代史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學校,為中國的抗戰和解放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一所值得大書特書的學校。


新知傳習閣


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所軍校改變了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其一曰云南講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軍校,其三曰黃埔軍校。


這三所軍校中,黃埔軍校無疑是最為最重要的一所。在國民黨方面,黃埔系毫無疑問是天子門生,是蔣介石最為倚重一股力量。

在我軍方面,黃埔軍校的地位同樣重要。在新中國1955年的第一次授勳中,10大元帥有5名出自黃埔軍校,10大將中有3人出自黃埔軍校。至於其他上將,中將,少將加起來也有數十人。

這麼厲害的一所軍校,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卻銷聲匿跡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黃埔軍校的前世今生。

1924年,孫中山在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之後,終於恍然大悟,光靠嘴巴是幹不成什麼事的,痛定思痛之後,孫中山決定乾點實際的事情。

於是,在蘇聯人和我黨的幫助下,一所影響了接下來中國歷史進程的軍校誕生了,名字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為地點位於廣東廣州黃埔區,所以又俗稱為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名字也是幾經改變,1926年,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到了1929年,黃埔軍校更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而1931年,黃埔軍校再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了1946年,黃埔軍校又變成了“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黃埔軍校又以“陸軍軍官學校”在臺灣復活。

同樣,黃埔軍校的地址也在不斷的變遷,1924年在黃埔島成立,1927年隨著北伐軍遷移到了武漢;蔣介石背叛革命後,黃埔軍校又跟著蔣介石遷移到了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黃埔軍校又遷移到了成都;等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黃埔軍校也跟著前往了臺灣。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黃埔軍校只是指在黃埔島這個階段,此時一共創辦了6期,而黃埔1-6期也是蔣介石倚重的核心力量,我軍的5位元帥和3位大將也出自其中。

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黃埔軍校一共開班了23期。在1949年蔣介石敗退後,黃埔23期絕大部分學生也隨之前往臺灣。

看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就會發現本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黃埔軍校是隸屬於國民黨的。當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黃埔軍校也隨之在臺灣掛牌亮相。這這種情況下,黃埔軍校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國成立後依舊還在大陸。


小鎮月明


黃埔軍校優秀嗎?簡直就是世界軍校史上一大奇葩,一國際大笑話,亙古未有!

自軍校成立起,自稱最具成就的六七年裡,該校幾個月霸蠻短訓出來的半吊子水平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地圖都認不全就陷入了最殘酷的生死拼鬥。最後,出自該校的師生,在這樣的自相殘殺中,一半被打死,剩下的一半,三分之一被俘入獄,三分之一真正成為勝者評將拜帥,但晚年大多不得善終,最後三分之一亡命海外,有鄉難歸!

這種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自已打垮自已的現象只能說明一點,校長領導有方!


古月1537131


誰都知道黃埔軍校在廣州,但也許不是誰都知道“黃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黃埔路旁邊,步行三分鐘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區這條路為什麼命名為“黃埔路”?

因為黃埔路的盡頭過去有一所軍校——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北伐軍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就“搬家”了,從廣州搬到南京。其實,學校的名字和宗旨沒有變(陸軍軍官學校),只是辦校地址變了。因此,題主的問題問得不準。

另外,黃埔軍校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優秀。現在的軍校一般學制4年,而黃埔軍校遠沒有這麼長,是所速成學校。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之所以名將輩出,並非靠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吃了一輩子,更多是在畢業後的戰爭實踐中不斷成長鍛鍊。

黃埔軍校的學員,受到的精神薰陶也許比軍事訓練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對聯所說:“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腦洞大開的歷史


國內有聲音把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蘇俄伏龍芝、英國桑赫斯特並稱為四大軍校,拿破崙必定在墳墓裡暴跳如雷,為法國的聖西爾軍校喊冤。在世界範圍內,黃埔軍校還沒有得到如此高的聲譽,很簡單,聖西爾軍校更符合外戰內行的定義,黃埔軍校的人才卻被大量運用在北伐等內爭上。

黃埔軍校本身就是北伐路線的產物,孫中山先生苦無根基,手下只能搞暗殺,沒有成型的軍隊,在北洋軍閥的啟發下,深感槍桿子裡才能打出政權,於是在廣州黃埔區的一個小島創建了黃埔軍校。

建校之初的幾十杆破槍,連門衛保安都不夠使,更不用說給學員們使用了,為了扶植中國親蘇俄的勢力,對抗對蘇俄不感冒的北洋政府,蘇俄在關鍵時刻送來了支援,數以百萬計的盧布和槍炮彈藥和幾十名軍事教官抵達廣州,這是撐起黃埔軍校的基石。

作為一個初級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前六期每期平均學習時間僅為六個月,多的九個月,少的才三個月,進校之後先是一個月的基礎訓練,之後又有大量的政治學習任務,再加上動不動還要臨時執行點軍事任務,可以說軍事課程時間被大量擠佔,實習課時間倒蠻充沛。據黃埔同學會記錄,前三期的黃埔生有接近一半犧牲在了戰場上。

與黃埔軍校相比,保定軍校學制為兩年,雲南講武堂學制為1-3年不等,奉天講武堂(東三省講武堂)學制為一年,

基礎相對比較紮實。

黃埔軍校之所以比前三者有名,無法是因為它代表了“進步勢力”的一方,在神州大地風雷激盪的年月裡,很多熱血青年為了救國安邦的理想,在這裡尋找主義真理,並接受蘇式的軍事教育,最終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北伐運動,拋頭顱、灑熱血,致力於追求一個浴血重生的嶄新的大同世界。

時勢造英雄,不管它是否建在黃埔,學制幾個月,教授的是什麼課程,學校的前幾期學生在日後,除了犧牲者,都獲得了極高的榮譽和晉升機會,那也是他們靠奮鬥與奉獻換來的應得褒獎。1945年前,包括黃埔軍校各處分校,共產生了37000多名畢業生,其中有20000餘名犧牲,大部分是犧牲在了抗日的戰場上,犧牲率超過了60%。

所謂的黃埔軍校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在廣州,它最初是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遷往南京,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改稱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在臺島恢復陸軍軍官學校並於次年招生,直到現在。

黃埔校訓為“親愛精誠”,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只在建校初期和抗戰期間一度光輝閃現,現在的大時代背景下,卻再也產生不了熱血青年,只能生產草莓兵了。


歷來現實


黃埔軍校目前遷到臺灣高雄市繼續存在,依然在給民國政府培養軍事人才,只是名聲遠遠沒有以前大了,故給人一種消失了的感覺。黃埔軍校於1924年由國民黨、共產黨、蘇聯三方聯合創建,全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後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該校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其中第一期到第六期人才輩出,將星璀璨!

孫中山苦於沒有自己的軍隊,在與軍閥的鬥爭中發言權太小,因此尋求蘇聯的幫助,在廣州黃埔區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學校首任校長為蔣介石,政治部主任為周恩來,何應欽為總教官。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親自作了訓詞,後來成為學校的校歌,其詞曰: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黃埔軍校在大陸先後辦了23期,培養了41386名軍官,其中前六期人才輩出,是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時期中國軍隊的主要軍事指揮官。黃埔軍校之所以人才輩出在於他的實踐性強,學生培訓僅僅半年就會上戰場磨練,能在血與火中生存下來的人都是精英!平定陳炯明叛亂、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保定的講堂、操武的操場、黃埔的戰場是對當時著名軍校深動的描述!



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事件後,國共兩黨分道揚鑣,黃埔軍校成為國民黨培訓軍官的學校。抗日戰爭期間延安成為抗戰的的聖地,中共創辦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抗大成為中國有志青年的首選,培養了大批優秀軍官出來。新中國成立後抗大更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且成立了不少軍校,其中著名的有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等!



大秦鐵鷹劍士


題主詢問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有保留下來。實際上嚴格說來,黃埔軍校現在還在臺灣繼續辦著。只不過這些新黃埔生的影響力完全無法和老黃埔生相比罷了。

而從黃埔精神來說,實際上,那個戰無不勝的黃埔軍校,僅僅三四年功夫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1924年創辦的,當時的大背景是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這也是孫中山十餘年利用軍閥革命屢屢失敗後的新思路,這個思路立竿見影。黃埔軍校也代表了蘇聯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治軍,國共合作,以及在廣大勞苦大眾支持下的革命戰爭。

從軍事上,1924-1927的黃埔軍校只不過是一個速成軍官培訓班,學制還不到一年。但效果上,這時候的黃埔軍校確實培養出大批日後在中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不得不說,這與真正的黃埔精神密不可分。

1927年,國共決裂,國民黨屠殺了三萬共產黨員,屠殺了三十萬國民黨自己的左派,從此斬斷了自己力量的來源。黃埔軍校也經歷了同樣的震盪。這以後的黃埔軍校,儘管還是吸引了大批熱血青年參報,但從本質上,已經淪為了蔣介石個人軍中骨幹的培養皿。黃埔軍校之後的學期逐漸延長,學習內容逐漸豐富,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的各級軍官,其中不少人在抗戰戰場上熱血報國。但是,在七期開始的20餘屆學生中,很難再找到如前六期那樣璀璨的明星。這條鴻溝顯然不能只用“後畢業的資歷淺”來解釋,而確實事關黃埔軍校辦理的內核精神。

也就是說,原本國共合作建立的黃埔軍校,在1927年便因為分裂而殺死了自己。這以後的黃埔軍校,雖然規模日趨興旺,實際上只保留黃埔的部分編制和一張名牌而已。真正的黃埔精神,或許反而是延安抗大里那些灰頭土臉的傢伙們繼承更多。1949年南京蔣記民國的潰滅,標誌著黃埔軍校在與其敵對的“革命軍校”對抗中全面失敗。繼續在臺灣維持多少期,其實已經毫無意義了。


巴山夜雨涮鍋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的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黃埔校歌

在中國近代史上黃埔軍校的名字是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校長,主任,教官,學生整整影響了中國半個多世紀,一部民國史,半部歸保定,半部歸黃埔,黃埔軍校的地位可見一番。從北伐到內戰,從抗戰再到解放戰爭,每一場大的戰役都離不開黃埔師生的身影,黃埔之優秀無用多言


黃埔軍校創立之初,孫中山先生對學校就寄予厚望,他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指出創辦黃浦軍校就是為了“獨一無二的希望,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告誡黃埔學生“諸位將來就都是革命軍的骨幹,而創立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在黃埔軍校的門聯則寫著“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黃埔軍校創立以後,國共兩黨都深受影響,乃至於後期的國共戰爭,黃埔前幾期的學生都成為了主角。從黃埔軍校走出了國民黨的“西北王”胡宗南,“剿總”杜聿明,鄭洞國,“老實人”黃維,“狡如狐”的胡璉等,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元帥徐向前,林彪,大將陳賡,羅瑞卿,上將周士第,陳明仁等。


從1924年6月到1949年遷往臺灣,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了23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培養出了23萬學生。狹義上來講的黃埔軍校只存在七年,後面黃埔軍校就不叫黃埔軍校而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但其實都是黃埔軍校的延續,在黃埔老一輩的學生看來“黃埔軍校從沒有斷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