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应再交“金融税”

中国经济不应再交“金融税”

近期,一份麦肯锡公司的《中国的选择:抓住5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机遇》的报告再次引起了关注。据该报告测算,中国金融行业的经济利润在2015占到中国经济整体经济利润的超过80%,美国该比例仅为逾20%。同时80%的利润到了金融行业,或许还有15%到了房地产行业。经济利润高度集中于金融行业并不健康,有损经济发展,同时,拖延解决金融机构的问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该报告对于中国金融业和经济形势的前瞻性预测正在逐步兑现,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扭曲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矛盾更加突出,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也依然没有解决,这使得该报告仍具有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实意义。

这份2016年中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四年中,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收益)占比还较低。危机爆发后的四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占比大幅攀升;同期,美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占比进入负区间。而在2012年到2014年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占比进一步攀升;美国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利润回到正区间。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主席、该报告首作者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曾指出。对于经济利润这一概念,其与一般所说的(会计/营业)利润的差别在于,需减去资本成本。相当于考虑进机会成本——这些资本本来可以在不同的行业分散使用。对于一些仍然有正的营业利润的企业来说,一旦将资本成本减去,经济利润就变为负数。他解释称,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基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税。华强森说,每个人都要付这个税,付给金融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行业的经济利润那么高,不是因为他们有竞争优势,中国的金融行业和国外的金融行业效率差距非常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行业具有行业壁垒,且受到保护。现在中国的经济利润大部分集中在金融行业,这个肯定不是那么健康的,对整体经济运行会有影响。

从麦肯锡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结构的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和扭曲,一方面,金融业通过扭曲配置,使得大部分经济资源配置于效益较低的国有企业,使得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难以提升;而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利润又高度集中在金融业,而中国金融业的主体是国有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国有金融机构是国内市场经济利润的最大受益者。它们掌握了金融资源,也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润。相当于对普通民众和民营企业征收了一笔金融税。这种隐性的负担也是当前企业成本过高以及居民消费不振的因素,也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失衡和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认为,中国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占到银行贷款总量的50%以上,这让那些业绩不良的公司得以生存下来。此类公司在金属、采矿和化工等传统行业中数量尤其多,而这些行业的整体利润也都为负值。而在美国,经济利润则更广泛地分布在各个行业中,并随着经济周期而变动。对于银行业面临的坏账问题,该报告假定银行继续向低效、高风险企业放贷,且企业表现持续恶化,可能面临更加沉重的代价。

在当前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放缓,也反映了麦肯锡2016年报告所揭示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在继续发酵。在实体经济放缓、利润水平下降,以及强监管和去杠杆的压力之下,中国银行业陷入了不良攀升、利润下滑和增长乏力的困境,也符合其报告的预期。该报告还指出,这种以金融资源过度配置来推动投资增长的经济模式很难持续,需要转向生产率主导的模式。目前中国各行业的生产率仅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5%至30%。中国目前仅越有20%的企业生产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产率主导模式不仅能推动长期增长,还能有效减少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并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

麦肯锡在其2018年8月发布的银行业CEO季刊中提到,2018年中,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升至1.86%,不良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而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使得银行的传统增长模式备受挑战,让原本就备受煎熬的利润水平再遭重击。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不足5%飙升近20%。行业真实的不良率加速暴露,这样导致银行利润承压,巨大的逾期贷款包袱也让信贷资源难以释放。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从2014至2018年中,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在短短的数年里翻了一番多,从8400亿元上升到19600亿元,同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1.25%大幅提升至1.86%。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这一数字达到2.03万亿元,不良率略升至1.87%。同时,不良率的持续大幅攀升极大地冲击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从三年前的近20%快速下滑到2017年的12.6%,净利润增速也从长期的两位数减慢到2017年的6%。而2018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贷款规模占全部信贷规模的61%,远远高于2016年的水平。金融资源的失衡配置导致了当前民企经营环境的恶化,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实体企业利润的下降,金融税的减少,这也给处于上游的金融行业带来破局难题。

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要保持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更需要从金融业的转型入手,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这不仅是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金融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减轻社会负担、增加收入的必要之举。通过建立面向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需求的金融体系,破除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则是这一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可以打破金融机构的“金融税”。以小微贷款为例,截至2017年末,中国小微企业数量近7500万,小微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巨大的小微市场有着高速增长的融资需求。目前面向国企的金融机构往往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一方面需要以监管的导向,引导国有金融机构转型,向小微企业让渡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壁垒,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和普惠金融的市场参与度。但不管是从监管政策的要求出发,还是源于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诉求,未来加大小微金融业务的投入也是必然的趋势。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宏观经济的放缓使得金融业存在已久的经济结构问题得到了暴露,对经济资源的扭曲分配和对经济利润的过度占有也需要得到纠正。就经济结构性改革而言,金融业的产业转型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以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配置需求的金融业转型,减少金融行业税,在当前的困境中更显得迫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