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而是继续打英国,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司马长史


我是热爱历史的豆包,我来谈谈我的想法。

二战中英国最艰难的时期有三个

一是1940年5月英法联军被困守在法国西北部的敦刻尔克的海边。

当时德国掌握制空权,并且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将敦刻尔克合围,英国的处境是40多万大军被困守在敦刻尔克,三面是德军,一面是大海。可是正当古德里安准备命令他的装甲部队全歼英军时,希特勒却接受了自己起家的兄弟空军元帅戈林关于使用德国空军全歼英军的主张,命令德国陆军停止行动,转而由空军进行空袭。

敦刻尔克形势图

戈林曾经是德军一战时期的飞行员,一战后跟着老哥哥希特勒混,后来被掌握德国大权的希特勒任命为空军元帅,二战爆发,戈林的空军虽然出的风头也不小,但是显然他想全歼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的战役中,增加自己的军功章,结果敦刻尔克的探头很多都是淤泥,德国空袭效果有限,此外由不远处的英国本土飞来的英国空军还能对德国空袭行动造成干扰,结果40多万英法联军中的33万人最终撤回本土,成为了日后英国保卫本土和反攻欧洲大陆的有生力量,当然这里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军回本土,因此希特勒骨子里比较尊重英国,他一直想要与英国和解,不想在敦刻尔克杀掉太多的英国人,增加两国的仇恨,不过总而言之,1940年的德军在敦刻尔克上没有全歼渡海而来的英军。

敦刻尔克等待撤退的英军,英军两周时间撤走33万人

二是1940年的7月到1941年5月的不列颠空战

1940年6月法国投降,而英国则更换了软弱了张伯伦政府,转而由丘吉尔组织战时内阁,丘吉尔持坚决的反德态度,德国迫使英国和解的计划失败后,由于英国占据着绝对的海上优势,于是德国制定彻底摧毁英国空军,夺取英国本土制空权,然后掩护陆军强渡英吉利海峡,跨海占领英国的“海狮登陆”计划。当时德国空军占据优势,开始阶段德国空军的目标是英国空军的有生力量,由于英军装备有雷达等优势,又是本土作战,德军损失较大,但是英国人损失同样不小,但是德国空军的质量和数量优势较大,英国空军一度举步维艰,不过为了振奋英国的士气,英国空军组织了轰炸机对德国柏林进行一次夜间轰炸,这让如日中天的德国和志得意满的元首狠狠的打了自己的脸,于是愤怒的希特勒开始命令德国空军将轰炸的目标由英国空军的基地和飞机,转向了英国的城市,想要通过空袭英国城市迫使英国投降,但是这却正中英国人下怀,一方面英国空军得以赢得喘息之机,迅速恢复,另一方面英国城市被轰炸的惨状引起美国人同情,于是美国人开始对英国人进行援助。

不列颠空战中的英国空军

1941年5月,德国眼见轰炸英国城市迫使英国投降的意图落空,英国空军又死灰复燃,重新恢复了战斗力,而此时德国入侵苏联已经迫在眉睫,于是德国无限期推迟了海狮作战计划,英国赢得了不列颠空战的失败。

三是德国潜艇袭击英国运输船的狼群战术。

英伦三岛本土狭窄,资源匮乏,是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更谈不上反攻欧洲了,但是英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地。英德战争爆发后,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地的物资和兵员开始源源不断的向英国本土输血,美国的援助也开始不断进入英国,由于当时英国仍然掌握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力量,所以海路运输的大动脉对于英国来说是有保障的。

德国曾经一度尝试利用短小精干的海上战列舰舰队,对英国运输线和英国海军实行游击战,例如使用著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等,但是面对强大的英国舰队,这些再精良的德国军舰也无法弥补英德海军巨大的实力差距,于是德国著名海军元帅邓尼茨发明了使用集中使用潜艇的狼群战术。由于潜艇建造时间和成本远低于水面舰艇,于是短时间内德国组织一支庞大的海上潜艇部队,并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英国的首相丘吉尔战后回忆也承认“二战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U型潜艇。”

狼群战术的发明者邓尼茨和他海军官兵

不过在美国加大了对英国海上支援,向英国赠送大量反潜驱逐舰(1941年英美《大西洋宪章》后,美国一次性就向英国赠送50艘驱逐舰) ,大大增强了英国的反潜力量,而美军参加二战后,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海上力量进行了整合,德国的U型潜艇就很难在取得战果了。


以上这三种危机是英国二战中遭遇的最严重的困难,这其中英国最生死存亡的时刻当然就是不列颠空战,如果德国能够贯穿空战初期那种专门打击英国空军有生力量的战略,像战争初期歼灭其他国家空军力量那样消灭英国空军,夺得英国的绝对制空权,进而执行海狮登陆计划,全面占领英国还是有可能的,可是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时人心不足蛇吞象了,他自认为已经干掉了法国,解决了西线问题,他要集中精力对付他梦寐以求的在《我的奋斗》中记录的敌人——苏联了,说白了长期在海军方面直落英国下风的德国,头脑中还是没有绝对的海权思想,仍旧停留在大陆军时代,也许是希特勒没读过马汉的《海权论》吧。


大东北的小豆包


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现在苏联解体了,华约解散了,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乌克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都不承认斯大林反德国入侵是为了它们,还认为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独裁者,连斯大林老家格鲁吉亚都不承认斯大林是民族英雄。

说明德苏战争并不是正义战争,只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争夺欧州霸权的战争,受益的并不是各国人民,而是满足二人吞并领土的野心。

希特勒不全力攻打英国是怕斯大林背后捅刀子,因为斯大林不是善男信女,也是个狠角色。

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苏联也会德国,这点从苏联在德苏边界派驻重兵可以看出。

德苏开战后,德军在三个月消灭了350万苏军精锐就知道,苏联几乎将所有精锐布署在德国和朴从国边界,就为了大纵深打击德国。

只不过被希特勒先下手为强,才损失惨重,差点被德国打败。

现在也只有俄罗斯举行胜利阅兵,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不举行,就是不承认斯大林代表他们。


光芒万丈34957


结局不怎么样,德国之所以放弃进攻英国,原因只有一个,打不过去而已。

德国曾经制订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由于海军过于弱小,德军希望通过空军来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从而掩护陆军登陆。

但是在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颠之战的最关键阶段中,德军被击落各型飞机1733架,损失飞行员上千人,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飞行员414人。英国以较小的代价击败了德国的进攻,并且发起了反击。英国空军多次对德国本土和港口发起袭击,给德国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飞机产量上,英国的飞机月产量达到了1500架,而德国每月产量大约在1000架左右,而且英国还可以从美国得到大量的飞机。

飞行员培训方面,英国在加拿大设立了大量飞行训练所,到1941年12月,飞行训练所增加到一百五十四所,每年培养二万五千名飞行员、侦察员、炮手和无线电报务员。整个战争期间,加拿大总共为英联邦培训了130000名飞行员和空勤人员。

空中打不过,海上也打不过,陆军隔着海只能干瞪眼,所以继续打下去,也无非是被英国空军接着虐。




不沉的经远


问题是希特勒认为英国是个鸡肋。


为了工业的血液开战

战争是者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利益的分配,所以每一场战争爆发的动因都是利益。之所以打苏联,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苏联的石油资源。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不惜犯了兵家大忌兵分三路,多路并进,其中南下的那一支部队就是为了基辅石油。可见当时德国对石油,这一被称为工业血液的资源多么的渴求。

稍显鸡肋的英国

众所周知,英国虽然当时被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但已经颓态尽显。英国大部分的工业资源都是依靠海上贸易和殖民地供给,在希特勒眼里,英国即使打下来也无法找到限制德国工业发展的资源,所以与其和英国死磕,倒不如瞄准宿敌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定能让纳粹的工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但希特勒应该怎么也没想到,仅仅过去了二十多年,英国北海油田开始开采。

  • 1959年首先于荷兰近海发现格罗宁根气田。

  • 1969年发现埃克非思科油田。

  • 1971年发现布伦特油田。

大油田的相继发现,不仅缓解英国与挪威等西欧国家的能源短缺,而且更使挪威成为除加拿大和俄罗斯之外的第三大非OPEC石油出口国。

希特勒泉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瓦尔登的船夫


由军武奇兵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如果这样的话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其实希特勒心里比谁都明白,假如没有进攻苏联的话,那么苏联就会有喘息之机,德国就永远不会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



苏联人最快就会在1942年底或1943年初从“大清洗”的影响中走出来,强化边境防御,恢复国内生产,战争潜力变大。而到了那时候恐怕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就是苏联人了。到时候德国的处境会更加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直到1943年之前德国的海军力量不可能超越英军,即便再给德国两年也够呛。从二战一开始德国已经将海军角色定位完毕,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封锁或偷袭、或猎杀盟军补给船和运输舰。它们连敢和英国海军正面作战的勇气和把握都没有,既然如此那么德军就不可能登陆到英国本土,所以继续与英国纠缠下去捞不着一点好处。



如果不去攻打苏联,那么可以抽出更多力量投入到北非、希腊和南斯拉夫等战场。退一万步讲,轴心国在以上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在英吉利海峡也击败英国海军,登陆占领了英国,那么此时德国真正的威胁苏联已经完全做好战争准备,甚至在这之前就已经发动了对德战争。



而整个欧洲加上北非的资源也是无法与强大的苏联对抗,德军要疲于应付被占领国的治安战之外还要对付来自美苏的进攻,所以无论如何还不如以最快最早的时间攻击没有做好准备的苏联。赌好了这一把也许能赢,二战历史可能重新改写,不赌这一把稳输。所以希特勒还是堵了进攻苏联!



以上为个人见解,我是军武奇兵,谢谢你的关注与支持!欢迎交流!


军武奇兵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德国真正的敌人是苏联,对英法就是复仇。希特勒无意击败英国(敦刻尔克撤退给了英国一个缓手,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军事。也不是因为德国陆空军间的龌龊造成丢失战机,德国与英国本无仇恨,希特勒不想把英国人赶尽杀绝)。而对付苏联,无论是军人还是老百姓,都残忍至极,说明希特勒非常仇视苏联。

德国那时的工业体系比英法先进得多,他不需要英法的工业技术而需要原料,这是英法不具备的,但苏联具备了且工业体系落后,这就导致德国不去彻底摧垮英国,因为英国的殖民地很多,可以做到移花接木,法国同样如此。

德国需要的是英国一纸妥协的条约就够了。

无论从宗教和意识形态上,德国有着蠢蠢欲动的冲动,这不是谁能改变希特勒的。

“巴巴罗莎”是在苏联进行“战时共产主义”后不得不作早期计划的结果。因为如果苏联在短期内形成对德分庭抗礼,那么德国再想打苏联的主意就难上加难,所以只能用“闪击战”解决苏联红军的主力,然后占领各要点,最后完成夺取战争资源的努力。

苏德战争一定要打的,斯大林充分看到了这一点,不然他不会与德军在波兰会师,占领属于芬兰的要地,陈兵波罗的海三国和白罗斯,南下分解罗马尼亚。这些难道希特勒无动于衷吗?显然不是。

故此,不是希特勒打不打苏联的问题,也不是时间多久再打的问题,这与龟缩在英伦三岛的丘吉尔无关。进攻巴尔干只是解决战争资源的一小部分,真正解决大问题的还是苏联。如果不及时攻打苏联,到了苏联备战进行到尾声,德国还能打得过苏联吗?

德国打法国不让他沦陷,还是给了它一个“维希政府”,也正说明他复仇计划的成功,说明德国对这个刻骨铭心的敌人没有痛下死手,什么原因?因为希特勒看到苏联的日益强大,恐慌得很,赶紧解决完西线战场来解决苏联问题,把兵力迅速集中到东线战场。


娵訾静渊juzijingyuan


结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往后继续许多年,一直打到希特勒不想打为止。

为什么呢?

1,纳粹德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实力还非常强大,足够应付接下来的战争。

2,即使英伦三岛拿不下来,希特勒也没有损失,至少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损失,损失只是政治上。

3,希特勒不进攻苏联,纳粹德国就只在一线作战,即无后顾之忧,又可集中精力在西线与同盟国死磕。

4,如果希特勒与苏联保持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就不会加入同盟国,就可以向德国提供大量物资和军事装备。


四海漫游


那英吉利海峡就会成为德国人和英国人乃至说西欧人的最大坟场了,德国在西欧虽然所向披靡,空军的闪电战和机械化部队快速突袭被希特勒运用的炉火纯青,而且也是大获全胜。


但是让德国空军唯一吃瘪的就是英国空军,最关键的是德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仍然牢牢的控制在英国空军手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就比较麻烦了,没有制空权,德国的地面部队,确切的说是海军就不可能渡海攻占英国,但是德国不进攻苏联,全力进攻英国的话,最终英国也会同法国一样,难逃被亡国的命运,当然这样的结局并不值得希特勒兴奋,因为他也可能是两败俱伤,元气大损。


再一个说德国的敌人不止一个,反身进攻苏联,其实也是对英国的一种打击,因为苏联对于英国在军事上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进攻苏联切断苏联对英国的援助,这种间接打击也够英国喝一壶的,因为英国早已深陷被整个西欧(都被德国占领)孤立的泥潭,粮草不济。

再进一步讲,其实前苏联的野心一点不比德国的希特勒少,前苏联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用几万辆坦克的洪流攻占欧洲的计划,这里说的欧洲也包括身处其中野心勃勃的德国,也就是说德国在西欧损耗的越严重,越符合苏联的战略意图。

搞不好前苏联就会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把德国连同西欧一起给灭了,那现在普京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还哪来被欧美国家群殴的机会,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德国不进攻苏联的基础之上,历史的事实是德国像疯了一样疯狂的进攻了前苏联!


历史三日谈


其实这个问题当时德国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最终被否决了,因为实施起来难度太大。

在1939年德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海军就在准备攻占英国的“海狮计划”。法国投降后,海狮计划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太大,最终搁浅。后来海军元帅雷德尔又向希特勒提出了地中海计划,但也因为种种困难而放弃。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计划。

一、无限期推迟的“海狮计划”

“海狮计划”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德国海军选择了敦刻尔克一带作为登陆地点,但在1939年,这个计划显然是不可能实施的,德国需要先占领法国、荷兰、比利时沿海,控制周边的港口,才有机会实施渡海作战。因此,在西线战事还没打响的时候,“海狮计划”还只是一个构想,没有制定具体细节。

到了1940年6月份,德军在西线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法国被击败。雷德尔向希特勒提议制定“海狮行动”的细节,但是被希特勒拒绝了,因为希特勒幻想英国会妥协。结果英国组建了战时内阁,丘吉尔出任战时内阁首相,并且发表了激情四射的抵抗宣言。希特勒的幻想破灭,于是下令准备入侵英国,到8月份,各项准备工作才开始行动起来。

然而德军陆海空三军各自独立,没有一个统筹机构,前期巨大的胜利让陆军将领们飘了起来。他们对登陆作战想得很简单,空军负责制空,海军负责渡海,然后陆军跟在后面上岸厮杀就行了。陆军既没有进行详细部署,也没有进行渡海训练。渡海作战的重任全部丢给了海军。雷德尔非常焦虑,多次提醒陆军登陆作战时需要注意的方面,然而都没什么效果。他不得不单独找希特勒谈,对希特勒详细讲解渡海作战是怎么一回事。希特勒第一次了解英吉利海峡海流和潮汐的复杂情况,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而且最严重的问题是9月下旬以后,英吉利海峡的气候就非常不好,总会出现惊涛骇浪,根本无法进行登陆作战。

希特勒立马召集三军将领讨论登陆的事情,经过激烈争论之后,8月底,作战方案基本确定下来。根据这份方案,德国准备了25个师参加作战任务,但由于缺乏运输工具,渡海将分为两个梯次。第一梯队有13个师,其余的12个师作为第二梯队登陆。第一梯队的13个师,将从法国和荷兰的港口上船。

不过海狮行动还需要一个前提,德国空军必须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然而在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始终没能未能获得制空权。德国空军损失惨重,英国空军不但不但击落了许多德国飞机,还轰炸了柏林,对德国人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撼。沿海的那些港口自然不能幸免,许多港口惨遭袭击,运输船只更是损失惨重。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制空权,以及港口和运输船只的破坏,导致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最终无疾而终。

二、地中海方案

海狮计划没有希望了,不过德国海军没有放弃,他们又提出了地中海方案。雷德尔提出德国可以将英国的力量赶出地中海,德国可以进攻直布罗陀,控制北非和中东,进攻非洲,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然后再占领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等岛屿,作为进攻美洲的跳板。

除了海军的地中海方案,外交部也提出了一个大陆方案。大陆方案是要将维希法国、苏联、西班牙三国一起拉进轴心国,共同对付英美。大陆方案算是从政治角度对地中海方案的补充,但是基本上是异想天开,西班牙和法国有领土争端,意大利又不希望法国被加强,而维希法国如果被削弱,则有很大的可能会倒向戴高乐那边。地中海方案的关键点是两个,一是进攻直布罗陀,二是苏伊士运河。进攻直布罗陀,需要借道西班牙,得到西班牙的帮助。而进攻苏伊士运河,则需要依赖意大利的力量。

当时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虽然倾向于法西斯,但是要让它跟德国结盟,有很大的难度。希特勒专门跟佛朗哥谈过这个事情,结果佛朗哥要价非常高,他需要大量的物资援助,包括食品和很多原料,因为西班牙打了三年内战,非常困难。此外,西班牙除了要得到直布罗陀,还想得到法国控制下的奥兰,以及北非的一些地方。这个要价德国根本没法接受,法国虽然投降了,如果希特勒答应佛朗哥的要求,无疑是要把法国推向戴高乐的自由法国那边。所以西班牙就中立着吧,至少西班牙的中立,还能让德国从其进口贸易中获益。

事实已经证明意大利是一个猪队友,本来德国希望意大利集中力量去进攻埃及,结果墨索里尼擅自进攻希腊,还一败涂地。意大利在希腊的惨败,不仅削弱了攻击埃及的力量,更让整个轴心国的实力受损。在地中海,意大利是唯一可以跟英军抗衡的力量。德国海军太弱,根本开不进地中海。不过意大利即使不去打希腊,而是集中力量攻击埃及,也不是英军的对手,托布鲁克之战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政治上无法将西班牙、维希法国拉进轴心国,意大利在军事上表现又非常糟糕,地中海方案也就只能放弃了。至少在1940年下半年的时候,这个方案对于德国是没有吸引力的。而希特勒对时间一直很焦虑,他认为时间不在德国这边,如果拖到1942年,美国就会参战,而苏联也将准备好,这样德国就会陷入一战时的困境。所以他需要先发制人,消灭苏联。希特勒觉得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就会求和,而德国也有了充足的资源跟美国进行长期作战。而且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很早就制定出的战略计划。

三、如果全力攻打英国会怎么样?

那么如果当时德国改变既定战略,暂时不管苏联,全力以赴攻打英国,结果会怎么样呢?对德国来说,要击败英国,一个方式就是直接攻打英国本土,这个需要强大的海空军去抢夺制空权和制海权。根据德国海军的估计,如果没有进攻波兰,德国海军最早需要到1944年才能准备好,才有实力去挑战英国的海军。而德国空军也要到1944年才能取得优势,第一款喷气式飞机1944年的时候才能参加实战。问题是到1944年,英国和美国不会坐着等德国,苏联更不会等。德国要发挥陆军优势,只能选择地中海方案。

在苏伊士运河方向,德军可以通过巴尔干半岛往中东进攻。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海上,经过塞浦路斯或者克里特岛,直接进攻埃及,这需要得到意大利海空军的支持。另外一条是从土耳其,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走陆路,经安纳托利亚往南,进入伊拉克、叙利亚等地。但是这个路线有一个隐患,就是苏联问题,苏联对于博斯普鲁斯海峡非常敏感。无论是土耳其自己加入轴心国,还是德军占领土耳其,都会引起苏联的紧张,很可能引发跟苏联的战争。

为了占领直布罗陀,希特勒可以采用强硬的方式,逼迫法国和西班牙加入轴心国。但是这种方式有很大的风险,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很可能会直接投靠戴高乐,而西班牙会直接遭到英国海空军的攻击。德国即使占领直布罗陀以及北非,也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不过好处是可以沿着北非海岸进攻埃及,绕开土耳其,避免刺激苏联。

德军在逼近苏伊士运河时,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中东地区殖民地可能会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印度也会深受鼓舞争取独立。英国将会遭到沉重打击,失去了中东的石油产地,英国的抵抗能力就要打一个折扣。由于美国深受孤立主义束缚,不太可能出手救一个被严重削弱的英国。罗斯福选择救英国,是因为看到英国能够抵抗德国才出手的,美国人很担心英国如果撑不住,援助的物资就会落到德国人手里。在东方,英国的虚弱给日本制造了机会,日本会乘机南下,抢占石油产地。日本的参战,必将引起跟美国的冲突,也就是说,太平洋战争依然会爆发。

以上的设想是建立在将苏联抛在一边不管进行的,问题是苏联会眼睁睁的看着德军占领中东,将英国挤出地中海吗?在经济上,德国对苏联的依赖很深,战争的第一年里,德国从苏联进口了150万吨粮食,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50万吨磷酸盐,另有从苏联过境的100万吨满洲大豆,此外还有从苏联转运的将近25万战略物资。可以说,德军前期在西线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了苏联提供的物资,希特勒对此非常痛心。德军要在地中海作战,这种经济依赖会进一步加深。如果斯大林不是一个白痴的话,他肯定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德军占领中东。

如果苏联找个适合的时机参战,德军主力深陷地中海沿岸,德国本土防御苏联的力量必然不足,而且德国对苏联依赖那么严重,苏联一旦先发制人,德国及其占领区必然会发生全面崩溃。如果德国事先囤积大量物资,并且在地中海进展神速,在苏联反应过来之前就拿下中东。但是无论如何苏联都会选择加入盟军一方作战。而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参战,德美将在大西洋较量。德国终究还是要面对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德国所占领的欧洲大陆的资源远不如美洲以及苏联丰富,最终的结局依然会是美苏两国大军攻入欧洲,德国依然会被毁灭,甚至会遭到原子弹打击。

因此,对于希特勒来说,进攻苏联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唯一的机会。但他无论怎么选,德国都必然失败。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迷蝶梦文史社


如果德军不去攻打苏联,而去攻打英国,德国一定能攻下英国,只是在攻下英国后,德国将很难再攻下苏联。为啥能攻下英国,因为德国已经完全控制法国,和英国只隔了一个英吉利海峡,只要选择好登陆点,就能攻打英国,英国的海军实力确实远超德国,但德国的空军远超英国,只要派出一部分空军攻击英国海军(这里要解决好对海攻击的问题),而自己的巨炮海军支援攻陆,攻下英国没太大问题。希特勒没有攻打英国的原因一是觉得英国已经无能为力了,不想花大价钱去攻打英国,二是想乘苏联大清洗后的混乱,发起突然袭击,同时,他从以前的战役中的闪电战中尝到了甜头,对苏联也想用闪电战一蹴而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