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第一军情


章邯是秦国最后的名将。名将是很重自己声誉的,若是反反复复投降,那就是小人了。

章邯投降项羽,事出有因。

在巨鹿之战中,章邯主力被项羽击破,此役既是章邯由盛而衰的转折,也是秦军由盛而衰的转折。.

章邯败退至巨鹿以南的棘原,项羽进军漳南,成对峙之局。远在咸阳的秦二世大为不满,派使者前往责备章邯。章邯惶恐不安,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以求朝廷谅解。司马欣回了咸阳后,在宫外呆了三天,求见赵高,赵高理都不理他。

司马欣担心赵高加害,逃回棘原,对章邯说:“赵高独揽朝政,手下人无可作为。现在就是打了胜仗,赵高也会嫉妒我们的功劳;若是打败仗,难免一死。将军您还是要想想出路。”

就在此时,赵国大将陈余写来了一封劝降书。陈余罗列白起、蒙恬等名将的例子,说明功高获诛的道理。陈余指出,“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如今秦朝灭亡已指日可待,“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

除余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秦二世或是赵高,都是靠不住的。你章邯打败仗肯定要被杀,就算你能胜战,把东方义军给灭了,到头来还是要被杀。对于赵二世与赵高的为人,章邯怎么可能不知呢?陈余的这封信,对章邯的触动很大。章邯不免心动,便派人秘密与项羽谈判。

起初,项羽不接受谈判,因为章邯是杀害叔父项梁的元凶。他派蒲将军率军进攻,大破秦师。蒲将军得手后,项羽亲自追击,在汙水再度大破章邯。项羽虽然屡战屡胜,但粮食却出问题了,章邯虽然连败,仍有二十万之众,要彻底消灭之,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决定接受谈判。

章邯与项羽在洹水南殷虚立盟,秦军放下武器投降,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秦灭亡后,项羽并没有对章邯等人打击报复、秋后算账,仍然把关中封给章邯等三位秦国降将。

项羽这个人虽然残暴,但是对章邯可以算仁至义尽。后来章邯被刘邦击破时,选择自杀,并没有投降刘邦,这是符合古人的观念的。章邯投降,是因为秦国寡恩;项羽能不计前仇,不仅没杀他,还封他为王,这不能不让章邯感恩戴德。可以说,项羽如此善待章邯,要是章邯再落井下石,那就是小人了,所以他宁可自杀,也不投降刘邦。


君山话史


这件事要分开来说,不能因此得出刘邦不如项羽的结论。

章邯为什么投降项羽?

(章邯)

第一,章邯佩服项羽。章邯的秦朝大军,虽然只是骊山上的一伙刑徒,但是战斗力何其强悍。杀周章,破陈涉,降魏咎,毙田儋。按照明代史学家张燧评价的:“兵锋所至,如猎狐兔,皆不劳而定。”接着,又和当时最强悍的楚军大战三次,结果大破楚军,杀死项梁。

但是,这么强悍的战将,却遇到了另一个更为强悍的人,这个人就是项羽。虏王离,杀苏角,焚涉间,九战九胜,而且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在巨鹿一战中,战胜了他强大的章邯。英雄惺惺相惜,章邯他不得不服。

第二,章邯感激项羽。章邯为什么前期强悍,遇到项羽怂得那么快,除了项羽战斗力强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赵高秦二世在后面釜底抽薪。他们把军权交给章邯,又对章邯不信任,还要杀他。章邯如何还有心思打仗,不败才怪。而当他投降项羽后,项羽竟然封他为王。这个“王”,是他在秦朝干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的。项羽不只是封他为王,还把另两个秦朝降将司马欣、董翳也封为王。章邯对这样有情有义的项羽,不得不感激。

(项羽)

第三,章邯害怕项羽。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封他为王的同时,坑杀了二十万秦朝降卒。这样的项羽,章邯能不怕么?可以说,他不敢背弃项羽。

再说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

第一,章邯瞧不上刘邦。在他看来,刘邦就是一无赖,而且刘邦是平民出生,他特别瞧不上。在他看来,刘邦之所以抢先打下咸阳,不过就是投机取巧而已。所以,当章邯听说刘邦要打回来的时候,都大笑不信,压根他就没把刘邦看上眼。他看不上刘邦,自然不会投降。

第二、刘邦不让他投降。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章邯向刘邦表示投降的记载,但是,至少刘邦没有主动向他发出招降书。

刘邦为什么不招降章邯呢?一是三秦之地是刘邦必须拿下的根据地,有这块根据地,刘邦才有和项羽叫板的资本,刘邦不想节外生枝。而且当时项羽正忙着,不可能救章邯。打章邯,是瓮中捉鳖。二是章邯已经失去民心,即便他投降,也并不能安定三秦老百姓的心。而刘邦曾“约法三章”,在三秦老百姓中有好名,因此,只有杀掉章邯,才能一如既往地获得三秦百姓的支持。三是攻打章邯的是韩信。我们知道,郦食其说服齐王投降以后,韩信尚且要再次攻击。可见,韩信是一个打“落水狗”的人,他当然不会让章邯投降。

(刘邦)

第三,章邯不敢投降。当项羽坑杀秦朝二十万降卒以后,可以说,一下断了章邯的退路。章邯虽然是个王,但他是个孤家寡人的王,三秦的人都不拥护他。正如韩信说的:“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可以说,章邯要是离开了雍王府,他就是死路一条。如果他投降刘邦,刘邦重视他的可能性是小的,那样,他一流落到民间,可能分分钟就被老百姓给干掉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章邯,可以说是大秦帝国几百年来最悲情的一代名将,空有一身名将的本事,却无名将之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自己的余威震慑六国,然而当秦始皇死后,即位的秦二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也没有驾驭群臣的能力,而此时的大秦帝国内,能臣名将老的老死的死,王翦父子已经解甲归田,蒙恬被赵高和二世赐死,南方的岭南军团还在驻守当地,为大一统帝国守卫着远方的领土。


似乎这一切都随着帝国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大泽乡的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此时的大秦帝国内,外无能征善战之将,内无出谋划策之臣,军国大权掌握在宦官赵高手中。

此时的大秦帝国像一座大厦,需要一个巨人前去撑扶,少府章邯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站了出来,扶将倾之大厦,以七十万骊山徒组成的杂牌军,延续着大秦帝国最后的辉煌。

这正是章邯带领的这支杂牌军一路出函谷,灭周文,杀项梁,眼看就要完成老秦人的又一次壮举,历史却和章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项羽,一个战神级的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他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指挥楚军于巨鹿大坡章邯,由于赵高及二世的猜忌,章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率军投降,可换来的确实20万老秦人子弟被坑杀的结局,此时的章邯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锋芒,有的只是失望和无助,以及对老秦人的愧疚。

终于秦帝国在起义军打击下土崩瓦解,项羽坐上了他的西楚霸王宝座,此时的另一位枭雄刘邦被封汉中王,章邯封雍王,也可以说是项羽让章邯成了阻击刘邦的第一道屏障,经过几年的折服,刘邦决定开始反击,而此时的章邯,又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个对手,兵仙韩信。

最终章邯战败,以死明志,长眠在了老秦人的故土之上。

凭借章邯之能,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如果再有一个明主,他的成就可能不输汉之卫霍,唐之李靖李绩,但是奈何遇到的是秦二世。

他一生只败给两个人,巨鹿之战败给了初出茅庐的项羽,废丘之战输给了方时名不见经传的韩信,可这两个确实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将星。

如果要给秦末汉初的武将排行,相信第一韩信,第二项羽,第三章邯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很不幸,章邯败给的就这这两个。

可以说巨鹿章邯的投降是想给麾下20万秦卒一个活命的机会,但是最终项羽的一个举动让章邯成为老秦人的众矢之的,那么废丘章邯的不愿投降可以说是对于自己的亏欠老秦人最好的一个解脱吧。

章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悲情的一个英雄吧。


天不怀疑海的深1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将,当时残暴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陈胜、吴广的起义已经让秦政府难以支撑。而在这个危急关头,章邯挺身而出,亲自率领一支由囚犯为主体的军队,开始了对大秦朝的挽救之旅,先是打败了进军咸阳的义军,随后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主力义军,最终逼迫陈胜兵败被杀。可是在刘邦攻入关中时他却死守孤城不愿投降,为什么最后却归顺与项羽?

章邯先是打压了项梁、项羽和刘邦,后来,盖世英雄项梁更是死在了章邯的屠刀之下。对当时而言,章邯凭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但是后来夺掌实权的楚怀王派刘邦宋义兵分两路进军咸阳。途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刀劈停军不前的宋义,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军队领导权。随后又率军进军巨鹿,而当时守巨鹿的秦军主帅正是章邯,项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逐个击灭,他先是切断秦军的粮道,然后把章邯的秦军主力围困在巨鹿孤城,最后秦军大败。

失利后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结果朝中手握大权的赵高却想把他当成"替罪羊"。因此对秦朝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章邯最终选择了归顺项羽。而项羽也不计前嫌,大度地接纳并重用章邯,这使得章邯由衷的感谢项羽,也是被项羽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后来在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时,给章邯的封地也是地位非常重要的三秦之地,以便于扼守刘邦东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章邯归顺项羽而不归顺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大家共同探讨之。


其一、章邯敬畏项羽而藐视刘邦!

章邯作为秦朝最后一名名将,他睥睨天下,除了王翦、蒙恬等名将他佩服外,其他的人皆不入他的法眼。章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训练出一支囚徒军,然后出关击灭各路叛军,所挡者亡,相抗者死。陈胜、项梁等逆首皆亡于章邯之手,但是巨鹿一战项羽把章邯打败了,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章邯畏惧项羽的武力,敬佩项羽的军事才能。


其二、章邯与项羽都是贵族出生!刘邦则是平民,门不当户不对,章邯耻于与之为伍!

章邯是秦国贵族,尽管不怎么显赫,但也是一脉相承,有着良好的贵族传统与节操。项羽是楚国贵族,尽管是落寞的贵族,但是贵族气质在哪里摆着。刘邦则是一介草民,没有显赫的出身,做事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跟贵族精神差之甚远。因此章邯从心里看不起刘邦,虽死也不归顺刘邦。


其三、章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求死以赎罪。

韩信兵出陈仓,一路击灭三秦,章邯誓死力敌,原本想击灭刘邦,后来发现自己打不赢韩信。章邯在巨鹿之战投降项羽,结果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他自己也有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因此章邯这次要用生命来挽回他名将的名誉,用自己的生命为死难的秦军将士赎罪,所以他宁死不屈从刘邦。


大秦铁鹰剑士


章邯是秦末一代名将,为人睿智骁勇,能征善战。章邯尽忠大秦,最后确归顺项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专权,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的丞相赵高。

(1)章邯是大秦的一面旗帜,巨鹿之战后,被项羽六万大军以少胜多打败,伤了元气,心里难免受到挫伤,但此时仍然拥有二十万大军。项羽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放弃继续进攻,屯兵漳南,和与章邯军遥遥相望,双方按兵不动,修养生息。


巨鹿之战

(2)双方对垒时,朝廷已经收到兵败的消息,由于秦二世已被权臣赵高架空。李斯去世后,章邯一直被赵高视为眼中钉,视为他最大的威胁。因此赵高希望借此机会推掉自己镇压革命不利的罪过,让章邯成为替罪羊,除掉章邯。

(3)秦二世听信谗言,又为赵高所迫派人拿着诏书,对章邯进行了强烈谴责。“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诏书上这短短十六个字,看得章邯的心凉飕飕的。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战功无数,仅仅只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言片语的安慰,反而怪他进攻不利。



(4)但章邯心里非常清楚这是赵高所为,派自己的心腹爱将司马欣进京,面呈皇帝,告之实情,希望朝廷再派些兵马和粮草来,或许这样就能绝地反击,反败为胜了。但往往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司马欣到咸阳后,这位随章邯出生入死,为大秦尽忠的大员居然连皇宫的门也进不了,因为没有赵高签发的许可。司马欣这时才意识到事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看来大权都被赵高独揽,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

(5)最后,司马欣不得不去拜见赵高,赵高闭门不见,司马欣觉得时态不对,不敢久留,连夜逃出咸阳。后来被赵高派人追杀,这才发现赵高早有杀掉他的计划,幸好及时出逃。司马欣回来后,如实汇报了在咸阳的所见所闻。章邯的心悲凉到了极点。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换回的竟是这等局面!最终,他权衡利弊,选择了带领手下二十万士兵归顺项羽。至于为什么没归顺刘邦,因为当时章邯主要与项羽对垒,被项羽所困,与刘邦没什么交集。因而归顺项羽也理所当然。


历史的味觉




秦汉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一个转折期,基本上是贵族最后的余晖。

商鞅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大的变革,其不为人所知的一点就是在消灭贵族和知识分子,虽然他自己也曾经是贵族和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他背叛了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这是祸还是福。


秦国消灭了商人和知识分子,把整个国家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士兵,另一个就是农民。也就是秦国变成了战争机器,一部分负责打仗,一部分人负责后勤保障,跟我们现在说的法西斯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如此,秦国还是保留了一部分贵族,章邯就是其中之一。



章邯愿意投降项羽,只是因为项羽也是贵族。

贵族做事是有底线,向贵族投降不丢人。

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上都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只要有一方战败了,另外一方就只能象征性的追击50步。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打仗打败了,只要跑50步就安全了,跑一百步就跑多了,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

贵族之间不会搞阴谋诡计,战争只是实力的对抗,胜败都在明面上。

战国开始后,贵族战争变成了士人战争,士人是没有贵族精神的,因此战国时期开始阴谋横行,小人辈出,战争就更加血腥了。



章邯不愿意投降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就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章邯作为贵族,打败了不是不可以投降,而是不能向小人投降,那就宁肯战死了。

有人说刘邦仁义才据有天下,那是司马迁编造出来骗人的故事。

就象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小人往往能打败君子,最后胜出的一般都是阴谋家,而堂堂正正的人最后往往失败,这才是社会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一面。



在这里,我讲这个,不是让你学坏,而是希望你明白这个道理,并战胜小人。

投降刘邦的那些人,哪有什么好下场?韩信、彭越、英布都先被刘邦利用,再找借口杀死。就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被刘邦逼的造反了,后来投降了匈奴。

讲了这么多,你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章邯和项羽为什么宁愿战死,也不向刘邦投降了。第一是面子,第二是他们明白,向小人投降也是没有好下场的,不如轰轰烈烈战死沙场。


新知传习阁


这不是废话么,刘邦在哪,项羽在哪,再说是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打败了秦军,反秦联盟实际的话事人是项羽,投降了刘邦万一项羽不认怎么办,毕竟项梁可是章邯弄死的。就是投降项羽,项羽一开始还不接受呢,打了好几次,章邯苦苦哀求才让项羽放过他,可是秦军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全让项羽坑杀了。

所以呢,不管怎么样,投降刘邦是不可能的,刘邦可没有能力保下章邯了,西楚霸王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的打出来的,巨鹿一战之后,天下谁人不惧怕项羽。

还有章邯这个人应该是秦朝最后的名将了,可以说是救火队员了,基本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他,要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大秦锐士基本被赵高和胡亥祸祸的不成样子了,就算有还是保卫边境的,根本来不及调兵,章邯拉了咸阳的刑徒就开干,要知道刑徒可以有可能倒戈的,但是章邯依靠这些人基本把造反的人剿灭的七七八八了,可想而知章邯的能力有多强了,可惜巨鹿一战被项羽破釜沉舟打败了。

就这样也不至于章邯投降,要知道虽然打了败仗,可是兵士还在,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呢,赵高怕被胡亥知道天下糜烂成这样,想把锅丢给章邯,秦法多严苛,死路一条,直接把章邯逼反了。

章邯这么显赫的战功,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顶尖的大将了仅在项羽之下,刘邦这个时候拿什么招降人家。

后来楚汉相争的时候,章邯以壅王的身份其实是看守刘邦的。这个时候怎么说呢,应该说章邯还是有骨气的还是愧疚呢,章邯的封地是大秦旧地,可是呢二十万秦卒被项羽尽数坑杀,这可都是他的子弟兵啊,可以说,秦国故地多少人对他咬牙切齿,估计他自己也是天天夜不能寐,战死沙场好歹也是一种解脱吧。


七个名字真不容易


秦始皇崩世之后,继位的秦二世嬴胡亥能力有限,被赵高完全掌控,本来统治基础就极度不稳定的大秦帝国,一片风雨飘摇。

↑大秦帝国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大秦帝国之所以落得这样的困境,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人心思故。虽然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过了十多年,直到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10年驾崩,各地居民仍然怀念当初的故国,原先六国王室的后裔在民间仍有巨大号召力。

二是秦帝国暴政严苛。本来应当安抚人心,让老百姓觉得统一后会过的更好,但嬴政和李斯并没有做到,秦帝国这部已经始自商鞅变法,成熟运转了一百多年的高效率战争机器,没有及时停止下来。

相反,嬴政和李斯等人还强行推动各种统一措施,并大力推设郡县制,导致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在这种大背景下,章邯,这位堪称秦朝末期最出色的武将,一直都是在被动的选择他的命运。

↑章邯堪称大秦帝国最后的明珠↑

他曾经力挽狂澜。在陈胜起义军大将周文率领十多万部队直逼咸阳之际,位列少府的章邯挺身而出,给出正确决策:赦免骊山的刑事罪犯,把他们编成军队对抗周文的大军。

章邯得到朝廷准许之后,施展才华,短短时间内就把这些罪犯组成的部队打造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历史没有记载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他的确做到了。

接下来,章邯率领这支杂牌部队,两次大胜周文,迫使周文自杀,然后,章邯又在长史司马欣和董翳部队的支援下,向东逐个击败各国起义部队,陈胜,魏王魏咎,齐王田儋先后兵败而死。

公元前208年,章邯迎来自己最重要的,却也几乎是最后一次人生的辉煌胜利,他指挥部队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巨鹿之战是章邯的命运转折点↑

公元前207年,章邯兵渡黄河,把赵王赵歇围困,项梁的侄子——项羽率领部队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在巨鹿之战中章邯惨败。这时,章邯的命运转折点出现,他并没有想背叛秦国,所以他派遣司马欣去咸阳求救兵,然而赵高竟然不同意,还打算派人抓捕司马欣,估计此时的赵高已经向把秦国卖掉,换取自己当一个封王。

司马欣狼狈逃回章邯大营,把情况向章邯分析了一番:朝廷已经被赵高控制,如果章邯能够继续获胜,那么功高震主,免不了被赵高杀掉,如果再战败,估计赵高就会放弃秦国,放弃章邯,章邯还是会死路一条。在董翳和司马欣的劝说下,章邯决定叛秦。

因为此时的章邯,还有叛秦的资本,要是再输几仗,恐怕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了。

于是章邯就和诸侯联军谈判,当时的诸侯联军统帅,正是项羽!

↑章邯遇到了克星项羽,就是打不过↑

小编在其他问题中曾经强调过,项羽的政治理想是恢复战国时期各个封国并列,尊某国为霸主的局面。于是,项羽乐意分封诸王,只要这个人能够顺从自己。

于是,章邯卖掉了汉中之地,卖掉了大秦帝国最后的希望,给自己换取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他和司马欣,董翳三人可以平分故秦之地。

事实证明,项羽遵守了承诺,因为章邯的投降,项羽极大的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然而,项羽却在章邯投降后,一夜之间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帝国降兵,这非常非常不厚道,看来项羽对章邯手底下的精兵强将还是非常忌惮的。

而这次坑杀,也为章邯未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项羽果然遵守了诺言,在公元前206年,秦帝国灭亡后,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董翳都被封王。但章邯和司马欣,董翳手底下再无精兵强将。

↑章邯在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坑杀了手下的二十万精兵强将↑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要知道,章邯向项羽投降,能够被封王,当时他的地位和刘邦(汉王)是平起平坐的,而项羽凭借他的强大实力,成为众王之上的霸主,所以,要想称王,必须得到霸主的认可。

所以,当时章邯投降刘邦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也给不了他什么王侯公爵的位置。

但在公元前205年,刘邦暗度陈仓,准备从汉中地区问鼎中原时,首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他们也是项羽安排留下来针对刘邦的棋子。

可惜,章邯,司马欣以及董翳手底下再也没有能打的兵了,他们很快就被刘邦一一击败,当河水淹没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之时,章邯终于明白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是诸侯并立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能有一个赢家。他不知道最后的赢家到底会是谁,但他知道,他是做不到了。

章邯遂自杀身亡。


我见青史多妩媚


章邯与刘邦遭遇时,章邯的价值已是今非昔比

纵使章邯肯降,刘邦也肯接纳,章邯能讨到的位置也定然是今非昔比。若是章邯宁死不降,或许能够等到项羽的援军,未必没有一线生机

当年在巨鹿,王离、涉间、苏角等将军全部覆灭,唯有章邯,还手握二十万秦兵,是一支绝对可以决定战局走向的有生力量。

当时的章邯,若是不降,跟项羽死磕到底,项羽及其他诸侯军,未必能够讨到什么便宜,而赵高和秦二世,也未必真的会像陈馀预料的那样,搞掉章邯,毕竟赵高和秦二世都不是傻子,他们也已经清楚地知道,王离等人一死,能跟项羽一搏的,唯有章邯一人而已。

大家要清楚,项羽和其他诸侯军要的棋,是章邯投降,而非和章邯死磕到底

陈馀劝降章邯的事,被司马迁记载在项羽的传记而非陈馀的传记中,就很说明问题,说明陈馀的劝降信,是经过项羽首肯的。

章邯接到劝降信后,再加上司马欣上报的情况,章邯开始恐惧赵高,担心自己会被砍头,于是表示愿意与项羽联盟

此时的项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高度智慧,不接受。同时还派英布继续与章邯作战,在战略上藐视章邯,战术上重视章邯,直接击溃章邯的心里防线。

在骁勇善战的英布小胜章邯几次后,章邯绷不住了,也不再跟项羽谈条件了,直接临阵倒戈,项羽跟诸侯们商量,项羽先发言,说咱们粮少,就跟章邯盟约吧,诸侯表示无异议。于是,章邯被封为雍王。

一年后,已经被封为雍王的章邯,与刘邦的军队遭遇,三秦王的另外两支,董翳和司马欣,迅速投降了刘邦,虽性命得保,但封地已失。

唯有章邯,选择了负隅顽抗。

章邯之所以做出如下选择,有三个原因:

  • 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章邯,已经没有了那二十万的部卒,又不得秦地民心,失去了与刘邦讨价还价的筹码,章邯若是投降,顶多保住一个空头的王位。

  • 章邯曾是千军万马的统帅,于定陶斩杀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也曾在巨鹿,面对战神一般的项羽保住了二十万有生力量,怎么会像董翳和司马欣一样惧怕亭长出身的刘邦?因此,章邯选择了战,而非降。

  • 章邯是项羽封的雍王,是要扼守刘邦出关的军事力量,

    项羽应当不会见死不救,只要项羽派兵前来,章邯又死磕到底,最后别说保住雍王的位置,恐怕封地会扩大到三秦。

总得来说,从现实角度,章邯失去了跟刘邦讨价还价的筹码;从军事角度,章邯不会惧怕刘邦;从政治角度,章邯应当能等到项羽的援军,这也是章邯选择跟刘邦死磕到底的希望所在。

奈何,项羽远在东方,为齐地战事所牵,动身不得,无暇来救,加之刘邦部署得当,项羽只得立新韩王已阻挡刘邦东进——关键时刻,

项羽选择了自保,而非帮章邯

ps。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