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抗美援朝第60軍政委,在180師失利後重鑄軍威

開國中將,抗美援朝第60軍政委,在180師失利後重鑄軍威

共和國開國將領中,袁子欽中將堪稱儒將。在風雲壯闊的軍旅生涯中,他長期從事院校工作、政治工作、幹部工作,為人明是非,識大局,對黨忠誠,持身以正,臨難不苟,桃李遍軍中,口碑傳軍外,故人稱“師表將軍”也。

一、毛澤東:“草地分裂,你這個書生膽子不小啊!”

袁子欽,又名袁致卿,學名從行,1908年12月13日出生於福建省上杭縣白砂區廈洋村(今白砂鎮朋新村)。從小接受教育,17歲考入上杭縣立中學。那個時代,當地教會勢力很大,就連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都懼之三分。為避免土豪劣紳敲詐勒索,袁子欽全家都加入了基督教會。在中學讀書期間,在進步教員的思想薰陶下,袁子欽認識到基督教會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進行精神奴役的據點,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

1929年3月,紅4軍首次入閩,解放了長汀縣城,袁子欽妻弟黃勵投奔紅軍隊伍。同年9月,紅4軍直下龍巖、上杭,革命風暴席捲閩西,袁子欽在妻弟影響下,毅然投筆從戎。

“秀才”出身的袁子欽一參加紅軍,就被紅4軍第2縱隊政治部留用,歷任宣傳隊宣傳員、士兵委員會秘書、輜重隊文書。他一遠走高飛,妻子黃永秀就誓死相隨,在紅軍醫院工作,直至壯烈犧牲。回憶往事,他曾感慨萬分地說過:“妻弟黃勵影響了我,我影響了髮妻永秀,我們真正是革命家庭!”

1930年7月,經過第2縱隊政委羅榮桓悉心培養,認準革命道路的袁子欽在莊嚴的黨旗下宣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而確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理想。當年12月,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打響,他這個學生兵出生入死,深受羅榮桓欣賞。大戰之中,他被調到紅4軍第11師第31團,擔任連政治委員(時稱)。

1932年1月,為加強紅5軍團(寧都起義軍隊改編)全面建設,中央軍委抽調各級紅軍骨幹予以充實,袁子欽調到紅5軍團第13軍工作,擔任連政治指導員。一個月之後,他指揮著這個連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由於擅長組織工作,1932年6月起,袁子欽歷任紅13軍第37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39團政治部地方工作團主任,負責部隊基層幹部選調及地方擴紅招兵工作,深得上級好評。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袁子欽歷任紅5軍團第13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5軍團(1935年7月,改稱紅5軍)政治部黨務科科長,一直跟隨紅37團行軍作戰。紅37團擔任後衛任務,一路艱難轉戰:四次破封鎖,三次渡烏江,三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天上敵機跟蹤轟炸,地上敵人追擊圍堵;戰鬥頻繁,生活艱苦。在此過程中,袁子欽無役不與,始終抱著“跟著毛主席走就是勝利”的堅定信念,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尤其是1935年5月,紅5軍團飛渡金沙江時,他追隨軍團首長深入部隊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陣地上堅守了9天9夜,保證了全軍順利渡過金沙江。長征途中,部隊偶爾能分到點雞、肉、魚,他總要留給紅小鬼、傷病員和女同志,自己常常忍飢挨餓。

開國中將,抗美援朝第60軍政委,在180師失利後重鑄軍威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懋功,黨中央在兩河口舉行會議,作出了向北進攻,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的正確決策。但是,張國燾拒絕執行黨中央北上方針,力主部隊南下川康地區,並擅令紅四方面軍裹脅紅5、紅9軍團南下。9月中旬,張國燾在阿壩的一座喇嘛寺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進一步進行分裂活動,搞了個所謂的“阿壩會議決議”。這份“決議”下達到紅37團之後,袁子欽極為憤慨,他和團裡的其他領導一起將“決議”燒燬,沒有向部隊作任何傳達。

身處困境之中,紅5軍團指戰員十分關切中央紅軍北上情況,渴望聽到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聲音。恰巧,軍團有部電臺能和中央紅軍保持聯繫,袁子欽就把從電臺聽到的中央紅軍走出草地、攻克天險臘子口、挺進陝北等消息悄悄告訴大家,使部隊受到了極大鼓舞,更加堅定重新北上的信念。

1936年10月,三大紅軍主力會師甘肅會寧,勝利結束長征。次年1月,袁子欽選調中央黨校第二期黨訓班學習。隨後,他到抗日軍政大學工作,歷任政治部組織科幹事、組織科副科長,為培養抗日人才默默工作。期間,毛澤東找袁子欽談話,十分讚賞地說:“草地分裂,你這個書生膽子不小啊!”

二、抗大學員開玩笑:“袁部長怎麼還不找我談話?”

1937年8月,國共合作抗日救國,袁子欽申請奔赴前線未果,留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這時,一批批熱血青年從全國各地紛紛湧向延安,爭著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時,國民黨當局也辦起了門類繁多的院校,而且待遇優厚,拼命與中共爭奪青年一代。八路軍前線部隊急需一批政治素質高的幹部補充部隊。在此情況下,毛澤東交給抗日軍政大學一個緊急任務:學生隊每半年畢業一批,而且要積極發展一批符合條件的學員入黨。作為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袁子欽直接承擔著這個任務。當時,組織科僅有5個人,每發展一個黨員都要進行認真細緻的考察,瞭解和審閱個人的有關材料。為圓滿完成任務,他和科裡其他同志一起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地工作,困了就用冷水澆一澆頭繼續看材料,終於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1938年4月,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開學,共招收學員5562人,編為8個大隊,袁子欽調任第5大隊(知識青年組成,約700人,大隊長何長工)政治處主任。在4個月時間裡,他結合自身成長進步的經歷,協助何長工將這些知識青年培養為抗日誌士,並使全大隊中共黨員比例由11%提高到70%!

1938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抽調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第7大隊、第1大隊第1支隊,組建抗大第二分校,陳伯鈞擔任校長,袁子欽擔任政治部主任,率部東進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辦學。至次年2月,在陳、袁精心組織下,分校全體人員分3次東渡黃河,到達預定辦學地點——河北靈壽縣陳莊。可是,辦學地點距離日軍控制據點最近不足百里,敵機時常凌空,槍炮之聲不斷,學員思想壓力很大。袁子欽適時開展政治工作,指明分校辦學是為抗日,身處抗日前才能學有奔頭!經過他的耐心細緻工作,大家很快適應了敵後辦學,“為抗日而學”的口號更是深入人心。後來,陳伯鈞說過:“第二分校沒有設政委,袁子欽同志實際上履行政委一職;第二分校能在晉察冀安定下來,袁子欽同志功不可沒!”在他主持政治工作期間,第二分校共辦了兩期,政治教育成效都非常顯著,內容上“前兩期有馬列主義概論、政治經濟學、哲學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

開國中將,抗美援朝第60軍政委,在180師失利後重鑄軍威

◆1936年,袁子欽(左二)在延安抗大與胡耀邦(左四)等人合影。

1940年1月,袁子欽升任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那時,組織部門主管幹部工作),負責權衡總校、各分校人才隊伍建設及師資力量建設、學員畢業分配,為抗日人才培養、使用而勞神勞力。當時,組織上每月補助領導幹部一些細糧,他捨不得自己吃,一點點積攢起來,等到和學員、幹部談話時一塊進餐,共同分享。所以,時有抗大學員開玩笑:“袁部長怎麼還不找我談話?我這肚子沒有一點油水啦!”其得人心如此!

1942年8月,由於校長林彪赴蘇、未設政委一職,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管理乏人,中央軍委決定總校設立政委一職,由總校政治部主任張際春代理。這時,袁子欽升任總校政治部副主任,實際主持政治部全盤工作。對於這段時間的工作,宋任窮、秦基偉、黃鎮、郭林祥在聯名撰寫的回憶文章中予以高度評價:

在抗大總校工作時,他和學員們朝夕相處,親密無間,就像慈母對孩子一樣,既做思想工作,又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學員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袁媽媽”。當幹部蒙受不白之冤時,他能把握政策,實事求是予以處理,保護了一些幹部。

1943年1月,袁子欽升任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政委(校長徐深吉),正式開始獨當一面地主持工作,領導分校為八路軍第129師及太行區地方武裝培養幹部。根據《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敵後辦學物質條件極差,袁、徐“為了嚴格實施教學計劃,保證教學質量,經常跟班聽課,親臨訓練場地,參加討論,檢查學員作業,進行具體指導。……經過艱苦努力,學員的軍政素質和文化水平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完成了總校制定的教學計劃。”

在敵後艱苦辦學的同時,袁、徐還領導第六分校參加了對日作戰。1943年5月,日偽進佔林縣等地後,分校奉命參加開闢豫北地區工作。為打擊日偽活動,分校進到林縣境內之後,徐、袁迅速佈置如下:分校機關駐姚村,第一大隊駐原康,第二大隊駐魏家河,第三大隊駐臨淇,第四大隊駐東姚;各大隊在駐地發動群眾,執行工作隊任務。對此,當年參戰學員回憶:“這對學校是一次很好的考驗和鍛鍊,進一步充實了學習內容,鞏固了學到的知識。”

1943年7月10日,為擴大太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總部決定發起林南戰役,消滅偽軍第24集團軍主力。《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8月18日,八路軍發起林南戰役,以6個團組成西地區兵團,由太行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黃新友等指揮;以6個團及第六分校組成東地區兵團,由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司令員皮定均和第六分校領導徐深吉、袁子欽指揮。根據作戰計劃,徐、袁指揮分校機關、直屬部隊轉移至林縣任村,第1、第3、第4大隊分別在原康、臨淇、東姚等地區開展游擊戰,襲擾和牽制敵人,配合主力部隊作戰。至8月26日,林南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日偽7000餘人,並擊落日軍飛機1架,收復了林縣以南、輝縣以北擁有40餘萬人口的廣大地區。“第六分校的4個大隊,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得到了實戰的鍛鍊。”

1943年10月起,袁子欽歷任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秦基偉)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政治部主任,為軍區幹部隊伍建設做出了應有貢獻,與軍區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三、秦基偉:“在作戰指揮和其它工作中分擔了許多任務。”

1946年6月,國共內戰最終爆發。袁子欽歷任太行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積極協助軍區司令員秦基偉,領導軍區部隊堅持內線作戰,牽制敵人大量兵力,併為前線培訓輸送了大批新兵。

1947年8月,太行軍區部隊整編,成立晉冀魯豫軍區第9縱隊,秦基偉擔任司令員,黃鎮擔任政委,黃新友擔任副司令員(已抱病),袁子欽擔任副政委,實際組成“秦、黃、袁”指揮班子。當月下旬,該縱隊作為“陳(賡)謝(富治)集團”重要組成部分,在沁陽、濟源、王屋、邵原一線搶渡黃河天險。9縱搶渡黃河之後,秦、黃、袁指揮主力追隨陳謝,截斷隴海鐵路,東逼洛陽鄭州,西叩潼關天險,東西往返,機動作戰,縱橫伏牛山脈南北,馳騁平漢鐵路東西,深受陳賡欣賞。

1947年12月,中央軍委指示:要在軍隊內進行整黨、整軍工作。鑑於華東野戰軍已經先行,秦、袁派出大批幹部前往華野部隊學習取經。在寶豐會議之後,由袁子欽具體組織,在縱隊中開展了以訴苦、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三整(整思想、整組織、整作風)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大大提升了部隊精神面貌。

對於袁子欽之能,秦基偉非常認可:“寶豐會議之後,我縱隊副司令員黃新友同志因病回華北休養,政治委員黃鎮同志也因工作需要離開了縱隊,縱隊領導力量有所削弱。副政委袁子欽、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等同志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在作戰指揮和其它工作中分擔了許多任務。”

1948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成立。為加強領導力量,組織上決定袁子欽調任第13縱隊副政委。任職期間,他經常深入連隊做政治工作,著力提高戰士覺悟,使部隊戰鬥力不斷增強。在臨汾、晉中諸戰役中,第13縱隊均有不俗表現,袁子欽與有榮焉!

1948年8月,袁子欽升任華北軍區第15縱隊政委,縱隊隸屬第1兵團(司令員徐向前)建制。同年10月,他參與指揮第15縱隊投入解放太原戰役。在歷時半年多的太原戰役裡,他始終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出沒硝煙。他經過深入研究,結合本縱隊的特點,根據上級的指示,提出了戰役各個階段政治工作的任務和重點。在戰役準備階段,針對縱隊中解放戰士較多的特點,他組織開展了以訴苦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練兵活動,燃起了戰士們對國民黨和閻錫山統治的滿腔仇恨,激起了官兵的戰鬥熱忱;外圍戰鬥打響後,他又不失時機地號召部隊開展“火線立功”“火線入黨”活動,在指戰員中樹立起殺敵立功的勇氣和敢打必勝的信念;在軍事圍困階段,他佈置部隊廣泛開展政治攻勢,通過散發傳單、喊話等形式瓦解敵軍,使太原守敵士氣銳減,惶惶不安,並爭取了一部分敵官兵起義;總攻前後,他又適時地組織宣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進行城市政策教育,使部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讚譽。1949年3月,第15縱隊改編為解放軍第62軍,袁子欽留任軍政委。4月,他和所屬部隊迎來太原的解放,而所屬部隊也在太原戰役中湧現大批英雄模範!

1949年6月,袁子欽調任解放軍第60軍政委,在第一野戰軍編成內進軍西北、西南,相繼參加扶郿戰役、蘭州戰役、秦嶺戰役、成都戰役。12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他指揮第60軍進駐成都,軍部兼成都警備司令部,擔任城防任務。1950年3月,第60軍兼川西軍區,他兼任川西軍區第一副政委,領導所屬部隊進行剿匪作戰。他和軍領導採取秘密潛入、內外夾擊、奔襲奇襲、猛打窮追、分進合擊等戰術手段,在11個月內作戰57次,成功隸清了川西匪患,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使當地社會秩序大為穩定。

四、張祖諒:“子欽同志是位好政委,沒有他就沒有第180師的重塑!”

1951年3月上旬,根據抗美援朝戰事需要,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第12、第15、第60軍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陳賡擔任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當時,第3兵團在北京組建了兵團機關,並在天津召開了兵團團以上幹部會議。會後,袁子欽根據上級指示,積極做好入朝作戰準備。

1951年3月中旬,韋傑(軍長)、袁子欽指揮第60軍開始由遼寧安東潛入朝鮮戰場。此次行軍,歷時半月有餘,行程千餘里,袁子欽做出大量工作。

1951年4月下旬,韋傑、袁子欽指揮第6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在戰役第一階段,第60軍所在的第3兵團為中央突擊集團,實施正面突擊。從第3兵團受領任務回來後,根據兵團整個意圖和第60軍的任務,韋傑、袁子欽召開了入朝後第一次專門研究作戰問題的黨委會議,作出相應部署。為做好戰前動員,袁子欽等軍領導以軍黨委的名義,向全軍指戰員發出號召書,指出:“在這次決定性的攻勢中,我們要堅決打好第一仗,創造更加徹底殲滅美國侵略軍的勝利條件。”

戰役打響之後,第60軍第一梯隊奪取敵人地藏峰、釜谷裡等陣地,楔入敵人縱深10餘公里,並將土耳其旅割裂成數段,消滅敵人1000餘人。至4月底,戰役第一階段結束,韋傑、袁子欽等指揮第60軍,執行上級命令堅決,很好地完成了兵團賦予的任務,首戰告捷,取得了與美軍作戰的初步經驗。

同年5月16日,戰役第二階段打響,韋傑、袁子欽又指揮第60軍殲滅敵軍6000多人。5月下旬,為防止敵人蓄勢反撲,志願軍司令部決定結束本次戰役,參戰部隊北撤適當地點休整。由於組織撤退不夠嚴密,擔任箝制、阻擊任務的第60軍第180師陷入三面受敵、北靠漢江的不利形勢。在此危急存亡之際,第180師領導又處置失宜,致使該師4000餘人被俘,這也是金門戰役失利後人民軍隊最大的一次損失。

第180師受此重挫,一度部隊思想比較混亂,有的互相埋怨指責,有的產生悲觀情緒,這給該師乃至第60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軍黨委書記,袁子欽主動同軍黨委成員談話,統一思想,總結經驗教訓,並與韋傑等軍首長聯名致電第180師倖存指戰員:

同志們,你們勇敢地戰勝了困難,完成了箝制敵人、阻擊敵人的任務,勝利地突出了敵人重圍,光榮地歸隊了,這是黨的光榮,你們的勝利。謹向諸同志致以親切的慰問,並望注意營養,保重健康,迅速恢復疲勞,從政治上、戰術上,各種工作上做好準備,為迎接新的任務,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而繼續奮鬥。……

這份電報對第180師進行了客觀公正評價,又慰勉有加,使該師突圍歸來的同志深受鼓舞。此後,第180師又迅速進行了補充,補入7000名生力軍,全師恢復到1萬人。在袁子欽等軍師幹部的領導下,第180師迅速走出失利的陰影,戰士們躍躍欲試,決心打一個翻身仗,挽回部隊的榮譽。在1952年冬季防禦作戰、1953年東線反擊戰及金城戰役中,第180師打了幾個漂亮的翻身仗,打出了往昔威風,打出了老部隊的傳統。憶及往事,繼韋傑之後擔任軍長(1952年10月)的張祖諒由衷敬服:“子欽同志是位好政委,沒有他就沒有第180師的重塑!”

五、從事幹部工作10多年,留下“公道正派”“為人師表”美譽

1952年12月,袁子欽上調軍委總部工作,歷任總幹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幹部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長期分管幹部工作。1955年9月,人民軍隊第一次評授軍銜,他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袁子欽胸懷大局,公道正派,是人民軍隊一位難得的組織、幹部工作領導者。選任幹部時,他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原則,強調幹部不但思想素質要好,還要有真才實學,偏廢哪一方面都不行。他做幹部工作幾十年,一直恪守這個原則,不營私,不徇情。1955年初夏,人民軍隊醞釀評定軍銜,一位幹部託人給他送禮,以期提高自己的軍銜等級,袁子欽謝絕了禮品並對這位幹部進行了耐心的批評教育。對於自己的親屬,他要求更為嚴格。他的一個孩子報考軍隊重點院校,不巧離錄取分數線只差一分,孩子希望父親找有關部門疏通疏通,但他耐心、動情地對孩子說,學校錄取學員要保證質量,差半分也不行,作為幹部子弟,更應該自覺遵守有關規定。1958年7月,他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學校原打算分配到軍隊系統工作。他知道情況之後,認為大兒子身體狀況不合條件,懇請學校把兒子分到了地方單位。

開國中將,抗美援朝第60軍政委,在180師失利後重鑄軍威

◆毛澤東接見袁子欽。

袁子欽辦過軍事院校,一貫重視院校對培養訓練幹部的作用。他常常說,好的熔爐能出好鋼,好的院校能出人才。根據中央軍委的方針,他在1957年全軍幹部部長會議上指出:和平時期培養幹部主要靠院校,凡軍隊需要而又必須培養的幹部均設院校培養,今後一般的不再從軍士中提拔軍官。擔任總幹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期間,他每年要選調數萬名幹部入學,分配數萬名畢業學員充實部隊,還選派過一批批幹部到國外軍事院校深造。

難得的是,袁子欽幾十年如一日,一心撲在工作上,從未停歇。20世紀60年代,實行軍官休假制度以後,他從未休過假。平時,許多節日、假日和其他休息時間也都用於工作。孩子們問父親最喜歡什麼箴言,袁子欽回答“艱苦奮鬥”。他有著一筆好書法,時常將這4個字寫成條幅贈送戰友,並身體力行,用行動為大家樹立了艱苦奮鬥的榜樣。令人讚歎的是,他在總政治部工作10多年,工作變動了4次,職務提升到總政治部副主任,但住房一直未動,這在總政治部已傳為佳話。

“文化大革命”初期,總政治部首先遭到衝擊,袁子欽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帶病主持總政治部工作。面對誣衊不實之辭,他多次申明:我們執行的是黨和毛主席制定的幹部政策,軍隊任命的高級幹部都是經過中央軍委或黨中央批准的,並且當場把這些話寫了下來。這種不信邪、不怕鬼的凜然正氣,使廣大幹部極為欽佩。

1967年初夏,林彪黨羽吳法憲找到袁子欽,厲言要他揭發軍委和總政治部領導的“問題”,並威脅說這是對他的嚴峻考驗。袁子欽剛直不阿,當即回答:“我沒什麼可揭的。”不久,他便被列為“重點批鬥對象”,受到審訊和折磨,健康狀況日益惡化。1968年2月上旬,他在重病中被非法關押起來,受到殘酷迫害。2月23日——僅僅過了14天,他的心臟便停止了跳動。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197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為袁子欽平反昭雪的決定。

1988年4月7日,袁子欽的老戰友宋任窮、秦基偉、黃鎮、郭林祥聯名在《人民日報》發表紀念文章,盛讚他“公道正派”“為人師表”,高度評價了他的革命一生。

由於袁子欽多年從事院校工作,許多將軍都曾是他的學生,且為人處事剛正不阿,久享“師表”美譽,故軍中雅稱他為“師表將軍”!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