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平付小超


刘伯温并非是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倭国,而是正常劝谏。以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探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也是非常准确的。因此,朱元璋最终并未讨伐倭国,这里面有刘伯温的因素,但不全是,主要还是取决于朱元璋的判断格局。

明朝建立以后,昭告天地,同时为了让邻邦知道大明已取代大元,顺便打通朝贡体系,朱元璋派出众多使臣出使各国,宣布明朝国书。而出使倭国的使臣却被倭国杀害,倭国如此不识抬举,让朱元璋大为震怒,因此有意讨伐倭国。

倭国当时处于南北朝时代,并未实现统一。其中,北朝意愿与中华交好,而南朝对对中华不甚友好。而恰巧,由于消息不通,明朝使臣出使之地刚好是南朝。南朝摄政王怀良亲王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且是当时南朝事实上的统治者,其志在消灭北朝,甚至与中夏分庭抗礼。因此,当明朝使臣到达倭国,宣布倭国需对明皇称臣纳贡之时,怀良亲王觉得受到了屈辱。转而扣留并杀害了部分大明使臣。

使臣被杀,对朱元璋震撼极大,当即表示要讨伐倭国。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倭国南朝与大明的实力有天壤之别。如果大明果真要远征倭国,荡平倭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不过,由于大明当时并不知道倭国南朝与北朝的关系,南朝与北朝的领地胶着在一起,很难区分。因此,怀良亲王杀明朝使臣,也有可能是故意激怒大明,然后借大明之兵消灭北朝,进而两师相争,从而使南朝渔翁得利。

刘伯温阻止了朱元璋,主要是因为倭国孤悬海外,对中华无甚价值。大明选道灭倭,如果取胜,对大明而言不过是赢得了一个面子,最终也不会要日本领地。而假使大明失败,则有可能动摇国本,陷入不利。另一方面,元朝曾两度渡海伐倭,但两度败于大海。大明水师纵然厉害,但历史上中原王朝渡海取胜尚属空白,元朝前车之鉴在前,不得不引以为鉴。

朱元璋也深为所虑,以朱元璋为人,断然不会意气用事。因此,最终派遣使臣再度出使倭国,而怀良亲王也改变强硬态度,以潘国臣礼待之,并向大明朝贡。虽然后世倭国朝贡时有时无,非常随意,最后甚至不了了之。但在朱元璋之时,倭国也可以说给了洪武皇帝一个台阶下来。

最终日本被朱元璋钦定为“不征之国”,其实也和以上考虑息息相关。


苏绽


毛主席对古代君王曾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自古以来,如果说论打仗,李世民当属第一,没有人敢说比他还厉害,其次便是朱元璋了。”

可见朱元璋在军事能力有多厉害!

朱元璋也当得起这份评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介白身,登上帝位,古往今来,唯他和刘邦两人矣。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便开始威震四海,震慑四邻,像高丽,安南这些蕞尔小国,纷纷归附。当然,也有一个蕞尔小邦,不知天高地厚,引得我们这位开国皇帝十分不愉快,一度想不辞千里讨伐之。他就是小日本。

但是这让刘伯温给拦下来,当然,朱元璋什么人?

能屈能伸,而且杀伐果断,刘伯温之所以可以拦住,那肯定是时机未到,不得不忍心这口气。

当时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轻举妄动,那是因为元朝曾派大军征伐过,但是都失败了。

话说当年忽必烈即位以后,把高丽解决了以后就把目光瞄向了日本。

在公元1266—1273年,忽必烈曾数次派使臣前去招降,均铩羽而归,于是在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大军征讨,可惜途中遇台风袭击,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忽必烈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使者,结果小日本蛮夷之国,竟斩来使。这一下子让忽必烈彻底怒了,于是成立了一个名为征东行省的机构专门对付日本。

在公元1281年左右,元朝又派出两支远征军远赴日本,共计14万人,结果台风又一次眷顾了小日本,14万大军损失惨重,十不存一。

前车之鉴如此惨痛,不得不让朱元璋三思而行,毕竟当时的元军何其强大,可是天助蛮夷小国,两次台风犹如天威。

当然,朱元璋何其雄才大略,怎会轻信这种鬼神之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大明王朝刚立,根基未稳。

内有百姓思太平,急需减赋宽税休养生息,如果此时征调大军远征日本,就算人民不怨声载道,可必然会加赋加税,这很不利于当时刚太平的大明王朝。

外有北元虎视眈眈,当时的北元逃窜到了西伯利亚,势力很强,并且一直对于中原虎视眈眈。一个是卧榻之强敌,一个是隔江的蛮夷小国,哪一个更为紧要不用我多说了吧!

因此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要去征伐日本,说这种事情还是留给后人吧。

只可惜,子孙不肖,并没有完成祖宗的夙愿,当然,也并不是谁家的后人都能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开拓疆土。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这个“誓死”一词用的有些过分了,刘伯温的政治远见绝对不是朱元璋能比的,大家看电视也知道,明朝时期倭寇入侵频繁,尤其是嘉靖年间,倭寇侵略达到顶峰,但是整个明朝都没有有过去灭掉日本的冲动,这又是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开国元勋刘伯温的那几条意见?今天小羽就带大家了解下您所知道的“抗击倭寇”。


一:刘伯温为何劝阻朱元璋灭日本?他说了什么?

14世纪初,日本也经过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之间争权夺利,而南朝封建诸侯失败后就开始把目光瞄准中原王朝,他们派了大量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浪人来侵略明朝沿海边境,可以说由北向南整条沿海线都存在倭寇,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朱元璋一怒之下决定出征日本,可是被军师刘伯温劝阻了。刘伯温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征战日本的利弊。

(倭寇入侵沿海地区)

1.明朝根基不稳;朱元璋带领的军队刚推翻元朝不就,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军队更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去攻打日本可以说是极其不明智的。况且日本倭寇狡猾,地方势力每次将他们打跑他们就开船到海上,没过多久又偷偷跑回来,可以说防不胜防,所以如果要彻底击打倭寇就必须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去造船,训练海军,这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极其不划算的。

2.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准确的来说当时刘伯温朱元璋等人对日本的地理位置是极为不屑的,再加上攻打日本先不说能不能打赢,时间肯定长,明朝根本拖不起,就算打赢了日本也很难控制,总之代价太大。

后来朱元璋认为刘伯温针针见血,思虑周全,所以就放弃了,也就造成现在有人总是臆想如果当年灭了现如今强大的日本,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二:倭寇真的是只有倭寇吗?

我们看待问题总是很主观,当时倭寇入侵不假,但是如果真正对明朝倭寇入侵整体事件比较了解的话,你又会有另外一种看法了,我也不卖关子,当时的倭寇里面大多是民间海洋势力,他们都是沿海商人,掩盖自己的身份,可以说是他们对明朝沿海制度的一种反抗,因为他们的海上贸易被明朝限制,尤其是嘉靖年间双方关系的裂变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明朝的海禁制度让沿海渔民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浙江地区反抗最为明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当地渔民充当了所谓的“倭寇”和明王朝进行战争。




羽评郡主


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想当年日本在唐朝的时候对于中国文化是多么的钦佩,还直接派出一些女的来中国接种,觉得中国人比日本人聪明。但是日本学到了中国文化技术之后,就开始打中国。真的是典型的白眼狼。

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当了皇帝,这个时候朱元璋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之主了,那么就必须要让周边的小国也知道这件事,中国是大明,已经不是蒙古人了。于是派出了很多使者就去周边的小国去告诉他们这件事,也让他们臣服于大明。其余的小国家知道也惹不起大明朝,都表示臣服了,但是日本这个岛国就不答应了,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给杀了。

这下子老朱就不干了,说是一定要灭了日本,但是刘伯温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马上来阻拦,刘伯温就给朱元璋说日本现在还不知道是大明的天下了,以为还是蒙古人,因为元朝的时候曾静几次去打日本结果都失败了,所以也是和日本结下了仇恨。朱元璋一听可能是真的。

后来又一次朱元璋再派去使者去日本,但是还是被杀了,这下老朱就忍不住了,一定要派兵去打小日本,一个小小的倭国竟然几次杀我大明的使者,让我大明何以立足。刘伯温又跑来劝朱元璋了。

刘伯温把当时大明的局势一分析,朱元璋就放弃了,首先当时虽然大明已经立国,但是根基不稳,天下初定。如果一旦派大军去攻打日本,那么很可能自己的老窝就没有了。其次当时北元还在,蒙古人难道不想把天下挣回来吗?相比于日本这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蒙古人加上西北这些游牧民族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就挨着大明,随时都有可能南下对中原造成威胁。还有就是没钱,元朝本来就把中原大地上搞得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把汉人当人看,中原大地上经济衰败,国家那里来的钱,加上元朝末年年年打仗,朱元璋好不容易统一了,这个时候百废待兴,打仗要什么,那就是钱,出兵去日本,造船,训练水军等等那些不是要钱的。朱元璋这个时候根本就拿不出来。

所以说大明没有去打日本也是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去的话,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有机会成功,毕竟当时日本也是内乱,南北并立,要是老朱当时去了,说不定就把小日本灭了,也就没有后来这么多事了。


小伍讲历史


敬邀!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还有这等此事呢吗?听说没有呢?刘伯温身为大明一等谋士,不会犯祸害千年后的事吧,如果真有此事,那谁都知道,明朝初建,祸起萧墙,民不聊生,站稳脚跟是关键。再有可能是吸取了汉武帝的教训了吧,穷兵黩武,把老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朝,肯定是利大于弊,刘伯温这个谋士再三斟酌,不是不想灭日本,而是力不足矣,暂缓一下,这一缓不要之几,就近千年,不过没事儿,灭掉日本,是我们的心愿,那只是迟早的事儿。也还了朱元璋的遗愿。我的回答完毕。谢题主!



转运中的幸福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意气风发,于是乎他就开始派使者出使周边番国,令其归附。像安南,占城恐与兵力下,果断投降,而对于高丽,想顽强抵抗,结果还没出兵,高丽就被大将李成桂灭了,李成桂上书朱元璋称臣,朱元璋赐名为朝鲜。

还有一个比较恼火的就是日本了,当时日本正处南北朝时期,南北分立,开战频繁,一些武士为了躲避战乱,乘船来到中国沿海,联合原本就在海上猖獗的海盗,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时不时骚扰东南沿海,所谓小鬼难缠,朱元璋甚是恼怒,大呼道我天朝颜面何在,到洪武二年(1369年),于是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国王问罪。基于自己国力强盛,傲娇的朱元璋的诏书是这样写的:“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不诚服要不灭国。当这封诏书送到了南朝怀良亲王手里,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的诏书后,怀良亲王当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杨载、吴文华二人,杀死其他五人,依旧纵容倭寇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一带。

这时朱元璋就不爽了,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刘伯温劝说的原因有这些;

一、天下初定,国内急需休养生息,以稳固自己的统治,若是穷兵黩武,势必大增加百姓负担,怨声载道,激化阶级矛盾。二、基于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但每次就要成功之时,就会刮起台风,惊奇的重复了三次,导致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虽当时明军正处鼎盛,但也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得不偿失。

朱元璋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不冒险出兵。

然而倭寇势力依然得不到根本处理,不断骚扰明朝沿海一带,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再一次遣使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威胁要出征日本,怀良亲王回书表示自己将积极备战。双方互通诏书,回书令写到“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这个回书令朱元璋使非常生气,又起了征讨日本的心思,但刘伯温劝说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个没开化的小国还是别管了。于是乎又放弃了征讨。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放弃对日本的征讨,刘伯温的劝说和国内的局势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也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劳民伤财,没有油水,这一点从他后来留下的祖训可以看出,其《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写到“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时至今日,日本崛起之快让我们始料不及,八年抗战之艰辛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但如果当时刘伯温没有反对朱元璋出兵攻打日本,也有可能日本的历史就要由我们汉人来书写了。

点赞和关注是对每一个文字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肯定,感谢每一个为此点赞和关注的人!

谈笑历史间


刘伯温这个人,怎么说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级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烧饼歌》号称能够预言后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两岸统一都扯上了,不看烧饼歌我都知道两岸快统一了!净扯淡!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首先承认了元朝对中国的合法统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将周边各国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当中。在这一背景下,使臣纷纷从南京出发,来到周边各国进行通报。日本也是目的国之一,可是日本人够狠,二话不说就杀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灭掉日本。不过说实话,以当时明朝的国力,做这件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识,估计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刘伯温进行劝阻也不能说错,以当时明朝百废待兴的国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见得能够成功!

错的是,刘伯温既然能预言后世日本会杀掉数千万中国人,竟然没有提醒后人防备日本。而且,在刘伯温的忽悠下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国,导致明朝永远失去了灭掉日本的机会,这就更不对了!

正确的做法是,将灭日计划后延,告诫子孙有朝一日一定要灭掉日本,以报杀我使节之辱。

实际上,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已经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舰队如果东征,可以轻易将日本征服。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是明朝最强大的时期,也是日本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重要节点。

当时,日本已经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当年汉朝对付匈奴人一样拉一个打一个,让日本列岛提前进入内乱,就可以轻易将他们征服!


历史风暴


刘伯温是明初朱元璋的智囊,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谋臣、以及文学家。


在明朝之前,元朝曾两度用兵日本,一个是1274年,一个是1281年。在日本的一些史书里,称这一段为蒙古袭来,或者元寇袭来。


不过,元朝两度攻日,都在海上遇到台风,日本称之为神风,再加上当时元军虽然一度上陆,但元军由于不熟悉九州崎岖的地形,导致攻日失败。


对日作战,元朝动用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国力。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元军的袭来,日本上上下下也动用了举国的资源。当时的幕府借口元军袭来,拒绝将权力交还给天皇,不过由于后来日本举国耗空,后来幕府没有那么多钱犒赏抗元军民,导致国内矛盾加剧,1333年,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结束。


明初,朱元璋也想攻日,先派使者拿着皇帝诏书去往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阶段,南北两个天皇,使者不明就里,将诏书送到了南天皇那里,结果遭到拘留与斩杀。朱元璋大怒,要攻日,但刘伯温考虑到当时明朝建国不久,应该疗养生息,恢复生产,力劝朱元璋放弃。


刘伯温是朱元璋依仗和信赖的臣子,最后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话。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历史上是中国的属国,但实际上历史上日本从来没有一次向中原称臣。在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当中,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了大量的制度,但在那两个时代之后,日本又重新审视了自己,国内国学热慢慢起来,构建了日本的民族主体性。



北京不冷东京热


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讨伐日本大致原因有三:其一、明朝初立国力尚弱,北有元蒙势力反扑,内有经济建设重任,因此不宜劳师远征。其二、元朝多次征讨日本皆失败而归,跨海击敌非明军所长,战胜无得地之利,战败则有亡国之险。其三、儒家历来不主张征讨蛮夷,以扩张领土,以免增加国民负担,穷兵黩武。

朱元璋要征讨日本的原因也简单,大体而言就是日本的怀良亲王有不臣之心,且倭寇经常劫掠中国沿海地带。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急于得到周边小国的承认,有万国来朝的盛世!朝鲜、越南、泰国等国都立马表态臣服天朝,唯有日本桀骜不驯,回复朱元璋的国书如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朱元璋看了这日本国书十分气愤,但在刘伯温的劝谏下没有出兵讨伐日本,只是平定了沿海的倭寇。日本从此脱离中国的蕃臣序列,成为与中国名义上平等的国家。朱元璋没有征伐日本,让日本自信心爆棚,从此有了吞并中国的野心。

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后,丰臣秀吉组织大军远征朝鲜,意图进一步攻灭大明。万历皇帝出兵朝鲜击败日本军队,但是明军战斗力不比日军强多少,从此日本更看不起中国!日本从明朝开始百年来谋图我国,灭我之心不死,迟早中日还有一战,到时定将日本打得服服帖帖!



大秦铁鹰剑士


在元朝时,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侥幸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个刺头亲王,怀良亲王,致使朱元璋的两个意图破灭:

一来威吓日本使之主动认输,二来解决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日本亲王看完国书不仅没有顺从之意,而且果断大胆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脑袋!



并回信称:“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怀良亲王也不简单,说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静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他还是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所以杀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实的用意。朱元璋看后起初不知其中原因,听后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并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元世祖忽必烈曾调遣空前强大的蒙古军队东征日本,却因各种因素遭遇失败,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二是天下初定,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亟待休养生息。元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生产废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民力,恢复生产,发展农业,若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冒险出兵,讨伐日本,而且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专门写入祖训,让后世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