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贾岛,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个性诗人,与孟郊一起,被称为“郊寒岛瘦”。这两位都是古代贫寒才子的代表。孟郊50岁才考中进士,而贾岛根本没有考上。由于生活贫困,为人孤僻,诗的风格也充满这种忧愁、困顿、挣扎,让人读起来比较揪心。尽管如此,作为底层的代表,贾岛还是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存世。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贾岛的老家范阳县,原属河北涿县,现在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石村,这里还遗留有贾岛峪、贾岛庵的痕迹。青少年时期,贾岛因为贫穷,出家为僧,法号:无艮。艮的意思,就是过于认真、生硬,看来小时候贾岛就有这种毛病,所以取法号叫无艮。贾岛有个叔伯兄弟,也一起出家,法号:无可,一开始在老家出家,后来先后到青龙寺、先天寺、西林寺游学静修。无可也很有才名,唐代很多诗人都与无可有交往。作为兄弟和僧友,贾岛和无可的交往更多,并有很多诗词唱和。比如:贾岛写过《送无可上人》、《寄无可上人》、《喜无可上人游山回》、《僻居无可上人相访》的诗作,无可亦写过《秋寄从兄贾岛》、《客中闻从兄岛游蒲绛因寄》等。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本来,贾岛可以跟无可上人一样,寄情山林,潜心佛道,但奈何俗心未了。在“推敲”之中遇到了文豪韩愈,受到韩愈的赏识,对科举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为僧15年后,在34岁时脱了僧籍还俗,参加科举考试。无奈,考了多年都没有考上,后半生更加穷困,常常依靠别人的资助才有食宿。其中,无可上人对贾岛照顾颇多,两人既是亲戚,又是好友和知己。又一次,贾岛在无可上人的寺院借宿,一呆就是三年多。这时,无可上人在佛界声名日重,被邀请前往越州做主持。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离别、愁苦等心情,于是,贾岛就写了《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这首诗说的是,圭峰草堂的主人,也就是无可上人要走了,我们暂时要分开了。分开以后,我一个人就更加孤单。不过咱们有约在先,下次还要在天台相见。从内容和手法来看,除了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数边身”这两句外,此诗并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和普通的送别诗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也不算知名。但据宋朝人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记载,贾岛在本诗颈联旁自注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自认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数边身”,这是自己多年苦苦思索得来的佳句,今天送给好朋友,如果这样的句子得不到知音的欣赏,我还写啥诗,只好回老家去等死了。尽管《送无可上人》这首诗整体并不出众,但是,贾岛题诗后的这四句批注诗,却流传甚广。后人在表达文章难做时,常常引用这首“题后诗”,而原诗反而知道的少了。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贾岛以“苦吟”诗人著称,平生两大特点就是“穷”与“钻”,诗句推敲的痕迹比较浓厚,“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被人们称为“诗奴”,但是,这样的诗句有时显得拘谨、个涩,格局不够开阔,“苦味儿”很浓,反而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些诗句,却更加出彩。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