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冒士模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翻譯現代文,,,,,30歲應該立志於學習和事業,40歲時遇事就不要猶豫不決,迷惑,50歲時應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人生成敗基本定局於50歲。孔子《論語•為政》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注)60歲是古人基本的命數,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了。如今,我們現代人基本還是順應孔子這樣一種認識和活法,只是比古人更加瀟灑自如,因為今天現代社會長壽的老人多不勝數,這是孔夫子絕對沒有想到的啊。如果孔夫子知道今天八十歲才算老年人的話,他在論語中一定會重新考慮是否再修辭一番啊?十五有悟,三十而立,四十成業,五十稱雄,六十知命,七十收山,八十隨心,九十待定,百歲不奇。



大提琴心聲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話,原文見於《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何為人的天命?其實很簡單,就是天生我才,我最適合幹什麼,我應該怎麼幹。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對自己人生階段的總結之一,不是說每個人都是五十歲時知天命。人與人的差別很大,有的人也許臨死都不會知天命,也許有的人在五十歲之前就早已知天命了,比聖人孔子還早些。孔子為什麼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呢?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孔子前期熱衷於從政出仕,並以恢復周禮作為自己最高理想追求。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霸道代替了王道,諸侯爭霸,周室衰微。孔子推行以恢復周禮為目標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是逆社會潮流而動,所以得不到諸侯的支持,很難推行下去,然而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百折不撓地推行自己的主張,雖顛沛流離,卻終不為所用。孔子無奈地發出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千古哀嘆。鳳鳥至,河圖出是聖王治世,天下太平的象徵,聖王既沒,孔子的政治主張不得伸,英雄無用武之地矣。究因原因,就是孔子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不準,未知天命也。那麼孔子是如何知天命的呢?



《周易乾鑿度》記載:“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於商翟氏,曰:‘子有聖智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圖不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孔子五十而究《易》,明白了許多過去不明白的道理,補齊了自己思想的短板,使儒家思想更趨完備。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五十歲時開始學《易》,再給我幾年時間,我就會基本掌握《易》理,那樣我按照《易》理行事,以後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這句話還有潛臺詞,那就是孔子習《易》之前,曾有過“大過”。那麼孔子的“大過”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孔子的大錯,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不明智的,是未知天命也。



春秋爭霸,周室衰微這是當時的現實,禮崩樂壞,崇尚武力也是當時的現實,奴隸制等級制度的王道逐步被封建割據的霸道所取代,封建制度在奴隸社會井田制中開始萌芽,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無法阻擋。孔子志在恢復周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在開歷史倒車,註定會失敗。孔子習《易》後,明白了《周易》“天道輪迴,陰陽消息”的道理,懂得了事物興衰成敗的規律,方知其過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為大過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當是大徹大悟後的感慨。周禮雖好,逝者如川矣;恢復周禮,志向雖好,不適時宜也。唯順其自然,乃為知義知宜的智者。“時也,命也”,時間就是天命,天命如此,人力難以扭轉。於是孔子息志而致文,終成千古文化聖人。



孔子知天命當從筮得《旅卦》,“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之時開始,故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晚年總結自己時說:“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說得很自豪,很有底氣,就是因為孔子從五十歲開始專注於文化典籍,尤其精通了《易》理,故七十歲後言行隨心所欲卻不會逾矩,思想已由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子夏故壇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參照自己平生所學所悟,參考經典書籍,孔子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相似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感悟。所以,孔子提綱挈領,有感而發地對學生們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譯如下:

15歲,把學習作為終身追求。

30歲,在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40歲,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

50歲,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就不埋怨天,不埋怨人。

60歲,明白了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70歲,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了,做事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是每一個人必經的人生歷程,是每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筆者認為,所謂的天命,是指上天派他來人世走一遭的使命。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到了五十歲,明白了上天派他下來所要擔負的使命。

孔子最終悟出了天命,他有感而發,感嘆道:五十知天命啊。孔子所說的天命,就是說,你得嘗試著認識你自己:你這一輩子到底是幹什麼來的?你能幹什麼?你適合幹什麼?你最應該幹什麼?

親愛的小夥伴,夜深人靜的時候,請你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這輩子,除了工作,你最喜歡做什麼,做起來如痴如醉,忘了時間,忘了自己,那可能就是你的天命。如果可以,你就好好去做吧,為自己而活,無論成敗,畢竟奮鬥過,無怨無悔;如果你還在為生存四處奔波,你也好好想想,這樣過一輩子,心安嗎?值得嗎?

千萬記住了,天命是你願意做的事情,如痴如迷,廢寢忘食,養心安神,但絕不是玩遊戲,或者吃喝嫖賭這些生物性的東西,而是社會性的東西,人性的東西,美好的東西。

行文至此,又記起來我以前寫的小詩,希望你啟迪你的智慧:

秋 曉

千里黃葉地 萬頃碧雲天

多少悲秋嘆 人生夢如煙

夫子樂天命 百事善至極

何須怨命運 一切靠自己

如果思想之光,能夠照亮你的心靈,那麼,你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和希望。

抱朴 淘寶一封家書名店店主

資深“情本體”專家,古典詩人,

專注於親情等美好情感的研究和應用,

倡導親情、友情、愛情等真情生活方式,

溫暖爸媽,溫暖朋友、溫暖愛人……溫暖自己!


一封家書名店


先說答案

知天命”的意思,是“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

天命

《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的意思是: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習聖王之道;三十歲的時候學有所成;四十歲的時候,知理之當然,不再為物之表象所惑;到了五十歲,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六十歲時,知天下通於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聞聲而盡知天下事;到了七十歲,乘物遊心,不離天道,不失人倫,不違禮制,不逾法度。”

天命,謂之性。

天之命,無名而真性。

道生萬物,萬物皆有天然的屬性,它的天然屬性,它的天然壽限,就是它的天命。

對聖王來說,讓天下萬物,都遵循天道秩序,這種使命,就是天命。

對一個人來說,他之所以是一個他這樣的人,而不是幾億年前的恐龍,那是因為時間軸剛好撥到了這裡,必須如此,這是他的天命。

那麼,天命由何而來呢?

造化像一個車間裡的流水線一樣,它永不停息。

任何事物,在出生之前都不存在,在消亡之後也不存在。

所以,如果我們把著眼點放在物象之上,那麼就找不到用來理解這種變化的規律和依據。

因為物象在只是所有時刻靜態圖像連成的動畫。

時間先於物象,到了什麼時間,該生成什麼物象,這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世界的確定性,並非由物象決定,而是由橫座標的時間決定。

所以,我們說天命,就要研究時間,才能理解變化,才能理解縱座標上面所對應的物象。


平凡2850



先談一下人生年齡段的期望值:二十歲才剛剛懂事,都憧憬著美好未來;三十歲剛剛成家,雙方父母未老,日子得過且過;四十歲壓力倍增,再來從頭努力,為時己晚;五十歲更覺世態炎涼,人與人之間都是一個“比”字,活著不易;六十歲心寄子女發達,只求自身健康、全家平安;七十歲要耳聰目明,手足靈便、老伴周全。

現代人壽庚延長,60歲就是過去50歲。這個年齡段要知天命的含義:自己心知肚明己是夕陽西斜,個人命運己成定局,該有的就有了,不該有的再強求也是非份之想。所以人生不能虛度年華,步步踏實過好每一天。


洞悉人生楊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的時候,說話做事都有把握,有所成就,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有一定的說話權,處理事情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得知天命,知道那些事是不能人力所支配的,六十歲的時候,一聽別人言語,就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就隨心所欲了,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的。

總結:這說明,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修養,而且沒隔一段時間就有較大的進步,直到晚年到達了最高境界。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和六十歲的代名詞。”


悟坑長老


僅僅提出幾個數據,一是孔子自己說過何時習易,是假設的語氣,說假設老天借給自己“數年”,從五十歲開始“知易”,則可以更進步,所以,孔子習易,應在五十至五十九之間。而依據孔子說他在宋國得到《坤乾》的經歷,則可以推知此時應該是他59歲才發生的事情。因此,孔子學易當在59歲,始於宋國。

二是孔子自我總結一生的時間,只能在七十歲以後。這時候孔子才說自己不“逾”於心,也就是相當於“精”於易,反推時間可知,孔子真正習易的時間,不足二十年。學有所成的時間,我認為在六十八回到魯國之後到七十歲之間,不到兩年。所以孔子寫“十翼”,時間上有矛盾。

三是五十歲的孔子,到底是否知易,僅從知天命是聯繫不起來的。尤其是在七十歲以後,精於易的條件下,提到“天命”,這個“天命”與《易》,與《易》之中的“天”的關係,發人深思。由於資料尚不足證,所以只能說孔子的提法,另有隱情。

紀念孔子。


陳以零


這段視頻所講,敝人不苟同。“不怨天,不由人,”這是病句,孔子說,“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你沒有理解,所以這裡講的全是誇誇其談,實無一物,即使日賦萬言,對人類事業起到的效果為O,毫無實質性的意義,敝人為此下斷語是“廢話”而已。敝人認為,凡事在於人為之,如果說原子彈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由我們人類智慧所製造出來的,能說通嗎?所以孔子的話今天的文人一直在錯誤的解釋著。孔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認為到了五十歲才明白由命不由人,大錯特錯,還講的津津有味呢!且聽敝人道來:“五十,孔子到了五十歲了,知天命。智天命。什麼什麼意思呢?就是孔子說,我雖然五十歲了,但我一直以智慧過度著自然賦予我的有生之年,沒有浪費過生命。這才是孔子的原本之意!”孔子又說,知命者,可謂君子矣。敝人解“以智慧過度著自己的生命,才是最聰明的人。”君子,就是聰明的人。所以中國的儒家學說,在漢代就已失傳了,今天的人更是斷章取義,瞎說八道!就南懷瑾解讀論語,錯失有之,為什麼?因為文人造作本來就在錯誤的傳承著。就像易經,誰能知之乎?沒有人能知之,儒家的話多解釋不了,易經就更別說了!希望不懂最好不要瞎講,這樣會對後代起不到智慧的開發,只是單純的學會了誇誇其談而已,說的天花亂轉,卻不知道怎麼去實施其事!


泥水勞人


都是五大知天命的歲數了,好好的生活吧!好好的享受人生美好時光吧!



ZAM93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都是指男子說的。三十而立,就是說一個男人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成家立業,頂門立戶。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創業的好時機。四十不惑,就是到了這個年齡,什麼適合幹,什麼不適合幹心裡應該有譜,不能盲目瞎幹。因為家庭的壓力越來越大,時間也不允許瞎折騰。五十知天命,經過五十年的風霜雨雪,自己是什麼命已瞭如指掌,更不允許瞎折騰了!否則,一敗塗地沒有翻身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