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匾额上有个错别字,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改?

跟着心去流浪


这个字其实不是错别字,而是书法体,自然不需要更改,这个字就是门。

故宫由很多宫殿组成,也有很多门,门上都有匾额,匾额上的“门”字大多没有右下角那个小钩钩,于是很多人发出疑问: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

更有甚者,编出了一个煞有介事的段子说,秦汉时代的门字是有勾的,但到了南宋高宗时,有一次宫门失火,原因不详,有人就说是门上的勾勾来了天火,去掉勾就没事了。

南宋灭亡后,元朝皇帝不讲究这个,门字里又有了那个勾,但到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发现宫门匾额的门字有勾,寓意门要绊倒人,不吉利,又把勾去掉了,以后朱棣迁都北京,建造故宫,所有的门字都没有勾,所以故宫的门字到如今还是错别字。

这个段子的水平之低,简直令人发指,我敢说绝对是当代人编出来的。

在早期文字小篆以及更早的甲骨文中,门字本来就是没有勾的。门是象形字,想想古代的大门就知道门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形状,不可能平白无故出来一个勾。

书法是一门艺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中,即便是同一个字写法都不同,同一个字由不同人来写也不同,有时为了好看,还专门多一笔、少一笔,这是艺术,无所谓正误。

比如明字,古代书法中经常写成“眀”,济南大明湖的题碑上就是“眀”,而趵突泉的“突”字更是少了两点,你能说这是错别字吗?

退一步讲,就算故事属实,我们也不能说不带勾的门是错别字。

汉字本来就是人发明的,怎么写正确怎么写错误都是人说了算,而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他的话就是圣旨,既然是皇帝下令去掉了门勾,就说明不带勾的门是正确的,你如果不听皇帝的话,偏偏要写一个带勾的门,反而才是错别字呢!

另外故宫的匾额原本没有满文,清朝入关后,重新制作匾额,上面有了汉文和满文两种文字,这些匾额都是清朝皇帝书写的,人家又不是文盲,不可能写出这种错别字。

归根到底,我们不能用当代的汉字写法,去衡量古人是否写错别字,如果你穿越回古代用现代简体写字,人家都会笑话你写的都是错别字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北京故宫匾额上的错别字?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

看题目的配图明显是配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可这匾额上的字没一个是错的,所以啊,这所谓的“错别字”并不在这里,配图错误。

那么,哪里有“错别字”呢?至少有两个!

“门字是这样写的吗?

“门”字咋写呢?连小学生都不会回答错误的。

可细心的小伙伴发现,故宫的凡是带“门”字的匾额,好像都写的不太对,比如这样的:

是不是少点啥呢?

“门”字的右下角少了个勾!

好吧,关于其中的原因,野史,请记好了这是野史里说的,说是这门字不带勾起源于南宋的赵构皇帝,当时皇宫失火,大臣们把原因怪责于“门”字下带钩,寓意有火勾。

而皇帝竟然相信了!!这么荒唐的理由,你信不信?!

反正我不信。

自此,门字都不写勾。

还有更荒唐的小说认为这“门”字不带勾是乾隆皇帝搞得,他觉得自己是龙,这门带钩,容易把自己的龙鳞刮伤!

乾隆这么能YY呢?!你信吗,反正我也不信。

以上所谓的野史、小说的说法竟然被很多人采信,真以为门字不带勾是因为这些荒唐的理由,哎。。。。

那么,到底为什么呢?这“门”字不带勾又算不算错别字呢?

答案:当然不算!因为咱们古代书法里“门”字本来就不带勾。

小君给大家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里找到了“门”的写法:

是不是都没勾呢,现在带“勾”主要是简体字的演化。

“这里也有两个”

说完“门”,咱们再看看另一个错别字:

发现了吗?“明”字,左边写成了“目”字旁。“盛”字少一点。

这个是翊坤宫的木影壁,当影壁关上时,呈现的是四个字“光明昌盛”。

那么,这“明”真的写错了吗?

答案:当然不是!

因为古代书法里增笔和减笔的现象非常常见。这“明”字增一笔和“盛”字减一笔在很多大书法家那里都有体现。比如王羲之的“明”就经常这么写:

所以,根本就不是错别字!

不过关于这个错别字,小君每次去故宫都能听见导游给游客“神演绎”它的故事,说什么顺治皇帝为了克大明,专门把它写错。

呃。。。。直接拆了不是更克大明吗?!

所以啊,今天给大家讲的“错别字”根本就不是错的,而是古人书法里就有这样的写法,咱们千万不要用简体字的思维去思考古代汉字哦!


宫殿君


过去的字都是手写,不排除会有笔误,不过在正式场合,不太可能出现错别字。

可是,我们确实看到有些字与现在不一样,比如“避暑山庄”的“避”,孔府门前对联上的“富”、“章”二字等,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一、古时候,异体字,通假字较多,在书法中这些都不算错别字。

二、在书法中,偏旁部首可以改变位置,比如“松”字,可以把“木”写在“公”的上面,这些也不是错别字。

三、在书法作品中,为了寻求艺术效果,可以增加或减少笔画,比如《兰亭序》中第二个“和”字,“口”写成“日”,古代碑帖中这种情况较多。

四、文人的文字游戏。比如上文说到孔庙的对联,“富”少一点意味着富贵无头,“章”一竖通日意味着文章通天。这些也不能算错。

五、还有一类是避讳。古时候写文章,写到含有皇帝名字和父母名字的字时,要增添笔画,尤其是要避皇帝讳,否则有可能掉脑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北京故宫的匾额上错别字,为什么这么多年未改,这个问题,也许是我们不是古人,对繁体字了解的甚浅,所以对古人,乱加以评论,实际古代要讲对文字体规比现在讲究,对匾额,墓志铭,诗词韵律,排连对吟,是不会随意乱写,相当规范,中华的文明史,渊远流长,历经几千的传承,包括诗词的韵律,对联的平仄,撰写墓志铭规格,都是从古代传承的,现在新文化并没有多少创意。

通过一九五五年十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十月提出《修正草案》十一月一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一九五八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全后经过五次文字改革,才形成现在的简化汉字。



我所写这段历史,是说明六0以后出生的人,对繁体字出专业研究字的人,一般都不懂,所以我们也没有资格评论古人,北京古宫历朝历代,都是皇帝和大臣居住的地方,如果要改正错别字,难道他们看不出有错别字吗?




由于本人书读的少,简单谈点看法供参考。请指导!文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


不忘青春18魏良成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我看来,汉字不能随意更改,这是一个国度尊严问题,规规居居作人,规规居居写字,随意更改汉字结构,是人格的扭曲。被后人齿笑,对青少年更为不利,古人有可能故弄玄虚,迎合力数人心理,我劝告同胞们不要学那歪门。去认为自已才算有文化,不可取之!

书法是用作欣赏和表达艺术的一种意义,风格。不能当之于印刷简体字和当代幼儿识字衡量对错,希望各界志士不要过界纠结。




怎么看上去是給头条经常出错别字找借口。社会环境不一样了,使用文字就得规范化。特别是具有些影响力的刊物,更应该遵规守矩。否则,只能让人耻笑。

书法无错字。故宫内所有的"门"字最后一笔横折竖勾是没有勾的,这既不是错字也不是别字,而走由于忌讳而造成的。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既然是龙,则龙有鳞,而有鳞物怕钩,所以皇帝的住所不能有钩,皇帝进出往返之重要通道一一门,就更不能有钩(勾)了。


小羽网络


看到古人写的字和我们今天不一样就说是错别字,包括读古文的时候读到通假字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就成了通假字。这都是以现行的汉字标准去看古人的结果,却不知古人的为何这么做的本义。

是错别字吗?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等很多都有错别字。更别说诸多的书法名帖之中各个书法家自己的简写汉字的习惯,举一个例子,有兴趣的可以参看一下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里面错别字不知道有多少,那为什么如今还有这么多人要去研习它呢?


故宫的那个“门”字

懂隶书的朋友就知道,用隶书的标准来看,那个门字就是隶书的写法,所以按照这种标准你不能说它是错别字。但是用楷书的标准来看就少了一钩,而古人的添笔画少笔画,多多少少都有背后的深意在里面,比如相传这个钩是火笔,为了防火就少写它等等。


而且这些字基本上都是皇帝题写的,谁敢去质问皇帝为何如此写?这不是嫌自己的脑袋是多余的想掉脑袋吗?而到了如今为什么不去改?首先我们得尊重古人的原意,所以书法帖子中也没有去改那些现在“认为”是错别字的字。更别说那些匾已经成了文物保护起来了。


淡看天上月


根本没有错,改什么呀? 我看说这句的人脑子有毛病,应该改改,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看印刷体字看魔症了。你是哪个朝代的人? 皇上是哪个朝代的人? 书法是手写体,和现代印刷体字是两个性质,不可能绝对一模一样。

告诉你,皇上本身就是书法高手,怎么会写错? 你知道什么叫楷书吗? 见没见过这种楷书?

不知道现在的人怎么了,喜欢姚错别字玩儿,莫非是闲的蛋疼? 没文化就是无聊。

有人曾说兰州火车站的〈兰〉字错了,那是简化字隶书体! 到底是谁错了? 还不是瞎说那个人错了。

不懂可以问,但不要装……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又不是擅长的专业,轻易不要说错!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并非错别字。

1、中文演变变化众多,字形和很多书写习惯、字体,有很大关系。而我们目前使用的文字是经过统一的简化字。

2、故宫是名胜古迹,一切力求保存原貌,保留文物价值。

3、古代皇宫非常人之处,文字表达的含义,有多层,并不是简单的让人懂。讲究引申义,寓意。字形发生变化,可能为了某个寓意,皇帝喜欢就好。

所以,所谓错别字,是一种文化现象,有意为之,而非书写错误。


Leo1980街头摄影


这种事在今日头条几次三番的说过。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明明是他自己错了,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总在挑别人的毛病,这种人我觉得特别悲哀。


中国汉字有古代写法和现代写法,现代的写法都属于简化的写法,书法家们在书写大型牌匾时,为了追求古香古色,采用的都是古代的写法。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书法人,书法爱好者来说,必须学习中国古代汉语文字。因为学习书法不单单是写字,必须有深厚的中国古文化的功底。


京东千里行书法



这是一个笑话。错的不是皇帝和古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非常不幸的是:这个笑话已经流传许久,而且有好多版本。所置疑的也不仅仅是一个“门”字没钩,还有避暑山荘的避字中辛字三横、明字左旁不是日,而是目、流,缺了顶上一点、碑字不冒头、富字无点等等好多字。虽不断有人出面指正,“笑话”仍然“顽强”地流传着,还有不少人跟风点赞。足见谬误播散,影响深远!最令人佩服的是那“天马行空”般的想像力!好多碑扁上的汉字,被他无辜地“打”成“错”字,并且还都能编造出一段曲折离奇的传说,以资佐证。足以误导他人。 中国古代碑扁,一般都是由书法功力深厚的“饱学”之士题写。不能说绝无舛错,但确实罕见有错。何况:刊石勒铭、标榜名门。都是非常严肃、郑重之事,真的不会犯“放过错别字”这样的低级错误! 这个故宫的门,和避暑山荘的“梗”,已经多次出现。非要说门没有钩是错字,“避”的辛字写三横了,并杜撰出:皇帝御笔、无人敢指明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看题头照片,是我五月份在山东曲阜的孔府,拍的[鲁壁],其中壁字,就是三横的辛。孔府:斯文在兹,学问渊薮。会写错字吗?其实,辛字写三横,古来如此。同理,幸福的幸也是写三横。

下图、是汉隶【曹全碑】局部,可见:闕、開、門几个字,门都没有钩。明字左旁就是“目”字。

下图: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避”字的辛就写成三横。


知道承德“避暑山荘”几个字的出处了吧。 同在九成宫中,墙壁(粉壁)的壁也是三横。有的提问者还质疑:流字少一点。其实就是他自己无知,流字在古代就是少一点。请看欧阳询的[九成宫]帖右上角的“流”字。


有的提问者还大惊小怪地说“明”字不该写成“目、月”。其实稍懂书法的人都知道:古时候“明”就这样写!上图两个“明”字都是如此。下图是[曹全碑],刊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其中的“明”也是写成“目”旁。

可见,无论汉、唐,这样写都不是错字。希望大家再看到那些,貌似“有文化”、胡乱质疑、调侃历史的文章,一定不要轻信、盲从。自己去查证一下,费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