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历史知事


有人说“男丁女口”跟生理特征有关,还形象地比喻成数字1和0,这无疑是望字生义,误导他人,因为大家没有弄懂“丁”和“口”的真正内涵。

关于“男丁女口”的说法,《清史稿·食货志一》最清楚:

“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於户。”

大家都知道男女有别,也知道在古代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可为什么会出现男女不平等现象呢?主要还是因为男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角色不同。

男丁,又称丁男,古代称成年男性,也就是说“丁”是指成年男性,意味着男子已经成年,具备了劳动能力,所以在男子未成年时,是不能称之为“丁”的,超过一定年龄,失去了劳动能力,也不能称为“丁”。

“丁”是古代缴田租、服徭役、兵役的重要基础,比如西晋时就规定:丁男(16-60岁)按50亩缴田租,次丁男(13-15岁,61-65岁)按25亩缴租;为官府服徭役出工出力、征兵打仗,都是按照家中男丁的人数结合比例确定,如三抽一、五抽一等。

古代人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对体力要求很高,只有成年男子以承担,女子和未成年男子无法胜任,因此男丁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支柱,地位当然很高,所以家里生男孩叫“添丁”,形容一个家庭成员众多,也称“人丁兴旺”。

女性则不然,由于生理特征和体力限制,即便是成年女性也很难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和体力劳动,虽然也能从事纺织、做饭等家务劳动,但这些毕竟不是主业,不能当家里的顶梁柱,还要多一张嘴吃饭,只剩一张“口”了,所以生女儿叫“增口”。

正因为这个原因,古代才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现象,普通农民家庭添了儿子很高兴,因为家里将来多了一个劳动力,添了女儿不喜欢,甚至斥为“便宜货”,因为女性不能种地。

近现代以来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一朝翻身做主人,地位青云直上,如今已经不适合讨论男女平等,而是要讨论“女尊男卑”问题了。究其根本,不是女性思想解放了,而是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家庭支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需要仰男人鼻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言不虚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添丁添口这个说法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里面包括的内涵很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丁口这个词,主要和古代朝廷的赋税徭役制度密切相关,也和历代丁口税,丁口簿,丁口钱,丁口捐等阶段性政策具有逻辑上的延续关系。传统中国是要收人头税的,自秦汉起,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赋税,包括了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三种。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到了汉代时期,朝廷既要收田租,又出口赋,双轨并行(《汉书·食货志》)。也就是说,朝廷编户齐民体制内的成年人,以户为标准,按照人头来计算收人口税(丁口税),根据土地多寡收土地税(地税)。如果成年女性没有土地的话,则只收口税,不收地税。有土地的丁女,一切照常。

另外在汉代,除了口赋,还收算赋,也是人口税的一种,规定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比如汉武帝时期,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


自唐代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做法,受田丁男才交税,在均田制框架下,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要按时交税。

隋唐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才基本完善和定型下来。但是,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两税法之后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就不再适用了。田赋的说法,一度也叫户赋,意思也有变化。其中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最初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相当于不服兵役给朝廷的补偿,叫口赋。晋武帝在280年颁布了《占田令》,其中就规定:

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

在古代社会,由于土地相对稀缺,是农户最大的资产,因此土地分配大多以男性数量为标准,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与当时土地制度有关。五代时期,吴、吴越、闽、楚的人口税叫丁口钱,又称丁钱,丁身钱。宋代的丁口簿籍,用于登记20岁(或21岁)至59岁的男丁姓名,用以摊派差役和丁税。明代行一条鞭法,征收货币地租,人口税的色彩和人身依附愈发弱势。

清代有一个转型。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即使额外添丁,也不再多征丁口税,因此叫作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可以说,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是一个进步。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活跃,土地税虽然还是大宗,但是在清代财政中已经占据比较小的比例了。

不过,丁口这个传统说法的影响很深远,包括香港以前的住宅改革,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也就被称为是丁,获准兴建的房屋就叫做丁屋,丁有丁权。

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古代,生下男孩可以分地叫添丁,生女孩为添口,都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例如,我们当下经常说的某某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可以大致约等于丁,只是不再具备古代的赋税色彩了。人丁兴旺土地多,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类似于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等一些派生性说法。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历史图文志


看下面就知道了。一个有丁丁,一个有个口。


寂静岭11223344


难道不觉得添“丁”,和进“口”,两个字很形象吗?


刖丅綪愫


“丁”壮丁,劳力的意思;

“口”意思是添个张嘴子货,白吃粮食。

虽然说法有点儿残忍,且男女不平等,然?事实确实也是这样!


墨兮公子


就是数字“1"与“0”的区别。


深1341692


你好,古代添丁是指生男孩,生女孩叫添口。男孩出生之后还特别有一个添丁的仪式。现代添丁是指增添人口,无论生的男孩还是女孩都叫添丁。


小滔在农村


丁,出力添产叫丁;

口,吃白饭叫口。

古时妇女地位低下,又没有工作可做,又没有财产继承权,只能依附男性并为男权所轻。

这是旧社会对女性压迫的真实表现,是男尊女卑的产物。


止0X


第一种解释:

“丁”“口”污一点的想法啦,就不多说了。

第二种解释:

“丁”壮丁,劳动力,古代男子就是劳动力的代名词啊,基本所有的体力劳动都是由男子来做的。

“口”大概就是吃饭的意思吧,添口,添了一个吃饭的人喽,毕竟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这种解释,感觉挺讽刺的。


如年同学


因为男孩有小丁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