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歲9個月,看繪本一定要把看到的和實際的聯繫起來這樣正常嗎?

金金育兒日記


我兒子和你家寶貝差不多大,也是這樣的,有時候真的哭笑不得,看書看的好好的,突然就一聲不吭的起來跑了,趕緊追過去發現他正拿著個小猴子,因為剛講到“猴子撈月亮”。

我覺得這樣對於小寶寶來說挺正常的,孩子懂得把書上看到的和現實中的物品聯繫在一起,說明他確實認識和記住了這個物體,這應該屬於識物敏感期。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愛上閱讀,因為他發現了書裡的樂趣,原來是和生活中有聯繫的,不是那麼枯燥無味。這樣的寶寶想象能力強,說明他真的動腦子去看書了。

但是我同你一樣,也有困惑,如果寶寶一直這樣,會不會影響他的專注力呢?為了這個我也做了一些努力。

1.為了讓他不在執著於去家裡各個地方找在書上看到的東西,我買了好多水果蔬菜的模型,看書的時候放在附近,他就不在跑的遠了。

2.時間久了,我發現他去拿的東西,其實都是他喜歡的,並不是看到所有的都去,我就給他講那些物品的主要特徵,和他說在家裡的某個地方,儘量讓他去想。

3.我又專門買了一本謎語的書,猜各種物品,這樣正符合他的特點,猜謎最鍛鍊孩子的想象力了。

想象力是孩子最難得的品質之一,我希望能保護他的這個優點。


家有兩歲小兒,希望和大家一起成長學習探討,感興趣可以關注我!

悅兒圓


突然發現現在的寶寶好聰明,好可愛的樣子,不得不佩服,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美好的生活水平。


其實,寶寶對繪本故事的接受和喜好,與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關係。

不同年齡寶寶對於繪本的接受程度,可以簡單的總結為;一歲寶寶認物,兩歲細節,三歲聯想。

一歲多的寶寶,處於感知覺發展的重要時期,在語言能力上,會說爸爸,媽媽,單音節語氣詞,對講話的注意力提高,在認知能力上,大腦極速發育,對身邊的物體感興趣,會指著圖片或物體說出名稱,重複模仿動作,很難處理複雜畫面和太長的句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逐漸能加入到故事的情節中來,所以爸爸媽媽要平時注意和寶寶多參與,找小細節,很多繪本背景裡隱藏著各種小細節,引導寶寶細緻觀察。逐頁閱讀,讓寶寶一頁一頁的翻,體驗連貫的情節發展,也是孩子想象能力開始飛速發展的時刻。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強,喜歡想象有一定的聯想能力。

根據寶寶的認知能力的發展,爸爸媽媽應該選一些符合寶寶的繪本,但不需要大人描述,不同畫風的繪本,在不斷嘗試中,引導寶寶的思考,讓寶寶在閱讀過程中尋找答案,甚至是想象不一樣的結局,對於熟悉的故事情節,讓寶寶自己嘗試的講,大人負責引導,根據他的講述鼓勵一下,讓他想出新的辦法。

親子閱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越多的習慣也不是一兩天培養起來的,選擇優秀的,合適的繪本,一直堅持下去。每一本繪本都值得多次閱讀,絲瓜現在就專挑他熟悉的,讓寶寶自己鍛鍊,讓我們一起和寶寶加油吧。


興隆育兒說



好可愛的寶寶,看到你的描述,好像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不自覺地想起了自己孩子的曾經,滿滿的回憶與笑……一歲九個月的孩子,正是對什麼都好奇的時候,也是他不斷探索發現以及模仿的時候,更是孩子語言能力、社交能力與智力發展的時候。

你家孩子的表現,除了模仿力強,也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發展的表現。寶媽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鼓勵孩子,讓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有持續的愛好和探索精神。不斷地認知他眼中的事物,再結合繪本上的圖案,很好地維護了孩子好奇心的發展。


很多孩子對於世界最初的認知,大多來源於繪本,繪本就是一個濃縮的大千世界:要什麼有什麼。好奇心強烈的寶寶會通過繪本上的畫面與媽媽的文字,不斷地認識各種各樣的事物。一旦現實生活中發現有實物或者玩偶時,孩子就會聯繫自己看到過的繪本上的事物,與其做對比,並展示給媽媽看,尋求認可與讚賞。發現不一樣的情況,還會拼命地問“媽媽,為什麼顏色不一樣?為什麼這個有翅膀?為什麼青蛙不能飛?為什麼這條魚的眼睛這麼鼓?為什麼貓不叫老虎?為什麼動物園裡沒有恐龍?為什麼烏龜會游泳?……”


當孩子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的時候,也是考驗寶媽耐心與細心的時候,孩子的“為什麼”往往天馬行空,沒有固定的模式,疲於應對時又好氣又好笑,更多的是愛死了孩子那萌萌的樣子與動作。 一旦孩子上街看到各類事物時,更是會“品頭論足”一番,研究透徹了再走,有的還非得買回去才肯罷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充滿愛與歡笑的過程,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發現孩子不一樣的天賦,他們的模仿能力與認知力,更是會給你不斷的驚喜。一句萌萌的話,一個可愛的表情,一個啼笑皆非的動作……每一次童真的表現,都是孩子成長的軌跡,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幫助孩子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就是最好的早教。


幸福媽咪成長樹


完全正常,這是你家寶寶聰明的表現,寶媽不必感到驚奇。



聽你描述,我能想像你家孩子是多麼的可愛,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在我的大腦裡浮現。也不知你你為何非要把寶寶這一個可愛的動作描述成呆板。總之,吃我覺得這是寶寶聰明的表現。


家長們都喜歡安靜看書的孩子,等孩子不專心看書時,他們就覺得孩子一定有問題。其實這種錢先入為主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假如就像你們希望的那樣,一個孩子能安安靜靜的看書其它的事也不想,我認為這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據你描述,你家孩子在看繪本時,每看到一個圖片,便要找到圖片對應的實物,他才會接著往下看。這說明你家孩子對外界的好奇心特別濃烈,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很強。假如這個時候父母給他適當的引導,會孩子多買些書本、玩具這些的,這樣即能滿足孩子的興趣,也能拓寬孩子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柳三舍


孩子這樣的表現,再正常不過啦!我侄女在這個階段的時候也是這樣,而且做對應動作的時候,特別開心~也會在每次讀到兔子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兔子玩具,在講到小狗的時候,一定要學狗狗叫。

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兒童心理發展的經典著作《兒童發展》,將孩子的思維發展分為3個階段: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可以說,在0~6歲這個階段,乃至小學低年級,都是以前兩種思維方式為主。

0~2歲的孩子,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會用最直觀的動作和行為來表達自己、處理問題。所以就像你家孩子看書看到魚,一定要跑到魚缸邊看魚,看到青蛙,一定要學青蛙跳,這說明,寶貝是真正理解了這些詞,而且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呢。

另外,還有敏感期的問題。在孫瑞雪老師《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裡提到,2歲左右,孩子會進入執拗期和秩序敏感期,比如你第一次給他讀小兔子的時候,他抱著自己的小兔子,那麼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十次讀的時候,孩子也會執拗地要求抱著自己的小兔子,如果不能就會哭鬧,這不是孩子任性哦,只是孩子在發展自己的內在秩序,能滿足的時候就儘量滿足吧~


2歲之後,孩子開始慢慢進入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教育家皮亞傑也把這個階段叫做前運算階段,最簡單的表現,幼兒園的孩子能數出5只小鴨子,知道2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3個蘋果,但是並不能理解2+1=3這樣的抽象概念,所以,在教孩子這些的時候,還是要以實物為參考,不能操之過急啊。


愛讀圖畫書,愛分享,愛這個美麗的世界,歡迎評論交流哦~~


加菲貓與小丸子來啦


這很正常啊,說明你家寶貝很機靈,是個腦子靈活的孩子。可以想象他可愛的樣子。我女兒現在3周多一點,在繪本里看見怎麼女孩就說那是她自己,我都不知道是好是壞。😂😂


妖嬈嫵媚蘇妲己


很正常的,因為書面的東西對於小孩子來說很抽象,這也是孩子喜歡看動畫片的原因,生動立體顏色鮮豔,蒙特梭利的就是實物教學,孩子容易記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