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要维护满清?

天涯5032


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覆灭。此时曾国藩指挥的军队(包括其弟曾国荃的五万嫡系)高达十二万,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且当时同治帝年幼,慈禧擅权,可谓起兵的绝佳时机。

传闻曾国藩的部将水师统帅彭玉麟给他的一封密信中写道:“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吓得直接将字条吞进了肚子里;也有传闻天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投降后,也劝曾国藩称帝,还甘愿做前锋攻打北京。

但曾国藩最后也没有自立为王,他又是为什么不反,却维护满清?

第一、湘军的性质。

曾国藩虽然手握精锐,但湘军的士兵只能叫“勇”,“兵”和“勇”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 “兵”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汉人组成的汉兵,他们都归大清,统一拿朝廷的俸禄,效忠于皇帝。 但后期清朝军队腐败,这些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都不行。

所以战时只能就地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仗打完了就解散。所以“勇”就是当地官用国家粮饷私募的武装,即“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湘军就是曾国藩私募团练出来的。

打仗首先靠的是什么?钱啊!但仗一打起来,朝廷补贴的那点儿军饷根本不够。军费得自己找,怎么弄呢?大地主们捐点,还有守住路口设税卡,收商税,这些钱叫作“厘金”。这个也可以看《曾国藩家书》,他写给弟弟的信中经常提到厘金。

所以弄明白了湘军的性质后再对比,钱和军队补给上曾国藩和朝廷根本没法比。虽然曾国藩当时是两江总督,听着管辖的地方挺富裕,但当时那一带打了十几年仗,靠商税能收多少厘金。

先不说内部朝廷总督一共设有八个,当时清朝已建立起一整套新式海关,由于采取西方式的管理制度,海关竟成为晚晴官场难得的清廉机构,海关税也成为清政府最可靠的财政来源。

另外湘军的组织核心是湖南的士绅阶层,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原先农民军来了士绅会先被杀,加上曾国藩“忠君爱国”的口号,那就加入跟着干吧。但现在天平天国灭了,还抢了那么多宝贝,老家良田土地啥都有,回家和老婆平平安安过日子多好,干嘛还跟你一起干造反这个成功率一直很低的事儿,况且输了还可能灭九族。

第二、朝廷的防范

先不说朝廷在天京周围布有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以防有变。光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人,就不好处理,毕竟大家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的,谁比谁能差多少。

1863年也就是攻破南京头一年,左宗棠被破格提拔为闽浙总督,与曾国藩地位相等,并且不让曾国藩节制浙江的军事。

按说左爷原是曾公的人,但大家都位极人臣了,你要是反,那就得重新考虑了。跟你一起反,先不说胜的概率低,即使侥幸胜了,我现在官已经这么大了,你能给我进多少,而且最后会不会来个飞鸟尽,良弓藏。另外左爷的性格也很是自负,会跟着你反吗?

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学生,但也不是省油的灯,20岁就写下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诗句,可谓志向宏大,不甘久居曾国藩之下。

何况当初南京被围的差不多时,朝廷也是让李鸿章一起攻击南京的,但曾国荃不想让他插手,李鸿章也不想抢这个头功。但关键时刻,谁保证不会反戈一击?

第三、曾国藩个人

曾国藩这个人是典型的儒生,忠君爱国、匡扶社稷的思想根深蒂固,本性上也不是很想造反,何况现在已经功勋卓著,一不小心却是功败垂成。

曾国藩1811年生,1872年去世。攻破南京时已经53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他儿子也都不是领兵的料,但曾国荃这个弟弟很是能打仗。

曾国藩也不得不思考,将来即便黄袍加身,会不会再来个斧声烛影。

所以最后曾国藩以一副对联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古镇的墨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满清方面的原因,满清已彻底汉化。满清到发展到道光皇帝,早已汉化了,他的政权运作模式和宗人管理,是彻头彻尾的汉族模式。你看看,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就纯粹是音译,他的几个儿子代善、阿敏、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等等,都是满语音译,到了顺治皇帝福临还是音译,到了康熙的玄烨还是音译,好了,到了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就开始汉化了,他的十几个儿子,都是“胤”字辈,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四阿哥叫胤禛,都是“胤”字辈还不要紧,第三个字的偏旁也开始相同,胤禛、胤褆、胤祥等等,从这开始有了正儿八经的汉族名字,好像又回到了明朝,朱由校、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榔等都是木字旁。鬼子六和他哥哥咸丰的名字一个奕訢、一个奕詝,偏旁也一样。所以,汉文化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就是说,满清到这时和明朝的差不多了,民族压迫已经不明显了。曾国藩维护清朝其实就是维护正统的汉家文化。

另一个是曾国藩自己的原因,满清成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从白纸画图,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开始办团练,期间和太平军作战失利,几度自杀,被人救回,最后曾国潘坚定信心,屡败屡战,取得了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胜利,镇压了这个席卷十多个省、持续14年的农民起义。这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绩,并因此封侯。这个镇压难度,比王阳明镇压宁王叛乱难度大多了,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其实是与满清朝廷与恭亲王奕䜣的支持是分不开的。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11月8日,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处里了咸丰帝遗诏定下的8位顾命大臣,由恭亲王奕䜣担任议政王,总理朝政。恭亲王奕䜣对曾国藩大力支持,没有恭亲王奕䜣的大力支持,太平天国不会这么快灭亡。同年,11月20日,同治帝(同治帝才6岁,实际上由恭亲王奕䜣负责朝政)任命曾国藩统管苏、皖、赣、浙四省军务。随后,曾国藩上奏朝廷弹劾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薛焕、闽浙总督庆瑞,要求朝廷把他们全部辞退,并撤销江北、江南团练大臣。朝廷照准。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沈葆桢任江西巡抚,李鸿章兼任江苏巡抚,李续宜调任安徽巡抚,严树严调任湖北巡抚,骆秉章任四川总督,刘长佐任广西巡抚,毛鸿斌任湖南巡抚等,恭亲王全部同意。这下,曾国藩就好办了,不称职的全部调走了,合适的全部留下来了。这就为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攻灭太平奠定组织基础。可以说,没有满清支持,曾国藩实现不了人生的理想,成就这么大事业。从这个层面说,曾国藩也要维护满清。

曾国藩对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处处以此为行事准则,时时注意修身反省,曾国藩是封建社会最完美的臣子,集合了封建臣子的所有优点,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缺点,所以他对主子忠心耿耿就更好理解了。


坐看东南了


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入骨髓的曾国藩能不维护满清的统治么?太平天国不入人心,让人看不到希望更坚定了曾国藩灭之的决心,再加上湘军历史上一直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优良传统,曾国藩有此立场一点也不足为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