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家長會把孩子教育成一個熊孩子?

沈春陽粉絲團


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出生到生幼兒園這段時間裡,都是在家人幾乎寸步不離的陪伴下度過的,家長的一言一行,更是孩子模仿的首選。大多數熊孩子,背後必有熊家長。這是由於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問題。

一、獨生子女

計劃生育是1978年實施的,二胎開放政策是2016年開始實行的。在這長達38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處於一家三四五六七八口大人管教一個小孩的狀態,溺愛孩子成了常態。孩子只要犯一點錯誤,爸爸媽媽教,爺爺奶奶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不統一。

這裡說個我自身經歷,我堂弟小時候很調皮,有一次我在幫我奶奶幹活,他用腳踢我拿著刀的右手,當時把我的左手食指都砍到見了骨頭,這是被我那重男輕女的奶奶不當一回事,我把我弟弟狠狠的打了一頓之後,我奶奶只是去關心那被我打哭的弟弟而不管這邊手指一直在流血的我。以至於後來我弟犯錯我能不管則不管。現在輟學在家。我叔還說讓我好好引導他,恨鐵不成鋼。

二、家長教育方式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簡直被很多家長奉為真理啊。孩子犯了錯,不問其原因,不究其解釋。打就對了。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教出兩種孩子。一種是懦弱,規矩的孩子,很多事情不敢嘗試,怕做錯了就會被打,以至於後來也會因為性格失去很多機會。另一種則是暴力的孩子。前兩天看到一句話:“這個社會,能管教孩子的只有三個地方,家庭、學校和監獄。倘若家裡管不了,學校不能管,那以後等待孩子的,一定有社會的大棒砍刀,以及監獄的手銬腳鐐。”

三、道德綁架

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小時候,只要比我小的孩子和我發生矛盾,大人們都會說,他比你小,不懂事,你應該讓著他。大家都覺得,社會應該同情弱者,殊不知,你的同情並不會讓社會。家庭變得和諧,相反,那些曾經被你讓著的弱者,由於不受管教,被縱容,後來過得並不好。

綜上,後天的管教養成是熊孩子誕生的根本原因。在管教孩子方面,家長應該選用平和的方式,遇事多溝通,引導。從小教會孩子曉文明、懂禮儀。


喵嗚喵嗚醬


為什麼有的家長會把孩子教育成一個熊孩子?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家長就是長大了的熊孩子啊!或者說是個巨嬰。

我講兩件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故事:

第一個故事:那時我家大寶還小,在小區裡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有個孩子的寶媽特別護犢子,不論什麼事情只要是她家孩子做的全是對的,沒有錯的。所以,她家女兒麗麗就特別厲害,張揚跋扈,很喜歡動手打人,有時是毫無徵兆地打人。

有一次,麗麗將一個比她大的女孩的鼻子抓流血了,這個寶媽卻說:“你家孩子鼻子是不是之前就流血了啊?怎麼一碰就出血呢!”把那個女孩的家長氣得更她吵吵了兩句。

麗麗還愛咬人,有一次咬我家大寶的後背,我家大寶一鬧騰,沒咬到肉,只咬到了背心,背心咬了一個很小的洞,麗麗的媽媽也說是我家孩子衣服原本就是破的,好吧,我家孩子衣服不結實行了吧,你家孩子牙齒厲害,我不跟你計較,以後不和你家麗麗玩,就可以了吧。後來,全小區的孩子都躲著麗麗,沒有人跟她玩,只要她一走過去,家長紛紛把自家孩子抱走,因為惹不起啊!

第二個故事:這件事就發生在這兩天,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上課的時候調皮搗蛋,被老師訓斥了幾句,家長可不依不饒了,跑到學校跟校長等領導理論,“我家孩子在家裡就是小祖宗,不能批評,你憑什麼教訓我家孩子?”校長被他搞得沒辦法,把老師叫來給家長賠禮道歉,這個家長得意洋洋地回來了,見人就講自己的光輝經歷,我聽到只是呵呵一下,無言以對。

你家孩子是小祖宗,就在家裡供著好了,幹嘛還要上學啊?

當家長不是生理成熟了,會生孩子就可以了,心智成熟很關鍵,因為家長的心智模式會影響孩子一生啊!我始終認為當家長這活兒當難做了,所以,總要吾日三省,謹小慎微,生怕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


沛澤媽讀心理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忍不住想回答。相信這個問題確實讓許多家長感到困惑!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的溺愛造成的。現在有好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即使是有二胎,但也阻止不了他溺愛孩子的步伐。主要是現在物質條件好了,不像父輩們。那時物質條件不好,而且兄弟姐妹又多,少則三四個,多則六七個。所以當時對小孩的關注度不高。



第二,父母工作忙,疏忽對孩子的教育。現在,年輕人正是各個崗位上的主力,工作較忙。晚上回家,累得要死,懶得管孩子。




第三,有些父母玩性未滅,一有時間就拿著手機玩,造成孩子的教育缺失。

總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得靠父母的精心照顧,尤其是陪伴。


似水流年154831295


沒有人會刻意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個熊孩子,除非家長本人就是熊家長。都說孩子是家庭的鏡子,看孩子什麼樣,基本就能知道他的父母什麼樣,大抵也是這個意思。

身邊有很多例子都能說明這一點。比如,熊孩子在公共場合隨意打擾別人,亂塗亂畫破壞公物,熊家長就在一旁站崗放哨,誰要是敢說他家孩子半個不字,非撲上來跟你開撕不可。

很多時候,缺乏道德和規範意識的熊家長,往往也會拉低孩子的道德水平和規則意識,讓孩子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不過,我們也常常能看到,有些家長溫和有禮,偏偏孩子卻是熊得要命。

這類家長雖然不是自己以身作則地“熊”,但也通過雙重標準放縱了孩子——他們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也是需要約束的,給孩子的自由,也需要邊界。

他們最常說的一句口頭語就是,“孩子還小,等他長大自然就懂事了。”就我觀察,但凡父母家人秉持這一點教養出來的孩子,大多都是敗兒。

之前有個鄰居,一家子都是很溫和有禮的性情,但家裡有個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孩,卻完全相反,沒規矩、沒禮貌,還狹隘自私,只要不順她的心,就當眾對著姥姥姥爺拳打腳踢,嘴裡還罵著“死老太婆”。

可即便是這樣旁人都看不下去的情況,她姥姥仍然是笑呵呵地說,不礙事,不礙事,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就懂了。對於孩子的行為,不僅孩子的姥姥姥爺從不說“不”,孩子的爸媽也是聽之任之。

這樣的家長,其實並不是刻意地想要培養熊孩子,只是她們不懂得“子不教父母之過”的道理,更不懂得沒有邊界的自由會給孩子甚至家庭帶來怎樣的災難。她們以為的愛,其實對孩子來說,是禍,是害。


壹父母


這個問題提得我感覺有歧義;一、“家長”會把孩子教育成熊孩子,是說家長的教育方面問題的。二、“家長會”把孩子教育成熊孩子的,是說家校結合方面的,主要說家長會的問題。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弄清所謂的“熊孩子”是指什麼樣的孩子?一般是指心智發育不成熟、不願遵守規範、愛調皮搗蛋我行我素的少年兒童(一般指三、四歲至十二、三歲之間)。在山東、河南、東北一帶,在對罵的時候往往也以“熊孩子”去辱罵對方。表示受方想法、行為惡劣,比較能折騰闖禍不是好孩子。有時又指過於頑皮給能猴兒戳瞎眼調皮孩兒。但是現在詞性正在逐步弱化,其中的恨意漸漸的少了,包容漸漸多了。



下面分別做簡要回答——

一、為什麼“家長”會把孩子教育成熊孩子?

1.遺傳基因和家庭環境,主要是家長在為人處事上不注重自身修養

古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雖過分強調遺傳和家長行為的影響力,但不無道理,熊孩子往往是熊家長的作品,個別家長本身言行粗鄙,光考慮自己,做事毛手無腳不計後果,家長的遺傳不好改變,但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可通過讀書和修身養性不斷提升自己。

2.當孩子做出搗亂、破壞或危害其他孩子或公共場所行為其他孩子家長、老師或公共場所管理者批評或處罰時,家長一味護短,看似愛和保護,其實是溺愛、放縱,熊孩子就這樣誕生了。殊不知樹要常掰杈,孩子要常糾錯才會逐步建立一套規範,成為社會人。



二、為什麼“家長會”把孩子培養成了“熊孩子”?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就是家長和孩子老師沒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的重要作用,沒有利用好家長會這一重要契機做好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注重抓成績,不注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老師和家長尤其是家長不是從感情入手,瞭解孩子的思想狀況,而是簡單粗暴甚至惡語相加,拳打腳踢。孩子的逆反心理作怪導致自我封閉,我行我素,甚至故意整出點事以發洩內心不滿。



每個孩子是有鮮活生命的獨特心理世界的獨特個體,一千把鑰匙開一千把鎖,對待孩子要有耐心,切不可千篇一律的對待。

讓我們家校雙方攜起手來,讓熊孩子更少些吧!


沉默石頭要說話


我相信見識過幾個熊孩子之後,你就會深刻理解“三觀不同”這個詞的含義。我認為之所以出現熊孩子,那是因為他的背後有一個熊家長的緣故。

這些熊家長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第一:覺得自己的孩子最寶貝,所以別人也都該這麼認為。都得讓著我們。比如熊家長帶著孩子去坐排隊,她就能做出插隊的事,然後當眾解釋道,我家孩子想趕緊回家,我需要先結賬。

第二:無論對錯,都是對方的錯。熊孩子如果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雙方爭執起來,那麼熊家長一定是無論是誰的錯,都會護著自己的熊孩子。

第三:不管規則如何,我孩子就這樣,就是不遵守。曾在遊樂場裡見過有位媽媽,不遵守遊樂場的規定,執意要讓孩子拿著零食進去,因此與遊樂場工作人員大吵,並說出“我孩子不聽我的”這樣不負責任的話。

所以可想而知,在這樣熊家長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不長成一個熊孩子才怪。所以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後天被家長影響教育成什麼樣,就各不相同了。


一種常態


那是因為這個熊孩子的家庭中肯定有一個熊家長。

一、熊家長對孩子態度有問題。

自己不開心了,孩子做什麼都被呵斥,開心的時候,就算孩子罵你也笑眯眯接受。這樣對於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會模仿家長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開心怎麼樣都行,不開心就耍賴打人。

二、過於溺愛孩子。什麼都依著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不管做什麼錯事,都應該被他人原諒。

三、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總是把孩子年紀小當做擋箭牌,調皮搗蛋也是應該的,禍害別人也應該被原諒的。

所以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小的時候不教育,長大了還管的住嗎?有素質的家長肯定會在孩子犯錯誤前就制止孩子,不能任由孩子胡來!


冉冉媽咪寶貝


可以負責任的說,每一個熊孩紙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並且每一個家長都不會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熊”方式,如果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也就不存在教育成熊孩子這一說了!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哪幾個方面呢?

個人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作為家長要懂得時時反省

可以說每個人都不是聖人,誰都有做錯事的時候,尤其是教育孩子的事情,本身就沒有教科書一樣的教材。我們作為家長,都沒有實習的機會,但又得一次做好,孩子的教育無小事,家長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怎麼成長,所以作為家長要時時反省,常常學習,才能少走彎路。

2、慣子如殺子

有了孩子之後,做父母的都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孩子再長大一點,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很多家長便更無底線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便會失去愛人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霸道、狹隘、自私,這就是別人嘴裡標準的“熊孩紙”!

3、給孩子提供自由的同時設定規則

有的家長信奉快樂教育,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不能對孩子有太多的限制,這樣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環境裡自由成長。可是這些家長在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卻忘記了給孩子設定規則!

需知人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根本沒有絕對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之上的,沒有規則的自由就是放縱。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性格也是從小形成的,所以家長千萬不要以“孩子還小”為藉口,在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小,但社會不會因為你眼中的“小孩子”而對你的孩子有絲毫的寬容!


陪寶寶寫日記


說到“熊孩子”,相信每個媽媽都不希望自己家寶寶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即使有時孩子在人前表現的確實有點“熊”,確實很丟份兒,也忍不住解釋周旋過去!心情能理解,可是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做父母的都需要及時反思、改進!因為孩子的行為表現,就是父母的鏡面效果!

熊孩子的出現,無外乎以下原因:

1,家長過於溺愛,無條件的各種妥協、縱容;

萬事萬物都需要有個“度”,父母的愛也一樣!我們當然要讓孩子感覺到愛,在溫暖關愛中成長!但是,過多、多滿就會出現負面問題!在孩子面前要樹立一條準則,一條愛的準則!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明白:在這條準則之下,我無條件的愛你!但是一旦超過這條準則,什麼都不好使!

2,家庭生活的基本禮儀規矩,沒有從小灌輸;

不少家長口頭禪“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就是這種思想害了自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少孩子四五歲了,一上飯桌就自顧自地找自己喜歡的吃了,完全不顧及長輩!連最基本的家庭關係都沒有認清,不懂得尊重,你讓她/他到外面怎麼去尊重別人?因為她/他眼裡一直都只有自我!這是家庭教育教給她/他的!

3,過於干涉限制孩子的行為自由;

這種現象在遊樂場、公園裡等孩子玩耍聚集的地方最多了!幾個孩子玩在一起,有時不小心被搶走個玩具什麼的,孩子還沒什麼反應,大人上去就搶回來了!孩子們玩個遊戲什麼的,家長的爭勝心太強,親自幹預爭個第一!孩子被幹涉迷糊了,不知道怎麼跟其它小朋友相處了!只會跟著大人學爭搶,滿心的自我了!

4,缺乏與孩子的互動、親密關係的建立;

父母是一份很艱難的責任,需要學習、與時俱進!不要擺父母的權威,不要老搬過去的老理老話,也不要聽了別的父母的一兩句經就不管不顧的套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父母應該把自己放在跟孩子同等的位置,用心交流,共同成長!有了你這樣交心的大朋友引導,孩子的內心是快樂、充足的,行為自然會乖巧懂事!

所以,有了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不能反思改過!不是經常有那句話嗎:“你不教育好,以後自然會有人幫你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成龍成鳳前的羽毛修剪可全靠家長自己了!希望我們每個做父母的能常常反思,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來充電


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熊家長!

這就是熊孩子越來越多的真相,問題主要出在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長自身素質上。說穿了,這些家長不懂怎樣才是正確引導孩子,他們曾經受到的教育大抵也是如此。所以,原生家庭教育是導致熊孩子產生的根源。

其次,熊孩子的家長都有一種迷之自信,他們從來不學習和反思,反而覺得別人不夠寬容大度。像這樣的家長,你指望他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基本上是痴人說夢。

最後一點,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道德綁架,包括對於熊孩子的容忍。所以,熊家長也就抓住了大眾這個心理:我弱我有理,我熊故我在,因為我的孩子還小,你們必須原諒。

如此種種,熊家長與熊孩子的誕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珍惜生命,遠離熊孩子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