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起落现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点?

万事万物不自知


提起于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近日在北大的百年大讲堂,主办方邀请她上台,对昆曲艺术家们的演出,谈谈她的感受,她却因为言词方面的原因,居然被同学们轰下了台,令人深感痛心。


她作为一名著名的资深教授,从被捧上“神坛”,到被大众轰下台,如果用“起落”这两个字来解释这个现象,通过分析,认为在于丹起落的现象中,有以下几个点值得人们好好的反思:


第一点、疯狂追星,盲目跟风


所谓于丹的“起”,实际上就是一个“火起来“的文化现象。


可以告诉你,想当年,“百家讲坛,谈笑古今”,是于丹宣讲《论语》最火红的年代。


于丹当时是以中华文化的传道者的身份出现,她的履历,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多个学校的院长、副院长等。



而当时的于丹,那出口成章的口才,从容大气的演讲水平,淡定、典雅的素养,对经典新读的新颖讲解方式、温润的表达特点,让人们从传统文化的陈旧、深奥、枯燥的理解中;


从平常那些高傲的学者们,那些高深、乏味、死板的解读印象中,看到不一样的精彩,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而且当时的传播媒体,就是央视,它是全国人民心中无比信任的宣传大讲台。


于丹通过《论语》的宣讲,引导人们“去做个高尚的人”的正能量的道德走向,令大众拍手称好,推崇备至,她成为一个文化明星。


那时的大众,以非常极端的热情,疯狂地来热捧于丹,以追星的姿态来崇拜与跟随,于丹的演讲,处处受欢迎,掀起了一股“大众学国学,人人皆《论语》”的热潮,社会呈“一窝风”的态势。


就像当今的人们,追捧鹿晗、热捧赵丽颖等明星那样,鹿晗发个恋爱讯息、赵丽颖“官宣”自己结婚拿证,都能导致新浪微博,出现不能访问问题,微博搜索全面崩溃的状况。


因此,人们对于明星,疯狂的热捧,盲目的跟从,这样的现象,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陷入一个不健康的功利环境当中,衍生出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不再以崇尚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傲,社会充满了负能量。


第二点、“审美疲劳”与“仇富情结”


于丹走红后,开始四处出镜,然而当“学术”变成了“商演”,性质就转变了。


因此,于丹的“落”,最主要的就是,她从“学术”的传播变成了“商演”,她走红后,频繁的演讲,从一个学者的身份,进入到“无节制的商业化作秀”。


也使得于丹变成人们眼中的“文化暴发户”。让人们对她产生了“审美疲劳”。


从百家讲坛上走下来的于丹,赚的盆满钵满,她的一场出场费有三十万,大众在“审美疲劳”的同时,“仇富”的心理,也使他们同样仇视“文化爆发户”。


而且随着各样新的形式峰拥而出后,喧嚣、热闹中,人们也开始质疑她对学术上的专业与钻研,于丹也开始面临着诸多的文学质疑。



因此,“花无百日红”,有些人,他们就是热衷于盲目的追赶潮流,一旦又有新生事物出现,他们立即会对以往所追随的事物,产生“审美疲劳”,会调转方向,重新跟风。


而且,大众层面的“仇富情结”,不仅仅针对“经济暴发户”,同样针对“文化爆发户”,于是,他们从热捧于丹,又开始变为贬黑于丹。


随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新人辈出,于丹也逐渐被人们淡出公众视野,远离了大众传媒平台,她被关注的热度,也呈曲线下落的态势。


第三点、疏于律已,自毁形象


从于丹火“起”后,人们可以看到,她由于人气上升得太快,在对人、对事、对学术的追求等各个层面上,对自我要求也开始放松。


她的生活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性格也逐渐张扬起来。


从媒体上得知:她出国到伦敦,不注意保持自己的公众形象,随心撒野,生活挑剔,居然三天换三个酒店,严重毁坏了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己经在社会上泛滥成灾了。


一些艺人出名后,不光吸毒、耍大牌,甚至于干起知法犯法的勾当。


比如、最近轰动的范冰冰偷税逃税案,不光是被罚款8亿多的间题,关键是人设崩塌,自毁形家,己经毁掉自己大好的前程。


又比如,吴秀波的出轨事件,不仅是毁掉自已公认的“大叔”形象,同样亲手葬送了多年的努力和美好的前程。


因为,作为公众人物,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处在大众的视角之下,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可能会面临批评和讨论,这些都是自我修养应特别注意的关键。


因此,综上所述,从于丹起落的现象中,这几个应值得反思。


作为社会大众,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于丹起落这个现象,当我们来评价这些人和事时,也应该持有全面客观的态度,不要极端。


于丹即使在《论语》的阐释上,有待商榷,但是她积极推广和为普及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是不该被抹煞的。


对于对《论语》的解读,和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都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我们也无权去指责。


从公共理性的角度来说,她有开讲的权利,和阐释的自由,我们坚决反对把学术问题“泛道德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其次,作为于丹本人,是大学教授,因为《百家讲坛》,因为《论语》,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深得人们的喜爱。


因此,即使后来你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讲解,或许不那么圆满,不那么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欢,但是,自我要求决不能松懈,不能掉以轻心,更应严于律己,注重自我修养,维护好自身的公众形象。


唯有这样,大家才能吸取其中的教训,摆正自己的姿态,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唯有这样,社会才能处在和谐安定、客观公正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的文明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有书课堂


我不喜欢于丹,她所讲的、所写的,我基本也是难以卒忍。但是,一帮大老爷们这么围攻一个女人,我觉得挺没意思的。我想为她说几句话。


1,国民的情绪,是极不能容忍暴发户的。学术暴发户也不行。

作家阿城举过一个例子。他认识一位新晋学者,一贯也是赤贫书生状态,可是等他苦尽甘来终于有权坐上火车“软卧”时,对花得起钱也坐“软卧”的农民,非常厌恶。

我不知道,那些把于丹这么一个教书的人批成民族罪人的高度、骂成做人权利似乎也无的正人君子们,不管是学院名流如徐晋如先生,还是本题里那些卫道士达人,有多少人是这种自尊要靠歧视他人得来的心态,是这种莫名其妙鄙视链的延续。

我们差不多有两三代人,不幸生在仇恨的年代,受的是仇恨的教育,面对仇恨的社会,充斥仇恨的人群,充满仇恨的阅历,即便是讨论学术、思想及知识问题,也是如此剑拔弩张,咬牙切齿,话语系统都还是那套暴力系统若隐若现。真的,你们就是把《十三经注疏》倒背如流又如何呢?你们孔老师教你的温良恭俭让,被你们女朋友的口红吞掉了么?

不好意思,一来就是“诛心之论”,可这方面,你们是我老师呀,我不过亦步亦趋效颦而已。


2,学术无国界,知识无阶层,批评有界限。你们整天嚷这些普世价值,我还真以为是共识呢。

结果,什么于丹讲论语是跨了学科啦,什么隔行如隔山啦,还什么于丹道德有问题啦,拜托,人家至少还是科班出身,北师大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我三年前偶翻80年代《文史》期刊,还看见过她的论学文章;拜托,人家即便确实爱钱,商业社会,早已告别《管子》所谓“利出一孔”的时代,只要取之有道,又何妨她日子滋润点?孔夫子老师一生张口都是世道人心,又何妨他老人家“俸粟六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可徒行也”、默许弟子“家累千金”?

况且,即便她什么资历都不是,她就失去讲论语的资格了么?敢问贵孔子老师什么学历?郑康成、何平叔两位大佬是哪个学科出身?您那写出《论语新解》的钱宾四老师又是哪里毕业?

实际上,传统文化的讲学历来都有民间传统,并不太局限身份、学历与资格。儒学的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很大程度上也更加依赖于民间系统,而不是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就像如今你们自骄自傲的985出身,恕我直言,这里面学界名流我也是认得几个人名的,我并不认为有哪位在儒学知识推进上、在面对民众的国学教化上,有可以对得起后世的贡献,更别说您是否有资格做“学术警察”了。

所以,讲学原本就不该太设置“资格审查”。假设是在大学机构上课,也许按程序需要“五经博士”资格无可厚非,但是人家是面对公众,有人爱听就行,关你何事呢,有关贵组织何事呢?倘她讲得好,无需你唠叨;若讲的不对,你自然也有资格、权利回应以学理批评,甚或笔战都应鼓励,但不是上海瘪三式的辱骂、恐吓、人身攻击。这才是正常的文化生态环境。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在如今人都被分成三等五等之后,知识也要搞特权?您在这里指手画脚骂天骂地,俨然孔子亲戚,又是谁给您的资格?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3,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分工不同,各有擅场,不妨各行其是。

高端的学术研究和浅俗的学术普及,应是相生相护的。这两种知识形态,表面上颇多扞格,但实一体,彼此相克,却又相生。因为世间所有学问都不是口说无凭,但是所有高大上的学问其研究之目的却也是要惠及大众。因此,拿着学院的那一套训诂传统去寸步不移地要求面对原本只是泡沫剧观众的于丹,理据当然有,但是苛求至密不透风,则是没有情理的。

比如,学院里的儒学大师,在象牙塔内做着客观、高尚的学问,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辨或文献整理,搞出了什么《心体与性体》、《道德自我之建立》之类的煌煌大著,是洋洋大观,是蔚为奇观,“法言”严密不易,字字信而有征,句句理所当然,但是,这些东西,和生民大众甚至是孔子本身的真实生命又有何相关呢?悲观的讲,可能都难逃“戏论”一场。

既然是”学术”,在“学”之外,理应有“术”的一面,即梁启超所谓应用的一面。这种应用,就不应该去妨碍学术的下移,即便这种下移和学院认知有所偏差,也不该一棍子打死。理由在于学院那一套僵硬的、抽象的知识实际是无法面对公众宣讲的,一定程度的“方便说法”就成为必然和必要。

我过去对于于丹,亦常腾笑。但是当有一天,我那只看偶像剧的妹妹偶然听了一段于丹后,进我房间找《论语》时,我开始有点理解于大妈。我意于丹还是位优秀的民间“学术媒婆”。其人言语无碍,口角便便,聪明练达,是个台面人物。给类似我爹我娘一样“精神失孤”的中国大爷大妈们做点教养培训,免得他们三更半夜在小区扰民简直菩萨心肠;对我妹妹这样的大龄无知少女、及如我这般的文艺老傻帽时不时施予点成功学鸡汤又哪里不好,甚至说大点,中国文化传统自上而下的重建,也亟需这样的“可人”。假设您觉得某些知识是low的,您充耳不闻就是了,人家也不是要讲给你听,何必充大意淫出那么多优越感?实践也证明,她对《论语》在民间的推广之功,胜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千言万语了。

虽然,我们也看到了,丹丹老师在诠释《论语》上多“自由心证”,多自我发挥,但是如果真是熟悉《论语》注疏系统的,也会看到她的解释并非毫无根据,大体还是守在历代“论语知识学”的范畴之内,等于老司机开车,虽然爱炫技好引人注目常常濒临翻车边缘,偶有摩擦火花,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过分超限违规,也没有发生车祸。

孔老师所谓“循循善诱人”,所谓“诱”,照唐君毅先生解释,就是煽动与欺骗。失此“诱”字,其实也不是“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好老师。假设通过于丹的讲说,大量的公众对《论语》、对孔子乃至对故国的文化传统引发兴趣,进而触发自身甚至是家人、小孩去翻阅《论语》等经典,在更为乐观的愿景中让整个社会都尊重、亲近和热爱文化,我就觉得于丹是开疆于层层阻碍之中,是辟土于重重限制里,功德无量。至于有多少细节知识问题值得商榷,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了——连朱子的《四书集注》历代多少纠错著作还在图书馆等候着呢?

而且,严重一点说,凡知识的傲慢一定源于知识的无知。所有对于丹的学术指摘都值得尊重,但是所有皮里阳秋的人身攻击和道德指控都是有违“学术公义”的。即便是就《论语》和孔子本身而言,不用太高深的学理,都可以明确地说,他\\它们并不曾建立解释权让人来争夺,更不曾对如何理解给出“标准答案”,一切诠释都是开放的,郑康成的注何晏可以反对,皇侃的义疏朱熹可以推翻,刘宝楠的正义李泽厚可以看不上,于丹和你倘能自圆其说,何妨成一家之言?

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感慨,“都是下九流,有谁可以看不起谁呢”?真的,回到我们眼下这个问题,又何尝不是呢?


总结

我一打字,话痨,就噼里啪啦打下那么多,其实想说的话核心就三点:

1,我们评价人事,要全面不要极端。

我们该有持平客观之心,该有就事论事的风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论语》宪问篇里,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意思是祝鮀这个人虽然不是好鸟,但是他依然是维系卫国于不坠的三大柱石之一,他该有的贡献是不该抹煞的。这是孔老师评价人事,有一还一的诚笃与忠恕之道。

于丹即便在《论语》细节阐释上有待商榷,但是她推广、普及文化传统的贡献是否该予以正视?

2,《论语》和孔子的阐释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一个阐释学的基本常识。因此, 如果于丹哪里你感觉讲的不对,就学问论学问好了;假设她哪里有失范或违法行为,您大胆揭发就行,何必云深雾罩各种人身攻击?

而且,我的浅薄认识,我们对《论语》孔子的认识过程,理应是一个从狭隘的文字、考据层面走向更为宽容的人性层面的过程。这个认识,虽然很鸡汤,但也许真是这样的呢?

3,就知识认知而言,我不认同于丹所讲,对其人也好感不多;但就公共理性来说,我尊重她开讲的权利,和阐释的自由,并将持续不懈的反对把学术问题“泛道德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暂时就这些。感谢!

2018,4,20晚,闲敲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

刘愚愚


于丹一度被标榜为国学大师,心灵鸡汤风靡全国,而导致她跌下神坛的大概有两件事。其一是在受邀去伦敦演讲时,对房间要求极为挑剔,对工作人员也十分刁难,在公众场合对助理翻译发威,场面难堪。其二是在北大的昆曲艺术讲座上,穿超短黑丝超细高跟跟昆区大师们同台,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当然,被轰一下并不是起因,而是结果。大家都说她是文学骗子,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她作为大学导师,之前能若悬河,四书五经张口就来说明她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只是她在突如其来的名利中迷失了。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也把自己标榜为神了。

其次,也代表了新一代的学子不再是随大流的愤青。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懂得判断接受的东西是否正确。对于于丹假大空的鸡汤给予摒弃。这是思想的进步。从于丹的起落可以看出国人不再受人愚弄,而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初心,应该谦逊做人,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不是在意华丽的外衣。


滴嗒君段子小厨娘



很多人抨击于丹是觉得于丹是表里两面做人,一方面,于丹奉劝别人要安贫乐道,要在无力反抗的时候去闭目享受。

另一方面,于丹在成名后,浑身上下所着之物无一不是名牌,这与她给别人的映像不太一样。

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人设,人们原本以为于丹是一个不注重物质,注重精神修养的学士,衣着朴素,内里风花雪月别有洞天的学者,没想到最终呈现在眼前的于丹却是一个处处物质的女子。



再加上学者们对于于丹一个女先生的抵触,所以后来有了各种事情,比如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穿名牌,女老师赚钱等等。

其实于丹的钱,是演讲和出书所得,来的干净,来之有道。她花钱买衣服,是花自己的钱,是她的自由,她没有买凶杀人,也没有包养小三,更没有炒疫苗,比偷税漏税、阴阳合同,要来的干净的很多。

而且于丹对于国学的弘扬,值得肯定。


言有章


于丹的讲坛我听过很多,最初的印象是她怎么记忆力那么好,引经据典,随口而出,而且文彩飞扬。



谈谈于丹起落的社会现象,个人观点,仅供聊资。

于丹起不是无原无故的起。于丹,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凭这些头衔,说明于丹不一般,文学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那怕她以前没研究过古典文学,现炒现卖,也能讲出个道道来是肯定的。无论什么文学都能相通,也应该都有联系。

于丹有深厚的文学基础,加上特强的表达能力,那飞扬的文彩肯定会吸引大量听众,不火都难。所以于丹火的很快,在这个网络时代,一夜暴红时而有之,不只有于丹。

什么东西来得特快不一定是件好事,去得也会很快,当听众的兴奋点被激发,必定需要更强的兴奋剂来维持,于丹一上台给予听众的就是压箱的兴奋剂,所以听众听惯了,就腻了,加上一些水平与于丹不相上下的学者,心里不平衡,所以写几篇批评文章,究其用意,也是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因为他们也深知,此时听众疲劳,泼盆冷水,刺激一下,听众反过来会看看是谁泼了盆冷水,吸眼球方法也不可谓不高。

于丹的起落并非于丹本人所能控制的,也很正常,是当今网络时代之必然之物。

必竞,于丹还是于丹,没有落到哪种地步,只不过出镜率少了而已,其实,现在的于丹更需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

落下帷幕,走进现实,对于丹并非坏事。


宝庆资讯


当时和于丹一起火的还有一个人,号称学术超男易中天。

我们看下易中天出版的书籍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新译国语读本》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

《闲话中国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你好,伟哥》《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

《书生意气》《穿透灵魂之旅系列》《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艺术的特征》《品人录》《读城记》《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大话方言》《大话方言》《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品三国——上》《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成都方式》《帝国的终结》《易中天读史(全四册)》《从星空到心灵》《高高的树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山之石》《书生傻气》《中国智慧》《易中天文集》《易中天中华史》


学术领域从历史,法律,哲学,方言包罗万象,而且在没出名之前就出版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这么冷门领域的学术研究,易中天的学术观点可以讨论和争辩,但学术功底有目共睹,再看于丹,出版的论语心得,最美古诗词,基本上学术功底也就微信公众号的鸡汤文的水平,错的离谱的学术错误就不谈了,央视那个舞台可以让你成名,但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是需要内功支持的。


再说说易老师,出版的书籍能火,大体上是做到了可读性和学书性综合,那种偏向学术的《东晋阀门政治研究》要火就很难,这点易老师的功底非常好,把学术的东西讲的通俗易懂,又不沦为像《明朝那些事》那般口水文,也是功底,如同好的科学家未必就是好的科普作家。


上海滩小律师


谢谢大家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应该经常问一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时代英雄?其中,于丹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败者。


于丹的失败,不是她的的学术水平不高,也不是她的忸怩作态,如果仅仅如此,正如她自己说的,把那个说三七二十一的四十大板,把那个说三七二十八的放了!

因为你无药可救啊!还跟他叫什么真儿啊?

像于丹那样的大忽悠“学者”少吗?真不少!但是,于丹就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家伙,这是社会对她极为反感的地方。


一面给大众下一些“心灵鸡汤”,一面自己又沽名钓誉,招摇撞骗。据说,她到企业基层去演讲,不但要价高盎,而且化妆的跟一个小姐似得,仿佛在学习影视明星的范儿。

我们传统概念中,对学者的风范还是有基本要求的,因为传统的学者形象基本都是朴实亲民的形象,简单说,就是普通人民教师的形象,结果,我们的于大师,真以为自己是一颗文化明星了,要摆出一个明星的范儿来。

她的“明星”化的形象,不管是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毕竟你以这样的形象招摇过市,还是给人以太俗气的观感。

事实上,中国的学者为什么都没有什么学问,这才是令人悲催的。


据说,于丹的一个研究生自杀了。我只是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消息,是否属实,不太清楚。

不过,以于丹这样的心态和学术带研究生,感觉也就是研究生的一个悲剧。

于丹迅速红起来,又迅速被大众抛弃。我想,这就是社会化的学术造假,真正的学者是经得起社会检验的,而虚假的学者,当然经不起社会的检验。

我们的学者这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是学者的悲哀。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悲哀学者?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社会性的造假,为什么会这么大行其道,我们为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造假的可怕后果?

因为,一部分人大红大紫,甚至富起来有名了,但是,给社会的却是一种精神贫困,伤害的是社会,这是我们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今天,言行不一的学者,一定是对大众最伤害的文化,于丹就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制造者和牺牲品。


千千千里马


百家讲坛,谈笑古今,于丹最火,但最受争议的那几年,就是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时候,那时候小学中学甚至高中,有电视的教室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都会打开电视,让大家看于丹讲论语,这的确是比老师标注释理解论语容易得多了,在这一点上,她丰富了千千万万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谓之功也。


真正让她口碑下滑的,还是接受了很多私立学校的到场费,没有像百家讲坛这么用心的准备讲演内容,也有很多人说她江郎才尽,肚子没墨水,但是出场费却出奇的高,达到了二三十万,那时候二十万可是比现在值钱的,有人说她因为钱变了,一个文学工作者,不在家里研究学问,却天天借着热度,抛头露面,这是在消耗文学。


还有人讨厌她演讲方式,太激情太鸡汤,但内容都是人人都懂的大废话,讲十几分钟循环来去都是那几句,像是用模板背稿子,时间一长,观众不喜,百家讲坛就把她下课了,于是慢慢淡出了观众视线。


炭烧的菠萝


她起高楼,她宴宾客,她楼塌了!——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一点:她一边看到处演讲捞钞票(每场30万~40万),却让受众“安贫乐道”!曾任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曾评价了于丹,“十星科技”发有视频《石校长打脸于某:百家讲坛一位女教师狂捞钱,却让别人安贫乐道》。


十星科技


于丹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我想从我拜读她的作品的角度谈谈她这个人。

她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化人。有知识,有口才、有思想,能够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人物之一。

我是因为她才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我看到过网上报道关于他在国外撒泼的报道,先不说这个真不真实,我想,人成名后,都有会膨胀期,她也不例外,就像那些明星一样,会时不时的发个火,骂个人等。

如果媒体报道的事件是假的,那当然是我所希望的了。

如果媒体报道的事件是真的,我想那也是媒体高估了她的“人品”!把她给文化了!

我认为于丹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她不代表“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用千年历史积淀下来!而不是一个人能够代表的。

不得不承认她的文化水准还是很高的,但是做人到底行不行,只有和她打过交道的朋友和她的家人知道了。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不等于人品好,所以,是我们大众对她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太高了,才会造成有些人会对她失望。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于丹以此事件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