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汤阴有渊源的大平调名老艺人简介

本文着重介绍与汤阴县大平调有渊源的名艺人,分享于读者。

与汤阴有渊源的大平调名老艺人简介

1、刘玉坤(1888—1968) ,大平调演员 ,工红脸。艺名猴头,他创立的流派称为“猴派”。汤阴县白营乡西木佛村人。十二岁进汤阴县黄村龙王庙大平调窝班(班主县衙老班头张九)学戏,机窍难开,师傅几次令退,他苦苦相求,加倍努力,刻苦磨练,两年后一跃为班中优秀。三年出科被汤阴县衙二部大平调班招为红脸主演,其间得浚县县衙头皂大平调戏班红脸主演张兴明指教,与名红脸张发旺等切磋技艺,广撷精英,戏艺大进。民国十九年(1930)后曾到汤阴县的西水磨湾、北周流、菜园集等诸多戏班搭班。

由上可知,刘玉坤是靠刻苦努力,“大器晚成”型的演员,他演技精湛,唱功尤为突出。他嗓音清越,长期的苦心钻研,练就了铜音及吼腔。唱腔高亢奔放,出口急促有力,尾腔多“带喊儿”,唱时多衬字,几乎每句一衬,甚者一字一衬,韵味别致。因他长得头小面狭,演武戏轻巧敏捷,得艺名“猴头”。并创立了大平调“西路的又一分支——猴头派”(另为张发旺为代表的道妞派),汤阴县及附近的许多红脸演员均师法子他。南至新乡,北及邯郸,随班每到一处,戏迷即奔走相告。群众中有顺口溜云:“晾了地,住了耧,不能不看真猴头。”他一生主演过三百多个剧目,较为拿手的有《斩黄袍》(饰赵匡胤)、《李炳下江南》(饰李炳)、《雷振海征北》(饰雷振海)、《辕门斩子》(饰赵德芳)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刘玉坤应聘到汤阴县南水磨湾大平调戏班任教,以后潜心授艺,培养出一大批演员,如“假猴头”王雷武、“麻红脸”李文秀、郝金明、张仲然、张仲田、郝文、郝斌、张公田等。1956年应邀参加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与翟德贵合作展览演出了《三传令》。1960年返归故里,仍天天喊嗓习武,偶有聘邀顶角之机,即欣然前往。1962年曾应邀参加河南省名老艺人座谈会。1968年的一天傍晚,出门喊嗓,突然喑哑,遂黯然失神,两天后猝然而逝,享年八十岁。

2、张发旺(1907—1964) ,大平调演员,工红脸。艺名道妞,他创立的流派称为“道妞派”。滑县高郎柳村人。梨园世家,太爷张润田、爷爷张泽厚都是西路大平调知名演员。父亲张兴明,奶名“黑妞”,艺名“黑大旗”,工大、二红脸,文武双全,唱腔宏亮,吐字真切,音韵圆满,戏功高深,表演精湛,而颇享盛名。扮演《下高平》一剧中的赵匡胤,唱工精湛,身段考究,造型优美,能做出七十四个不同的架式,个个造型优美,观众誉之为“挂中堂”,驰名豫北三府。代表剧目有《哭头》、《反徐州》、《下高平》、《辕门斩子》等。张兴明曾于清光绪年间任浚县头皂大平调戏班掌班,民国十一年(1922),应聘到卫辉同乐大平调班任领衔主演。

张发旺襁褓丧母,被父寄养亲友家。后张发旺子承父业,艺名“道妞”,工红脸。七岁随父入汲县同乐班学戏。八岁粉墨登场,饰演《罗成显魂》中的罗成,一时传为趣事。九岁被父亲送到汤阴县司马科班严教,拜师廷妞,十四岁师满被聘回同乐班。十六岁首次演出父亲亲传的《下高平》,仍然饰赵匡胤,大受欢迎,从此成为班中台柱。民国十九年(1930)随班迁至卫辉(今汲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同乐班解散,他自立科班,仍称同乐班,流动演出于豫北、冀南广大城乡。解放后先后任延津、濮阳、浚县大平调剧团行政或业务领导、兼领衔主演。张发旺唱作俱佳,以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身段优美、文武皆能、多才多艺而盛名豫北、鲁西,人称大平调剧种的“红脸泰斗”。

在同乐班不管是文武红脸,丑角净行,他都可以拿下来。会演戏三百多本(出)。他的唱腔朴实无华,酣畅流利,字正腔圆,善于用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唱连板二板时,字字入耳,轻重适宜,缓急得法,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誉。同时又以武功见长,在他父亲唱的《下高平》七十二个身段架势中,令人叫绝。他在世时常说:“用的多了人厌,用得少了人看”,所以在他巡回演出的豫北地区到处都有“道妞迷”。他演每一个角色从不乱伸乱动,尤其是在《姚玉龙蹚镣》(又名《游四门》)游门的二百多句唱段中,不仅揉进了蹚镣、甩镣、提镣等动作,而且步步都随着唱腔的节奏而走在板眼上,做到了“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的地步。后来嗓音虽然塌了,但他还是从中摘取优势“寒韵”(即落音于3、4、7)唱的感人肺腑,同时他也更讲究发声和吐字,使在一定限度内发音准确,吐字更清。使跟他学习的青年如宋庆德、田聚池、周士增等人都受到了有益的熏陶。总之,他为西路平的开拓,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张发旺做戏真、精细,很重眼功,常说:“戏在演,演在脸,脸在眼。”他主攻红脸也兼演花脸,在《铡美案》中串演包拯,至国太手伸铡口阻刑时,他气得二目圆睁,浑身颤抖,白眼球瞬时全红,猛将头钻进铡口,命王朝开铡,国太急缩手,他同时迅速缩回头,陈世美瞬间就刑,顷刻台下掌声雷动。他广采博学,力求不断进步。《马陵道》一剧,他吸取父亲唱法及三和尚(艺名响八县)的做功,加以独创,被誉为“活孙膑”。《李炳下江南》中融入杂技技巧,身着硬靠,背插靠旗,依旧翻扑滚打,令人叫绝。

他的为人,在艺术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扮戏在先,卸妆在后,经济上从不吝啬,学习机会从不放过。

张发旺的艺术成就在建国后,臻于成熟地步,这和他虚怀若谷,学而不厌的精神有着绝对的关系。他不管是在名噪一时的中年,或逝世前桃李满门的晚年,每到一处演戏,先打听附近“有教学先生没有”,如有,他便拜访,把自己所唱戏中的疑问词句,故事朝代、倾谈求教,所以,凡是他所会唱的戏,讹音甚少,错字绝无,故事也能讲出源本,这在一般艺人中是极少有的。当然,这是他所以能够在演唱中揣摩准角色性格而加以充分表达,使观众叫绝的诀窍之一。

建国后他在滑县、延津、浚县各团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到现在不少演员都以“从师张发旺”为荣。

解放后,他任浚县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常委。张发旺是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第一任团长。依旧翻扑滚打,令人叫绝。

1964年患脑溢血病危时,遗言“吾生于戏,死于戏”。 家人依其遗愿,为他化好大红脸妆,并按舞台演出要求,着好戏衣后方入殓。

3.河南省汤阴县伏道镇大性村,大平调剧团创史人【元百福】司鼓【孟庆云】大弦【朱纪争】二胡【孟召伦】板胡【孟庆秀】三弦【孟庆纯】红脸【付玉荣】黑脸【刘树堂】花脸【王维福】生【元学】旦【元纪春,孟凡国】丑【王羊只】孟宪西,孟召庆,苏庆武,孟宪汉,孟召远,孟召吭,孟宪元,李克仁,王金玉,孟继桃,王宿,孟凡运,孟自来,孟凡翠,孟庆梅,贾桃儿,孟凡臣,孟凡芝,孟召吉,孟凡一。(后续关于汤阴县的大平调活动情况,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