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昨天,一則消息震驚了學術界。據人民網報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了。

報道稱,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據悉,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CRISPR/Cas9”技術。

深圳市衛計委:已啟動倫理調查

昨晚,深圳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方微博@健康深圳 發佈聲明稱,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的調查。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深圳衛計委還表示,根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

質疑

消息引起軒然大波

後續難道要對雙胞胎繼續實驗?

倫理問題怎麼辦?

人類的歷史就此被改寫了嗎?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針對這一事件本身,尚有諸多疑問有待證實。

01

從公開資料顯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倫理申請是深圳和美婦兒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准的。在申請書的最後方顯示,該項目“符合倫理規範,同意開展。”並蓋上了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的印章,落款時間為2017年3月7日,簽名者有龍宏、黃華鋒、褚振忠等7人。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工商信息顯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於2010年7月29日成立,2015年7月7日在香港正式掛牌上市,其法定代表人、公司董事局主席名叫林玉明,是“莆田系第二代”。2014年,林玉明當選莆田健康產業總會副理事長。

不過,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既沒做倫理審查也沒參與實驗。

這個事件還在調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不是在我們醫院出生的,這個實驗也不是我們這邊做的。我們對這個事件還在調查中。

此外,上個月剛從該醫院離職的醫務部主任秦蘇驥對媒體表示,根據申請書顯示的時間,其當時還在醫院任職,同時他也是倫理委員會成員,但是他並沒有印象,醫院開過這個會議。作為倫理委員會成員,他的簽名沒有在申請書上。

他還特地找了有簽名的前同事瞭解情況,他們表示並沒有簽過這張申請書,也沒有印象召開過有關這個項目的會議,簽名可能是偽造。

02

科技日報連發四問,122位科學家強烈譴責

科技日報對此提出了四點疑問:

  • CCR5這個靶點是不是已經公認的會感染HIV?敲除這個靶點有沒有其他潛在威脅?會導致其他疾病?
  • 如何能夠證明這對雙胞胎嬰兒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因為也不可能現在就讓嬰兒接觸艾滋病傳染,這是有悖倫理道德的。如果這對雙胞胎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環境或行為,又如何證明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
  • 對試管嬰兒進行基因編輯是否有悖倫理道德,經過什麼部門審批?一個民營醫院就能做這樣的實驗嗎?
  • 此前我國有沒有過基因編輯手段用於人體的實驗?


26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西川大學華西醫院蔡續雨、北京大學羅歡等122位生物醫學領域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稱,這次試驗只能用“瘋狂”來形容,並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03

國家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依法依規處理

26日晚,國家衛健委回應,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04

南科大:學校不知情

26日,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發佈回應稱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對於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南方科技大學嚴格要求科學研究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國際學術倫理、學術規範。

“基因編輯嬰兒”引巨大爭議官方啟動調查,人類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05

業界聲音:後果不可預測

“這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問題的範疇,後果不可預測,一定是倫理爭論的焦點。即使技術是100%可靠,人類是否可以或應該編輯自己的生殖細胞和胚胎,(看到這個消息)絕大多數人肯定大腦一片空白,包括我自己。”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林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會有什麼後果?果殼網用更通俗的話語做了表述: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工具雖然強力,但是會有很多“脫靶"——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它的脫靶率依然是一個爭議中的話題。

在有些領域,脫靶不是大問題,比如如果我要編輯一個農作物,那很簡單,編輯完了之後養養看,不斷檢測各種指標,如果出了問題,扔掉重來就是了。

但是在人類胚胎編輯裡,脫靶就是大問題了,因為你只有一個檢測窗口——那就是胚胎早期。等到胚胎髮育起來再發現問題那就晚了,你總不能把一整個活人給扔掉。

而且,這個人長大成人之後還要結婚生子的,脫靶帶來的錯誤編輯還會傳給後代。

當然研究者肯定知道脫靶的風險,相信他們一定盡了一切努力來測序篩查防止脫靶的出現,但是目前的技術畢竟是有限度的,對人類胚胎進行操作,風險還是太大了。

06

賀建奎:倫理將站在“我們”這邊

在賀建奎的助理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這項研究是“科學家的自主探索”。

而賀建奎在接受美聯社專訪時透露,他的目的並不是治療或者防止遺傳性疾病,而是要盡力保留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特徵:即天然抵抗某些艾滋病毒。

我相信這將對這些家庭和他們的孩子有所幫助。如果這一研究導致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傷害,我會與他們感同身受,這將完全是我自己的責任。

此外,據一家自媒體稱,在其獲得的一份尚未完全上傳的、賀建奎本人錄製的英文視頻中,賀建奎表示,雙胞胎的降生一切正常, 為了她們,他願意接受指責。選擇基因手術是因其安全且有醫療價值,並堅信倫理將站在“我們這邊”。

新聞多一點

在中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和限制,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範圍以及相關技術完全成熟之前,任何人都不應該進行完全的人體試驗。中國科技部和原衛生部於2003年聯合頒佈《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中明確規定,進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必須遵守以下行為規範:(一)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複製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二)不得將前款中獲得的已用於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動物的生殖系統。

在2012年公佈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中,中國政府也對於收集、保藏和利用人類遺傳資源過程中的知情同意等重大原則做了明確的規定。2017年科技部最新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辦法”中也明確將“涉及存在重大風險的人類基因編輯等基因工程的研究開發活動”列為高風險等級,要求各科研機構進行嚴格管理。

實際上,即使是在基因編輯研究相對開放的英國,目前雖允許人體胚胎的基因研究,但法律仍不允許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後移植入子宮,更不準誕生基因編輯兒。

◆來源: 福建日報、經濟之聲,綜合自人民網、科技日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第一財經、界面新聞、中國婦女報、本來科技、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環球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