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昨天,一则消息震惊了学术界。据人民网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了。

报道称,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据悉,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为“CRISPR/Cas9”技术。

深圳市卫计委:已启动伦理调查

昨晚,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微博@健康深圳 发布声明称,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深圳卫计委还表示,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质疑

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后续难道要对双胞胎继续实验?

伦理问题怎么办?

人类的历史就此被改写了吗?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针对这一事件本身,尚有诸多疑问有待证实。

01

从公开资料显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伦理申请是深圳和美妇儿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在申请书的最后方显示,该项目“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并盖上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的印章,落款时间为2017年3月7日,签名者有龙宏、黄华锋、褚振忠等7人。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工商信息显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于2010年7月29日成立,2015年7月7日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其法定代表人、公司董事局主席名叫林玉明,是“莆田系第二代”。2014年,林玉明当选莆田健康产业总会副理事长。

不过,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既没做伦理审查也没参与实验。

这个事件还在调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不是在我们医院出生的,这个实验也不是我们这边做的。我们对这个事件还在调查中。

此外,上个月刚从该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对媒体表示,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其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没有在申请书上。

他还特地找了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他们表示并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签名可能是伪造。

02

科技日报连发四问,122位科学家强烈谴责

科技日报对此提出了四点疑问:

  • CCR5这个靶点是不是已经公认的会感染HIV?敲除这个靶点有没有其他潜在威胁?会导致其他疾病?
  • 如何能够证明这对双胞胎婴儿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因为也不可能现在就让婴儿接触艾滋病传染,这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如果这对双胞胎一生都没有经历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环境或行为,又如何证明她们天然抵抗艾滋病?
  • 对试管婴儿进行基因编辑是否有悖伦理道德,经过什么部门审批?一个民营医院就能做这样的实验吗?
  • 此前我国有没有过基因编辑手段用于人体的实验?


26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西川大学华西医院蔡续雨、北京大学罗欢等122位生物医学领域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试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03

国家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

26日晚,国家卫健委回应,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04

南科大:学校不知情

26日,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发布回应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

“基因编辑婴儿”引巨大争议官方启动调查,人类伦理底线不容突破


05

业界声音:后果不可预测

“这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问题的范畴,后果不可预测,一定是伦理争论的焦点。即使技术是100%可靠,人类是否可以或应该编辑自己的生殖细胞和胚胎,(看到这个消息)绝大多数人肯定大脑一片空白,包括我自己。”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会有什么后果?果壳网用更通俗的话语做了表述:

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它的脱靶率依然是一个争议中的话题。

在有些领域,脱靶不是大问题,比如如果我要编辑一个农作物,那很简单,编辑完了之后养养看,不断检测各种指标,如果出了问题,扔掉重来就是了。

但是在人类胚胎编辑里,脱靶就是大问题了,因为你只有一个检测窗口——那就是胚胎早期。等到胚胎发育起来再发现问题那就晚了,你总不能把一整个活人给扔掉。

而且,这个人长大成人之后还要结婚生子的,脱靶带来的错误编辑还会传给后代。

当然研究者肯定知道脱靶的风险,相信他们一定尽了一切努力来测序筛查防止脱靶的出现,但是目前的技术毕竟是有限度的,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风险还是太大了。

06

贺建奎:伦理将站在“我们”这边

在贺建奎的助理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是“科学家的自主探索”。

而贺建奎在接受美联社专访时透露,他的目的并不是治疗或者防止遗传性疾病,而是要尽力保留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特征:即天然抵抗某些艾滋病毒。

我相信这将对这些家庭和他们的孩子有所帮助。如果这一研究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伤害,我会与他们感同身受,这将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

此外,据一家自媒体称,在其获得的一份尚未完全上传的、贺建奎本人录制的英文视频中,贺建奎表示,双胞胎的降生一切正常, 为了她们,他愿意接受指责。选择基因手术是因其安全且有医疗价值,并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这边”。

新闻多一点

在中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和限制,基因编辑技术应用范围以及相关技术完全成熟之前,任何人都不应该进行完全的人体试验。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于2003年联合颁布《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一)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二)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在2012年公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中,中国政府也对于收集、保藏和利用人类遗传资源过程中的知情同意等重大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2017年科技部最新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中也明确将“涉及存在重大风险的人类基因编辑等基因工程的研究开发活动”列为高风险等级,要求各科研机构进行严格管理。

实际上,即使是在基因编辑研究相对开放的英国,目前虽允许人体胚胎的基因研究,但法律仍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更不准诞生基因编辑儿。

◆来源: 福建日报、经济之声,综合自人民网、科技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第一财经、界面新闻、中国妇女报、本来科技、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环球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