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帥
為什麼上熱下寒的體質,一喝溫性中藥就上火、煩躁、耳鳴?上熱下寒的體質就是說上半身容易上火,吃點熱性的或溫性的東西,就會口腔潰瘍,面部燥熱,長痘等等,而下半身卻依然寒涼,怕冷,容易腹瀉等等。其實也是氣血不暢的表現,需要打通氣血,既不能溫補,也不能寒補,適合吃一些平性的中藥和食物,過於熱性和寒性的中藥和食物,就要慎吃!例如說補氣,人參太溫,西洋參太涼,只能選黨參,它是平性的,吃了不會上火,也不會太涼;補血的話,龍眼肉、阿膠、都太熱,易上火,而桑葚子、白芍等等都性寒,最好是吃黃精,性平,具有補益氣血的效果。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中醫講究一人一方,這種上熱下寒的體質,不適合吃太過滋補的溫性食物,太過於寒涼的食物也不能吃,最好吃一些平性的食物,所以說吃東西要多個心眼,搞清楚了食物的性質再吃!
一個人的體質想改變真的很難,天涼了,可以用艾草泡泡腳,具有祛溼散寒溫經活血的效果!泡完再拿左掌心去按右腳心100下,然後換右掌心去按左腳心100下,可調理上熱下寒的體質!
此生不夠來生再聚
從中醫角度來說對於上熱下寒的體質是不能喝溫性的中藥的。因為溫性的中藥會引動上面的熱進一步上浮,上浮到上焦心肺就會引起口舌生瘡,口腔潰瘍,容易情緒不穩或者激動,上升到頭部就會出現耳鳴。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是由於下焦肝腎陽氣太弱,導致剩於的陽氣被逼而走上焦進而導致上熱下寒的體質出現,一般情況下中醫對於上熱下寒的病人都使用具有調和作用的方劑。具體方法是想辦法使用藥物使上邊的熱或者浮火向下走進入到下焦,同時使用補陽的藥物使下焦的陽氣被補上來才能使人體的陰陽達到平衡。因此對於上熱下寒的患者來說用中藥調理不是那麼容易的。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調理過來的,需要服用很多劑中藥才可以。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因為出現上熱下寒這種體質也不是一天兩天得的,而是平時生活不注意保養氧氣,不斷損耗下焦陽氣,日積月累而導致的。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您好,作為一個養生少女,想給大家分享一些養生乾貨~
上熱下寒,不先調理好體質,而是吃溫性中藥,當然會“上火”了。上焦有熱,頭熱面赤;下焦有寒,腰膝冰涼。就是上火下寒,中焦堵住,重在讓脾胃功能健運起來。
在中醫看來,腎在下為水,心在上為火,一個是真陰,一個是真陽,最和諧的狀態猶如太極圖,叫做水火既濟。人之所以能活下來,心腎得相交是一個重要條件,心火得下行,腎水得上行。
腎水能不能上行,就看嘴裡有沒有唾,如果有就說明腎水上行的功能還不錯,正因為唾為“腎之液”,反而,如果總是口乾舌燥、總是上火,這就是心腎相交的功能減弱了。典型的體質就是上熱下寒體質,也是心腎不交的道理。
推薦一個最好用的,沒有副作用的方法——金雞獨立
金雞獨立,能引血下行,調理陰陽不調引起的諸類問題,常見的上熱下寒的問題,堅持每天做幾分鐘都能有很好的恢復作用。
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歡迎補充!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點個讚唄~~謝謝您!喜歡中醫的可以關注我哦!帶你養生~
獸醫新同學
上熱下寒,當代人此體質者眾,多是飲食、熬夜、情緒、空調暖氣環境等引起的。本人才疏學淺不善醫理只能用實踐所得所悟與大家交流。全是乾貨!同志們。下寒比較簡單基本就是脾腎陽虛。上熱情況比較複雜,肝膽溼熱?肝鬱化火?脾虛胃熱?心陰虛火旺?心肺熱盛?總之有實有虛。平時我給人用藥基本方就是二加一:桂附地黃湯+小柴胡湯+?。桂附地黃湯陰陽可以同補,暖下焦補腎陰。小柴胡湯自不必說,一代名方調理脾胃中焦不錯。最後根據上焦不同的火因病加減裁化,肝膽溼熱用龍膽瀉肝湯或者甘露消毒丹,肝鬱化火用丹梔逍遙丸,心陰虛火旺用天王補心丸,脾虛胃熱藿香清胃散。這是本人治療上熱下寒基本原則,但中醫講究整體辨病施治千人千方,藥效好壞在於化裁和用量。患者一定要找有經驗中醫師四診合參開方。以上是個人一點點感悟,算作拋磚引玉了,請高手批評指正。
cjl000901
一般說的上熱下寒的狀態本質上人體是個虛寒的狀態,但是卻往往表現出上焦有熱的表現,比如一個人吃點冷的很容易拉肚子就說明體質是虛寒的,但是又臨床的有口腔潰瘍,牙齦出血,臉上爆豆等表現,其主要原因是脾胃的不合,脾胃之合就在於脾氣升達胃氣通降。陽氣不足,內生虛寒則脾胃生溼痰,溼痰困阻,導致一箇中焦的升降異常,也就是脾氣不生,則生洩瀉,胃氣不降則生嘔逆,因為中焦升降異常,中焦不通,所以就容易聚溼化熱,尤其是吃燒烤,辛辣之味,因為胃氣不得通降,就呈現出上焦有熱的狀態,臨床的這種狀況一般都由辛開苦降之法,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有不錯的效果。
小螞蟻61492959
上熱下寒的真正原因,是陽虛引起經絡氣血不通所致。道路不通,怎麼能引火下行呢?這是假熱真寒,陰寒堵掉了陽氣的通道,部分火只能往上走,這是正氣被逼成邪氣,正所謂虛不受補。此類症狀,要通陽再補陽。只要疏通膀胱經和 膽經,再用溫熱補陽與補氣血的藥,可快速改變症狀,同時吃熱藥也不會上火。可釆用走罐或刮痧方式先疏通經絡,再艾炙熱湧泉,三陰交,足三里穴。如經絡堵塞的不是太嚴重,辯證後,用溫熱經方,也可直接改變上熱下寒的症狀。
通經助陽
學壞容易學好難!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正治法,誰都會用也。近代大醫張錫純說“治陽時莫忘顧陰,治陰時莫忘顧陽!”明此理,便要明白喝溫性中藥就上火對證與否,要先辨寒熱虛實。如果舌質後側淡屬陽虛,上火煩躁耳嗚是內經上說的:藥不瞑眩,厥疾弗廖?是藥用對了在驅邪外出的表現過程,繼續!如果舌紫且淡,是氣血瘀滯寒熱錯雜,我形容為燈籠體質便是,此時的反應上火是藥與病搏的表現,是兩軍相逢,要勇者勝!不可一概而論是藥不對證。然而,在用溫性中藥的同時,加用養陰類藥顧陰,反應會小很多。
辨證用藥對了,往往出現三種反應:第一是沒有反應,說明是病重藥輕,要加重藥量。第二種是好轉反應,說明是病輕藥勝病了。第三種反應是藥與病搏瞑眩反應,忍,加藥,用藥如用兵,治病如打仗,此之謂也!
中醫舌診第二人李靜
上熱下寒的體質,對於直接使用溫藥是很容易加重上熱的程度。因為同氣相求,溫熱易上衝頭面,所以出現熱擾上焦的症狀,如煩躁,面熱等症狀,而火鬱又容易擾亂清竅而致耳鳴。對於上熱下寒的情況,應該寒熱並用,或者平調陰陽,如傷寒論裡面的烏梅丸或者半夏瀉心湯以及柴胡桂枝湯等方,使用的基礎還是要辨證準確適合才用。如果題主是病人的話,請找正規中醫院的中醫大夫辨證論治。祝您早日康復!
妙手回春小青年
上焦有火下焦寒,此病是陰陽不調火不歸元,心(火)與腎(水)不交,可用交泰丸,若無效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解毒活血藥,調中焦,中氣不足心火獨行故上焦多火……,但要辨證論治。
李宜兵77096
上熱下寒真正原因,就是中土有寒,而寒阻氣肌,以致熱不下,水不上。陽散而動故成氣,陰靜而凝故成形,陰陽本就一個東西,兩種狀態。陰有餘而陽不足,根本就不存在陰虛火旺之說,陽盛生陰,當中土陽氣充足,自然火降水升。所以早期只能純溫陽治療,而不能用補氣之法。所謂溫補藥一用,更容易上火一說,那是因為加了補氣藥造成的。單純溫中,是真正解決根本問題。不能輕易用清熱滋陰藥,反而療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