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陳炯明又是怎樣一個人?

洛雅水晶


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共兩黨主宰的歷史,也是兩黨人士共同執筆書寫的歷史。因此,凡是把兩黨都得罪之人,基本都臭名昭著。陳炯明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圖:孫中山與陳炯明——曾經親密無間的革命同道)

因同是廣東人,我很小就聽說他的事蹟。這位獻身中國革命事業、曾深受廣東民眾擁戴的“定威將軍”,只因曾與孫中山先生意見相左且兵戈相向,從此揹負“叛徒”、“軍閥”、“野心家”、“國家分裂主義者”的罪名,至今千夫所指。我總覺得,這多少是不大公平的。正如美國名漢學家韋慕庭所指出的,由於歷史學者深受孫中山個人崇拜影響,導致我們對陳炯明的評價有失公允。

好在歷史已經拉遠,使得我們能更客觀地看待過去的人事。近年來,海內外歷史研究,凡涉及陳炯明時,已多數能予以如實、正面評價了。

陳炯明之得惡名,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和孫中山後來的矛盾衝突。

而他之所以會和孫文對抗,其根源在於政治分歧:他主張“聯省自治”,和平建國,而孫中山一心訴諸武力,“統一中國”。

陳所謂“聯省自治”,其實就是聯邦制:各省自定憲法、自選省長、可以與中央部分職能分權。這是陳炯明一貫的政治理念。1921年前後,美國哲學家也是胡適老師的杜威訪華過廣東時,陳炯明曾經和他談起這個理想。陳認為,中國體量太大,中央集權無法切實管轄,專制勢力又太龐大,國家的出路,一定是得仿效美國的成功經驗,依靠“聯省自治”方案來建立一個聯邦政府。而彼時的廣東,不僅物產豐富,“有龐大的僑匯為其後盾”,是中國最開明的一個省份,也是政府管理最有效率的省份之一,無論地理上、還是經濟上以及政治準備上,都是最有條件自力更生,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立憲自治之省份”。

(圖:陳炯明雖為“軍閥”,實一生反對“軍治”,他的理想是民主共和式的中國)

很多連《陳炯明集》都不讀的朋友,總想當然地認為陳的主張是意圖割裂國家,為一已私利,這是非常貧乏的言論,既根本不瞭解陳氏的主張到底說了什麼,也完全懵懂於他的用心所在。陳的現實考慮點主要在於:當時南北武力紛爭,人民深受其苦,又似乎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倘繼續惡鬥下去只會激化民不聊生的現況;人們渴望“和平統一”而不是武力征伐;而當時情況,北方“軍治”,南方“黨治”,陳炯明都視為“違背共和原則”,認為“民治”才是“中華民國”的目標。

因此,陳以為,要解決這不死不活之局,只能取聯省自治的方案。該方案的核心,自然並非破壞國家統一,而是說在軍閥割據的現狀下,和平談判,“廢督裁兵”,建起來一個美國式的有實權的中央聯邦政府,同時各省獨立行政權擴大,互相監督並掣肘中央,如此才能遏制獨夫民賊再現,且實現真正和平的統一。陳憂慮說,倘若繼續用武力“統一中國”,不過就是以新軍閥或有軍權的黨派來替代舊軍閥而已,到頭來,中國永遠走不出“集權專橫的怪圈”。

陳的這一理念與憂慮,為後來的歷史不斷明證,不能不說他是有遠見的,雖然也有可商榷之處。

陳炯明最大的靠山是孫中山,最大的對手也是孫中山。而對孫中山而言,反對“聯省自治”的政治意志同樣堅定。

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領袖、陳炯明的扶持者,非常執著地認為,中國從來都是政治統一統,不能夠把各省權力分離出來,中央應該集權。而中國現況不能統一,只是暫時現象,是由於武人的割據阻撓所致,只有剷除這些勢力,施行強權的總統制,中國的未來,才不會回到一盤散沙的惡性循環之中。因此,他一心要出兵廣東,北伐“統一中國”。

(圖:孫文、宋慶齡與警衛團部分軍官合影)

而陳炯明堅持認定,和平統一中國才是出路,廣東現實也有困難,讓他掏500萬軍費就是置生民於不顧,反對孫中山不切實際的北伐革命。孫陳二人都自以為是,各不相讓,最終導致1922年的“圍攻總統府”、“炮轟觀音山事件”諸事件發生,革命情誼徹底破裂。陳炯明從此揹負“革命叛徒”的罵名,也讓另一位重要人物有機會和孫文接上頭,就此浮出歷史水面——他姓蔣,名中正。所有這些過程,近年來近代史學者袁偉時先生著述都有詳細說明。


可以說,孫陳的分道揚鑣,按照胡適當年的說法,原本只是“一種主張上衝突”,處理不當釀成“武裝的革命”,而從中凸顯的最大問題,在於中國“政治不曾上軌道”,政治異見不能和平解決,只能都靠武力手段壓倒對方。

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很多中國人努力尋找前行的立國之路,孫文是此中行者,陳炯明就不是了嗎?就我個人而言,向來對孫文敬重有加,但是對陳炯明也是非常同情。他絕非一介軍閥,也不能說是“空想理論家”,他的政治理想並非毫無價值,“聯省自治”,不僅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良性建設嘗試,我想,假設現代憲政理念往後不被中國人徹底拋棄,必會有其歷史迴音。

至於陳炯明為人,更沒有什麼好數落的了。他並沒有什麼“汙點”。我無意為他“洗冤”,只是覺得歷史評論,應該如實如是,不能“眾惡集之”。

他是前清秀才,文章學問都在國民黨內素來昭著。以“最優等生”資質畢業於廣東法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批新式學生。隨後,他投身報業,在晚清憲政改革中,是廣東諮議局骨幹,服膺於改造貧弱中國的理想。孫文曾公允評價他,“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清末,他加入同盟會,為國民黨元老,廣州新軍、廣州黃花崗等起義他都是親與者,革命失敗到香港組織“支那暗殺團”。辛亥革命中,回到廣東,控制惠州等地支援。因為功勞卓越,歷任廣東副都督、代都督、護軍使等任,力主反袁,是當時革命旗幟。

(圖:致公黨存留的其創黨元首陳炯明像)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恢復民國法統,陳即北上交兵權。但當孫中山與北方政府出現分歧,陳毫不猶豫,南下護法,任粵軍總司令兼廣東省長,乃孫文之武裝利劍。主政廣東期間,他開明治省,查禁菸賭,發展教育,倡導新文化運動,功勳卓著。以至於1933年他病故時,廣東還流行兩首民謠,表示懷念,為其“辯冤白謗”,彰顯公道自在人心。

1933年9月,香港,陳炯明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在貧困中病死,終年55歲。有些史書說,那時陳家棺材都已買不起,只好臨時拿他老母親提前預備的棺材替用。而據他後來在海外以學者名世的兒子陳定炎教授回憶,陳生命彌留時,說“家事無可語”,最後連呼“共和”而終。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當日香港《工商日報》如此寫道。

2018,9,27,晚間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我是惠州人,無數次登過紫薇山,看過陳炯明墓。現在,在山下也建成了陳炯明紀念館。惠州人對陳炯明的評價還是蠻正面的。但在離陳炯明墓不遠的朝京門,有一個東征烈士紀念碑,死的大部分是黃埔一期、二期的學員,這是黃埔軍校學生一次性犧牲最多的一次戰役。

如果有人告訴你,中國的八大民主黨派中有一個是天地會的分舵,你相信嗎?不要說你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過,這可是真的。

在惠州的西湖之畔,有成排的古榕樹,樹上有古樹保護牌,寫的是樹齡83年。牌子是05年掛上的,這樣算起來,如果栽種的是1-2年的樹苗,這些樹應當是1923—1924年種上的。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正是軍閥大混戰的時候,誰還有心情植樹造林呢?讓我們翻來歷史教科書,看看中國和惠州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1922年6月16日,廣州,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登永豐艦躲避,並號召討逆。1923年1月,孫中山光復廣州,陳炯明退據惠州。1924—1925年,孫中山發動兩次東征,徹底剿滅了陳炯明。孫陳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非要進行你死我活地爭鬥?1925年,孫中山逝世,陳炯明撰寫了一副輓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在這字裡行間,似乎隱藏著很多故事。

陳炯明,字競存,1878年生於海豐縣白町鄉,前清秀才。1906年,陳炯明入讀廣東法政學堂,是第一屆學員。1909年,陳炯明當選廣東諮議局議員,後在上海加入同盟會。1911年3月,陳炯明參加黃花崗起義,是敢死隊第四隊的隊長。後來,他在海陸豐籌備革命武裝力量,佔領惠州後改稱“循軍”。惠州也因此成了陳炯明的大本營。

中華民國成立後,陳炯明歷任廣東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佈廣東獨立,受到桂系軍閥龍濟光的攻擊。陳炯明敗退後,繼續在惠州一帶組織共和軍,進行反攻。

1916年,護國運動,陳炯明在惠州成立廣東共和軍總司令部,任總司令,參加護國運動。這時,陸榮廷的桂系部隊擊敗龍濟光,進入廣東。廣東政局一度被桂系軍閥控制。陸榮廷計劃吞併支持孫中山的粵軍部隊,革命力量岌岌可危。與此同時,北洋軍從福建進攻潮汕,廣東告急。1917年11月,陳炯明組建援閩粵軍,並任援閩粵軍總司令,藉以保存革命力量。

1918年8月,援閩粵軍打敗了福建的北洋軍,佔領了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共20多個縣,建立了“閩南護法區”。1920年 8月,援閩粵軍揮師廣東,各地民軍也紛紛響應,桂軍潰退。粵軍10月22日佔領惠州,10月28日攻克廣州,廣東重新成為國民革命的大本營。11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4月,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任命陳炯明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成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在這段時間,陳炯明組織了西征,驅逐桂系軍閥,穩定了廣東革命根據地。也就在這時,孫、陳之間開始出現分歧。

陳炯明認為中國軍閥割據,各省實際上都是獨立的,要尊重這一現狀,實行聯省自治,走美國式的聯邦之路。他尤其反對孫中山的“訓政”。他認為:“民國主權,在民而不在軍,尤不在黨”。“訓政之說,尤為失當。此種官僚政治,阻礙民治之進行。”這和孫中山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

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人民共和國。1923年1月29日,孫中山在《申報》發表《中國革命史》一文,認為革命應分為三個時期:軍政、訓政、憲政。為打擊北方軍閥,建設統一的共和國,孫中山決定實施第一次北伐。而這次北伐受到陳炯明的強烈反對。

1922年2月,孫中山在桂林成立大本營,實施北伐。陳炯明留守廣州,不但不接濟餉械,反而與湖南軍閥趙恆惕勾結。3月21日,留守廣州的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鏗被陳炯明的親信部屬暗殺。孫中山震怒,下令免去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及內務部總長等職務。陳炯明當即離開廣州赴惠州,並密令廣西前敵總指揮葉舉回師廣州,對抗孫中山。

6月15日,陳炯明下令圍攻總統府、佔領省市機關,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得以脫險。10月,孫中山組織討逆軍,進攻廣州。陳炯明潰敗,逃回惠州,集結兵力,繼續抵抗。

1924年9月,孫中山組織第二次北伐,在韶關設立大本營。軍隊正準備向江西進發,10月,爆發廣州商團武裝叛亂,陳炯明也乘機聯合商團武裝和江西軍閥方本仁,進犯廣州。

孫中山意識到,必須消滅掉廣東根據地所有的不安定因素,才能北伐。而廣東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陳炯明。1925年2月,孫中山組織了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的第一次東征,許崇智為總指揮。東征軍先後佔領潮州、梅縣、汕頭等地,擊潰陳軍主力,陳炯明率殘部退入江西、閩南。6月,桂軍劉震寰、滇軍楊希閔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東征軍不得不回師廣州平叛。陳炯明趁此機會,又重佔潮州、汕頭,謀攻廣州。9月,孫中山組織第二次東征,蔣介石為總指揮。10月14日,東征軍攻佔惠州,全殲陳部1萬2千餘人,陳炯明逃亡香港。

在香港,陳炯明組織了中國致公黨,並任總理。致公黨的前身是洪門致公堂。洪門,就是天地會。據說,康熙剿滅福建南少林,有五個小和尚逃了出來。這五個人被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收留。這五個人就是所謂的“少林五祖”。陳近南讓他們組織天地會的分支機構,壯大天地會。陳近南死後,臺灣也被收復了,五人就把天地會改組為洪門,繼續反清復明的大業。他們組織過小刀會、參加過太平天國,凡是反清的事情,他們沒有落下過,清廷對他們的清剿也是不遺餘力。隨著口岸開放,洪門成員紛紛到海外謀求新的發展。如在美國舊金山,那時候,當地華僑90%以上都是洪門致公堂成員。1903年,孫中山也加入了洪門致公堂,並且還是高層領導。孫中山後來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政治主張就來自洪門致公堂的章程。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自然也受到洪門的鼎力支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後來,他還把同盟會併入洪門,同盟會會員也都成了洪門致公堂成員。

1923年10月10日,致公堂總部在舊金山召開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決定改組致公堂,成立中國致公黨。1925年10月,中國致公黨的在美國舊金山宣佈成立,陳炯明擔任總理。

陳炯明有著很深的惠州情結。他在惠州起家,也在惠州失敗。惠州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終點。1933年,他在香港病逝,仍不忘叮囑家人,將他安葬在惠州西湖之畔的紫薇山上。

陳炯明做過大官,掌過大權,但一生清貧,死後連安葬的錢都沒有。最後是蔣介石、汪精衛、陳濟棠等人捐款為他修墓安葬的。

紫薇山上的陳炯明墓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是非成敗轉頭空,那時的恩恩怨怨又有誰能說得清。


鳳凰花兒開


此人譭譽參半,當年的國民黨第一反叛到現在的日趨正面,總之,這個人複雜,很難用軍閥,反叛來形容他。可以說,如果他不反叛孫中山的話。別說蔣介石,就連許崇智都無出頭之日。由於孫中山是在廣東起家。

因此國民黨裡粵系將領很多。陳銘樞、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薛嶽、葉挺、、鄧鏗等等。這些人都是曾經是陳炯明的班底或者他的麾下。孫中山的革命革命一輩子。卻自己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孫中山或許注重於行政,或許沉醉於理論宣傳,所以經常看似打下了一片江山,紅紅的的很嗎,結果就他人“竊取”了。這裡最有名的就是陳炯明。

陳炯明,字競存。生於公元1878年,廣東海豐人,孫中山嫡系出身。粵系軍事將領,北洋時期粵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大一統”的政治綱領不合

,後反叛孫中山。黃埔成軍後,第一個討伐的對象就是陳炯。他也由此被國共兩黨共同認定為“亂臣賊子”國共合作北伐第一槍打的就是陳炯明。失敗以後被避居香港,將成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轉化成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

陳炯明發家於廣州,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在1911年廣東軍政府成立時候。被推為代都督,在1917年正式宣佈服從孫中山領導,表示擁護護法運動,就任粵軍總司令,相繼佔領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有了自己的地盤。20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是孫中山麾下第一武將。

在1921年,被孫中山任命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在此期間強烈反對孫中山的北伐。由於和孫中山分歧巨大,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人的目標更是天地之別。陳炯明也拒絕前他人的調和並且拒絕與孫中山會晤,孫中山迫於無奈,免去陳炯明粵軍總司令等三個職務。陳炯明拒不執行,並於6月16日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任粵軍總司令。由此可見孫中山對軍隊和政局控制有多低,也可見孫中山的政治能力真不高。1925年,國共革命軍東征徹底擊敗陳炯明。陳炯明兵敗以後避居香港,在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病死於香港。終年55歲。也可以想見,陳炯明的還是一個相當廉潔的人。

陳炯明之所以反叛孫中山,被孫中山稱為“干戈起於肺腑,掣肘起於腋下”明面上是政治主張的分歧。孫中山主張是 大一統。主張北伐消滅北洋政府。陳炯明則主張“聯省自治”。但實際上就是陳炯明為了自己割據一方,稱霸一方而提出的擁兵割據,所謂各省而治,這完全是分裂國家的做法,根本無法實現。完全是陳炯明出於私人目的個人野心而做的。聯省自治的一套根本在中國行不通,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絕對不能搞聯邦制之類的。完全是分裂之舉。其實在此之前,二人的分歧就已經公開化了。在21年的,國民黨的總統選舉中,孫中山把總統的權利無限擴大。任期無限期,這一做法遭到陳炯明強烈反對。並拒絕出席孫中山的就職典禮

二人分歧就始於此。陳炯明認為孫中山此舉太過分。

陳炯明錯就錯在將政治分歧個人化,導致私慾膨脹。加上軍閥習氣,野心太大,總想成為一方諸侯。實行地方割據勢力。陳炯明的做法徹頭徹尾的分裂國家。但一步走錯,步步走錯。最終是身敗名裂,滿盤皆輸。陳炯明的結局完全是罪有應得。而陳炯明之所以這樣想,在性質上和閻錫山差不多,就是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至於一統天下根本不在陳炯明考慮之列。而幸運的是的閻錫山自己說的算,陳炯明上面有個孫中山。陳炯明屬於自己打天下的“本土派”軍閥,鄉土觀念很重。陳炯明並不認為自己要對對這個國家負責任,各個省自己過 日子最好。而孫中山志在天下一統,最大的分歧就在於此,用自己的兵去給別人打天下,陳炯明自然是不願意,反叛就是必然的了,但陳炯明最初的希望是把孫中山驅趕出自己的地盤,讓找別人統一天下,但一旦起事性質就變了,而孫中山的確被趕出來了,但回頭第一個打的就是他陳炯明。

如果拋開政治分歧,就個人操守而言。陳炯明堪稱廉潔自律的典範。廉潔自守。私德無虧。當時的報紙對陳炯明評論曾說“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模範。”去世的時候居然無棺槨下葬,就人品而言堪稱民國軍閥楷模。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筆者曾經參與了陳炯明在惠州的紀念館的建設,對其中大量真實史料進行過研究,所以,對其還是有一定的認識。

陳炯明,字競存,今廣東汕尾海豐人(民國屬惠州),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頗具爭議。曾擔任過廣東都督、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長之職,在位期間他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政見不合,曾炮轟總統府逼走孫中山,被國共討伐後避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首任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後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為官清廉,治粵有功

陳炯明在晚清期間是是辛亥革命的積極參與者,曾率領同盟會成員光復惠州,並跟先後隨孫中山參加了護國和護法運動,擔任廣東都督、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長期間嚴禁菸賭,致力教育、發展經濟、提倡新文化運動,把廣東建成了民國發展的模範省,成為中國革命的基地。陳炯明只有一妻從未納妾,在位時不蓄私財,非常廉潔,故下臺後經濟窘迫,“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贈於他巨資企圖拉他下水,被他嚴詞拒絕。


主張聯省自治,與孫政見不合

陳炯明在廣州曾學習法科,醉心於“聯省自治”,政治上主張中國仿效美國,建立一個聯邦政體國家。他企圖先在廣東建立示範,逐步推廣到全國。而此時的孫中山主張“個人絕對效忠”要以武力來統一中國。雙方政見不合,陳炯明被迫辭職率軍退居惠州。

炮轟總統府,逼走孫中山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宣佈辭職。孫中山拒絕履行承諾、堅持革命。陳炯明對孫中山表示不滿,孫陳間矛盾加劇。此時駐廣西的陳軍部將葉舉回到廣州。陳炯明命葉舉勿與孫中山產生衝突,撤回東江,葉舉不聽命。6月16日凌晨炮轟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孫中山躲入珠江上的永豐炮艦,陳炯明與孫中山徹底決裂。


避居香港,組建致公黨

1925年廣東革命軍隊對在廣東惠州的陳炯明進行征討。陳炯明兵敗下野蟄居香港。同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黨改組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他任致公黨黨魁期間致公黨組織遍佈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九一八事件”後陳炯明提出了為謀集合國民全體,共赴國難的四項主張,並募集10萬(大洋)支持東北義勇軍,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當中。


1933年陳炯明病逝於香港,各界名流紛紛致函悼唁,各種評論見諸報端,其中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而各種輓聯中有一副道這樣寫道:好權不好利,好儉不好奢,叔世才難,如公有幾;叛情不叛理,叛黨不叛國,謗滿天下,名亦隨之。(劉葉平)


最後,補充一點,廣東老百姓,尤其是惠州這邊,對陳炯明的評價非常高,懷念其功績,也為他的命運感到惋惜,更為其在歷史上得到的各種誤解感到遺憾。或許他的一生,就真的如上面那幅輓聯道出了陳炯明的一生功過是非吧。


盛唐豪歌李藝泓


俺海豐人,因與老陳有鄉誼之情,也想說幾句我所聽說的,讀過的陳老先生。打小就沒少聽過陳老先生的傳說,什麼隆啊隆,騎馬去海豐,海豐人姓陳。的民謠也不少唱,咱今天只說故事,不參與歷史爭論。孰是孰非還是由歷史去評判吧。古仔開鑼嘍。陳烔明,海豐縣聯安鎮(現)白町村人氏,從小家境貧寒,很小就投靠田心村親戚家為其幫工放牛。某天早上,由於是小孩貪睡,或是老陳那幼小心裡早就裝滿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致夜晚失眠,早上睡過了出工時間。親戚東主去叫老陳起身時,奇事發生了。那小床原以為該是躺著那睡懶覺的老陳不在了。換來的卻是一隻白鶴'……'可能是出之親戚東家對勤勞聰明老陳之喜愛,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東家就是覺得老陳是白鶴化身,來造福百姓了。不管你怎麼想,打那以後,親戚東主就免去了老陳的所有工作,送老陳一心讀書。老陳也的確不負東主。中了秀才,還東渡扶桑留學,並且結識了一大批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其中就有孫中山先生。在劉秉榮先生的國民黨秘史一書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孫中山日本回來準備北伐之初,在廣東潮安開辦新兵團的負責人就是老陳,當時還邀請蔣介石過來當參謀長。後東征福建,平兩廣,為北伐勝利奠定基礎。確是老陳的功勳。並且在執政其間,在海陸豐就送出了七八十位的留學生,這些人後來的確在各個領域為國人效力不小。也算是報答老東主引導教育之恩吧……小可先來個拋磚引玉,洗耳恭聽親們的古仔與高見。


39359


陳炯明的惡名是因為得罪了孫中山。陳炯明曾把天地會的分支洪門改組成致公黨,並擔任致公黨第一任黨首。福垊借用香港《工商日報》對他的蓋棺定論——他是國名黨的敵人,中國的好人,這就是真實的陳炯明!

國民黨的敵人

國民黨之所以恨陳炯明是因為他炮轟了非常大總統孫中山。為什麼炮轟炮轟非常大總統呢?當時神州南部,是陳炯明所控的廣東,他支持孫中山,因為是非常時期,非常環境,非常選舉,故而選上來了個非常總統。非常就是在特殊時期通過非常規的選舉而選上的特殊總統。這個非常大總統是原來臨時大總統孫文的升級版,但依然不是正式的大伯理璽天德。耐人尋味的是北方的北洋政府的老段和老馮(馮鞏的曾祖)爭來鬥去,讓袁世凱的菊人兄老徐撿個了個大漏。

可非常大總統卻不承認老徐,孫文是稱之為非法大總統。非常大總統說了,只要非法大總統下野,他也而下野。老徐致力於南北和解,使出八面玲瓏(討好)的招式,希望能夠八方逢源,然而卻事與願違,黯然下課。老徐一下課,孫文尷尬了。曾經說過的話風吹雨散,子系中山不下野。不僅不下野還要趁北方正亂之際,要武力北伐,好讓他成為全國的大伯理璽天德。這下北洋有意見,輿論有意見(胡適、蔡元培也勸退),就連孫文的老鐵陳炯明也有意見。

老陳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一吐孫文不快了。老陳的意見不是要他下課,而是強烈反對北伐,他非常渴望聯省自治的。原因不外乎老陳熱愛和平以及以卵擊石。孫文是單一總統制,武力統一的倡導者,儘管他根本沒有那個實力。他不僅沒北伐的實力,就連地盤也是老陳的,就這,他還威脅抹掉老陳。老陳一激動,就派人事前通知孫文——你走!他得以化妝成醫生逃跑,然後老陳炮轟空總統府。

中國的好人

為什麼說陳炯明是個好人呢?建設上提出並實行縣級自治、司法獨立、禁賭禁菸、制定省憲、興修道路、扶持民企、義務教育;民族大義上他拒絕日本威逼利誘的拉攏,反而索要東三省,日本人以8萬支票表示對他的“敬佩”,在支票上畫叉退回;生活樸素,廉潔奉公,不好女色,病死香港後,窮的買不起棺木。下面福垊著重談下聯省自治。

宋教仁提出了內閣制,也就是虛總統制相當於今天的德國、印度等國的體制,結果漁父被刺。陳炯明人品爆棚出奇的好,什麼吃喝嫖賭抽,樣樣都沒有。最為關鍵的就是他是聯省自治的金粉,比鐵粉都鐵。聯省自治由梁啟超提出,差點成為宋美齡的老公以及差點成為黃埔軍校的校長的譚延闓率先在湖南響應。然後是蜀、滇、黔、桂、粵、浙、蘇、秦、豫、皖、贛、奉(東三省)等地軍閥(諸侯)或民間支持。閻錫山把山西建設的挺好,但閻錫山不太支持聯省自治。不過老陳要是勸老閻,老閻也會同意的。然而孫文非常不贊同。原因有二:第一、他認為聯省自治就是對軍閥的妥協和縱容。第二、他是單一總統制的支持的,當初宋教仁的內閣制就受到他的嚴厲批評。


福垊


陳炯明(1878—1933),曾經是民國初年南方革命的一箇中心人物,與吳佩孚齊名,與孫中山是同志。

確實,與其它軍閥熱衷搶地盤、爭權勢、養女人不同,陳炯明潔身自好,富有政治理想,品德才能當屬一流。

但是,在近代史上陳炯明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其做官是成功的,但從政是失敗的,做人是成功的,但做政治人物是失敗的,兩黨皆罵起為叛逆,在歷史上沒留一個好名聲。

1. 秀才從政再到軍閥治粵

陳炯明自幼接受的是標準的科舉教育,並且1899年考取了秀才的最低功名,後轉入海豐師範新式學堂,1906年入讀廣東政法學堂,三年後創刊《海豐自治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並且在同年入同盟會,當選廣東省諮議員,開展革命活動。惠州光復後,陳炯明將城裡的民軍改編,有了自己的武裝勢力,1911年辛亥革命,陳炯明率自己改編的軍隊進入廣州,任廣東副都督。

二次革命失敗後,出走海外,數年回國,他率領粵軍援閩,討伐桂系軍閥,聲援五四運動,成為南方的實力派軍閥,一度身兼廣東省黨政軍數職,權傾一時。

2. 志慮純正,清廉愛國,垂範後世

陳炯明是愛國的,五四運動中,聲援學生,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九一八事變後,反對妥協,主張抗戰,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面前,拒絕合作。

在私德方面,不蓄私財,不納妾,清廉自守,兢兢業業,一天工作二十個小時以上,在彌留之際,竟然窮困潦倒,死後無錢入殮。

3. 故舊分途,從同志到叛逆

與孫中山最終分道揚鑣,是他時運的轉折,在其中表現出來的是其長於政治,拙與軍事,是其與孫中山不同的政治理念。

他敢於言事,勤於任事,興辦實業、教育,禁止黃賭毒,即便與孫中山鏖戰正酣,糧餉緊缺,也不開禁,表示粵軍可倒,但毒禁不可開,在軍事上,時人評價其打仗靠運氣,雖有誇大,但不善於戰陣,應是真實。 在國家建制上是先統一後自治還是先自治再統一,這是他們兩個人的根本分歧,陳炯明主張建立一個聯邦制的政府,他認為國家的真統一還是假統一,關鍵看有沒有真共和,統一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民主自治的統一,只有自治才能聯治,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聯治政府。

不過這些論據在當時摻雜著濃厚的烏托邦色彩,有巨大的維護其在廣東軍閥既得利益的嫌疑,所以其反對北伐,發動兵變,最後失敗後,孫中山也認識到不能再繼續依靠軍閥打軍閥,從此連俄連共,改造國民黨成為了其政治方向。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歷史圖文志


1

民國史上,有兩位著名的秀才,很會領兵打仗,在北方,他是山東漢子吳佩孚;在南方,他是廣東人陳炯明(1878-1933),當時輿論稱為“南陳北吳”,“南北兩秀才”。兩個人都是清朝的秀才出身,性情正直、廉潔自守,卻都被輿論描得一團黑,對此,廣東人陳炯明曾經刻過兩枚印章表明心跡:

這其中,一枚是“不二色”,表示不納妾、不嫖娼,一生只愛老婆一個人;另一枚是“不蓄私財”,儘管兩次主政廣東,被孫中山稱為“廣東皇帝”,但陳炯明一生卻廉潔奉公,以致死後,家人連給他辦喪禮的錢都沒有。

對此,即使是後來跟陳炯明徹底決裂的孫中山,也曾經感慨地說:

“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陳炯明

2

儘管民國史離我們如此之近,史料如此豐富,但要看清一個人,卻並非易事。

1878年,陳炯明出生在廣東海豐、一個以販賣鴨蛋為生的商人家庭,他3歲喪父、家道中落、經濟困頓,母親楊氏為了讓三個孩子能繼續讀書,經常餓著肚子出去打工,孩子們也體諒母親,一家人經常為了一碗清粥給誰吃而相互謙讓,讓左右鄰居們感嘆不已。

家境艱難,陳炯明也爭氣,20歲便考中秀才,然而此後,他卻沒有再接著走科舉的老路,而是在1906年、28歲時考入廣東法政學堂。當時,還在法政學堂讀書的陳炯明,領銜幹了一件可能被殺頭的大事。

當時,海豐縣隸屬廣東惠州府管轄,當時的惠州知府陳召棠是個酷吏,經常以“盜警”為名派兵圍捕鄉村,抓到人後經常不問是非輕重,當場就將鄉民就地斬殺,甚至當場殘殺孩童,這也激起了惠州人民的極大憤慨,為此,陳炯明冒著“誣告”知府的重罪,與惠州士紳一起到廣東省城廣州狀告陳召棠。

在聯名訴狀上,作為書生的陳炯明勇敢地第一個署名,並在廣東提督府與惠州知府陳召棠當面對質,“力陳陳太府罪狀”,最終,罪惡昭彰的陳召棠被撤職扣押,陳炯明為此聲名鵲起,惠州士紳非常感激,想獎勵他一千元大洋,陳炯明儘管窮困,卻大義凜然拒絕,他說:“我是惠州的一份子,我不是為了錢才來參加告陳太府的。”

▲在中國現當代史上,從陳炯明、彭湃到當代烏坎,海陸豐是個很特殊的地方。

3

在晚清民國史中,中過清朝科舉功名的人,很多都不願當民國的官,例如鄭孝胥,但陳炯明與此相反,1909年,31歲的陳炯明,以清朝秀才和廣東諮議局議員的身份,秘密加入了同盟會,從秀才到革命者,他的轉變緩慢卻決絕,此後,他先後配合黃興策劃了多次起義和暗殺行動,這其中就包括黃花崗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陳炯明馬上召集了一萬多人的隊伍圍攻惠州,並順利策反駐守惠州的清廷守將,此後,他掉轉兵鋒進逼廣州,為廣東光復立下了首屈一指的汗馬功勞。

廣東光復後,舉人出身的胡漢民被推舉為廣東都督;秀才出身的陳炯明則被推舉為廣東副都督,但作為革命老將的胡漢民能力有限,不知如何治理廣東,於是,手段嚴肅的陳炯明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了他第一次主政廣東的歷史,在廣州,他嚴厲查禁鴉片和賭博,查封妓院、整頓吏治,僅僅四個多月期間,廣州全市風氣為之一變,“前清官紳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賭盜之害,一掃而空”。

▲陳炯明兩次主政廣東,政績、口碑都很不錯。

陳炯明雖然是秀才,但讀過法政學堂,對新思潮很有想法,在廣東,他在全國首開先河,硬性規定廣東省議會中,必須有10名女性議員,在當時,硬性通過法律規定、允許女性參政,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亞洲也是“獨所創見”。

袁世凱稱帝后,陳炯明參與反袁失敗,被迫逃亡新加坡,1916年,他再次潛回國內,並組織軍隊攻佔福建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1920年,陳炯明打敗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此後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從而開始了他二次主政廣東的歷程。

在現代史上,陳炯明兩次治理廣東的政績斐然,在地方,他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實現縣長民選;儘管當時財政困難,但陳炯明卻堅決禁菸禁賭,主動斬斷歷來為廣東重要財政收入的煙賭稅;另外,陳炯明還規定,將廣東全省稅收的10%,用作教育經費,這也為廣東後來的崛起,培養了彭湃等許多青年才俊。

4

但陳炯明與國父孫中山的決裂,卻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以及他在後世的教科書中,被評為“軍閥、革命叛徒”的名聲。

在常人看來,與偉人和國父為敵的,那他一定是惡徒和壞人。在只有黑白好壞的二元價值觀中,世間只有善與惡簡單的兩面。

陳炯明與孫中山的決裂,最根本的分歧,源自“如何統一中國”的爭執。

民國亂世中,面對辛亥革命後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何統一中國,就成了各路革命者和軍閥們躍躍欲試的命題,在孫中山看來,統一中國必須以武力進行,然後再行內政建設;但陳炯明則認為,應該允許各省“聯省自治”,搞類似美國的聯邦制。

孫中山對此強烈反對,認為陳炯明的所謂“聯省自治”,不過是各路軍閥各自割據為王的藉口——孫中山的質疑不無道理,當時,陳炯明全面把持了廣東的黨政軍大權,但任人唯親,政治上全用自己家鄉籍貫的廣東海豐人、陸豐人,軍隊則重用自己親族的陳家將;當時,陳炯明很喜歡辦報紙談社會主義,人稱“社會主義將軍”,對此,當時人調侃說,陳炯明是要“打破所有財產,維持陳家軍隊。”

但孫中山也並非如後世描繪的一般完美,陳炯明與孫中山有齟齬,另一方面也是源自陳炯明對孫中山個人獨裁傾向的不滿。

當時,在“二次革命”後,孫中山組織了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的黨員必須宣誓“絕對服從黨魁”,並在黨章下簽字和打指模。在孫中山看來,中國剛剛結束封建皇權,人民仍然是“無知可憐”的幼兒,因此必須由革命黨像“保姆”一樣,通過建立中華革命黨等區別於皇權主義的“一.黨.專.政”,來“照顧人民”。

對於孫中山的這套說辭,陳炯明非常反感,認為孫中山所要求的“絕對服從黨魁”和要求籤字、蓋手印宣誓效忠,本質上無異於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只是君主換成了黨魁而已。

▲孫中山與陳炯明(前左四)合影。

對於孫中山的人民是可憐蟲,需要革命黨做保姆的說法,陳炯明也反駁說:“政府把國民當成‘無知可憐’的幼兒,那人民就永遠會是長不大的‘無知可憐’的幼兒,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政治。”

總的來說,秀才出身的陳炯明,個性相對溫和,關於如何統一中國,他不排除有自立於廣東、謀求割據的私心;但同時,陳炯明也主張必須先建設好廣東,搞好民主憲政,仿照美國,建立與其相仿的聯邦政制,然後以“南北妥協”的和平手段,謀求中國永久的統一——這種緩進派的統一觀點,也並非完全出自私心,其實在當時是頗有市場,民國初期,很多學者都主張這種觀點。

但在孫中山等人看來,當時國內各路軍閥割據,若照陳炯明的此一觀點,則統一中國將遙遙無期,況且列強環伺,根本不可能給中國人民以太長時間等待,因此,向來倡導暴力革命的孫中山,則以一種更加激進和現實的方式,力主武力統一中國。

5

由於政見分歧和實際利益的糾葛,陳炯明與孫中山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1920年,列寧派密使波特波夫訪問了陳炯明,在俄國人看來,陳炯明是當時整個南中國軍事勢力最強盛的,因此列寧提出願意全力支持陳炯明統一中國,但條件是陳炯明以後要承認外蒙古獨立,以方便俄國人侵蝕遠東。

列寧提出,如果陳炯明答應此一條件,那麼俄國可以將儲存在海參崴的軍械供給粵軍使用,陳炯明對此嚴詞拒絕。但孫中山為了實現快速北伐,則與列寧往來曖昧,這也讓陳炯明認為孫中山有賣國之嫌。

還有一件事,也讓陳炯明對孫中山的政治操作手法很有意見。

1921年4月,200多名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在孫中山堅持下,投票放棄了匿名制而採用記名投票,並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權限,卻沒有任期。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等均由大總統一人獨斷,在此次選舉中,孫中山被選為非常大總統。

這件事讓陳炯明非常反感,陳炯明說,按照總統選舉法,總統應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達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總統選舉,此時廣州舊國會議員只有200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無疑是對民主制度的公然破壞。陳炯明質疑說,“這和之前北方(北洋政府)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

▲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孫中山的很多做法,在民國時期爭議很大。

一系列政見的分歧,最終在北伐這件事上總爆發出來。

為了加緊籌備北伐統一中國,苦於北伐軍隊沒有軍餉供應的孫中山,向陳炯明下發通牒說,陳炯明必須參加北伐,並且要籌措500萬元軍餉支持北伐軍。陳炯明認為自己做不到,陳炯明說:廣東自辛亥革命後連年用兵,經濟疲敝,無論是軍餉還是軍械,都難以支撐長期北伐,而根本的一點,就是陳炯明始終認為,不應以激進的武力方式統一中國。

雙方最終談崩了,孫中山於是強令陳炯明辭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三職,雖然軍權在握,但陳炯明仍然選擇了辭職、避開孫中山遠走惠州“休養”。

此前,孫中山擔心陳炯明認為,孫是要奪取廣東的黨政軍全面大權,因此曾對陳炯明說,北伐無論成功與否,孫本人都不會再回廣東,孫中山對此自嘲說:

“我是廣東總統,競存(陳炯明)是廣東皇帝,皇帝開了金口,我遵命就是。”

但無論是“廣東總統”還是“廣東皇帝”,一系列的政見分歧,最終讓孫中山和陳炯明,走到了瀕臨決裂的邊緣。

1922年6月16日凌晨,趁著孫中山掌控的部隊北伐之際,支持陳炯明的部將葉舉,在陳炯明反對的情況下堅持發動兵變,並炮轟孫中山在廣州觀音山的住所越秀樓,葉舉等人並不想致孫中山於死地,因此在開炮前,特地讓人打電話向孫中山“通風報信”,讓其趕緊逃跑;於是,孫中山登上了珠江的永豐艦,宣佈和粵軍叛軍開戰。

孫陳兩人,至此徹底決裂。

6

在孫中山看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為了統一中國、振興中華,他在國民黨內行獨.裁,力主武力北伐,都是出於對當時中國實際情況的最佳選擇;至於他就外蒙古問題,與蘇俄和列寧的曖昧,也是為了達成北伐統一大業的無奈之舉。

但有著某種軍閥傾向,同時也自由開明的陳炯明,對於孫中山的種種做法和政見,也一直不肯苟同,在此情況下,經歷1922年的“六一六”兵變後,雙方正式決裂,此後,孫中山和陳炯明沿著東江拉鋸戰了三年,最終到1925年,在黃埔學生軍兩次東征打擊下,陳炯明的軍隊實力基本崩潰,陳炯明避無可避,最終選擇遠走香港。

1925年同年,馮玉祥發動兵變推翻曹錕政府,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同年,孫中山因為肝癌在北京去世,臨死前,他窮盡生命中的最後氣力,對周邊的人說出了最後的遺囑:

“和平,奮鬥,救中國!”

聽到孫中山逝世消息後,陳炯明在香港親自撰寫對聯悼念:

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在陳炯明看來,他與孫中山的矛盾,更多是政見分歧導致的“公仇”,而功過是非,只有留待後人評說了。

▲1923年6月,孫中山到東江督導進攻陳炯明。

陳炯明遠走香港後,人們這才發現,曾經兩次主政廣東的“廣東皇帝”,由於一直廉潔奉公,竟然困頓到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在香港,他和自己的老母親、妻子、五個女兒和三個兒子全部擠在一個小公寓裡,只能靠著老部下的接濟生活。

對此陳炯明的老朋友白逾桓回憶說,陳炯明不是到了香港才窮,即使是在當廣東省長和粵軍總司令期間,陳炯明也是:

“夏天是一件破舊長衫,冬天只是一件蘭衣長衫,出外衣都無有的……餘見陳君自奉極薄,每日只粗食三餐或香蕉數只,臥則行軍床一具,床上臭蟲如黑蟻而陳君不顧也……每日不分晝夜辦公讀書,寢無定時,且為時極短,陳君精力過人,不但能戰勝民賊且戰勝氣候、臭蟲、蚊蟲及一切外來引誘之物,蓋非常人之所能及也。”

在香港期間,陳炯明參與了將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使得其由原先魚龍混雜的會黨,開啟了向現代政黨轉型的第一步,陳炯明也因此被推舉為致公黨第一任總理,後來,致公黨在1949年後,成為中國的參政黨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陳炯明一起參與謀劃“大東亞”事業,並給他送來了一張高達8萬元的天價支票,對此,生活困頓到連多一身衣服替換都沒有的陳炯明,卻直接在支票上打了個大大的叉,然後退還給日本人。

陳炯明說:“現在日人不顧一切,以繼續的暴力,強佔我國東北領土希圖併吞,已非國聯所能制止···我全國同胞,其速起,餘雖不武,願執鞭焉 。”此後,他積極推動致公黨參與抗日,並多次演講主張抗擊日寇、奪回東北。

7

1933年9月,由於生活底層、食物不潔,加上起居沒有規律,陳炯明最終因腸炎入院,當年9月22日,他最終病重去世。

臨死前,家裡人問他對家事有什麼要交代的,陳炯明一臉苦笑說:

“吾家事無可語!”

家裡人又問他對國事有什麼要說的,彌留之際的陳炯明突然興奮起來,伸手想拿紙筆,但手腳僵硬的他已無法控制,只是嘴裡連聲大呼:

“共和”、“共和”。

儘管在當時人眼裡,他只是一個過氣的革命者和沒落軍閥;在後世的教科書版本中,他則是一個背叛國父的革命叛徒,然而在彌留之際,他卻與孫中山,有著異曲同工的遺言和夢想。

陳炯明死後,家裡窮困得無錢舉辦喪事,無奈下,家人只能借用他老母親的壽棺來殮葬陳炯明。1934年4月3日,在故友陳濟棠的資助下,陳炯明最終得以從香港,遷葬到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之所以選擇在4月3日遷葬,是因為這一天是陳炯明主政廣東時,設下的廣東禁賭紀念日,惠州則是陳炯明的“發家之地、立功之地、敗亡之地”,最終,也成了他的歸葬之地。

文革時期,紅衛兵曾經想炸掉陳炯明的墳墓,由於當時民居侵佔建到了陳的墳墓旁邊,周邊居民怕炸彈殃及民宅極力阻止,陳炯明的墳墓才因此得以免禍。

▲遷建後的陳炯明墳墓。

最愛君在惠州工作期間,曾經多次去看過他的墳墓,並曾經寫過一篇呼籲保護陳墓的稿子,每年清明節前後,最愛君注意到,總會有人前往祭奠這位曾經在惠州禁賭禁菸(鴉片)、功澤當地的老“軍閥”。

一個人死後幾十年,卻一直被人懷念,與教科書上的定性和罵名相比,這也值得時人更多的反思。

對此,早在1933年陳炯明去世時,香港《工商日報》就刊登過這樣一個訃告: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世事有滄桑,斯人無絕對。

參考文獻:

葉曙明:《陳炯明與吳佩孚:南北兩秀才》,《文史天地》2016年第7期

鄧賓善:《孫中山與陳炯明的分合恩怨》,《文史春秋》2011年第1期

盧玉華:《陳炯明晚年思想述略》,《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段雲章:《陳炯明與辛亥革命》,《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付金柱:《陳炯明與近代廣東女權運動》,《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陳欽:《北洋大時代:大師們的理想國》,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滕徵輝:《民國大人物》,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版


最愛歷史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這是陳炯明去世時,香港《工商日報》一篇文章裡評價他的一句話。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很好理解,陳炯明是國民黨的叛軍,因為他的叛變孫中山和宋慶齡唯一的孩子還流了產,所以,陳炯明是“國民黨敵人”的身份,便毋庸置疑了。

關鍵是第二句,“好人”!

歷史課本上,對陳炯明的描述簡明扼要,概括就是:炮轟孫中山、破壞北伐、背叛國民黨。

如此描述下,陳炯明便背上了分裂國家的罪名,說是賣國賊也並不為過,如何卻成了好人呢?

實際,真實的陳炯明還真真是個“好人”。

人說,世間從來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只有幹了好事的人和幹了壞事的人。

那麼,陳炯明是因為幹過哪些好事,而被稱作“中國的好人”呢?

原來,在陳炯明當政廣東期間,他曾確確實實地為國為民辦過不少好事。

當時的陳炯明積極倡導工會,為工人設立補習學校,同時反對武力鎮壓工人罷工。

他還頒佈計生政策,改善排水系統,籌辦圖書館等公共設施。

除此以外,陳炯明還積極發展現代教育,任命陳獨秀為教育部長,並自己10%的收入投入教育。

經過數年的發展,廣東竟然成了中國的模範開放地區。不僅在全省內禁止了賭博,還廣泛接受五四思想,廣東一時間竟然成了中國的烏托邦式的地區。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複雜的中國南方社會,他是個力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改良者”,儘管後來失敗了,但他的聯省自治作為近代中國一次良性建設嘗試,在歷史上自有深遠影響。

由此可見,陳炯明是個做過好事的好人,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心的軍閥。

然而,對於生在亂世的人而言,談論理想終究是奢侈的,作為軍閥,他雖手握大權,卻從未真正擁有過選擇權。

站在今天的上帝視角,陳炯明所應選擇的正確道路便是擁護孫中山,但當時看不清形勢的他,卻並未做此選擇。或者,一切根本就由不得他選擇。

1921年,護法運動失敗以後,孫中山在廣東發表了演講。這個演講最大的成果是,孫中山決定在南方建立新政府,以此對抗舊軍閥、統一全中國。

而新政府所在地,正在陳炯明的地盤廣州。

從陳炯明的眼光看過去,當時的他實在有些懵:因為新政府建立之後,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然後他就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並督促他討伐廣西。

粵桂戰爭之後,孫中山又欲討伐江西,但是軍費缺口極大,於是他便要求陳炯明援助400萬大洋,並出兵北伐。

這對陳炯明而言意味著什麼?你孫中山不僅佔了我的地盤指揮我幹這幹那,還讓我到處弄錢,而且一開口就是400萬。

陳炯明徹底蒙圈了,他好容易湊齊200萬大洋後,有些情緒地對孫中山說了大概類似於這樣的話:“爹地,兒臣剛剛打完粵桂戰爭,手頭緊,只能給您湊200萬大洋,出兵什麼的我就不去了。”

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孫中山再勸也沒什麼意思。但是自此,兩人的樑子算是結下了,可孫中山並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不斷的給陳炯明施壓,讓他參加各種戰爭。可是陳炯明一根筋呀,不管孫中山怎麼勸,就是不給他一丁點面子。

這是什麼,擺明了不合作啊!

無奈之下,孫中山只好派汪精衛去各地籌措軍閥,同時自己親自督師西進征討陳炯明。並立誓曰:

“我已立誓不與競存(陳炯明字競存)共事,我不殺競存,競存必殺我。”

與此同時,孫中山還派出刺客,行刺陳炯明。

至此,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與粵系軍閥陳炯明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而陳炯明也成了國民黨的敵人。

在此情境下,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的部下葉舉擅自行動,將大炮對準孫中山的總統府。

三聲炮響,陳炯明成了千古罪人。

從歷史的角度看過去,陳炯明是個罪人,但若從人性的角度看過去,陳炯明的一生,也真真有苦難言。

還是那句話,世間本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以此出發的話,陳炯明一生可被定義為:幹過壞事、也幹過好事的人。


記者李滿


我相信,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對陳炯明有了一個客觀的瞭解,他提出這個問題也許就是想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他。

我們所學的課本中,將陳炯明描繪成了一個背叛革命的壞人,然而事實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陳炯明,北洋時期粵系領袖,軍閥中為數不多的秀才出身的將領,所以陳炯明是一個頗有文采的儒將,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會,很受孫中山的賞識,也可以說他是孫中山最為器重的部下,甚至一度將其當作接班人培養,然而與其他擁護孫中山的人所不同的是,對於中國的政體,陳炯明有自己的見解。

陳炯明主張中國實行“聯省自治”,就是類似於美國的聯邦體制,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因為內戰不僅造成了國力的日漸空虛還造成了大量無辜百姓的傷亡,內心很痛苦,他希望中國各省能像美國各州那樣出臺自己的“州法律”,最終消除內戰,達到國內政權的穩定,為此他在廣東開始推行他的政體思想,希望將廣東建設為模範省進而將這種思想推行到全國。

然而他的這種思想與孫中山的思想大相徑庭!孫中山的想法是從廣東進行北伐,以武力統一中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政府來統治中國,而這個政府必須是由自己主導的,於是陳炯明與孫中山的矛盾就日益加劇了。


後來孫中山以北洋政府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由發動護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孫中山也因此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自己被選舉為“非常大總統”,而這些都是陳炯明所不贊成的,他認為非常國會不具備全國代表性,孫中山就任這一“非常大總統”只能讓中國在內戰中越陷越深,然而孫中山為了表明自己希望南北和談,和平一統也通告全國:“只要北洋政府徐世昌下臺,並恢復《臨時約法》,那麼自己也願意下臺,促成南北的再次和談與全國的穩定”,然而令孫中山始料未及的是,因為第一次直奉大戰,徐世昌突然宣佈下臺,而新組建的北洋政府也宣佈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但在面對以胡適、蔡元培為首的一批社會賢達,呼籲他兌現諾言,立即下野,以消彌戰禍,救生靈於塗炭的情況下,孫中山竟然拒絕下臺!於是陳炯明憤怒了,他可以容忍與孫中山關於政體思想的不同,但他絕對容忍不了孫中山為了一己之私利而罔顧天下百姓生活在內戰泥淖中的事實,他公開要求孫中山履行承諾,通電下野,但孫中山不僅拒絕了,還以武力威脅陳炯明,孫中山說:“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裡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於是在此情況下,“六·一六”事變發生。

其實這次事變發生時,陳炯明正在惠州休養,發動所謂“叛亂”的是他的部下葉舉,當時陳炯明得知葉舉要殺掉孫中山的時候,他也曾極力勸阻但無濟於事,於是他暗地向孫中山透露消息,助孫中山逃走,孫中山這才得以免死。

然而六·一六事變後,孫中山死裡逃生,後來他再次回到廣州,組建國民革命軍,正式開啟北伐,而陳炯明也成了背叛革命的罪人,但事實自有它的真相,陳炯明跟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護國討袁和護法運動,尤其主政廣東期間,建設廣府、嚴禁菸賭、致力教育、發展經濟、提倡新文化運動,使當時的廣東省成為全國的“模範省”,這一切都說明了他是一個好官,而他在生活方面不好色,不好賭,不貪財,潔身自好,九一八事變後更是拒絕日本人的邀請,顯示了民族氣節,所以他不僅是一個好官,更是一個好人。


難怪陳炯明死時,香港媒體曾評價道:“國民黨少了一個敵人,中國少了一個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