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民國最不受歡迎的異類?

用戶76496406751




1905年,宋教仁進入日本法政大學讀書,從這時起宋教仁就開始研究憲法政治和西方國家的各種制度,因此他被稱為國民黨的憲政專家。

中華民國建立後,宋教仁成為了國民黨的實際領袖。在這時他和孫中山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宋教仁反對孫中山提出的五權憲法,他更贊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宋教仁和黃興兩個湖南人始終都主張在憲法的框架下組織和發動國民黨的政治活動。


而孫中山和陳其美則更強調採用各種形式展開對袁世凱的鬥爭,包括辛亥革命之前採取的革命暴力破壞手段。孫中山和黃興退出國民黨的日常領導後,宋教仁和陳其美則站到了前臺,在黨內展開了激烈鬥爭。

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實際上也是革命投機分子,孫中山在擔任臨時大總統時,主張採取美國的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總統說了算;然而在確定由袁世凱來接替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又修改了臨時約法,改成了總理制,也就是國家大事總理說了算。如果說袁世凱是在玩弄政治的話,孫中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國家憲法大事如此草率,短短几個月內就修改兩次。



在宋教仁被刺殺後,孫中山就跳出來,要求南方革命黨發起二次革命,武裝討伐袁世凱。這時宋教仁的生前好友黃興認為中華民國已經建立,應該在憲法框架下解決問題,而不應該採取暴力破壞手段。民主體制建設不易,國民黨應該成為維護憲法的重要力量。

但孫中山堅決主張武力革命,最終在失敗後倉皇逃竄日本,和日本人達成了出賣東北權益,由日本人支持他革命的協議。由此可見,孫中山根本就沒有意願以建設性的方式,參與中國革命,更願意發起破壞式的暴力革命。


也就是說,宋教仁的理想在孫中山和袁世凱的眼裡,都不過是空想。在當時的民國,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北洋軍閥,都不喜歡他。國民黨和北洋軍閥都主張以暴力統一全國,袁世凱和孫中山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不約而同。

宋教仁的理想就是在中國實現民主政治,通過國會和內閣選舉來實現國民黨的主張。這個理念是和西方各國非常一致的,但在槍桿子裡出政權的中國就顯得非常幼稚。因此他就成了國民黨中的另類,一個理想主義者成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犧牲品。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孫中山,都不希望他活著,刺殺宋教仁的人很有可能就是陳其美,兇手最後也死在了陳其美的軍營中,極有可能是殺人滅口。



陳炯明在國民黨中也是元老,辛亥革命時的孫中山曾這樣高度評價他: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不如他。早期的陳炯明是孫中山的忠誠鐵桿粉絲,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廣東都督。

在二次革命期間,陳炯明依然擁護孫中山。但他發現廣東的軍民都不願意發起戰爭,反對孫中山的暴力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炯明被迫逃往新加坡,他開始反省中國的革命問題。

1917年孫中山發起了護法運動,陳炯明帶兵重新殺回廣東。經過多年的思考,他反對暴力革命,戰爭給廣東的商人和老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痛苦和損失,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這時的陳炯明認為中國最好實現聯省自治,像美國那樣各州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有自己的憲法和政治體系,中央政府僅負責外交和軍事,不得干預各州事務。



不久北洋政府重新宣佈認可臨時約法,陳炯明希望孫中山辭去非常大總統職務,放棄武力統一中國的計劃,和北洋政府展開和談。從這時起,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孫中山拒絕辭去非常大總統職務。

廣東的軍民都反對孫中山的北伐,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孫中山為了控制軍隊,刺殺了粵軍的參謀長鄧鏗,企圖削弱陳炯明對粵軍的控制。陳炯明忍無可忍驅逐了孫中山,他堅定了先在廣東搞好民主憲政,在全國推行聯省自治,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的理想和信念。

孤立無援的孫中山又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外國人,在蘇俄的支持下,被蘇聯武裝起來的孫中山重新組織了強大的軍隊,準備對陳炯明發起進攻。但遭到了廣州商會的反對,他們拒絕交納孫中山提出來的苛捐雜稅,最終被血腥鎮壓。第二次東征結束後,陳炯明退到了香港,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

到這時聯省自治的試驗在中國也基本宣告失敗了,在湖南等省的試驗也被南北軍閥戰爭給打斷了。從這時起,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政治理念又被後來的政治實體接受,直到1949年最終在戰爭中結束了中國的分裂。

直到現在,陳炯明還被很多廣東的老人稱為是好人,他在廣東的自治試驗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好處。如果當時的聯省自治能夠在多個省份開始實施,現在的中國可能會非常發達。但陳炯明的這個政治理想最終卻被現實打得粉碎,他自己也被稱為落後的軍閥,載入史冊。



不管是湖南的宋教仁,還是廣東的陳炯明,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都想採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實現不流血的革命,把中國帶入民主政治,希望以建設性的方式來推動中國的政治革命,而不是以暴力流血的方式來實現。

可惜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他們所主張的這些東西。宋教仁的內閣政黨制度,不管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他們都理解不了,也都不會真心擁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教仁就顯得特別的另類,不討他們喜歡。


陳炯明的聯省自治在福建試驗的特別成功,後來在廣東也基本上全面展開,為廣東的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贏得了廣東人民的一致好評。如果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此後幾十年的流血戰爭就完全避免了,中國就可以早早的進入全面建設時期。

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就是認為北洋政府破壞了臨時約法。但當徐世昌出面認可了臨時約法後,孫中山又拒絕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結合此前的玩弄臨時約法,說明他也是一個玩弄政治的高手。有這些人在,聯省自治在中國就沒有實現的可能,理想主義者陳炯明也只能成為一個犧牲品被擺上了祭壇。


新知傳習閣


先說宋教仁,他是為中國憲法流血的第一人,實際上也是唯一一人。因為在整個民國時代,雖然民國法律寫著自由民主,實際上從袁大頭到孫大炮,再到蔣光頭,直到1949年為止,都沒有實施過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憲法,在袁、孫、蔣三人手裡,都沒有實現過。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的認識是清醒的,他認為中華民國的失敗,就在於沒有民主。他的原話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答黃炎培)

而在民國時期,提前有毛澤東這般認識的兩人,就是宋和陳。

民國初期,宋教仁是內閣總理制的實踐者,而這種制度倘若和平實現,就會出現袁世凱成為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就好似英國女王與日本天皇一般,而國內各派政治勢力,通過議會選舉的良性競爭,產生一個總理來實施他的政治主張,就好似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一般。

體現這種思想的法律,就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毛澤東曾說過:“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

但事實是,宋教仁的領先意識,並沒有獲得黨內如孫中山、黨外如袁世凱的真正認可,最終遭致殺身之禍,而中國亦陷入武力爭奪江山的歷史舊模式。

至於陳炯明,他與孫大炮的分裂,在於護法運動爆發之後,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壓力之下,宣佈辭職。而孫中山此前曾一再宣言,說只要徐下臺,他亦將同時下野。所以在徐下野之後,蔡元培、胡適等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呼籲其實踐下野,但孫一口拒絕。由此造成朝野譁然——陳炯明由此懷疑孫的用意。

陳炯明的主張是什麼呢?他認為當時各個政治派別都說自己的主張是最佳選擇,但是實際真的是這樣嗎?與其空口白話,還不如像他這樣,先在廣東實行民主憲政的實驗,如果廣東做得好做得成功,那麼其他省份可以學習,最終實現一種叫做“聯省自治”的管理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中國的省,就好像美國的州一樣。

(正因為宋教仁、陳炯明的政治主張不符合袁大頭和孫大炮的集權模式,袁和孫其實是一樣的,差別僅在於誰當頭而已,如此一來,宋、陳最終被打擊消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當時陳炯明與孫分手之後,很多政治勢力都希望他能加入自己的團隊。其中便有陳獨秀,他奉著共產國際的命令,勸陳炯明加入共產黨,領導華南革命。

呵呵!差一點喲。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宋教仁和陳炯明不能混為一談,這兩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遭到很多人反對,有可能是謬論,但也有可能是真理。



宋教仁是一位政治家。他有非常明確的政治主張,即『民主憲政』。同時,他又有非常強大的行動能力,不僅改組國民黨,還在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帶領國民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如果宋教仁沒有遇刺,按照他的設想逐步推進下去,今日中國可能會完全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宋教仁是有能力且有可能改變國運走向的關鍵性人物。

宋教仁主張的『民主憲政』路線,在當時的確遭到很多人反對。而且反對的聲音不僅來自敵對陣營,也來自國民黨內。



打黑槍的未必是敵人,也可能是同志。

咱們從一個飯局說起……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應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之請,再度北上。這個時候,宋教仁贏得競選入主內閣已是板上釘釘。

臨行之前,陳其美和應夔丞等黨內同志為宋教仁設宴餞行。酒過三巡,

陳其美問宋教仁:倘若競選成功,鈍初你將如何組織內閣?

宋教仁回答:我只有大公無黨一個辦法。

應夔丞聞言大怒,罵道:宋教仁,你要是當了總理,居然要搞無黨!你這是叛黨!老子現在就殺了你這個叛徒!

言罷,應夔丞掏出手槍,當即對準宋教仁就要開槍。宴會中人忙不迭地撲過來,將應夔丞拉到一邊,連連勸說。

宋教仁回應道:死無懼,志不可奪!


以上情節並非杜撰,由宋的秘書和宋的朋友北一輝提供。此二人均參加了這次不歡而散的踐行宴。踐行宴後,宋教仁在滬寧火車站遇刺身亡……

陳其美問宋教仁的問題是當時國民黨人最關心的問題,因為事關路線。而路線問題從來都是政治生態中的首要問題。

陳其美的潛臺詞其實是在問,你宋教仁當的究竟是我們國民黨的內閣總理,還是中華民國的內閣總理?從國民黨的角度考慮,當然希望是前者,而宋教仁的想法顯然是後者。

這種分歧其實早有端倪。孫中山給國民黨打的底子是『五權憲法+三民主義』。



五權制度,或者說五權分立,它其實是一種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即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這五種治權分別由獨立的機構行使。詳細的架構,咱們就不展開,可以參考下圖所示。直到今天,臺灣地區的政府組織架構依然在沿用這套體系。



宋教仁並不支持這套五權制度,他更傾向於歐美的三權分立模式。1913年2月,宋教仁在國民黨內發表演講,明確摒棄五權憲法,而大談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

討論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應如何分配,中央與地方之關係及權限應如何規定,是皆當依法理,據事實,以極細密心思研究者。

這等於變相宣示了宋教仁組閣以後的政治綱領和路線。

我們無法判斷宋教仁的路線是否會更加行之有效,因為歷史無法重來。但路線衝突是根本性衝突,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國民黨內很多人反對宋教仁也就不足為奇。

很有意思的是,國民黨內反對宋教仁的呼聲甚至比北洋系還要高。關於這一點,很多人難以理解。

其實道理很簡單。國民黨雖然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政黨,但它畢竟是一個政黨。一個政黨就必然有其政治綱領,且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政治綱領,因為這是立黨之根本。宋教仁的主張影響到了立黨根本,自然有人會要跟他死磕到底。

北洋系則是武裝集團,他們既沒有沒有什麼統一的政治綱領,也沒有信仰追求。你是搞五權也好,還是三權也罷,沒區別!反正槍握在手裡就行。



收到宋教仁遇刺的消息,袁世凱第一反應就認為黑槍十有八九來自國民黨內。而且老袁進一步分析:黃興殺宋教仁,標誌著國民黨內部兩種路線徹底決裂,很快國民黨就會發生激烈內亂。頗有點坐山觀虎鬥的意思。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陳炯明基本就是一箇舊式軍閥而已,沒有高屋建瓴的覺悟,也沒有濟世救民的綱領,其反覆無常也大多都是出於利益考量。跟宋教仁壓根不是一個量級的存在。


月下沒有花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中國“憲政之父”。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學堂,常議論時政,萌生了“實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中華民國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在民國,是很受尊敬與歡迎的。說到陳炯明,還得多看歷史評價,自己判斷。

章太炎在《民國報》、《神州日報》評點孫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於建制內閣,僕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謂總理莫宜於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歷史》序言說:“(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

宋教仁死後,舉國慟悼,孫中山先生為宋教仁撰寫輓聯:“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有人說孫中山暗殺宋教仁,這個說法不真實,先說陶駿保之死,跟宋教仁很大關係,宋教仁把陶駿保招去上海同商大事,然後讓陳其美殺死,陶駿保死後宋教仁什麼也不提,也不為陶說句公道話,後來袁世凱為陶駿保翻案,宋立馬以政府名義給了一大批錢陶的家屬,安慰其家人,後來宋教仁被暗殺,現在的人就推給孫中山,孫的地位,宋能主導的嗎?之前沒有孫暗殺宋的一說,全是現在人為袁世凱翻案說的,包括袁偉時。

黃興支持孫,誰也撼動不了的,陶成章貪汙,造謠孫貪汙,以此推翻孫中山在同盟會的地位,結果去查孫全家,一分也沒查到,然後被黃興懟回去,宋教仁想代替孫,黃興支持孫,誰也撼不動孫,就連宋也不能,除非黃興不支持孫。

宋教仁之死,有人說是孫中山指使陳其美殺的,假若宋案是陳其美指使應桂馨或聯合應桂馨所為,那麼孫陳後來將他抓住等於是出賣了應,那麼對孫陳最有利的做法是什麼呢?應該是儘快將他滅口,否則如應供述他是奉陳令所為,那麼陳將何以為人?如果應關在上海時陳能控制局面,為了不給人以滅口印象而留應,那麼當二次革命起時,陳為什麼不趁機將應滅口?如應死於亂軍之中,那麼孫陳連滅口的嫌疑都不明顯,又何必縱容他跑掉?

光復南京之役,徐紹楨起義,並自任“江浙聯軍總司令”。沒想到百密一疏,駐守鎮江的林述慶等人不滿徐紹楨遲遲不響應起義,懷疑他是“牆頭草”,竟截留了從上海運來的子彈,而沉不住氣、又不知子彈沒運到的蘇良斌卻提前在11月7日放起火來;等第九鎮匆忙開拔,趕到雨花臺附近時,城裡的革命黨人已經死的死、逃的逃,江防、巡防營吶喊著殺出城來。彈藥缺乏的第九鎮無法用刺刀和槍彈對抗,只得一路退到鎮江。林述慶餘怒未消,緊閉大門,宣稱“徐紹楨沒臉和我見面”,這下驚動了宋教仁、陳其美等革命黨首腦,他們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一致認為,此刻武漢三鎮已經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敗之關鍵,徐紹楨既已起義,就必須信任、擁護。

南京光復之役,是宋教仁、陳其美髮動的,是革命戰友,如果說孫叫陳其美暗殺宋教仁,陳其會幫孫嗎?孫又何必暗殺他,當年陳其美殺死陶駿保,其中宋教仁也可能有份,如果宋要威脅孫的地位,孫可直接抬出陶駿保之死,來壓宋,因為陶駿保之死,他也有份,宋根本就不能威脅孫的地位


東風一葉


這種說法是非常偏頗的。作為中國中國“憲政之父”的宋教仁,是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是辛亥革命元勳,是將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的首倡者,因為他激進的民主憲政精神,和國民黨內部的極高威望,招人妒恨,慘遭殺害,但他不但不是異類,反而是救國救民的英雄,故他遇害後,孫中山致悼詞為:“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在中國政治史上,陳炯明則是個梟雄,也確實是個異類。陳炯明,字競存,廣東海豐人,21歲考上秀才,30歲畢業於廣東法政學堂,後加入同盟會,參加廣州起義,攻下惠州,使惠州成為國民革命軍的根據地,就這一點來說,他也是建立民國的功臣之一。

廣東軍政府成立,陳炯明代理都督,後討伐袁世凱,參加護法運動。後任援閩粵軍總司令,佔領閩西南多地,回軍廣東,打敗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1921年被孫中山任命為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

之所以有人說他異類,大約是他在國民黨中與眾不同的言行招致非議吧。他最大的特點是,野心和能力極不對稱,卻又偏偏喜歡獵新炫奇。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陳炯明自稱為列寧第二。1922年6月,他因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而發動兵變,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

而這一點,是最招人厭惡的。因為陳炯明本是同盟會員,孫中山的舊部,孫中山又對他極力提攜和扶持,可謂恩重如山,但陳炯明卻因為主張不同,轉眼反目,兵戎相見,炮轟恩人,這是恩將仇報,故國民黨內部對陳炯明唾棄和不齒。

1923年,滇、桂、粵組成聯軍,共同討伐陳炯明所部,他被迫率部退守珠江支流東江一帶,但依然號稱十萬之眾,稱霸一方。為了徹底打垮陳炯明,1925年1月和9月,孫中山和蔣介石領導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先後發動了兩次東征陳炯明的戰爭,攻克陳炯明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惠州,將陳炯民所部幾乎全部消滅,陳炯明只得逃往香港。

1933年,陳炯明在香港貧病交加,終於因病去世。曾與陳炯明多有交集的彭湃曾這樣評價他:“炯明是最驕傲最喜自作聰明的,而其野心與知識又不相稱,當然把握不住時局動向。民國十六年冬炯明撰《中國統一芻議》,翌年五月章炳麟為序其端刊行。其中主張南北妥協,當以遵五色旗、北方取消軍治、南方取消黨治,以統一國軍建立聯治為統一全國基礎。但這時國民革命軍早已自廣東發展至長江黃河流域,炯明‘芻議’刊行後不一月,革命軍就克復北京了,炯明的見識落伍,被時代潮流所淘汰,由此可見一斑。”


帝國的臉譜


\\宋教仁和陳炯明都是同盟會會員是孫中山先生髮動辛亥革命的重要成員和組織者。宋教仁畢業於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政治。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國同盟會改組成中國國民黨。宋教仁是中國憲政之父他希望建立西方議會制民主制,希望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取得決定勝利。他在各省發表演說宣傳國民黨的主張並在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袁世凱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車站把宋教仁刺殺。孫中山先生提輓聯: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先生是一個革命理想主義者,在軍閥專權的時代,通過議會選舉實現國家統一走上依法制國的道路只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陳炯明曾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追隨者和重要夥伴只不過是後來彼此政治主張和建國主張不同而分道揚biao了。1920年孫中山先生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和粵軍總司令,後來又任命其為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長兼內務部總長,可以說陳炯明的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他們倆個人政治分歧加重,此時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主張用武力統一中國。陳炯明則主張在廣東搞民主政治,效仿美國實行民主然後逐步推廣全國搞聯省政治。孫中山當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以後曾通電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雙方應同時辭去總統職務。1922年6月徐世昌通電辭去北洋政府總統職務。蔡元培和胡適等社會名流致電孫中山和非常國會要求孫中山尊守諾言解散和辭職遭到孫中山先生的嚴辭拒絕。陳炯明認為《臨時約法》已恢復,重新選舉政府已成為可能,武力北伐已經沒有道理了於是和孫先生的矛盾加劇。孫中山宣佈解除陳炯明廣東省長和粵軍總司令職務。粵軍將領葉舉則炮轟總統府將孫中山先生逐出廣州。後來孫中山先生在蘇俄和共產黨幫助下笫一次國共和作創建黃埔軍校,在1925年兩次東征打跨了陳炯明主力攻佔了惠州城。一個人的政治主張和立場是一回事,一個人的操守和私德是另一碼事。宋教仁和陳炯明有共同特點不愛女色,公私分明不愛財。陳炯明和當時國內軍閥完全不同。當時人評價說:"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愷模。在其主政廣州其間嚴禁毒品,發展工業和民生事業深得民心。1933年陳炯明貧困潦倒用他母親的棺材下葬,一代梟雄貧困如此令人稀噓。陳炯明和孫中山先生反目後,蔣介石上了永豐艦不離孫先生左右,以後才有了政治資本在國民黨內地位迅速上升成了後起之秀。如果孫先生與陳炯明消除分歧通力合作後面根本沒蔣介石什麼事了。






關東俠客


與孫文不合的人,都被孫文的遊說消滅了!


用戶846716989320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懂就不要亂說歷史,惹人笑話。

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有根本性不同的。

而且,宋教仁是異類,但是宋很偉大,至少他出發點是好的。

陳炯明則算什麼異類,普通一個自私自利的軍閥而已,不是什麼好東西。

宋教仁的異類,在於太過於理想主義,比孫中山還誇張。

在一個武夫當道的時代,袁世凱坐擁北洋大軍,實力遠遠強於南方革命軍。

這種情況下,宋教仁竟然認為能夠通過《臨時約法》的實權內閣制度,把袁世凱這個總統架空,從而合法的奪取全國大權,實現中國真正的民主和法制,走上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

相比起來,毛澤東就要理性的多。毛澤東名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才是至理名言。

最後宋教仁認為和平可以實現的內閣、國會民主制度,成什麼樣?

先是宋教仁吃了一顆子彈,自己送了命。

然後袁世凱直接出兵掃蕩了南方革命軍,打贏了以後臨時約法被廢除,國會被取消,連內閣都成為袁世凱內閣,最後乾脆稱帝了。

和平民主手段實現改革,在軍閥面前簡直就是笑話。

不過,宋教仁雖天真,但畢竟沒有私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民族,而不是為了自己。所以,雖然他失敗了,還失去了生命,仍然是萬眾敬仰的革命英雄。

至於陳炯明是什麼東西?

陳炯明之所以能夠成為粵軍的領袖,完全是孫中山的栽培和任命。他也是利用孫中山的大名,成為“援閩”粵軍總司令,建立了自己的軍閥力量。

1920年陳也是利用孫中山的威望,佔領廣東,成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

既然是孫中山一手扶持的,就算是走江湖的小混混,也得將一些義氣吧?

但陳炯明成為廣東王,也就是兼有軍政實權的土皇帝以後,立即不買孫中山的賬,成為一個地道的軍閥。

從抵制、反對、公開逼宮,最終發展到炮轟總統府的武力驅趕。

如果當時陳炯明願意和孫中山合作,也就沒有後來什麼聯俄聯共這回事了。

可以說,陳炯明是各種事件的始作俑者,對於中國歷史有著重大影響。

自然,如果把陳炯明定位為段祺瑞、馮國璋、吳佩孚甚至馮玉祥這類軍閥,那麼他的舉動沒什麼稀奇的,實屬正常。

但陳炯明自己標榜為革命家,這就是扯淡了。

遠的不說,大家知道李國輝在金三角建立的孤軍嗎?

當時李國輝帶著兩個團國軍殘部,在金三角經過兩次激戰,擊潰緬甸政府軍,建立有3萬多人的強大部隊,還割據了比臺灣還大的地盤。

這樣一個身為緬北王的土皇帝李國輝,卻因為自認為是黃埔生,是蔣介石的學生,一心為了革命。光桿司令李彌帶著蔣介石手令去了金三角,李國輝完全可以不理他。李國輝立即交出兵權,回到臺灣,開了一個小飯館為生。

這就是真正革命軍人同軍閥的區別。

至於陳炯明鼓吹的什麼聯省自治,什麼和平統一,都是北方軍閥玩剩下的,都是掩飾割據一方做土皇帝的無稽之談。

現在有人捧陳炯明,不是他們對陳有什麼好感,根本目的在於黑孫中山。


薩沙


著名的歷史學家唐德剛對宋教仁的評價是 年青有為 氣焰萬丈。宋在國民黨裡基本上誰都瞧不起。如果制定憲法,他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民國初年,大家對憲政體制對民主政治都有些糊里糊塗。主要是袁世凱。跟著潮流混了幾年,才感到很不對勁。讓國民黨給耍了。幾十個人的參議會一投票,孫中山就當上了大總統而且握有實權。而到了老袁費了半天勁才當上了總統。你又搞了個臨時約法。而且還要實行總理制,總統沒有用了。你當我是傻子!為了實權,乾脆稱帝。結果是遺臭萬年。總的看來,宋教仁的觀點太過激進,而且耍小聰明。但確實是一位革命先驅。


二老虎8


劣幣驅良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