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稱臣隱忍十二年,李世民如何開疆擴土威震四方?

VLoOq_DEEDEE


首先需要指正一下,李世民並沒有對外隱忍十二年,說十二年的是包括了他老爸李淵的執政隱忍時間,而李世民自己登基之後只隱忍了三年,三年之後反攻突厥,完成逆襲!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義軍反王紛紛崛起,中原一片戰亂,而遠在北方的突厥人曾經還臣服於大隋,不敢搞小動作,如今趁著大隋淪亡、中原混亂而強勢崛起,威逼中原,各路反王為了自身的安全和長遠某天下的目標而紛紛找上東突厥當靠山,稱臣納貢,這其中,就包括617年從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

經過多年征伐,唐朝慢慢崛起獨大,即將統一中原,此時突厥感到統一後唐朝必然成為威脅突厥地位的存在,而開始扶持反唐的勢力,可惜仍然被李淵父子一一打敗,儘管如此,李淵還是不敢貿然向突厥攤牌,此時的唐朝還不是突厥的對手,所以繼續對突厥稱臣,但突厥已經不放心這個日益強大的藩臣了。


時間到了626年,這一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奪權,迫使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順利登基為帝,此時,得知唐朝政局發生變化的突厥吉利可汗親率20萬大軍南下,並派人到長安威脅剛登基的李世民投降,李世民也算硬氣,不遷都也不膽怯,率軍在渭水與突厥軍對峙,若可談則答應繼續稱臣納貢(名義上為結盟),若想滅國就開戰,原本打算滅唐的吉利可汗見唐軍氣盛於是答應收貢撤軍,史稱“渭水之盟”,長安等數城也被劫掠一空。大唐算是有驚無險度過了一次危機,但志向遠大的李世民記住了這份屈辱,暗自下定決心消滅東突厥。

之後李世民勵精圖治、積極練兵備戰、籠絡反突厥勢力,三年後即公元629年,等來了機會,李世民趁東突厥當年發生雪災饑荒,派李靖攻打東突厥,突厥兵敗,吉利可汗潰逃被俘,東突厥滅亡。霸主易位,北方各小國部族紛紛投靠李唐,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大唐從此正式進入鼎盛時期。

這還沒完,之後幾十年,大唐先後降服吐谷渾、滅高昌、滅薛延陀、滅西突厥,降服契丹、奚,攻滅百濟、高句麗等,還順便在白江口打敗了來援百濟的倭國軍。此時唐朝達到版圖極盛,面積高達1230多萬平方公里,威震四方,成為當時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龍拳舞秀


對外稱臣隱忍十二年是指李唐王朝開國之初對突厥稱臣一事。需要注意的是:十二年是從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算起的,而李世民登基後其實只隱忍了三年。

隋末天下大亂,一時間各路反王風起雲湧。起兵于山西太原的唐高祖李淵為免自己在與其他反王交鋒時被北方的突厥抄襲後路而向突厥稱臣,事實上當時北方各路割據勢力幾乎都向突厥稱臣,突厥則在李淵、劉武周、竇建德、梁師都等各路勢力之間坐收漁利。隨著李唐王朝逐漸削平群雄,這時由李唐王朝統一天下的格局日漸明晰起來,突厥也在這時預感到唐朝有可能成為日後自己的一個潛在威脅,於是加大了對殘存的幾路割據勢力的支持,然而還是被唐朝一一粉碎。儘管唐朝消滅了突厥人支持的其他割據勢力,但鑑於此時李唐立國不久,根基尚不穩固、國力尚不強盛,因此李淵並未公然與突厥翻臉,至少在名義上他還是繼續對突厥稱臣的。

李唐開國之初就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太宗李世民殺死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讓位於自己。然而就在他即位剛十二天的時候東突厥十萬大軍由頡利可汗親率一直進擊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城下飲馬渭水。這時的李世民選擇了忍辱負重——拿出國庫所有積蓄賄賂頡利可汗,與此同時自己親赴突厥大營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時他也依然堅持絕不放棄長安城。儘管是前來求和,但當他單槍匹馬步入突厥營帳和頡利面對面談判時頡利被震懾住了,不久突厥退兵,但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視為國恥牢牢銘記。

僅僅只過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聯合反對頡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發起全面的戰略報復:唐軍深入突厥腹地俘虜頡利可汗滅東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內附,突厥血統從此逐漸融合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盛唐時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達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東北和西域各部族紛紛要求內屬大唐王朝,各族首領齊聚長安,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也是在這一年孤懸海外的倭國向大唐帝國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前他們已派出三次遣隋使。

十年後唐軍征服位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這次唐朝沒有將高昌故地設為羈縻州府,而是完全效仿中原內地設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漢代開拓西域雖標誌著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但是以西域都護府的名義,李世民完成了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設置郡縣的壯舉。至此大唐王朝已先後取得針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龜茲等國的軍事勝利。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朝散大夫王玄策在出訪天竺時被天竺篡位之君阿爾裘那扣押,但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逃了出來並以一人之力向吐蕃和尼泊爾借來七千兵力,最終身為大唐使節的王玄策利用這支借來的僱傭兵完成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

在赫赫武功的背後大唐王朝並未出現漢武帝伐匈奴那樣的經濟民生凋敝,此時的大唐帝國正處於貞觀之治時期——《舊唐書》載: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資糧,取給於道路焉。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索性順著題主所說,唐太宗李世民被稱之為天可汗,戎馬半生,衝鋒陷陣,也被稱為馬背上的皇帝,沒兩把刷子還真不敢接這瓷器活兒。軍事上,打敗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一方的諸侯,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擊突厥,對方被打的丟盔棄甲。政治上,任人唯賢,不避嫌,知人善任,太子李承乾造反,他以雷霆萬鈞之手段把這次政變壓縮在東宮之內。經濟上,大力發展生產力,恢復國民經濟,實行對外開放,經濟蒸蒸日上。民族政策方面,堅持共同發展,求同存異,積極開闢絲綢之路,為西域各國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太宗不是不想打,而是國家剛剛經歷戰亂,初定,不宜動武。開創貞觀盛世,功不可沒。同時,太宗也開創了開國不殺功臣的例子,值得敬佩和敬仰。



會游泳的小老鼠


李世民的形象,歷來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人們不常聽到他屈服於人的逸聞,便是影視作品中,也都很少出現這樣的畫面。

然而,這事是發生過的,李世民臣服的對象,是突厥。臣服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其一,是晉陽起兵,爭奪天下時,隨著李唐的不斷擴張,晉陽成為了大後方。這個時候,突厥已經佔有廣袤的草原,虎視中原。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極其彪悍,戰鬥力強,更何況為了兼併群雄,留守在晉陽的兵力,必然不多,突厥趁其後方空虛,領兵長驅直入,大肆破壞殺戮。

突厥的進犯,一下子把李淵搞懵了,李淵並不傻,這個時候跟突厥硬碰硬,兩面作戰,那是自尋死路,更何況,唐軍的戰鬥力,也委實不如突厥,韜光養晦,是這個時候的不二選擇,李淵選擇了臣服,年年稱臣納貢,換取了老家的安定,後方的穩固。

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李淵稱臣,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第二個階段,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登基為帝之時,這個時候,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都已被掃滅,唐朝的力量已經大大增強。李世民認為,他已經具備了與突厥掰手腕的資格,對於上供之事,已經很不滿了。

然而突厥的手段更為直接,20萬大軍席捲而下,直接駐紮於渭水,眺望京城,40裡的距離,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京師人心惶惶,滿朝上下,無不膽戰心驚,李世民突然發現,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怎麼辦?只能繼續稱臣納貢,突厥沒有打進京師,說明他們只是想要好處,並沒有其他打算。

繳納了大量貢品之後,突厥撤兵了。

父子二人先後臣服於突厥,李世民彷彿被扇了重重一耳光,這種滋味,作為秦王的時候可能還不明顯,但作為帝王,就被放大無數倍了。

為圖雪恥,李世民一面示好突厥,一面加緊練兵,終於在公元629年,派李靖等將領擊敗突厥,生俘可汗,結束了長達十二年的屈辱。

而趁著這股勝利,唐軍先後擊敗了北方的各個部落,各族見唐軍兵鋒之盛,紛紛表示臣服,共尊李世民為“天可汗”。


浮沉於史


忍而強時。而取之


揚揚156319522


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陽光沐浴大道


隱忍的主要是李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