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的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这样发展下去到底会怎样呢?

乡村之行


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山区,一些村庄就剩下了老人和年幼的儿童,年轻人几乎看不到,尽管江浙一带的农村小洋楼比比皆是,也是如此。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也就是大家说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而且,这些空心村,产业空壳、文化空洞、土地荒芜。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热闹起来,为了团聚子女回家看看,春节几天大量返乡就是春运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空心村,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从大的方面讲,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上表现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不健全。

从条件上看,城市有很好医疗、教学、生存环境和娱乐场所,这些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年轻人考大学报考大城市的多,毕业后基本不回家乡就业,而且会在工作的地方扎根,在外面呆久了也都不愿意回来了。尽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亚历山大,上大学以及打工的都不愿意回去。听说,现在就连村支书和村委会都并不一定住在村里。现在的农村收入比较低,生活环境也比较差,有些农村年轻人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在城里一个月的工资高。不上大学的一些农村的女孩,就是俞敏洪说的那个意思,结婚的首要条件必须在城市里买房买车,到城市里结婚过自己的小日子。

从社会发展看:我们国家由大农村向小农村转变,由落后的农村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鼓励农民到城市里买房居住成为市民。记得我92年去美国,看到高速公路、超市等等,和我们差距太大了。那时,北京人、上海人都想出国,甚至叛逃、偷渡。为什么北京人愿意到美国甚至到中部的一个小城去,不就是差别吗。现在,留学生都愿意回国干事创业,原因是中国发展了,高铁、外卖比美国方便。

农村的老年人一部分不情愿地进城给子女看孩子,其它的只能打发时间天天晒太阳玩。城里的老人,想着找个山青水秀美轮美奂的地方养老,目前还没有,个别的去三亚过几个月的候鸟生

活。我过去说过,穷人进城,富人进山是个趋势。没有污染的虚拟经济,受到大城市的欢迎,一些传统的有污染实体经济迁往了农村。


其实这都是过程,从发展的眼光看是好事。最多再用一个40年,问题导向,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科学把握城乡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想干的事都能实现。我是这样考虑的:

引导愿意进城的人进城。特别是发展特大的城市群。在珠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建成三个世界一流的特大城市群。不要怕大,一个亿以上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每个达到10万亿是可以达到的。

鼓励愿意种粮的人去种好粮食。多一些农场主,成为职业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规模化粮食生产和经营体系,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生存之本。

统一修复好农村的环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自然修复。一些空心村逐步变成无人区,不要再建新房子了。几年就可恢复森林植被,就可逐步恢复原始林,让给老虎、大象、狼、麻雀、蝴蝶等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给它们一个乐园。

分流老人到风景好的地方养老。在环境好的农村改造建设一些康养小城,要大一些,应该能容纳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建设一些休闲观光园、森林人家、特色森林小镇等,对于国人旅游来说,绿色自然资源可以开发旅游,农村变成景点。

我想,空心乡即将出现。若干年之后,空心县也会产生。梅州、运城、定西、阜新、普洱、忻州、固原、临沧、河池、平凉等地级市如果发展慢了定会有空心的。说不定郑州、长春、合肥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空心的大城市?


林区见闻与对话


为什么现在的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这样发展下去到底会怎样呢?



对于现在的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工业发达的结果,当然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经过的过程,毕竟现在的农村收入比较低,而且生活环境也比较差,没有什么大的前途和作为,因为现在农产品的价格特别低,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在城里一个月的工资高。

现在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鼓励农民到城市里买房居住,以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当然在城市里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就业,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这也使得农民开始进城买房居住,从农村搬到城市里。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的事,自古以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城市里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教学资源,生存环境和娱乐场所,这些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城市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当然也就是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这也是在农村逐渐出现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现在一些农村的女孩,结婚的首要条件必须在城市里买房买车,到城市里结婚过自己的小日子,这也就让年老的父母留在了农村,也就看出了一些农村里就剩下了留守老人,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毕竟时代在发展。



总之,现在的农村越来越越出现空心化,主要是年轻的农民开始到城市里去住,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当然也是由于现在的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有条件到城市里买楼居住。

对于农村的未来,并不是会全部取消或消失,而且现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了合村并镇的现象,所以这也不会使得农村振兴消失,但是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已经逐渐变成了城镇化的农村美丽漂亮。


宗元三农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另一方面一部分自然村较偏远,道路不通,人们出行不方便,村民便搬离开了所居住的村庄。

我们这里的空心村主要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很多村庄因交通不方便整个村庄已经没有人居住,但因为是自然村,所以村中还保留有村委会,村委会的房子前挂一个招牌作为村委标记。在库区里,因交通不方面,大多数有能力的人都在城里购买了房子。剩下的几户人家,主要以打鱼为生。

我曾去过一个大山里的空心村,里面没有信号,进村只能开摩托进去,村民已经移民到镇上。在山里走了将近20公里,村里面还住了几户人家,都是上了年纪、身体有残疾的老人。其中有一个白发老人病倒在床上,因为语言不通,不懂老人想说什么?本想把老人扶起来喂老人吃一点饭(前一天的饭)。但老人那把年纪,感觉稍一动就会散架,我们热了饭,扶着老人喂了几口饭,并喂了一点水。出来后联系了当地的残联,为老人送去了轮椅……。


大粤妹


为什么现在有的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这样发展下去到底会怎样呢?

这个事情是很现实的,不只是在偏远的农村。即便东北的一些相对看起来富裕的农村,也基本上看不到多少年轻人了。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医疗、教育和养老的压力。

现在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感觉压力比较大,其实农村的年轻人的压力更大。为什么?没钱啊,没钱怎么支持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怎么让老人能老有所依吃穿不愁、怎么能让自家过上好日子。都是一个钱字闹的。

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除了江浙和两广地区的农村条件好一些之外,其余得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吧。但是国内的耕地虽然有18亿亩,但是平均到农村人口身上,人均耕地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依靠种地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年轻人的经济需求。怎么办?远走他乡进城务工。一些条件好的可能就留在城市里了,大部分都是只在过年时间回村里看看老父母,过完年还要出走。慢慢的,农村里就留下了老弱病残,基本没几个年轻人了。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的农村有可能就会逐渐的消失了。即便是不消失,空心化的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展,乡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流失、关系社会瓦解、管理制度难建……破败的乡村该何去何从?

数以亿计的乡村人口流入城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但也让他们身后日渐远去的乡村变得含糊。大量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外流,对乡村管理意味着什么?

美国美利坚大学的吕杰在其新著《中国管理的多样性:中国乡村的人口活动与制度变化》中指出,人口外流瓦解了中国乡村的社会构造,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发作深入变化,并改动了乡村的制度选择和管理绩效。

研讨显现,人口外流较少的乡村依然可以维系严密的社会关系,并使宗族和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有效运转。人口局部外流的乡村,村民选举等正式制度愈来 愈凸显作用,也能确保较高程度的乡村管理。但是大量人口外流的乡村,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都无法有效运转,乡村管理堕入僵局。

乡村管理的两个基本问题

吕杰以为,乡村管理需求处理两个基本问题:集体行动与问责。

分权化变革以后,乡村根底设备的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村集体经济和村民集资。农田水利设备的投资、建立和维护,显然离不开村民的投入和奉献。

为了防止少数人的搭便车和投机行为,就需求在村民间达成共识并有效监视。只要对违背规则的人予以惩罚,才干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问责也是乡村管理的关键所在。村民必需对村委会和村干部停止监视,防止他们私吞、挪用或糜费公共资产和资金,并催促他们提供良好的公共效劳。

乡村管理的两种制度

吕杰指出,无论何种制度,只需可以处理集体行动和问责问题,就能有效运转。根据其来源和方式,管理制度能够分为内生的非正式制度和外生的正式制度。

内生制度包括宗族、宗教、协作社等社会和经济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和交往标准。内生制度依赖社会关系、名望和共识,常常需求长期的交往和互动,而不需求政府等外部机构强加。

外生制度包括集体公社、村民选举、村党支部、司法机构等,常常是政府从外部强加的正式规则,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

不同制度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遭到社会构造的影响。在影响社会构造的要素中,城乡人口活动是最重要的。

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的转换

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或关系型社区,人与人之间频繁互动且关系严密。大家 “抬头不见低头见”,并信守同样的社会共识。这种社会环境下内生的非正式制度愈加适用,而外部强加的正式制度常常难以奏效。

但是,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改动了乡村的社会构造,并使内生制度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作变化。中国乡村日益演化为生疏人社会或松懈型社区,人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并追求短期利益。

人口外流带来了新的信息、生活方式和纠葛处理方法,瓦解了内生制度的运转根底,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人口外流的助推下,本来不占优势和效果不佳的外生制度日益被人们承受,并逐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人口大量外流的乡村,社会构造趋于原子化,社会环境改头换面。由于缺乏最少的社会共识,人与人之间很难协作和谐和,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无法有效运转。此时,人们不得不 “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使乡村管理绩效低下。

关于乡村管理制度的选择研讨

为了考证上述假定,吕杰根据 2008 年对 356 个行政村 4000 余人的调查数据,包括亚洲晴雨表调查和全国乡村调查,停止了研讨。

他以乡村依据人口变化而调整土地分配的难易水平,来权衡内生的非正式制度。人口构造变化后需求调整土地,但村民能够依法回绝,此时常常需求商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来停止调解。假如可以容易地调整土地分配,以顺应村内人口构造的变化,那么就阐明该村的内生制度较强。

关于外生的正式制度,则以村民选举依照法律规则执行的水平来权衡。只要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织、候选人的提名、正式候选人确实定和候选人数量等方面都做到透明公开和公平公正,才干阐明正式制度是稳健的。

研讨显现,只要约 14% 的受访乡村能够较容易地调整土地,只要约 10% 的乡村树立了公开公平的村民选举制度,而同时具备两种有效制度的乡村缺乏 2%。换句话说,近 3/4 的受访乡村未能树立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招致内生制度失灵

在控制了经济、人口、生态和政治要素后,研讨发现,只需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其中一种发挥作用,就会使包括自来水、村内道路、水利工程、其他公共设备和公共福利等在内的公共产品得到有效建立和维护。

长期在本省其他城市或外省务工的村民比例越高,内生制度就越难以奏效。缘由有二:一方面人口外流让人们的社会观念发作了变化。在人口外流较多的乡村,村民对邻里的熟习水平降低了,人们越来越不在乎其别人怎样评价本人,也愈加不认同老人和道德模范的声威。

另一方面,在人口外流较多的乡村,人们不再认同应该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在从培育长期社会关系转向注重短期个人利益;纠葛处理的方式也从 “和稀泥” 或 “各打五十大板” 的调和理念,转向是非对错要黑白清楚的观念。

换句话说,人口外流招致内生制度赖以为生的社会环境发作了深入变化,而这是内生制度失灵的关键所在。

人口外流适中才干树立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固然会让人们趋向于选择正式制度来处置纠葛、灾难救助和私人借贷,但是人口外流比例过高的乡村,与人口外流比例过低的乡村一样,都难以树立正式制度。

只要在人口外流比例适中的松懈型社区,人们才会选举村委会、民政部和信誉协作社等正式制度来处理个人的纠葛、救灾和借贷需求。而在人口外流很少和人口大量外流的乡村,人们很少选择正式制度,反而主要依赖于家庭、亲戚朋友和宗族等私人手腕和非正式制度。

同样在村民问责方面,在人口外流比例过低或过高的乡村,人们对村民选举的信任程度很低,且不以为村民选举和村委会是有效监视村干部的主要手腕。

除了上述量化剖析,吕杰还基于实地访谈和案例剖析来丰厚这些研讨发现。量化剖析能够检验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截面数据无法阐明因果关系和发作机制。案例追逐和深度访谈则加强了研讨的纵深性,使之能够解读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

中国乡村的将来向何处去?

学问精英和青壮年劳动力出走乡村,留下无人照料的老弱妇幼。大量人口外流使村民之间的社会交往减少,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生疏,特别是人们观念的变化,对内生制度所赖以存续的社会根基——信息活动和社会惩罚这两个关键机制——形成了摧枯拉朽的腐蚀。

与过去更注重集体利益、长期开展与调和共处的观念不同,外出务工人员更倾向于认同个人至上、短期主义和自我中心,这使乡村传统的社会交往发作猛烈变化,社会关系更为慌张,以至矛盾纠葛也难以调和。

有人说乡村的复兴能够寄希望于返乡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艺和视野都要优于没有外出的村民。但是,这些重生代农民工由于对乡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会真正地关怀乡村管理。他们愈加向往城市生活,哪怕那里的工作艰苦、生活困难。

不过,即使是留在城市的村民,也同样能够为家乡的开展做奉献。外部力气的介入会使乡村社区得以重建,并激活中央管理的制度根底。他们能够为村庄带去新颖的血液,让村民间的协作与谐和逐步加强。

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该增加严重人口外流地域的 “三农” 预算资金,增强监视并有效应用这些经费,以推进乡村管理的转型。

人口活动凸显乡村管理复杂性

乡村劳动力的活动,让乡村管理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能够预见的是,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迁移的加速推进,会使越来越多的乡村从关系型社区转向松懈型社区,进而堕入原子化社区。如何管理这些形态不一的乡村,是将来社会的一个严重应战。

基于村规民约、宗族嫡亲、宗教信仰和互惠互利等树立起来的内生制度,正渐渐复兴为村民自治的主要根据;与此同时,国度有认识地推进村民选举和民主治 理等正式制度在乡村生根发芽;此外,大量村民外流会对村庄构造和社会环境形成重塑。这三股力气交错在一同,为我们了解中国乡村管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提供了 绝佳的时机。


农家百晓生


很多答主都从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这一积极角度来看待农村空心化,让年轻人回到农村是不现实的,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支持这一说法。

农村的自然村落,是一个包括农业生产资源、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人口聚居群落,是以氏族为中心的一个小社会,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物质匮乏和信息闭塞的时代,一个村落,几乎就是一个社会, 是村里的世界。

我也是在农村出生和长大,虽然上了大学,并在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但在骨子里仍然是个农村人, 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得过且过等劣性,决定了个人发展的上限。当然,个人并不能代表所有农村人,我只是想说,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和为人处世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典型如强东哥,虽然也是凤毛麟角,得跟马云比较,便显出了差距。

出生和长大在70年代前的农村人,对当时的贫穷和落后应该有深刻的记忆,那里几乎是文化沙漠,除了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和课本之外,几乎看不到其它的印刷品,娱乐活动不是村里的大喇叭,就是端着饭碗蹲在墙根下边吃边聊,或者河沟里摸鱼捞虾,或者在有月亮的夏夜里满村里躲猫猫,或者为了一件小事,二个村的孩子聚众打群架。我们的世界就是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和田野,我们也以为,那里就是世界的中心。那时快乐的,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这些更深层次的快乐,当然也就不会为此而追求。

父母老师也没有向我们描绘真实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城里人吃国家饭,拿工资;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最高要求,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学,成为城里人,将来也吃国家饭,拿工资,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们的最高追求,父母也为此而倾其所有(当然也没有什么,除了猪、鸡和地里的产出)甚至负债。没错,全家的最高追求,就是能让我们成为城里人,不再象他们那样过农村的苦日子。城里能过好日子,这是父辈们朴素而现实的世界观。

现在的农村和四十年前相比,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部分农村在物质的体验与城里也没太大差别,互联网也能让村里人能看到整个世界。但你看到的世界和你亲身体验到的世界仍然是有着巨大的差别,你看过了山川湖泊,才会想着体验一下星辰大海。

乡愁经常带着我回到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看看,看到了显而易见的变化,父辈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差不多实现;但变化不明显的是人,儿时的玩伴人变老了,但言谈举止还一如我们的父辈,孩子们的娱乐形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电子信息化了,但他们从中看到的世界和城里孩子看到的也许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将来以何种方式对待和参与这个世界。

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的星辰大海,不要想着如何回到昔日炊烟袅袅的村庄,那里只能抚慰你的乡愁,但不是孩子们的未来。


三哥老朱


农村空心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最后种地的只会是农场主

答主也是西部一个小山村的人,我就用我一个农村人的身份来说,为什么农村小农经济消亡是必然趋势。

曾经的我们的村子到镇上要走2小时山路,那时候村小已经破产,而我小学只有去镇上念,答主每天6点起床然后去上学,一走就是6年,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天打着手电和爷爷一起走山路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努力念书,一定不要在种地了,现在我应该算是初步走出来了

而农村的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第一人才的外流,所有农村的孩子念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走出山村,当我们这样的孩子真正凭借高考走出山村后,有多少人会愿意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呢?而且回去能干嘛?种地吗?

第二种地不赚钱,现在的农村都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一年能种多少地?能赚多少钱,我记得我家那时候种地,年年连书本费都交不起,开学就得卖稻谷,就这样的经济大家还指望农民能好好种地不出去打工?

第三农村基建差,除了镇上有所谓的基建,我们这种西部小山村连个小卖部都难寻,买什么都得赶集,赶集来回就得半天甚至一天,这种事儿说给城里人都是不可思议的


就这三点,我是不会想回农村种地了,但是落叶归根,农村的家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度假的地方,真正生活还是得在城市,当你享受到快递送货上门,外卖送货上门,看病直接挂号,出门就能滴滴,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的生活,你们觉得还能回的去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最后,农村的教育资源极其不平衡,我当时镇上中学数一数二的成绩在县里面的中学就是垃圾!镇上我记得当时200多个同学,真正能去县里上高中的只有不到40个人,剩下的同学能干嘛呢?初中辍学很正常,所以以后我有孩子也不会让他回农村去了


现在农村的家只能用来忆苦思甜,不能长住,也许当我老了还是会回去守着一亩三分地吧

而现在的农村的空心化,对于西部山区来说,种经济作物了比如水果,因为没有办法大型收割机去,非平原地区的发展未来只能是被果场主承包种水果之类的。

而平原,著名的关东平原,现在已经没啥真正的农民了,据我所知东北大块大块的地被农场主承包,然后请当地农民帮忙种,按天算钱,这还不是最后农村的落幕

真正的落幕应该是美国那种,一个人种几百亩地,全靠机械化设备种地


touma saya


我来说一下。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有的乡村本身经济不景气,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年轻人考大学报考外地的居多,毕业后基本不回家乡就业,而且会在工作的地方扎根,在外面呆久了也都不愿意回来了。现在就连村支书和村委会班主任都并不一定住在村里。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跟残疾人之外,在农村居住的年轻人很少,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热闹起来。


人口大量外流,最后很多村成了空心村,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这些空心村,既表现为产业空壳化,也表现为文化空洞化、人口老龄化和居民非农化等现象,问题是很严峻的。虽然从积极的层面来看,农民到城里打工,也是增加了收入。但是,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却是城市对农村的吸血,因为城市只接纳有贡献力的青壮年,却因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愿意接受他们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辈,而让他们依旧留守在农村,这是问题的关键。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入手,久久为功、综合施策,最后才能标本兼治。

有三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是积极盘活土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三力”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民生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扶残助残等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老人的关爱。


东北振兴冲锋号


农村空心化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来说就是农民仅仅依靠种植粮食换取的生产、生活资料价值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民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很多农民通过计算种地与打工之间的这笔账,觉得种一年的庄稼挣的钱还不如出门打工两个月挣的钱多,特别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宁愿去外面大城市打工,也不愿留在农村种地,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而留在农村的就只有老人和小孩。

现在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通过吸引农村人才的回流来改变这种局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最关键点,通过把人才吸引回乡,充分挖掘当地优质资源、提升资源价值,倒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带动当地交通、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整治,乡村旅游兴起,盘活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农小耕


你好,我是【乡村看景】,惟愿以笔写心的文字,抚慰您的心境,点亮您的心灯!


农村消失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也会越来越少,为什么农村现在人越来越少!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以来我们农村人都是在家种地养殖点牲畜维持生活,近些年来种地已经维持不了正常生活,化肥、农药、柴油价格越来越高,粮食价格却多年不涨,在土地上投入越来越多,收益却是越来越少,现在连收支平衡可能都很难维持,农村个人养殖在环保问题上基本无人达标,再加上这两年猪价跌幅太大和非洲猪瘟的蔓延,个人养猪户也是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了,年轻一代的在外工作后多数在外安家落户,这也是人少地空的原因。

农村现在也不是以前的农村了,也可以说是山不绿了水也不清了;一方面是以前农村人对环保意识单薄,没有充分认清方便实用的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是现在国家对环保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城市周边不好看了。现在这些企业都迁往了农村,城市的雾霾是减轻了,但农村的蓝天白云看不见了,为什么农村人现在癌症几率这么高,那些整天禁止农村人不能这样那样的专家们研究过了吗?土地流转可能很快就要实现,但是像一些人说的让农村人来承包也是不可能的,我也见过土地流转的农场主,没有一个是农民,规划承包的时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承包到手以后都是私人庄园盖楼养老的地方,更有甚者土地到手后,一亩地就种上几棵果树等国家补贴,地里的草都比果树高,我一个战友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承包一百亩地以上,国家每亩地一次性补贴一万块。如此高的补贴能轮到农民吗?这可能也是现在众多大佬投资农村产业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