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老人和孩子9张图,极具视觉冲击力,看到哪一张你心酸了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大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那里山高谷深、幅员辽阔、远离繁华,在很多人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那里居住着200余万彝族同胞,他们大都生活在海拔二三千米的高山上。头条号“如歌视觉”在此收录了9张大凉山彝族老人和小孩图,直击他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图1: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身负沉重背篓,步履蹒跚地行走在雪后崎岖湿滑的山路上,身旁跟着两个幼小的男孩。

图2:一位身穿彝族特色服装的老人,正照看着两个约莫二三岁的孩子,怀抱的那个孩子,满脸污垢;背后的另一个孩子,鼻涕都流出来了。彝族同胞不讲究卫生沿袭成风,人和牛、羊等牲畜通常都同室而眠。这种古老的生活习惯随着诸如“五洗”工程等的积极推进,状况日益改善。

图3:一位老人怀抱中的孩子,纯真稚嫩。面对着陌生人的镜头,他清澈的眸子里,透出了几分难以掩饰的羞怯。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漫长的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制度的彝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但是,由于彝族同胞陈旧的思想观念、险恶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导致这里仍然比较贫穷落后。


图4:并肩而立的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眺望着远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可喜的是,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这里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变,诸如普通话的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等举措,正在让这里与当代文明逐步接轨。

图5:2017年2月1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阿并洛古乡,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了,家里剩下了留守老人在照看孩子。一条平整的道路,通向了繁华的远方。要想谋求发展进步,必须摒弃轻商贱商、抵制新事物和文明方式的进入等思想和做法。

图6:一位身着“奇装异服”的彝族老人,正悠闲地抽着旱烟。在老人的身旁,幼小的孩子打扮时髦。这一老一少同框,让人不禁感叹社会变化之巨大。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在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堪称世所罕见。


图7:枯树、废墟、老人、孩子,这幅彝族生活场景图,给人以荒凉、偏僻、贫穷之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有的人因此一夜致贫、债台高筑。由此可见,互相攀比和好面子的思想真是要不得。

图8:一位骨瘦如柴的彝族大娘,正身负重物,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台阶上。朴实善良、任劳任怨的大娘旁边,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彝族小孩,正忽闪着一双大眼睛,打量着擦肩而过的路人。据悉,在大凉山彝族居住地,女人们每天总是忙得热火朝天,不是干农活、家务活就是纺线、做裙子等。而男人们,除了承担一些女人做不了的重体力活外,大多数时间都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晒太阳或谈天说地。

图9: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老人,面对着陌生人的探访,坦然自若,也许她早就习以为常了。她身旁的小男孩,眼神里流露出了一丝设防。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精准发力下,目前的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正在不断变化着。编后语:彝族同胞居高山,贫穷落后随处见。扶贫攻坚得民心,丝绸之路换新颜。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如歌视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