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孝庄太后的遗嘱很让康熙帝为难,孝庄太后要求一、

不愿为了自己而动皇太极的陵墓;二、不舍得远离儿孙;如果随便找个地方给自己的奶奶安葬了,康熙帝心里过不去,到底要不要将奶奶与爷爷合葬也很为难。

毕竟奶奶对自己和父亲都很好,自己和父亲继位靠的都是奶奶,自己也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安葬在京师附近是很好,但是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不将孝庄太后与皇太极合葬,康熙心里也过不去,最后导致孝庄太后迟迟未下葬,直到雍正帝继位后才解决。

有传闻这是因为多尔衮,孝庄太后是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她曾下嫁于多尔衮,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可信,毕竟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民间传闻;

也有说法是因为孝庄太后给康熙帝托梦;人们根本抬不动孝庄太后的棺材,人们于是把这件事告诉康熙帝,康熙帝想着便睡着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现一片祥云,之后他祖母出现了,孝庄太后对他说:“她舍不得儿子和孙子,不愿去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顺治陵墓旁。”随后孝庄太后随风飘去,康熙惊醒后,就下令将孝庄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东陵。这说法的可信度也不太高。

至于孝庄太后为何迟迟不下葬,我们后人只能根据文献记载猜测,真正原因我们也很难猜到,有可能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康熙帝不愿意安葬,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奶奶;也有可能原因非常复杂,牵扯到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帝、康熙帝等人。

1687年12月孝庄太后病重,康熙帝昼夜不离其左右,亲自给孝庄太后吹汤药、喂汤药。数日后孝庄太后病危,康熙帝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为孝庄太后祈祷,希望上天折损自己的寿命,来增延孝庄太后的寿命。

同年12月25日,孝庄太后撒手而去,临终前她对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帝抹着眼泪向自己的祖母告别,给自己的祖母上谥号,最后尊重自己祖母的遗嘱,将她停放在清东陵。之后康熙帝怕自己祖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习惯,于是将孝庄太后曾经住过的寝宫拆了,然后搬到孝陵旁又修建好。

直到康熙帝驾崩,孝庄太后都没有葬于地宫,雍正帝继位后将这件事提上议程,他遵循了孝庄太后的遗嘱,就在康熙帝为孝庄太后修筑暂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园,然后将其葬入地宫。孝庄从1687年去世,直到1725年才被葬于地宫。

孝庄太后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尤其对康熙帝的影响极大。


司马长史


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认同纪连海老师关于这件事的分析。

康熙大帝即使再经天纬地,他也不能轻易地去推翻他父亲顺治皇帝的遗命,这个遗命很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大致的意思翻成大白话就是 : 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死后可以葬入祖坟(清东陵、清西陵),不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死了就由他(她)去 ! 有违朕命者,非我爱新觉罗的子孙 ! 天人可共诛之 !

大家要知道,多尔衮死后,顺治随即翻脸,挖坟、鞭尸,他对多尔衮之恨可说是咬牙切齿,那么,他对他的生母孝庄太后会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只要去看看老人家那个孤零零的坟圈子,一切就都可以真相大白了。

孝庄太后,是一位杰岀的女政治家、是一位眼光深远的女性、更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慈爱的祖母,历史对她其实已经早有公论,她为国为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不会被历史和后人忘记的 !

九泉之下,她和她的孙子玄烨仍然是一对令人尊敬的婆孙👍👍👍


爱上网的喵喵


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性之一,她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说起孝庄的事迹,无论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记载和传说,但随着历史的尘埃遮盖,她的许多事情也变得得扑朔迷离起来,令人议论纷纷,其中就有为什么孝庄皇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而不下葬,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其中有个关于托梦的说法,孝庄皇后去世准备入葬时,但人们根本抬不动孝庄太后的棺材,人们于是把这件事告诉康熙帝,康熙帝想着便睡着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现一片祥云,之后他祖母出现了,孝庄太后对他说:“她舍不得儿子和孙子,不愿去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顺治陵墓旁。”随后孝庄太后随风飘去,康熙惊醒后,就下令将孝庄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东陵。但毕竟这说法有点神化,可信度不高。


据史料记载,孝庄太后曾在重病之时立下了一份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意思是说太宗去世太久,我不想因为要和他合葬而扰动他的亡灵,而且太宗葬在盛京(在今沈阳),距大清都城太远,把我葬过去,太劳师动众、我喜欢看着你们,不想离开你们,即便在我死之后。


最后康熙帝挥泪向自己的祖母告别,给自己的祖母上谥号,为了尊重自己祖母的遗嘱,康熙只能把祖母之前住过的慈宁宫东侧五间大殿拆了,在孝陵外原样上重建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康熙几乎每年都亲自前往探视。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雍正才将“停尸”37年之久的孝庄皇后葬入陵墓。

点赞和关注是对每一个文字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肯定,感谢每一个为此点赞和关注的人!

谈笑历史间


孝庄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生母,皇太极正宫皇后的亲侄女,皇太极的敏惠恭和元妃的亲妹妹!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通盘考虑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福临继承大位。顺治能上位原因之一,他是大玉儿的儿子,大玉儿(孝庄文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福临也成了大清入关第一帝,并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孝庄文皇后死前留下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翻译过来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武则天死后除去皇帝称谓,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后人认为可能由以下三条原因:

一、孝庄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极感情深厚,她不愿打开皇太极陵寝与其合葬而打扰到丈夫皇太极与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庄与丈夫皇太极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极的陵墓远在关外的沈阳,按照清朝“卑不动尊”的祖训,康熙不可能将孝庄运回沈阳安葬,聪慧的孝庄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给康熙下遗嘱,双方都好看。

三、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自认为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留下遗嘱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选择同她的儿子同葬在清东陵。

第三条可信度最高

1、当时满族哥哥死后小叔子娶嫂嫂就是传统,后来满族入主中原才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渐渐抛弃。

2、顺治帝曾有遗命:“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死后可以葬入祖坟(清东陵、清西陵),不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死了就由他(她)去 ! 有违朕命者,非我爱新觉罗的子孙,天人可共诛之!”

我们知道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到东直门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亲亲自举爵祭奠,按皇帝礼节下葬,但多尔衮死后仅2个月,顺治皇帝就“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没财产”,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可见他对多尔衮之恨可说是咬牙切齿,康熙对此显然是知道内情的,这样安排也就可以圆满解释。

康熙修建一座暂安奉殿,将祖母的棺椁暂时停放在顺治帝清孝陵的风水围墙外,这一停就是37年,雍正帝继位后遵循了孝庄太后的遗嘱,就在康熙帝为孝庄太后修筑暂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园,然后将其葬入地宫。

孝庄太后,杰岀的女政治家,她为国为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被历史和后人铭记!


美丽青春您真痘


孝庄死与康熙二十六年,距离她的丈夫皇太极去世已经几十年,而且皇太极的陵墓远在关外的沈阳,按照清朝“卑不动尊”的规矩,康熙不可能将孝庄运回沈阳安葬。孝庄死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给康熙下了一道遗嘱:“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孝庄不想与皇太极合葬一起,但要与儿子顺治安葬清东陵,也不和礼法。康熙左右为难,只能修建一座暂安奉殿,将祖母的棺椁暂时停放在顺治帝清孝陵的风水围墙外,这一停就是三十多年,知道雍正继位,才正是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修建了昭西陵。

另一种说法则是孝庄太后当年屈身下嫁多尔衮,所以死后不能与皇太极合葬墓,康熙皇帝不知道如何安置自己的这位祖母,所以直到康熙去世后,有雍正主持,把孝庄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


诗书茶花


孝庄文皇后,生于1613年,死于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贵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顺治的母亲,圣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请注意,她还有几个身份要特殊说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于1599年,死于1649年,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同时,也是孝庄的亲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兰珠,皇太极的妃子,生于1609年,死于1641年,是孝庄的亲姐姐!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孝庄前半辈子的后宫生活并不如意,虽然13岁就嫁给皇太极,获封侧福晋,但是随着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渐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册封五大福晋,孝庄从入宫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兰珠虽然入宫比她晚,却宠冠后宫!

但是孝庄的后半生开挂了,皇太极暴毙以后经过一番争执:孝庄的儿子福临意外即位,而孝庄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辅佐幼主亲政,顺治死后(一说出家),又辅佐孙子即位。

她也从五大福晋的末尾晋升为孝庄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一生,死前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译过来就是:皇太极已经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扰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劳民伤财,况且我不舍得你们父子,就想葬在这。

这是一份奇怪的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是真是假,有待甄别,历朝历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须与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但就事情的发展来看,遗嘱可信度很高。因为1688年孝庄去世以后一直没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时隔38年。

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归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后世总结了几条原因

(1)对老公不满,哲哲是正宫皇后,自己纵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妈的地位,而姐姐后来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来二去导致孝庄心里不舒服,所以不愿意和她们葬在一起。

(2)遗嘱属实,不愿意劳师动众,且眷恋儿孙。

(3)这点也是最有争议的,就是坊间流传的: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因为二嫁,所以死后不好意思归葬皇太极。

第三点后世争议最大,许多人扒出来编造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是张煌言是明朝旧臣,对清朝不满所以故意造谣诽谤。(简直是废话,和清朝关系好当然会为尊者讳)

我个人恰恰觉得第三条可信度最高,当年皇太极暴毙,皇子豪格和皇叔多尔衮争皇位,双方互不相让,后来诡异的落到了年幼的福临头上,福临的皇位来路无法解释;后来多尔衮更是自称“皇父摄政王”,这一新颖的叫法究竟代表什么学界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满族本就是传统,说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渐渐抛弃。

如果孝庄的确曾经下嫁多尔衮,此事就可以圆满解释。而康熙显然是知道内情的,但囿于奶奶心愿和祖制无法取舍,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

这一“暂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结果,反倒是重孙子雍正有办法,先是给太奶奶一通歌功颂德,后来又引经据典解释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后整出个昭西陵与太爷爷的昭陵对应起来,事情圆满解决!


历史说是非


孝庄太后和康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奶奶和孙子的关系,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才去世,可以说他们祖孙之间的感情在中国的帝王史上极其罕见。

一、培养教育幼孙

康熙成年后多次讲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罔极之恩,毕生难报。”“朕自幼蒙太皇太后教育之恩,至为深厚”,“仰报难尽”。如果没有祖母的教育,就不会有康熙的今天,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康熙曾对皇子们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在祖母的教育下康熙“不抽烟,不喝酒”,对待大臣抽烟也会劝阻,酒是能少喝就少喝,逢年过节也是小酌几杯。

祖母的督教对他的成长乃至一生,起有至关重要作用。


二、政治导师与保护者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按照祖母的安排,12岁的康熙准备结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

这表面上是一场普通的婚礼,其实也是一场政治斗争。当时索尼和鳌拜,是两个政治集团,彼此之间也明争暗斗。

孝庄太后这一安排,使索尼同鳌拜之间出现芥蒂,又促使索尼更为效忠皇室,增加了皇室的力量。不过也打破了皇太极和福临时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惯例。

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满蒙贵族联姻政策,而是从巩固皇权、安定政局的现实需要出发,反映出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与灵活态度。


就是因为祖孙感情深厚,所以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才停尸三十多年不下葬,不是他不下葬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

史书上记载孝庄为什么不下葬,是孝庄太后自己说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当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

不过应该还有一点,那就是满族有个习俗,那就是哥哥去世之后,嫂子会嫁给小叔子。所以在皇太极去世后,她嫁给了多尔衮。孝庄太皇太后留下遗旨不与太宗合葬,也许就是认为自己愧疚太宗皇太极无法再与太宗同穴。

孝庄去世之时,不能葬于皇太极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让祖母孤零零地别葬他处,所以才形成了停孝庄梓宫数十年,而无法下葬的局面。


知道的多一点


孝庄皇太后与康熙皇帝的感情在这里不做赘述,无论是史书描述,还是影视剧的表达,特别是在《康熙王朝》里面,都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康熙之所以在位时没有下葬孝庄,是因为他陷入了“”与“”的矛盾。

孝庄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极感情深厚,而皇太极已入葬几十年,并且陵寝远在关外盛京(今辽宁沈阳),她不愿打开皇太极陵寝与其合葬而打扰到丈夫皇太极与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同时,也有说法是说孝庄因为当年下嫁多尔衮一事,自认为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留下遗嘱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选择同她的儿子同葬在清东陵。

但是,按照清朝的祖制,被曾奉为皇后或者皇太后的,死后是要同皇帝合葬;清朝包括历朝历代也没有母后同儿皇帝同葬的先例,清朝也没有单独为后宫开设陵寝的先例。所以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遗训,一面是殡葬的传统与祖制,康熙左右为难,只能选择暂不下葬孝庄棺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自己能够吊唁、祭祀祖母,以缅怀自己对于祖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康熙把这个问题留给了雍正,雍正则主持单独为孝庄修建陵寝,这也是清朝唯一的一座后宫单独陵寝,地址选择清东陵风水墙外侧,既满足了孝庄希望同儿子同葬的遗愿,也表达了雍正对于这位太祖母的敬重,也算圆了康熙的一大心愿与遗憾吧。

其实,雍正打破殡仪的祖制也不单单只有孝庄这一次,包括和硕怡亲王胤祥的母亲章佳氏,章佳氏过世时,康熙按照普通妃子的礼仪与标准下葬,而雍正即位后,随即加封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棺椁也从原来的陵寝中抬出,重新按照皇贵妃的标准下葬,这也是开创了清朝的历史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