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贏政並沒有下令呂不韋自盡,只是讓他遷到巴蜀,為何他就自盡了呢?

大秦鐵鷹劍士


據司馬遷先生說,呂不韋是在收到一封信後“飲鴆而死”的,這封極具恐嚇力的死亡信件來自於他一手扶持輔佐、甚至有傳說與他有血緣關係的秦王嬴政。

這位昔日曾與他關係親密的秦王在信中已經毫無往日溫情,他責問:你呂不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你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呂不韋和秦國有什麼親緣?

讓我叫你仲父?信中還勒令“其與家屬徙處蜀”。

就是說,請你和你的家屬全部遷往蜀地。

儘管滿是責備的語氣,可字裡行間我們並沒看到秦王下達死亡指令。

究竟什麼原因讓政界老將呂不韋選擇以這種軟弱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因為他明白秦王嬴政已經容不下他了。而秦王為什麼要除掉呂不韋?有書君認為原因有三個:

一、呂不韋是兩起宮廷醜聞的始作俑者。

呂不韋與當年的趙姬,長期保持不清不白的關係,這是秦國盡人皆知的秘密。

當年,呂不韋把據說已有身孕的趙姬獻給嬴政的父親子楚,沒出一年就生下嬴政。

此事便已在秦國和各諸侯國中產生了關於嬴政出身的傳言。

如果嬴政不是嬴氏血脈,他還有什麼資格坐在王位上呢?

因此,這個傳言隨時有可能成為秦國宗室貴族用來推翻嬴政的利器,嬴政聽聞此類傳言(他也不可能聽不到),其心情肯定也是五味雜陳。

呂不韋不僅讓親生母親給了嬴政一個不清不楚的出身,而且一直和趙姬藕斷絲連,這讓逐漸長大並掌握皇權的嬴政實在感覺面兒上掛不住。

後來,當呂不韋年老力衰無力應付太后後,他又為太后物色到奇人嫪毐。誘導太后與嫪毐私通,並生育兩子。

之後,嫪毐勢力逐漸壯大後,小人得志猖狂,竟興兵作亂,妄圖除掉嬴政,擁立自己的兒子即位。

雖然此事很快被平息了,但在嬴政的心裡,呂不韋難逃其咎。

呂不韋心裡明白,嬴政之所以沒把他和嫪毐一起解決掉,只是考慮到他樹大根深,恐時機未熟,搖動朝局,所以才暫放他一馬。

自己雖然只是被打發回他的封地洛陽去賦閒,但其實,大勢已去,自己只剩下捱打等死的份了。

二、呂不韋功高震主。

客觀地講,呂不韋對於嬴政,的確是於私有大恩,於國有大功。

在呂不韋一手策劃和贊助下,嬴政父子兩人排除其他競爭者先後登上王座;

在呂不韋為相主政期間,秦國疆域得到擴張,天下英才紛紛西向入秦,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正因為呂不韋的功勞與威望達到了巔峰,他自然也就引起了秦王的忌憚。

功高震主雖是個老話題,於呂不韋而言,卻是實情。

他扶持年幼的嬴政上臺,雖被嬴政尊為“仲父”,但其威望常令嬴政感到無形的壓力。

加之後來發生的幾件事情,更令嬴政耿耿於懷。

先是嫪毐謀反事發,因牽連到了呂不韋,嬴政想一起辦了他時,朝中上下為他說情的人竟然幾乎囊括整個朝堂!

之後,呂不韋被遣送出都城咸陽,他的幾千門客居然沒有樹倒猢猻散,反而死心塌地的跟隨他去了河南。

最讓秦王感到震驚的是,當呂不韋被免去相國、遣回河南封地後,前往拜訪的各國使節竟然絡繹不絕,一點也不比他在位時少!

呂不韋有如此高的威望和凝聚力,他又在秦國經商從政多年,對秦國機密瞭如指掌,萬一被其他諸侯國挖去利用,對秦國的威脅簡直無法想象。基於這種擔憂,呂不韋在嬴政眼中,早已成了不能不拔除的眼中釘了。

三、呂不韋與嬴政政見悖逆。

郭沫若先生曾說過,從《呂氏春秋》中,“你可以發覺它的每一篇每一節差不多都是和秦國的政治傳統相反對,尤其是和秦始皇后來的政見和作風作正面的衝突……”

呂不韋與秦王嬴政的政見相背,最明顯的就是呂不韋在為秦國統一提供思想和戰略指導的《呂氏春秋》一書。

在這本書中,呂不韋沒有把嬴政尊崇的法家擺在最顯著的位置。

而是推崇道家,提出走講仁政、崇王道、尚君德之路,試圖讓走“霸道”路線的秦國航船改變航道為“仁道”路線,但這卻是與秦王嬴政的政治路線嚴重分歧和衝突的。

秦王嬴政最崇拜祖宗秦繆公和秦孝公,最服膺霸王之道,最欣賞以斬首為勇的法家路線,最崇尚以權力和刑法治國。

在這種指導方針下,秦國在作戰中,一直以斬殺敵人首級數目作為戰勝的標誌。在成就霸業的戰役中,動輒斬殺人數以萬計。

小諸侯國無不懼怕臣服。

而呂不韋在執政中卻跟這種路線相違背。

在呂不韋執政以後,史書中就再也找不到秦軍的斬首紀錄了。

這讓以威力雄霸天下的秦王嬴政感到很不痛快。

這種政見的分歧對秦王最終決定除掉呂不韋起了決定性作用。

此事以我們現代人的思維也許會感到難以理解,但是站在一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封建帝王的思想高度來想,就再正常不過了。

總之,當年僅二十二歲的嬴政給了呂不韋充滿憤懣和不屑的那麼一封信後,字字刀鋒一般,深深地刺痛了呂不韋。

他明白,儘管嬴政沒有直接下令讓他死,但他與秦王兩代人的情已斷、恩已絕。

他也知道,羽翼已豐的嬴政決心已下,殺心已起。

他不怕以己之命謝罪,他怕嬴政秋後算賬,斬草除根。

當時,秦國的酷刑是戰國七雄中最嚴苛的,斬首已經算輕的了。

看看商鞅的結局就知道,如果自己不自盡,不光自己結果會更悲慘,可能一大家子人都難逃活命。

呂不韋之死,說到底就是秦國權力之爭的結果,對於大權初握的秦始皇,呂不韋是必須要掃清的重要障礙。

這一點,呂不韋通過那封信已徹底瞭解了。因此除了一死,他已經再無出路。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呂不韋自殺之前,有這麼三件事,第一,嫪毐叛亂後一年,呂不韋被罷相位,以文信侯的身份被譴到河南;

第二,呂不韋到封地,各國諸侯賓客使者絡繹不絕來他的家;


第三,呂不韋家門口熱鬧,嬴政害怕有變,於是給他一封信,說:“你有什麼功勞能使你在河南食邑十萬?又有什麼身份讓你號稱仲父?你去蜀地吧。”

如此,有意思的是呂不韋並沒出逃河南,也沒在此舉兵造反,他選擇了自殺。這是歷史上很大的一個謎底,分析著,有這麼以下三種情況。

一,陰謀論

迎接回太后趙姬後,嬴政、呂不韋,這麼兩人出現在太后宮中,三人徹底深談,嬴政知道了“呂不韋是自己親生父親的真相。”所以決定不殺呂不韋,但由於嫪毐事件影響。

因此,讓呂不韋回河南,借“毒酒”假死,默默走到幕後,幫助嬴政統一六國,和趙姬幸福地生活。


也有另外一種可能,瞞天過海,在李斯的建議下,身處河南的呂不韋假死。

二,為嬴政讓路

呂不韋一生忠於秦國,他積聚很多人著《呂氏春秋》,目的是讓秦國大一統有理論支撐。

眼看嬴政年齡日增,權力日益增大,有《韓非子》思想作支撐,決心為他讓路。

如果加上父子關係,那呂不韋為堵住天下眾人悠悠之口,保全兒子嬴政秦國皇氏血脈。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呂不韋不死,嬴政無以服天下。”

三,保全家人

注意一個時間點,呂不韋是在嫪毐興兵後一年罷的相。說明,除去嫪毐後,阻礙嬴政腳步的最後一人是呂不韋。

嫪毐造反,呂不韋沒出手,為什麼不出手?他在投機取巧。當年,憑藉“奇貨可居”獲得如此利益。這種時機,他再這樣做。


但嬴政贏了,同時,權力也增大,呂不韋也成了他的阻礙石。知道這種情況,呂不韋主動自殺,謀取最大利益,以求家人平安!

在《呂不韋列傳》中,“稍侵,恐誅”四個字足以說明,“稍侵”說明嬴政對呂不韋的猜疑逐漸加深,“恐誅”是在說呂不韋害怕連累到家人或家族。

而嬴政的信在這其中起一個“威懾,震懾”的作用,害怕呂不韋狗急跳牆。

以上三種情況,你贊同哪一種呢?歡迎補充!


史小二記


根據《呂不韋列傳》的記載來看,造成呂不韋自盡的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一封信,雖然這封信中秦始皇只是嚴厲批評了呂不韋,並讓其和家人遷往蜀地居住,不過呂不韋是極為聰明的,他應該是透過這封信料定自己早晚必死,這才喝下酖酒自盡的。

秦王信件的內容和背景

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只有13歲,時任宰相的呂不韋獨擅大權,甚至被尊為“仲父”,而嫪毐又霍亂後宮,這令嬴政極為不滿。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年歲漸長的秦始皇與嫪毐、呂不韋的矛盾越發尖銳,這一年有人告發嫪毐並非宦官,且和趙太后私通生下兩個兒子,還意圖在秦王政死後立其子為王。嬴政於是令人嚴查此事,最終將嫪毐,以及他與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全部殺死,並夷嫪毐三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由於呂不韋已經成為了嬴政親政的絆腳石,加上嫪毐案牽扯到呂不韋,於是嬴政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身份,將其遷出咸陽,令其返回河南封地。

然而返回封地的呂不韋還不清淨,各諸侯前來拜訪的賓客絡繹不絕。嬴政生怕造成動亂,於是在公元前235年,給呂不韋帶去了一封信,責問其道,“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在收到秦王的這封信後,“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為何一封信便令呂不韋自殺

從這封信的內容看,秦始皇似乎只是對呂不韋“無功而被封十萬戶,無親而被尊為仲父”表達不滿,於是令其全家牽往蜀地。但在極為聰明的呂不韋看來,這封信卻是足以致命的,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嬴政抹殺了呂不韋的功績。呂不韋有沒有功績,那自然是有的,且不說正是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嬴政和他父親才能夠返回秦國,並最終繼承王位。僅僅以呂不韋擔任丞相,先後輔佐異人、嬴政兩代秦王的過程看,他的功勞就不小。然而嬴政卻在信中說出了“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這樣的話,這等於是將呂不韋之前的所有功勞都給抹殺了。

2、嬴政步步緊逼,意圖幽禁呂不韋。嬴政為何要斥責呂不韋,即使如史料記載的一樣沒有明說,但我想呂不韋應該也猜的到,正是由於他返回封地後不斷接待各諸侯使者,這才引起了嬴政的不滿和猜忌,於是有了這封信的出現。而之所以令其和家屬遷往路途不便、地處偏遠的蜀地,就是對於他結交外人的一種懲戒。嬴政的這封信等於是傳達了一個信號,你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監視下,最好還是不要和外人來往了,不然我會以為你是要造反的。


秦始皇這封信雖然內容不長,傳達的信號卻很明顯,等於是在告訴呂不韋,你對秦國沒有功勞,你和秦國宗室沒有血緣關係,我對你已經很不滿了,你再和外人來往我會認為你是要造反的。我想呂不韋正是體會到了這封信中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嬴政的絆腳石,他也料定自己即使乖乖遷往蜀地,恐怕也遲早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正是這封信讓呂不韋明白,只要自己還活著,嬴政就不會放心,這已經是必死之局,與其最後被潑汙水“因罪被殺”,倒不如自殺留個清白之身。於是呂不韋便自殺了。


香茗史館


識時務者為俊傑,呂不韋如此聰明,不會把遷居巴蜀當成網開一面,接下來會是什麼結果,他和秦始皇都心知肚明。

而這個結果,在一千九百多年後,被年羹堯印證。他從西北遷往江南,走一路貶一路,到達目的地時,已經淪為守門員。最終,老年仍然難逃一死。

呂不韋跟老年不一樣,他是玩腦力遊戲的標準政客,對於規則內外的事情,都能夠了然於胸。他心裡透亮的,自己有三必死。



1.混淆血統。

直到現在,仍有嬴政出於呂不韋血統的說法,無論真假,這樣的傳聞都能夠動搖嬴政的統治地位,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肉體消滅。



2.禍亂後宮。

呂不韋自己與太后的關係,本來已經不清不楚,弄去個嫪毐還跟太后生下兩個兒子,這樣的罪過,死一百次都嫌少。



3.權高震主。

呂不韋當秦國丞相時有多牛,看呂氏春秋這部書沒人敢評價就知道了。秦始皇偏偏沒有選擇書中概述的帝王之道,而是選定法家學說,這恰恰映射王權與相權勢不兩立。

無獨有偶,呂不韋和年羹堯一樣,不是一次被遷,他是從咸陽先貶至河南,再遷蜀地的。為了不再受辱,老呂只好一了百了。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的文化號,歡迎關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軍緣鑫播客


要想了解原因,需要從三個角度去看待:1、呂不韋的年齡;2、嬴政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母親趙姬的根本目的;3、嬴政的書信表達了什麼。


呂不韋的年齡。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呂不韋是公元前292年出生(雖然資料出處不明),到自殺時公元前235年,呂不韋年紀是57歲。呂不韋已經是高齡老人,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行將入木的老人。呂不韋已經完成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生命對於他而言只是時間而非成就。

英雄遲暮心態,是呂不韋在嬴政和嫪毐的鬥爭中採取觀望,並在接到嬴政書信自殺的原因之一。人生已經享受完輝煌,不再有遺憾。呂不韋不再有積極進取、再建功勳的激情。


嬴政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的根本目的。在本人頭條文中《彗星見 成蟜反 王冠劍 嫪毐亂 不韋免 逐客令:背後真相是什麼?》一文指出了一下幾點:

1、嫪毐並非是因為和趙姬的關係而得以封長信侯,嫪毐是平定公元前239年長安君成蟜屯留反叛事件而得以封侯;

2、秦始皇即位時,秦國就有三太后:秦孝文王妻子華陽太后、秦莊襄王妻子夏太后和秦始皇母親趙姬太后。三太后共同執政,形成穩定而平衡的割據,這是秦始皇即位初期秦國的形勢。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未親政時,秦國三大外戚勢力把持著秦國:趙姬的趙勢力,呂不韋是代表;華陽太后的楚勢力,昌平君和昌平君是代表;夏太后的韓勢力,成蟜是代表。這是李開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書中的觀點。
由於趙姬、華陽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勢力的相互制約,才使得趙姬沒有能夠像宣太后那樣被記載成為聽政的原因。

但在韓勢力的夏太后在秦始皇7年去世後,秦國三太后共同執政就失去了平衡。韓勢力的成蟜出於自保或奪位目的,在上黨地區叛變了。嫪毐平定了成蟜的叛亂,以功封長信侯。這時,趙姬、呂不韋、嫪毐三人形成了秦國最強大的勢力,徹底壓制了以華陽太后為代表的楚勢力。


趙姬聽政、呂不韋執政、嫪毐軍事,這就是嬴政8年秦國的政治形態。即便是嬴政親政,沒有大變故,怕是也要在他們三人的牽制之下。嬴政就是第二個秦昭襄王,沒有獨攬的大權。

秦始皇9年,嬴政親政。親政儀式完成後,嬴政藉助楚勢力,擊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又通過採納李斯的諫逐客書壓制楚勢力,重新奪回秦國軍政大權。

即:秦始皇親政時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等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從他們手裡重新奪取最高決策大權。


嬴政寫信給呂不韋的目的。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書信的表面內容是指責呂不韋無功、無親於秦國。但本質上是因為呂不韋雖然被罷免了秦國的丞相之位,其影響力依然非常巨大: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秦始皇剛重新奪回軍國大權,但秦國還有呂不韋這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威脅著秦始皇獨斷的權力——一山不容二虎。

秦始皇寫書信指責呂不韋無功、無親的目的在於打擊呂不韋的威信。而呂不韋因此自殺,原因只能是兩個:1、羞愧難憤、英雄遲暮,一死了之;2、呂不韋意識到自己的高威望阻礙了年輕的秦王建立威望、功勳,就自殺以消除這一障礙。


總結來說,呂不韋自殺原因:1、呂不韋年紀57歲,已經是老年的英雄遲暮,雄心不再;2、嬴政殺嫪毐、罷免呂不韋、囚禁趙姬等奪取軍國大權,建立威望;3、嬴政寫給呂不韋的書信,顯示了高威望的呂不韋阻礙了年輕的嬴政建立威望。


歷史哨聲


呂不韋失勢,是從嫪毐之亂開始的。

沒有呂不韋牽線搭橋,嫪毐這個爛人怎麼可能混入宮中呢?雖然呂不韋並沒參與叛變,但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嫪毐與太后的那些好事,呂不韋都是知情的,卻沒有告訴秦王政,有欺君之罪。

嫪毐叛變被屠、太后遭幽禁,呂不韋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但是,秦王政並沒有馬上動手,直到嫪毐叛亂後的第二年,才罷免呂不韋的相位。或許他還惦記呂不韋當年的救命之恩;或許他風聞呂不韋是自己生父的傳言;更可能的,是他憚忌呂不韋的權勢,等自己親政後羽翼豐滿了才最後清算。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寫道:“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不管嬴政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叫“仲父”許多年了,還是有點感情的。

免職後的呂不韋並沒有受到懲罰,他出居河南,倒也衣食無憂,生活逍遙。權力是一種癮,上了癮的人很難與權力一刀兩斷。別小看下野的政客,只要讀讀二十世紀的歷史,袁世凱、蔣介石都曾下野,下野後仍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兩千多年前的呂不韋同樣如此,他雖失去宰相頭銜,各國賓客使節仍絡繹不絕前來拜訪,奉為神明。

嬴政本能察覺到威脅,呂不韋雖下臺卻陰魂不散,仍然有自己根基甚深的勢力。在秦王內心深處,一直充滿著不安全感,從童年時的亡命天涯到成年後弟弟成蟜叛變、仲父把權、母后淫亂,連大爛人嫪毐都想政變奪權,只有獨裁他才能有安全感,把權力牢牢捏在手心,只有操縱別人,才能避免被他人操縱。

秦王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以嚴厲的語氣說:“君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享十萬戶食邑。君與秦王有何親屬關係?卻號稱仲父。”

這一封信,給呂不韋的政治生涯劃上句號。不久後,呂不韋的河南封地被悉數收回,全家流放蜀地。這位戰國末年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曾以曠世豪賭贏得權力,到頭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還是落得輸個精光的下場。

一生殘暴的秦王嬴政仍然給呂不韋留條生路,沒有殺呂不韋。然而,呂不韋

沒有動身前往蜀地,而是選擇了自殺,飲鴆而死。為什麼呢?我想可能有幾個原因:

其一,呂不韋的生命原本為政治而生,一生追遂權力,如今一無所有,他失去了生存的理由。當一個人從權力的頂峰墜落,從富貴的天堂沉淪,巨大的落差,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其二,秦王此時不殺他,不等於以後不會殺。與其膽戰心驚等著他來殺,不如自己了斷。

其三,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呂不韋確實是秦王政的父親,如果是的話,秦王政也一定心裡知道,至是有所耳聞。但是秦王已經放出話了:“君與秦王有何親屬關係?卻號稱仲父。”不認他這個爹了。秦王鐵定不能認這個爹啊,一認怎麼當秦王,你根本不是秦王族的血脈啊。呂不韋為了成全這個私生子,最好的選擇,就是自己去死了。


君山話史


呂不韋本就是一個出色的商人,即使他做了秦國的丞相,也改變不了自己商人的本質,商人逐利,萬事最求利益最大化,呂不韋自盡亦是如此。秦王嬴政給呂不韋的一封信到底寫了什麼,呂不韋又從中看出什麼玄機,讓他決心飲毒酒自盡呢?

秦王嬴政的一封信看是指責,實則是一封催命符。呂不韋因為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之後,又因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嬴政擔心他謀反,下令

讓其舉家遷蜀,並且給了他一封書信,上面寫著:“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封看似只是在指責呂不韋,實際上是在問罪呂不韋,只是礙於當時的局勢,一切很隱晦,但呂不韋看出了其中的玄機,這就是一封催命符呀!

呂不韋不僅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他通過這封信,已經知道了秦王嬴政對自己的怨恨,知道自己早晚難免一死,與其將來被以各種罪名,落得一個滿門抄斬,連累了家人和族人,倒不如自己識趣一點,自己先下手為強,自盡以此消除秦王嬴政的怨恨和猜忌,尚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壯士割腕,利益最大化。

總之,呂不韋之死,是秦王嬴政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消除隱患,被秦王嬴政逼死的,只是一場封建統治者內部的一場博弈罷了,顯然呂不韋敗了,但他也足夠聰明,犧牲自己一個人,保全了自己的家人,也是一個牛人呀!


密探零零發


呂不韋對於秦國,尤其對於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於他幫助秦莊襄王繼位,秦莊襄王在位後,便封呂不韋為丞相。這個位高權重的丞相,在秦王政的手中卻落得自盡的下場。為什麼呢?共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還得從呂不韋在邯鄲剛認識趙太后時說起。



呂不韋受命當子楚的老師時,發現經過自己包裝的子楚在諸侯中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看到自己給子楚的諾言即將兌現了,子楚和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時,呂不韋心情很好,便找了漂亮的個邯鄲女子同居,直到她懷孕。當子楚見到此女後也非常喜歡,請求呂不韋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於是就把這個女子賜給了子楚。這就是趙太后,後來趙太后生下兒子政。子楚即秦莊襄王,繼位後立政為太子。



秦莊襄王繼位三年便去世了,太子政繼位,政便是後來的秦王嬴政。政拜呂不韋為相,稱他為“仲父”。由於政繼位時還小,才有13歲,所以呂不韋和趙太后私通。隨著秦王政越來越大,呂不韋害怕私通之事洩露禍害到自己,便找到了嫪毐替代自己去和趙太后私通,後果然東窗事發,被人告發。

秦王政大怒,事情牽扯到仲父呂不韋,呂不韋對先王和秦國都有大功,所以秦王政並不想殺他,免去丞相後遣回河南封地。



本來事情到此為止了。但是還有很多的使者來朝問候呂不韋,這讓秦王政大為惱火。秦王怕他作亂,又遷他去蜀,此時的呂不韋見大勢已去,遂自盡身亡。


第二個原因,呂不韋以儒治國的政策和秦王政法家治國的執政理念格格不入。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說他借第一個原因的嫪毐事件把呂不韋給貶走了。


西從頭越




呂不韋前身一平凡商人,政治舞臺好像與這位商人並不沾邊,但註定是一位要傳奇的人物,呂不偉即便不從商,那怕是一布衣草夫,呂不韋也會有惻隱之心,尋找一種途徑,終有時機和舞臺釋放呂不為從政才智。



所以時機是留給有頭腦情商雙高把握命脈轉折的起點,以呂不為的才智,只要給他一次機會,他便能指點江山,接管政權,網羅人才,儲備黨羽,執掌秦國大權十幾載,讓嬴政感受到了一種極度威脅之感。



呂不韋位居相國,一時權傾朝裡,組織百家親自編纂了《呂氏春秋》轉眼,時光飛越,秦王政長大,處理問題堅固有力,形成王者風範,對呂不韋大權左傾,秦王非常關注,並奮力削除呂不韋影響力。



所以秦王久經思考,便下旨讓相國去蜀地,機關算盡,呂不韋深知嫪毒與太后的事件與自己有很多牽扯,自此奏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呂不韋相國邦職,同時將呂不韋遣出京城,去往封地,後日,秦王恐怕呂不韋發動反判,故寫信一份與呂不韋,信中大意是指責,但其實是逼迫自盡,呂不韋已感到不妙,若不自盡,全家性命不保,與是一代相國飲鳩自盡。


蔚風清雲上青天


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呀!


《史記》: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史記》與《資治通鑑》在這件事上的記載,都是認為嬴政是呂不韋之子的。

當然這件事在史學一直是有爭議的,但是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人,後來又與呂不韋私通,實在是令人不得不懷疑的。


再說回這件事,呂不韋當時的權勢,嬴政想殺他是有困難的,那麼這時候,呂不韋是有機會出走的。那麼那些說呂不韋畏懼於日後會被諂害這種可能基本為零。


要知道那時候可是戰國,還沒有統一天下。一年多時間,六國紛紛來人為的是什麼?是想請他去做官呀。請呂不韋去,怎麼招,相國沒跑了吧


但是他沒去呀!哪怕最後收到信了,再跑也來得及啊!但是他還是不走!為什麼?因為不捨,有可能是不捨得他十多年為秦國打下來的大好基業,但我覺得更像是不捨得他這個兒子。當然了,他的兒子,已經繼承了他的基業,兩者是一體的。


再者,我們看一下,秦始皇斥責他的這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君何親於秦?

這句話簡直就是誅心之問!!!

要知道,呂不韋不去,在政治上,秦始皇就會一直被掣肘。而且這件事,很有可能當時已經有風言風語傳開了,會不會讓秦始皇非常的被動?

那麼我們再來看這封信,翻譯過來不就是:你還是不是我親爹啊?你這不是坑兒子嗎?能不能替你兒子考慮下啊

愛子心切的呂不韋,只好一死以成全兒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