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赢政并没有下令吕不韦自尽,只是让他迁到巴蜀,为何他就自尽了呢?

大秦铁鹰剑士


据司马迁先生说,吕不韦是在收到一封信后“饮鸩而死”的,这封极具恐吓力的死亡信件来自于他一手扶持辅佐、甚至有传说与他有血缘关系的秦王嬴政。

这位昔日曾与他关系亲密的秦王在信中已经毫无往日温情,他责问:你吕不韦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吕不韦和秦国有什么亲缘?

让我叫你仲父?信中还勒令“其与家属徙处蜀”。

就是说,请你和你的家属全部迁往蜀地。

尽管满是责备的语气,可字里行间我们并没看到秦王下达死亡指令。

究竟什么原因让政界老将吕不韦选择以这种软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因为他明白秦王嬴政已经容不下他了。而秦王为什么要除掉吕不韦?有书君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吕不韦是两起宫廷丑闻的始作俑者。

吕不韦与当年的赵姬,长期保持不清不白的关系,这是秦国尽人皆知的秘密。

当年,吕不韦把据说已有身孕的赵姬献给嬴政的父亲子楚,没出一年就生下嬴政。

此事便已在秦国和各诸侯国中产生了关于嬴政出身的传言。

如果嬴政不是嬴氏血脉,他还有什么资格坐在王位上呢?

因此,这个传言随时有可能成为秦国宗室贵族用来推翻嬴政的利器,嬴政听闻此类传言(他也不可能听不到),其心情肯定也是五味杂陈。

吕不韦不仅让亲生母亲给了嬴政一个不清不楚的出身,而且一直和赵姬藕断丝连,这让逐渐长大并掌握皇权的嬴政实在感觉面儿上挂不住。

后来,当吕不韦年老力衰无力应付太后后,他又为太后物色到奇人嫪毐。诱导太后与嫪毐私通,并生育两子。

之后,嫪毐势力逐渐壮大后,小人得志猖狂,竟兴兵作乱,妄图除掉嬴政,拥立自己的儿子即位。

虽然此事很快被平息了,但在嬴政的心里,吕不韦难逃其咎。

吕不韦心里明白,嬴政之所以没把他和嫪毐一起解决掉,只是考虑到他树大根深,恐时机未熟,摇动朝局,所以才暂放他一马。

自己虽然只是被打发回他的封地洛阳去赋闲,但其实,大势已去,自己只剩下挨打等死的份了。

二、吕不韦功高震主。

客观地讲,吕不韦对于嬴政,的确是于私有大恩,于国有大功。

在吕不韦一手策划和赞助下,嬴政父子两人排除其他竞争者先后登上王座;

在吕不韦为相主政期间,秦国疆域得到扩张,天下英才纷纷西向入秦,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正因为吕不韦的功劳与威望达到了巅峰,他自然也就引起了秦王的忌惮。

功高震主虽是个老话题,于吕不韦而言,却是实情。

他扶持年幼的嬴政上台,虽被嬴政尊为“仲父”,但其威望常令嬴政感到无形的压力。

加之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更令嬴政耿耿于怀。

先是嫪毐谋反事发,因牵连到了吕不韦,嬴政想一起办了他时,朝中上下为他说情的人竟然几乎囊括整个朝堂!

之后,吕不韦被遣送出都城咸阳,他的几千门客居然没有树倒猢狲散,反而死心塌地的跟随他去了河南。

最让秦王感到震惊的是,当吕不韦被免去相国、遣回河南封地后,前往拜访的各国使节竟然络绎不绝,一点也不比他在位时少!

吕不韦有如此高的威望和凝聚力,他又在秦国经商从政多年,对秦国机密了如指掌,万一被其他诸侯国挖去利用,对秦国的威胁简直无法想象。基于这种担忧,吕不韦在嬴政眼中,早已成了不能不拔除的眼中钉了。

三、吕不韦与嬴政政见悖逆。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从《吕氏春秋》中,“你可以发觉它的每一篇每一节差不多都是和秦国的政治传统相反对,尤其是和秦始皇后来的政见和作风作正面的冲突……”

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的政见相背,最明显的就是吕不韦在为秦国统一提供思想和战略指导的《吕氏春秋》一书。

在这本书中,吕不韦没有把嬴政尊崇的法家摆在最显著的位置。

而是推崇道家,提出走讲仁政、崇王道、尚君德之路,试图让走“霸道”路线的秦国航船改变航道为“仁道”路线,但这却是与秦王嬴政的政治路线严重分歧和冲突的。

秦王嬴政最崇拜祖宗秦缪公和秦孝公,最服膺霸王之道,最欣赏以斩首为勇的法家路线,最崇尚以权力和刑法治国。

在这种指导方针下,秦国在作战中,一直以斩杀敌人首级数目作为战胜的标志。在成就霸业的战役中,动辄斩杀人数以万计。

小诸侯国无不惧怕臣服。

而吕不韦在执政中却跟这种路线相违背。

在吕不韦执政以后,史书中就再也找不到秦军的斩首纪录了。

这让以威力雄霸天下的秦王嬴政感到很不痛快。

这种政见的分歧对秦王最终决定除掉吕不韦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事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也许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站在一个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帝王的思想高度来想,就再正常不过了。

总之,当年仅二十二岁的嬴政给了吕不韦充满愤懑和不屑的那么一封信后,字字刀锋一般,深深地刺痛了吕不韦。

他明白,尽管嬴政没有直接下令让他死,但他与秦王两代人的情已断、恩已绝。

他也知道,羽翼已丰的嬴政决心已下,杀心已起。

他不怕以己之命谢罪,他怕嬴政秋后算账,斩草除根。

当时,秦国的酷刑是战国七雄中最严苛的,斩首已经算轻的了。

看看商鞅的结局就知道,如果自己不自尽,不光自己结果会更悲惨,可能一大家子人都难逃活命。

吕不韦之死,说到底就是秦国权力之争的结果,对于大权初握的秦始皇,吕不韦是必须要扫清的重要障碍。

这一点,吕不韦通过那封信已彻底了解了。因此除了一死,他已经再无出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吕不韦自杀之前,有这么三件事,第一,嫪毐叛乱后一年,吕不韦被罢相位,以文信侯的身份被谴到河南;

第二,吕不韦到封地,各国诸侯宾客使者络绎不绝来他的家;


第三,吕不韦家门口热闹,嬴政害怕有变,于是给他一封信,说:“你有什么功劳能使你在河南食邑十万?又有什么身份让你号称仲父?你去蜀地吧。”

如此,有意思的是吕不韦并没出逃河南,也没在此举兵造反,他选择了自杀。这是历史上很大的一个谜底,分析着,有这么以下三种情况。

一,阴谋论

迎接回太后赵姬后,嬴政、吕不韦,这么两人出现在太后宫中,三人彻底深谈,嬴政知道了“吕不韦是自己亲生父亲的真相。”所以决定不杀吕不韦,但由于嫪毐事件影响。

因此,让吕不韦回河南,借“毒酒”假死,默默走到幕后,帮助嬴政统一六国,和赵姬幸福地生活。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瞒天过海,在李斯的建议下,身处河南的吕不韦假死。

二,为嬴政让路

吕不韦一生忠于秦国,他积聚很多人著《吕氏春秋》,目的是让秦国大一统有理论支撑。

眼看嬴政年龄日增,权力日益增大,有《韩非子》思想作支撑,决心为他让路。

如果加上父子关系,那吕不韦为堵住天下众人悠悠之口,保全儿子嬴政秦国皇氏血脉。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吕不韦不死,嬴政无以服天下。”

三,保全家人

注意一个时间点,吕不韦是在嫪毐兴兵后一年罢的相。说明,除去嫪毐后,阻碍嬴政脚步的最后一人是吕不韦。

嫪毐造反,吕不韦没出手,为什么不出手?他在投机取巧。当年,凭借“奇货可居”获得如此利益。这种时机,他再这样做。


但嬴政赢了,同时,权力也增大,吕不韦也成了他的阻碍石。知道这种情况,吕不韦主动自杀,谋取最大利益,以求家人平安!

在《吕不韦列传》中,“稍侵,恐诛”四个字足以说明,“稍侵”说明嬴政对吕不韦的猜疑逐渐加深,“恐诛”是在说吕不韦害怕连累到家人或家族。

而嬴政的信在这其中起一个“威慑,震慑”的作用,害怕吕不韦狗急跳墙。

以上三种情况,你赞同哪一种呢?欢迎补充!


史小二记


根据《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来看,造成吕不韦自尽的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一封信,虽然这封信中秦始皇只是严厉批评了吕不韦,并让其和家人迁往蜀地居住,不过吕不韦是极为聪明的,他应该是透过这封信料定自己早晚必死,这才喝下酖酒自尽的。

秦王信件的内容和背景

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只有13岁,时任宰相的吕不韦独擅大权,甚至被尊为“仲父”,而嫪毐又霍乱后宫,这令嬴政极为不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年岁渐长的秦始皇与嫪毐、吕不韦的矛盾越发尖锐,这一年有人告发嫪毐并非宦官,且和赵太后私通生下两个儿子,还意图在秦王政死后立其子为王。嬴政于是令人严查此事,最终将嫪毐,以及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夷嫪毐三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由于吕不韦已经成为了嬴政亲政的绊脚石,加上嫪毐案牵扯到吕不韦,于是嬴政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身份,将其迁出咸阳,令其返回河南封地。

然而返回封地的吕不韦还不清净,各诸侯前来拜访的宾客络绎不绝。嬴政生怕造成动乱,于是在公元前235年,给吕不韦带去了一封信,责问其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在收到秦王的这封信后,“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为何一封信便令吕不韦自杀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秦始皇似乎只是对吕不韦“无功而被封十万户,无亲而被尊为仲父”表达不满,于是令其全家牵往蜀地。但在极为聪明的吕不韦看来,这封信却是足以致命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嬴政抹杀了吕不韦的功绩。吕不韦有没有功绩,那自然是有的,且不说正是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嬴政和他父亲才能够返回秦国,并最终继承王位。仅仅以吕不韦担任丞相,先后辅佐异人、嬴政两代秦王的过程看,他的功劳就不小。然而嬴政却在信中说出了“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这样的话,这等于是将吕不韦之前的所有功劳都给抹杀了。

2、嬴政步步紧逼,意图幽禁吕不韦。嬴政为何要斥责吕不韦,即使如史料记载的一样没有明说,但我想吕不韦应该也猜的到,正是由于他返回封地后不断接待各诸侯使者,这才引起了嬴政的不满和猜忌,于是有了这封信的出现。而之所以令其和家属迁往路途不便、地处偏远的蜀地,就是对于他结交外人的一种惩戒。嬴政的这封信等于是传达了一个信号,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监视下,最好还是不要和外人来往了,不然我会以为你是要造反的。


秦始皇这封信虽然内容不长,传达的信号却很明显,等于是在告诉吕不韦,你对秦国没有功劳,你和秦国宗室没有血缘关系,我对你已经很不满了,你再和外人来往我会认为你是要造反的。我想吕不韦正是体会到了这封信中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嬴政的绊脚石,他也料定自己即使乖乖迁往蜀地,恐怕也迟早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正是这封信让吕不韦明白,只要自己还活着,嬴政就不会放心,这已经是必死之局,与其最后被泼污水“因罪被杀”,倒不如自杀留个清白之身。于是吕不韦便自杀了。


香茗史馆


识时务者为俊杰,吕不韦如此聪明,不会把迁居巴蜀当成网开一面,接下来会是什么结果,他和秦始皇都心知肚明。

而这个结果,在一千九百多年后,被年羹尧印证。他从西北迁往江南,走一路贬一路,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沦为守门员。最终,老年仍然难逃一死。

吕不韦跟老年不一样,他是玩脑力游戏的标准政客,对于规则内外的事情,都能够了然于胸。他心里透亮的,自己有三必死。



1.混淆血统。

直到现在,仍有嬴政出于吕不韦血统的说法,无论真假,这样的传闻都能够动摇嬴政的统治地位,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肉体消灭。



2.祸乱后宫。

吕不韦自己与太后的关系,本来已经不清不楚,弄去个嫪毐还跟太后生下两个儿子,这样的罪过,死一百次都嫌少。



3.权高震主。

吕不韦当秦国丞相时有多牛,看吕氏春秋这部书没人敢评价就知道了。秦始皇偏偏没有选择书中概述的帝王之道,而是选定法家学说,这恰恰映射王权与相权势不两立。

无独有偶,吕不韦和年羹尧一样,不是一次被迁,他是从咸阳先贬至河南,再迁蜀地的。为了不再受辱,老吕只好一了百了。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要想了解原因,需要从三个角度去看待:1、吕不韦的年龄;2、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母亲赵姬的根本目的;3、嬴政的书信表达了什么。


吕不韦的年龄。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吕不韦是公元前292年出生(虽然资料出处不明),到自杀时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年纪是57岁。吕不韦已经是高龄老人,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行将入木的老人。吕不韦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生命对于他而言只是时间而非成就。

英雄迟暮心态,是吕不韦在嬴政和嫪毐的斗争中采取观望,并在接到嬴政书信自杀的原因之一。人生已经享受完辉煌,不再有遗憾。吕不韦不再有积极进取、再建功勋的激情。


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的根本目的。在本人头条文中《彗星见 成蟜反 王冠剑 嫪毐乱 不韦免 逐客令:背后真相是什么?》一文指出了一下几点:

1、嫪毐并非是因为和赵姬的关系而得以封长信侯,嫪毐是平定公元前239年长安君成蟜屯留反叛事件而得以封侯;

2、秦始皇即位时,秦国就有三太后:秦孝文王妻子华阳太后、秦庄襄王妻子夏太后和秦始皇母亲赵姬太后。三太后共同执政,形成稳定而平衡的割据,这是秦始皇即位初期秦国的形势。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未亲政时,秦国三大外戚势力把持着秦国:赵姬的赵势力,吕不韦是代表;华阳太后的楚势力,昌平君和昌平君是代表;夏太后的韩势力,成蟜是代表。这是李开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书中的观点。
由于赵姬、华阳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势力的相互制约,才使得赵姬没有能够像宣太后那样被记载成为听政的原因。

但在韩势力的夏太后在秦始皇7年去世后,秦国三太后共同执政就失去了平衡。韩势力的成蟜出于自保或夺位目的,在上党地区叛变了。嫪毐平定了成蟜的叛乱,以功封长信侯。这时,赵姬、吕不韦、嫪毐三人形成了秦国最强大的势力,彻底压制了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势力。


赵姬听政、吕不韦执政、嫪毐军事,这就是嬴政8年秦国的政治形态。即便是嬴政亲政,没有大变故,怕是也要在他们三人的牵制之下。嬴政就是第二个秦昭襄王,没有独揽的大权。

秦始皇9年,嬴政亲政。亲政仪式完成后,嬴政借助楚势力,击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又通过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压制楚势力,重新夺回秦国军政大权。

即:秦始皇亲政时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从他们手里重新夺取最高决策大权。


嬴政写信给吕不韦的目的。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书信的表面内容是指责吕不韦无功、无亲于秦国。但本质上是因为吕不韦虽然被罢免了秦国的丞相之位,其影响力依然非常巨大:

“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

秦始皇刚重新夺回军国大权,但秦国还有吕不韦这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威胁着秦始皇独断的权力——一山不容二虎。

秦始皇写书信指责吕不韦无功、无亲的目的在于打击吕不韦的威信。而吕不韦因此自杀,原因只能是两个:1、羞愧难愤、英雄迟暮,一死了之;2、吕不韦意识到自己的高威望阻碍了年轻的秦王建立威望、功勋,就自杀以消除这一障碍。


总结来说,吕不韦自杀原因:1、吕不韦年纪57岁,已经是老年的英雄迟暮,雄心不再;2、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等夺取军国大权,建立威望;3、嬴政写给吕不韦的书信,显示了高威望的吕不韦阻碍了年轻的嬴政建立威望。


历史哨声


吕不韦失势,是从嫪毐之乱开始的。

没有吕不韦牵线搭桥,嫪毐这个烂人怎么可能混入宫中呢?虽然吕不韦并没参与叛变,但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嫪毐与太后的那些好事,吕不韦都是知情的,却没有告诉秦王政,有欺君之罪。

嫪毐叛变被屠、太后遭幽禁,吕不韦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但是,秦王政并没有马上动手,直到嫪毐叛乱后的第二年,才罢免吕不韦的相位。或许他还惦记吕不韦当年的救命之恩;或许他风闻吕不韦是自己生父的传言;更可能的,是他惮忌吕不韦的权势,等自己亲政后羽翼丰满了才最后清算。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写道:“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不管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他叫“仲父”许多年了,还是有点感情的。

免职后的吕不韦并没有受到惩罚,他出居河南,倒也衣食无忧,生活逍遥。权力是一种瘾,上了瘾的人很难与权力一刀两断。别小看下野的政客,只要读读二十世纪的历史,袁世凯、蒋介石都曾下野,下野后仍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同样如此,他虽失去宰相头衔,各国宾客使节仍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奉为神明。

嬴政本能察觉到威胁,吕不韦虽下台却阴魂不散,仍然有自己根基甚深的势力。在秦王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不安全感,从童年时的亡命天涯到成年后弟弟成蟜叛变、仲父把权、母后淫乱,连大烂人嫪毐都想政变夺权,只有独裁他才能有安全感,把权力牢牢捏在手心,只有操纵别人,才能避免被他人操纵。

秦王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以严厉的语气说:“君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享十万户食邑。君与秦王有何亲属关系?却号称仲父。”

这一封信,给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划上句号。不久后,吕不韦的河南封地被悉数收回,全家流放蜀地。这位战国末年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曾以旷世豪赌赢得权力,到头来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还是落得输个精光的下场。

一生残暴的秦王嬴政仍然给吕不韦留条生路,没有杀吕不韦。然而,吕不韦

没有动身前往蜀地,而是选择了自杀,饮鸩而死。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

其一,吕不韦的生命原本为政治而生,一生追遂权力,如今一无所有,他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当一个人从权力的顶峰坠落,从富贵的天堂沉沦,巨大的落差,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其二,秦王此时不杀他,不等于以后不会杀。与其胆战心惊等着他来杀,不如自己了断。

其三,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吕不韦确实是秦王政的父亲,如果是的话,秦王政也一定心里知道,至是有所耳闻。但是秦王已经放出话了:“君与秦王有何亲属关系?却号称仲父。”不认他这个爹了。秦王铁定不能认这个爹啊,一认怎么当秦王,你根本不是秦王族的血脉啊。吕不韦为了成全这个私生子,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去死了。


君山话史


吕不韦本就是一个出色的商人,即使他做了秦国的丞相,也改变不了自己商人的本质,商人逐利,万事最求利益最大化,吕不韦自尽亦是如此。秦王嬴政给吕不韦的一封信到底写了什么,吕不韦又从中看出什么玄机,让他决心饮毒酒自尽呢?

秦王嬴政的一封信看是指责,实则是一封催命符。吕不韦因为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之后,又因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嬴政担心他谋反,下令

让其举家迁蜀,并且给了他一封书信,上面写着:“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看似只是在指责吕不韦,实际上是在问罪吕不韦,只是碍于当时的局势,一切很隐晦,但吕不韦看出了其中的玄机,这就是一封催命符呀!

吕不韦不仅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他通过这封信,已经知道了秦王嬴政对自己的怨恨,知道自己早晚难免一死,与其将来被以各种罪名,落得一个满门抄斩,连累了家人和族人,倒不如自己识趣一点,自己先下手为强,自尽以此消除秦王嬴政的怨恨和猜忌,尚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壮士割腕,利益最大化。

总之,吕不韦之死,是秦王嬴政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消除隐患,被秦王嬴政逼死的,只是一场封建统治者内部的一场博弈罢了,显然吕不韦败了,但他也足够聪明,牺牲自己一个人,保全了自己的家人,也是一个牛人呀!


密探零零发


吕不韦对于秦国,尤其对于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他帮助秦庄襄王继位,秦庄襄王在位后,便封吕不韦为丞相。这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在秦王政的手中却落得自尽的下场。为什么呢?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还得从吕不韦在邯郸刚认识赵太后时说起。



吕不韦受命当子楚的老师时,发现经过自己包装的子楚在诸侯中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看到自己给子楚的诺言即将兑现了,子楚和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吕不韦心情很好,便找了漂亮的个邯郸女子同居,直到她怀孕。当子楚见到此女后也非常喜欢,请求吕不韦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于是就把这个女子赐给了子楚。这就是赵太后,后来赵太后生下儿子政。子楚即秦庄襄王,继位后立政为太子。



秦庄襄王继位三年便去世了,太子政继位,政便是后来的秦王嬴政。政拜吕不韦为相,称他为“仲父”。由于政继位时还小,才有13岁,所以吕不韦和赵太后私通。随着秦王政越来越大,吕不韦害怕私通之事泄露祸害到自己,便找到了嫪毐替代自己去和赵太后私通,后果然东窗事发,被人告发。

秦王政大怒,事情牵扯到仲父吕不韦,吕不韦对先王和秦国都有大功,所以秦王政并不想杀他,免去丞相后遣回河南封地。



本来事情到此为止了。但是还有很多的使者来朝问候吕不韦,这让秦王政大为恼火。秦王怕他作乱,又迁他去蜀,此时的吕不韦见大势已去,遂自尽身亡。


第二个原因,吕不韦以儒治国的政策和秦王政法家治国的执政理念格格不入。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他借第一个原因的嫪毐事件把吕不韦给贬走了。


西从头越




吕不韦前身一平凡商人,政治舞台好像与这位商人并不沾边,但注定是一位要传奇的人物,吕不伟即便不从商,那怕是一布衣草夫,吕不韦也会有恻隐之心,寻找一种途径,终有时机和舞台释放吕不为从政才智。



所以时机是留给有头脑情商双高把握命脉转折的起点,以吕不为的才智,只要给他一次机会,他便能指点江山,接管政权,网罗人才,储备党羽,执掌秦国大权十几载,让嬴政感受到了一种极度威胁之感。



吕不韦位居相国,一时权倾朝里,组织百家亲自编纂了《吕氏春秋》转眼,时光飞越,秦王政长大,处理问题坚固有力,形成王者风范,对吕不韦大权左倾,秦王非常关注,并奋力削除吕不韦影响力。



所以秦王久经思考,便下旨让相国去蜀地,机关算尽,吕不韦深知嫪毒与太后的事件与自己有很多牵扯,自此奏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相国邦职,同时将吕不韦遣出京城,去往封地,后日,秦王恐怕吕不韦发动反判,故写信一份与吕不韦,信中大意是指责,但其实是逼迫自尽,吕不韦已感到不妙,若不自尽,全家性命不保,与是一代相国饮鸠自尽。


蔚风清云上青天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呀!


《史记》: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史记》与《资治通鉴》在这件事上的记载,都是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的。

当然这件事在史学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是赵姬本是吕不韦的姬人,后来又与吕不韦私通,实在是令人不得不怀疑的。


再说回这件事,吕不韦当时的权势,嬴政想杀他是有困难的,那么这时候,吕不韦是有机会出走的。那么那些说吕不韦畏惧于日后会被谄害这种可能基本为零。


要知道那时候可是战国,还没有统一天下。一年多时间,六国纷纷来人为的是什么?是想请他去做官呀。请吕不韦去,怎么招,相国没跑了吧


但是他没去呀!哪怕最后收到信了,再跑也来得及啊!但是他还是不走!为什么?因为不舍,有可能是不舍得他十多年为秦国打下来的大好基业,但我觉得更像是不舍得他这个儿子。当然了,他的儿子,已经继承了他的基业,两者是一体的。


再者,我们看一下,秦始皇斥责他的这封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君何亲于秦?

这句话简直就是诛心之问!!!

要知道,吕不韦不去,在政治上,秦始皇就会一直被掣肘。而且这件事,很有可能当时已经有风言风语传开了,会不会让秦始皇非常的被动?

那么我们再来看这封信,翻译过来不就是:你还是不是我亲爹啊?你这不是坑儿子吗?能不能替你儿子考虑下啊

爱子心切的吕不韦,只好一死以成全儿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