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東北人的祖籍都是山東,為什麼方言、文化都和山東人有區別?

範東臣


以前有一部電視劇《闖關東》說的就是山東人闖關東闖到東北去謀生的故事,因為原來山東地區環境經濟條件不充足或受到當地勢力的壓迫,很多山東人就闖關東闖到了東北,現在黑龍江大部分都是祖籍山東人,當年的黑龍江,可沒有現在這般富裕,都是闖關東的人去了建造的,就像當年的英國的下流社會人員受到壓迫,去美洲地區發展一個道理,方言文化的差異很大的程度都是與氣溫有直接的關係,東北地區入冬早,出冬晚,一年也就一個季節幹農活,其他三個季節無所事事,大家相聚而坐,也就形成了嘮嗑的文化。至於方言,我接觸過很多黑龍江人說話沒有遼寧人東北味那麼嚴重。ps:我是一個河北人


大嘴說世界


我是地道山東人,去過幾次東北,誠如題目所說東北人的方言和文化現在跟山東人還是有不小差距的。但是,也能找到很多語言、飲食、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相同點。


個人覺得,有差異是正常的,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以前漢族不也是大部分出自同一地域,現在還不是進化出了千姿百態的差異?

下面分析一下東北人與山東人出現差異的原因:


分開太久了。闖關東說起來似乎是不久前的事,其實也有不少年了,最早一波闖關東是清朝末年,朝廷為了動用官方力量推動的一次移民潮。後開,一直到解放初期,山東一直陸續存在闖關東的現象。離開久了,就進化出自己的特色。不過還是保留了一些祖上的習俗。

一方風土養育一方人。就像上面說的,山東離東北不近,闖關東的人與老家分開太久了,在東北因地制宜逐漸進化產生了自己的新習俗。畢竟東北的氣候、地域、物產等都與山東差不不小。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是也。


與滿族的融合。當初,山東人到東北時,東北有一批留守的滿族人,他們主要靠漁獵為生。山東人則是靠耕種衛生,雙方可以說是互補。在隨後百年來的相處中,雙方逐漸融合,漢人也借鑑了不少滿人的習俗,逐漸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山東老家就不一樣了。

外部力量影響。主要就是小鬼子與老毛子對東北人的影響,這些在今天東北人的習俗中也能找到些影子。


凡塵往事


絕大部分的特點早就融合同化了,尤其是語言,飲食方面倒是還有一部分“遺存”能靠上山東老家的邊。最早幾批闖關東的距今天怎麼也有300多年了吧?可能還要久遠,最近的距現在也得百十來年了。語言特點早就當地化了,如果是語言學家,可能會從各別發音或語境使用習慣上找到一些同源特點。不過咱們普通人是聽不出來也想不到的。

我就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後代,到我這裡應該算第四代了。據老人回憶,我的太爺十幾歲時全家從山東膠縣出發,靠著雙腳一路走到了當時海參崴。路上還走丟了一支七八口人的族人。之後開始在海參崴與俄國人做邊境生意,主要是皮貨。到了我爺爺十幾二十歲時,家裡生意小有成就,這才舉家搬到哈爾濱,在這裡買房置地安家落戶。記憶中爺爺說話還多少帶一些山東口音,父親是一句山東話不會,到我這輩就更不會說了。據老爸回憶,當時二太爺家的四叔(我得叫四爺,從來沒見過面)由於做生意總往對面走動,所以串了一嘴的俄國味普通東北話......沒少挨太爺揍!可見地域環境對語言的影響有多麼大。所以現在祖籍山東的東北人不會說山東話很正常。

不過飲食習慣倒是能傳承下來很多。比如我就超級愛吃煎餅卷大蔥!這個飲食形式和道味是深入到骨頭裡的。畢竟人在異鄉,飲食是最能勾起思鄉之情的。所以從小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家裡飯桌上的煎餅卷大蔥。

前年去了一趟山東,特意找了找膠縣......沒找到,幾次的撤併縣等行政區域劃分之後,現今哪個地方是當年的膠縣可能只有到當地史志辦能查出來了吧?我一想,既然“家”找不到了,就吃一頓正宗的山東煎餅卷大蔥吧!找了當地的朋友,帶我們專門跑了一趟鄉下,吃就吃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家鄉味兒!吃上才發現,原來我吃了幾十年的“假”煎餅卷大蔥!這原汁原味的老版煎餅卷大蔥真心是......真正的玉米粗磨之後就攤成煎餅......咬不動啊!原來之前家裡往玉米麵裡摻白麵了。呵呵,現在想想當年我家生活還是“不錯”的哦,摻得起白麵......兄弟們,幫我解個心病,誰知道當年的山東膠縣是現在的哪個市縣啊?我想東北人裡祖籍山東膠縣的人一定不少,有知道的沒有?謝謝。


生活報


關於東北人祖籍是山東的有些片面,當時闖關東人主要以山東人為主,還有一些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人也來到了東北地區。



原本東北地區就有一些原住漢人,他們語言文化吸收滿族、蒙古族、朝鮮族,應該說是早期的東北人和東北文化。後來山東,河北等地的大批難民闖關東而來,帶來了關內文化和語言,關內文化語言與關外文化語言融合交匯後形成了新的東北文化與語言。



如今東北還有很多生活方式,語言文化與山東相似,只不過是經過幾百年有所改良了。如今,大連地區的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化最接近山東的威海青島等地,因為最後一波闖關東的山東人都在大連地區,而且自古大連與山東半島就有所緊密聯繫,兩岸人員交流頻繁。近代更是商貿往來日益頻繁。


大魚工作室


山東人闖關東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明朝末年,歷史記載中有關移民墾荒的最早官方文件是1644年(明崇禎17年)頒佈的《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可以確定當時東北已經對關內放開了。

由於長期的戰亂,明清時期的東北人口稀少,大片良田被棄耕。人口遷移成了當時的統治者的當務之急,在明朝未滅亡之前,還沒有建立政權的後金在不斷的南下襲擾活動中擄掠到東北的中原人口已經達到了百萬之巨。這些人口可以算是最早的關東移民了,而這些人和後來的闖關東人口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山東人。東北這個地區由於外來人口比較多,本地人口少,全國各地的人雜居在一起慢慢地就同化了。除遼寧省有些地區人的口音還接近山東人口音外,其他地區的人已經基本聽不出有山東方言的痕跡了。

本篇小文的作者就是東北生人,父母都是上世紀50年代末來到黑龍江北大荒支邊的山東魯南地區人。北大荒這個地方當時剛剛開始墾荒,可以說是百十里地沒有人煙是很正常的事情,真的是算是地廣人稀。在艱苦的歲月裡,王震將軍帶領十萬轉業官兵和父輩這些支邊青年在荒無人煙的萬里荒原建起了新的家園,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這裡組成了一個群體在這裡生活、工作。口音慢慢地就被同化為一種幾乎沒有方言土語的普通話。我父母現在都已經是八十多歲的高齡,聊天時偶爾能說出一句半句的山東方言,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東北人說的都是外面人一聽就懂的普通話。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外省市的團體、組織來我們這邊挑選播音員和主持人,我們這邊的人去方言地區工作生活也很受當地人歡迎。

儘管山東人口音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失了,但是屬於山東人的很多生活習慣卻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似乎還有發展綿延的趨勢。比如說,很多東北人願意吃蘸醬菜。蘸醬菜裡自然少不了的是大蔥、黃瓜這些常見小菜,醬也是山東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種佐餐佳品。除了蘸醬菜,還有一種小吃在東北也很受歡迎,那就是煎餅卷大蔥。東北人愛吃這個小吃也是出了名的,當初我老姨父66年從山東老家去尚志投奔親戚的時候,就從老家背了一個攤煎餅的鏊子去,到現在一直都還在用著。

闖關東的山東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百年,對東北這塊土地充滿了感情。我們這些山東人的後代也永遠記得自己是山東人的後代,並且以這段歷史而驕傲。有關山東人在東北的方言、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也歡迎您在評論區補充。


趣說歷史快樂生活,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關注和閱讀我的原創文章,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徒步說史


山東德州寧津縣柴胡店鎮小辛莊村



18266126909


一說老妹兒,幹哈去啊,一股濃濃的東北風味撲面而來。而要說小嫚兒,幹啥去啊,估計也會有很多南方的吃瓜群眾認為這是東北話。

這就是東北方言與山東方言略顯相同之處,近些年,伴隨著東北風味的電視劇與綜藝節目的火爆,估計很多人都能蹦出兩句帶點東北味的“老妹兒,幹哈去啊”


題主提到兩個關鍵詞,一是方言,二是文化。

其實,方言也屬於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簡單來說,方言的形成,是長久以來,各地的移民帶來的發展變異與民族融合的產物。

題主說的東北方言,使用範圍極廣,分佈於黑吉遼的絕大部分,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而山東方言的分佈區域僅覆蓋山東本地,及少部分相鄰省份的區域,在地域上要小很多。

曾有網友戲稱說,東三省最北到最南的方言差距,可能還沒有浙江兩個村之間的差距大。確實,不是東北本地人,其實是挺難聽出來黑吉遼方言的區別,答主曾問過一個來自東北的同事,她說,東北的方言裡黑龍江最接近普通話,吉林其次,遼寧東北話味最濃。

但是,山東方言自西往東,卻差別巨大,山東方言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區: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如果一個外省人分別聽魯西南與膠東的方言,是很難在感官認知上,把這兩種方言歸為一類的。

由於近年來闖關東等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東北方言是東北土著方言與山東方言的結合體,有些特例如大連話與膠東話同屬一個類別,就是膠遼官話,或者萊語。但這是自古遼東大連和煙威兩地本是同根,因此而形成的特徵語言,不過,就像大連話代表不了東北方言,膠東話代表不了山東方言一樣,這個例子並不能作為普遍特徵。

事實上,東北方言是以古遼東方言為基礎(跟遼東半島的“遼東”不是一回事),並受到其他方言,如滿、蒙、回、朝鮮等少數民族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這裡邊也包括清末民初闖關東山東與河北移民的影響,但並不是主因。而後又吸取了蒙語、俄語、日語等語言的特點,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東北方言,並不是各地的移民所操方言的糅合體。

說到文化,不能不談歷史,山東是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東文化又稱齊魯文化,春秋時期,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而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而東北,由於自古中原政權統治基礎薄弱,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隨著各民族融合的加強,漢滿農耕文化、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北方漁獵文化、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逐漸融合而成東北土著文化。而近代移民人口的流入,又帶來了膠東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到了民國建立以後,漢文化已經完全成為東北地域文化的主體。

所以,二者的發展脈絡是不一樣的,東北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山東文化的影響,但是山東文化僅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東北文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濟南時報


說到方言如果你接觸過臨沂方言,你就知道一樣不一樣了,我是山東濟寧人,我有親戚在遼寧鞍山,我還在臨沂的沂水工作過,發現那裡人的方言和東北的方言有很多一樣的。山東人闖關東肯定會對東北有很多地方有影響。至於區別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也有區別的,方言方面南方區別更大,我有溫州朋友,溫州市和永嘉等地區別不太大,蒼南縣雖然是溫州的一個縣,但跟溫州方言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名家視點



純屬垃圾問題,地域黑的挑事兒帖子。先了解了解歷史和地理,再來挑事兒吧,垃圾地域黑。


冬日驚蟄


關外人的確有一部分人是山東祖籍,為什麼現在與山東人迥異,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祖先來的時候都是以要飯的身份來的,引領不了主流文化,反而他們還要千方百計的隱藏自己要飯的身份,主動融入本土文化。這是為什麼他們的後代不像山東人的根本原因,其他都是次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