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独狼


三国演义里,有个连精明得如妖怪的诸葛亮和曹操都无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司马懿。

历史上以晋代魏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一身红裙,召集汲布及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曹爽,夷其三族,可谓威风八面,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而高平陵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他拥有的三千死士。

那么问题来了,在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千死士从何而来的呢?

司马懿实际权力虽然被架空了,但是司马家势力依然不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这是当年荀彧做过的职位,虽没有实权,但有这个职位,就能让司马家多预政事,司马家对朝中发生的大小事件是心知肚明的,司马懿没有脱离社会。

而且,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这确保了司马家在洛阳还有一定的禁军军权,正是这一点军权,给了司马师腾挪的空间,也给了司马家翻盘的机会。

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秘密豢养三千死士可不容易,好在他有中护军这个职务作掩护。

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负责中下级武官的选拔,监督管制诸武将,这在当时具有相当重的职权,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

司马师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以秉公无私,举荐良材而闻名,这自然给了他收买死党的方便。

还有,司马懿通过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笼络一些将士愿意誓死效忠司马懿,这些将士有很多成了司马懿家族的仆人、家丁,他们一起和司马师召集的人才,构成了三千死士。

这些死士分成十组隐藏在十处山林里由汲布训练他们,汲布是总教头。训练好的死士,平时分布在山村集市中,等到用时再召集起来。

从高平陵政变,可以看出司马家族的野心由来已久,那些突然出现的三千死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见他们早就暗中谋划着。

最后我们来分析三千死士为何死心塌地跟随司马懿:

一、司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

司马懿一生操劳,为曹魏征战多年,其功劳在当时无人可比,曹魏后期的权臣都很敬重司马懿。

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四朝元老,挡过孙权,战过诸葛亮,擒杀过孟达,平定过公孙渊,还搞过粮食生产,在曹魏的地位名声非常之高,远非只侍奉了两朝的曹爽可比。

作为世袭士族,他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比曹魏皇室和这些大族的关系还好,石苞、邓艾这些人,都是司马懿提拔的门生故吏。

所以当时有许多人愿意追随司马家,效忠司马家。

二、三千死士受到了司马家的恩惠。

司马师召集三千死士,并秘密豢养,分散到各地。

他们的衣食住行均由司马家提供,他们的家人也由司马懿赡养,自然也少不了高官厚碌的承诺。

可以说司马家为了这些死士,也是煞费苦心,这些死士也必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司马家。

对于司马懿来说,自己没有什么实权,但他的地位和待遇没降,财力并没受损失,司马家供养这些死士完成有能力。

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谋反忤逆之事,没有回头的余地。

历朝历代,偷养死士都以谋反罪论处,是要诛灭九族的。

司马家私养三千死士,一方面是为了活命,另一方面当然是对权力的更高向往。

豢养死士是死罪,作为死士更不用说了,不管是被发现都还是背叛司马家,都会是死。

三千死士和司马家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没有任何回头的余地,除了忠心,别无选择。

四、凭司马懿卓越的谋略,让死士变义士

当时司马懿发生政变,符合天时、地利、人合三要素,是众望所归。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他的才能和胸怀朝野上下都很认同。

曹睿托孤,曹爽排挤,把他明升暗降,但他的影响力还在。

曹爽结党营私,任人唯亲,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朝中大臣对他的不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自作孽不可活。

而且曹爽带着皇帝曹芳不敢自立门户,不使用手中兵权调兵遣将讨伐司马懿,反而投降了,天助司马懿啊。

司马懿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妻子郭太后住在永宁宫,实际上被曹爽一伙软禁着。

司马懿是很有眼光的,很早就与郭太后拉上了关系。

司马懿把两个孙女嫁给了郭太后的侄子,变亲家了。

郭太后在关键时刻,竟然答应了司马懿的要求,发布诏书。

只要郭太后发布了诏书,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变成了曹魏拥帝的忠臣,名正言顺,既不用担心掉脑袋,还变成功臣,受到嘉奖,名利双收,光宗耀祖。

你说那些死士能不拼命效忠司马懿吗?

司马懿一生的状态都是“藏”,既不犯错,也从不出头,在领导面前藏着野心,在同事面前藏着锐气,晚年又装病将杀气藏着。

直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奠定晋朝的根基。

各方枭雄驰骋战场几十年也未完成天下一统,天下的江山,最终却落到了司马家的手里,其根本原因是司马懿的智慧和谋略。

作者罗贯中喜欢借他人之口,骂司马懿叫“司马老贼”,这个“老”字,不只是年龄,还应该指他为人老到,手段老辣。

他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曹芳,耗死了诸葛亮,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应该说他是智者中的智者。

司马懿的情商、智商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是百年忍者,千年的狐狸,万年的龟!七字总结他的人生哲学:

“藏、怂、装、忍”“稳、准、狠”,最终,司马懿凭借自己的人生哲学一步步从柔弱书生变成一代枭雄,一生磨一剑,一剑定乾坤!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阴养死士三千,靠突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咸鱼翻身,然后屠杀曹魏宗室,宠树同己,侵蚀魏国社稷,这是司马懿晚年所做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司马懿怎么做到在自己被曹爽压制的时候,还能够让三千死士对自己臣服,还能养的起三千死士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懿其实远远没有电视剧里面所描述的那样危如累卵,只是在权力上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而已,其仍然掌握着不可忽视的实力。

话说司马懿和曹爽并受托孤,两人同时『录尚书事』。这个『录尚书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东汉魏晋时期的实权宰相都要带这个衔,才能名正言顺的处理国家大事。开始的时候曹爽对司马懿也很尊敬,但是后来不久就听从丁谧的计策,让司马懿明升暗降。

本来司马懿是骠骑将军,从一品,曹爽就想把录尚书事去掉,然后加封司马懿为大司马,不过大司马这个职位似乎不祥,因为之前的大司马曹仁、曹休和曹真都是上任不久就去世了,于是经过人提点之后,曹真决定改尊司马懿为太傅。太傅为上公,地位尊崇,还有很多的面子活:

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

即便如此,曹爽早期辅政的时候还是经常请教司马懿的,双方一度合作的亲密无间,非常友好。但是渐渐的,曹爽开始任用自己的班底,也就是何晏、丁谧这帮人,和司马懿疏远了。

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

司马懿也知道这一点,于是自请外出去防备东吴,曹爽和司马懿两边也算是相安无事。

后来等司马懿回到朝廷,基本上政务权力就都已经被架空了。但是其实司马家依然势力不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这是当年荀彧做过的职位,名义上的尚书台的长官,虽然曹爽录尚书事,导致司马孚没有实权,但是有这个职位,还是能让司马家多预政事——毕竟橡皮图章,那也是图章啊。

然后司马师是中护军,曹爽的弟弟曹羲是中领军,可以说司马家依然有一定的洛阳的禁军军权,而事实证明,就是这一点军权,给了司马师腾挪的空间,也给了司马家翻盘的机会。其实在司马懿图穷匕见起兵的时候,就连曹爽的家将都拿不准是不是应该对司马懿动手:

初,宣王(司马懿)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曹)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司马懿要去武库,就要经过大将军府的望楼,曹爽虽然人不在,但是曹爽的妻子刘氏在,刘氏就请帐下督帮忙,说曹爽在外,现在有兵事怎么办呢? 帐下督于是就准备放箭。

和电视剧中司马懿王霸之气迸发,一眼瞪过去兵都不放箭了不同,在历史上是一位叫做孙谦的偏将把帐下督的牵住了,说:”这天下事还不一定呢,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帐下督反复要放箭,孙谦反复制止,好几次之后,司马懿也就过去了。如果司马家族已经落魄到一点权力都没有了,你说孙谦和帐下督还会犹豫么?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说司马懿指望三千死士夺取政权,那是胡扯,根本不可能。首先,看看三千死士的成色,他们都是地痞流氓,平时要是三千人聚集,早就被朝廷灭了,何况领导人司马懿还长期卧病在床?这些人别说训练,连武器都没有,要是打起来,别说成千上万的正规军,连几百御林军都打不过。

再看现场表现。司马师带着三千死士包围皇宫,司马懿来到,看到这些人组成的队伍还算整齐,大概就放了心。注意,把队伍站整齐就OK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战斗,所以无法检测这三千地痞流氓的战斗力。

那么,司马懿成功的关键在哪?两个人:长子司马师、弟弟司马孚。

曹爽跟皇帝一起出城,洛阳各城门的军官收到郭太后的命令,要求关闭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中护军司马师和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一身戎装,带领自己的士兵和三千名死士开始行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司马师的官职是中护军,是御林军统帅;司马孚当时也有军队,后来官至太尉,也曾经主持西北战局,军事能力很强,他们一起控制了首都。

司马懿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郭太后。曹爽跟太后关系不好,太后对他很讨厌。司马懿控制京城后,向太后上奏,请求剥夺曹爽兵权,太后答应地非常爽快。在这个女人看来,废了曹爽很解气,再说了,自己的两个侄子跟司马懿是亲家,谁掌权都无所谓。可能就是她的表现,断送了曹家江山。

司马家所掌握的,无非就是京城,兵力不多,曹爽要是组织各地部队勤王,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然而,曹爽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九州历史


高平陵之变之所以被称为险棋,险就险在司马懿的基本盘太弱,具体来说是:他只有这三千死士。

当时的洛阳城中,军队茫然无措,不知道听谁的好,还有相当多的曹爽的势力。大臣们首鼠两端,见风使舵,还有像桓范这样去投奔曹爽的,太尉蒋济等人也不是真心和司马懿结盟,所以司马懿拥有的,就只有这三千死士了。

那么司马家族,是如何让这三千死士效劳的呢?

其实题主这个问题就属于外行了,司马懿手下的亡命徒对他的忠诚度如何,与司马懿的权力大小没有任何关系。司马懿手下养的这群人,可以叫门客,可以叫家丁,也可以叫亲兵。无论叫什么,都与司马懿的官职无关,是纯粹的个人行为。

只要肯花钱就行。

早在战国的时候,豪强们就有养门客的传统,欢迎五湖四海的人来自己家蹭饭,反正家里有的是钱。如孟尝君,信陵君等人都拥有成千上万的的门客,这些人流落江湖,各有所长,但也不乏滥竽充数之徒。不过他们为了报答主人的恩典,倒也愿意出力气,比如孟尝君曾经被秦昭王扣住,就是靠手下门客学狗偷东西贿赂秦王的小妾,学鸡鸣骗开城门才得以逃生的,所以留下个成语叫“鸡鸣狗盗”。

而司马懿的这种行为,和后世的将领一样。明清时期的将领,在朝廷派给的军队之外,一定要养着为数众多的亲兵,数量视财力而定。这些亲兵吃的好待遇好,打起仗来愿意拼命,是军队的中坚力量,如明末吴三桂的亲兵,就很有威名。

所以如司马懿这样的养门客,只要有钱,肯花钱,就可以组建一支私人军队。而司马懿虽然没有了权力,地位待遇一点都没降,是用的明升暗降之法,财力没受损的情况下,养一点门客自然很容易啦~


小约翰


因为司马懿并没有真正的“落空”,完全有足够的力量收买死士。

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是发生在他与曹爽斗争时期的事儿。当时,司马懿遭到曹爽的压制。他的儿子司马师暗中豢养了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变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题主这么问,大概是奇怪,司马懿既然都被曹爽架空了,他儿子哪里还能有资源来豢养死士?

这话可见题主对当时政治斗争的格局并不清楚。

简单说,封建时代一个政治人物的能量,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才能(2)地位名声(3)实权(4)人脉。

那么我们看看,在曹芳在位前几年,司马懿这几方面的情况如何。

先看才能,这个不用多说了吧?司马懿称为当时曹魏第一能臣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曹魏也是屈指可数的人才。

再看地位名声。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四朝元老,挡过孙权,战过诸葛亮,擒杀过孟达,平定过公孙渊,还搞过粮食生产,在曹魏的地位名声非常之高,远非只侍奉了两朝的曹爽可比。甚至直到司马懿死后,毌丘俭和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打出的檄文都要一再宣称司马懿是忠臣,他们要代替司马懿教训不忠不孝的司马师……

再看人脉。司马懿的人脉是很广的,曹魏三大前线军区,关中军区和荆州军区都是他的底子。作为河内大族,他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比曹魏皇室和这些大族的关系还好。更重要的是,当时曹爽等人乱搞改革,是得罪了一大票曹魏元老的,像蒋济高柔这些四朝元老,后来在高平陵政变时候都支持司马懿(只是没料到司马懿居然对曹魏如此狠,后悔晚了)。而如石苞、邓艾这些,都是司马懿提拔的门生故吏。所以,曹爽能剥夺司马懿的实权,剥夺不了司马懿的人脉。甚至他提升司马懿为太傅,虽然减少了司马懿的实权,但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司马懿的地位和影响力。

(如果皇帝有力,则人脉中最关键的是和皇帝的关系。不过曹芳那时候没啥力量,而且以曹爽的飞扬跋扈,更曹芳关系也未必好。)

最后看实权。

曹爽确实升司马懿为太傅,从而减少了司马懿直接带兵的权力,但这并不等于司马懿和司马家族毫无权力。比如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一直掌握着兵权。而司马师则在曹芳时期被任命为中护军,是首都部队的人事负责人。这对于司马师培养自己势力是极为重要的。司马师能够建立三千人的死士部队,和这个职务关系很大。

至于为什么司马师能获得这个重要的地位,有人认为,这是曹爽和司马懿两个集团做的交易。曹爽让司马师担任这个职位,换取司马懿支持夏侯玄当关中担任都督。只不过夏侯玄水平太次,上任后伐蜀兵败,这个就怪不得司马懿了。

由上可知,高平陵政变前的司马懿,虽然在整体政治斗争中相对曹爽居于守势,但依然具有远超过曹爽的才能、人脉和名声。而实权方面,司马家族依然握有不少权力。建立三千死士部队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之事。


巴山夜雨涮锅


如果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所依仗的主要力量就是他所蓄养的这三千死士,那司马懿绝对会死得很难看,甚至而言,不要说是三千死士,就是有三万死士效忠于他,司马懿照样会输得一败涂地。想当年,董卓控制京师时拥有五万精锐西凉军,却照样身首异处;曹操权势熏天,整个北方几乎都是他一手打下来的,但到死都没有爬上皇位。

在当时的洛阳城,拥有三千以上私人武装力量的人,那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如果司马懿想凭着三千死士来抢班夺权,那也把造反想得太简单了吧。事实上,权力的争夺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杀掉某几个就可以了,它真正难的地方在于,你把人杀了,能不能控制局面和摆平事端,否则你也只能给人家偿命。

换句话说,司马懿想杀曹爽,或者曹爽想杀司马懿,都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问题是,你如果把人杀了,却没有办法控制局面,并人所有人都信服,那全国各地反对你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大,到时不要说你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就算你本人是皇帝,也得给个说法。

在当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不要说洛阳城内的军政大佬没有出面反对,就是外围五大军区的佣兵大佬也都一动不动,甚至而言,当时朝廷内部的三公九卿中,有两个三公级官员(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和三个九卿级别的官员(太仆王观、尚书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和司马懿共同奋斗在政变的第一线,而曹爽却只得到一个九卿级官员(大司农桓范)的支持。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司马懿敢发动高平陵政变,不在于他拥有这三千效忠于他的死士,也不在于曹爽一伙刚好全部出城机会难得,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司马懿得到了当时朝廷内部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否则,司马懿只要敢发动政变,全国各地的佣兵大佬恐怕会立马会喊出清君侧的口号,甚至出兵讨伐也是太有可能,到时候司马懿的下场恐怕不会比董卓好多少。

当时的司马懿,表面上看权力被曹爽架空,但实际上,司马家的权力非但没有因为退让而受损,反而因此积累了更多的资本。因为在曹爽执政的这十年,帝国从前的军政大佬,都被排挤到政治舞台的边缘,而曹爽的亲信、弟弟们的地位却越来越突出,但问题是,曹爽的亲信和弟弟们,并没有足够的资历和能力让三军将士和各地官员信服,所以曹爽以为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但实际上他把帝国的军政大佬都给推向了司马懿的阵营。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懿在权力落空时,他所蓄养的这三千死士才敢对他死心塌地。即便司马懿权势熏天,如果没有得到各级军政大佬的支持,司马懿不要说有三千死士,就是有三万死士,在最后的关头,也会和魏延一个一场,总而言之,大家都会纷纷离他而去。


我是赵帅锅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老臣,辅佐曹操曹丕曹睿南征北战建立汗马功劳,他的才能和胸怀朝野上下都很认同。曹睿托孤,曹爽排挤,把他从实权派的太尉明升暗降为虚职太傅。权利落空了,司马懿称病不朝,但他的影响力还在。曹爽结党营私,任人唯亲,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朝中大臣对他的不满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司马懿复出。这是三千死士跟随司马懿的群众基础。



死士是有信仰的人,他不能稀里糊涂地为一个人去卖命,要看值不值得。曹魏政权中,曹爽胡作非为,虽然权势熏天,但他是个庸才,有识之士并不看好他。而称病不朝的司马懿,朝野上下公认他雄才大略,把希望寄托在了司马懿身上。司马懿懂政治,有智慧,国家的希望个人的希望都在他的身上。司马懿能用人会用人善用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三千死士死心塌地为他卖命是有眼光的。曹爽树倒猢狲散,司马懿权力落空死士三千,足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对比。

士为知己者死,为希望而赴汤蹈火。


四本看长安


在我回答问题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司马懿何许人也。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其实大家对司马懿都不陌生,我再强调一遍他的官职和贡献,只是想说明司马懿晚年期间,虽然有被魏王冷落的迹象,但是他可不是政治牺牲品,他依然是位高权重的太傅,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就算没有掌管军权,也依然拿着朝廷俸禄,位极人臣。

一名将隐忍之术玩到极致的拖孤辅政重臣,根本就没能让他的小主子找到任何的罪辞,当朝太傅,大都督可以不要军权,不要特权,甚至可以在家装病告假不理政事,这些都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举措。也正是司马懿的隐忍给了新魏王的误导,同时也给了我们的错误判断,任何时候他都没有权力放空,只不过是明哲保身罢了。
看看这位文谋能胜诸葛亮,武谋能领百万大军的旷世奇才――司马仲达,那可真是风里浪里啥没见过,他的战功足可以吓破多少大臣胆,小魏王在他眼里也就是娃娃,谁想对他动手还真得掂量掂量着。别说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满朝文武对他有异心的也为数不多。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司马炎称帝后,没有天下大乱依然举国太平了。


老兵带我学军武


司马懿暗中培养三千死士,让他们日夜操练,为后来政变做准备。这只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面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上司马懿权力架空后,并不是靠自己私自培养的三千死士夺权的。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傅,位高权重,可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而因曹芳年幼,司马懿一定程度可以决策国事了。而且司马懿这时也是有不小兵权在手的,在太傅之位时曾多次率兵与东吴作战,比如公元241年的退敌伐吴。

公元247年,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在朝中树立亲党,这才开始排挤司马懿权力。司马懿于是诈病,不问政事。司马懿诈病,正好给了曹爽夺取司马懿权力的机会,这时司马懿权力确实被架空了。但他虽然权力没了,但其他亲人还有权,而且他的影响力也还在。

司马懿的基础兵力不是三千死士,而是儿子司马师的禁军。当时司马懿自己虽没权,但他儿子司马师还是中领军,在京城有兵力,他的弟弟司马孚还是尚书令,也是有权力的,司马懿丝毫不慌。

况且当时曹爽已经带走了大量兵力出城,郭太后寝宫守卫薄弱,这让司马懿轻易将太后抢到手,太后在手自己就是正面人物,而曹爽是反贼。

司马懿当时在朝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毕竟原来是太傅、朝中元老,还立功无数。反管曹爽,简直是作死,掌权没多久就到处树亲党,独揽大权。这还不算什么,主要自己还没能力,几乎没打过胜仗,在兴势之战伐蜀被王平打败,与吴作战导致柤中被攻破,使魏国实力受大损,引发了很多大臣强烈不满。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高柔、孙礼、蒋济等一线大臣早就站队司马懿了。



而且曹爽在根基不稳时,就屡改制度,引起了士族的反感。而司马懿则是士族中很有声望的,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相当于为士族出头,谋福利,士族自然也是相当支持。


曹爽的败亡在当时其实是必然,即使没有司马懿,也迟早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把曹爽这个无能之辈赶下台。司马懿虽无权,但曹爽作死,加上司马懿有影响力和其家族也有些势力,这才夺权,并没有所谓的三千死士。


夏目历史君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什么叫做死士,如果不死心塌地还叫什么死士。在那种战乱年代,能一家子靠着豪门王族吃口饱饭,心中多少有点感恩的吧。我们平时在电视剧里面看到那些反派们控制死士们的办法,无非是钱、慢性毒药、家人的性命……但是别忘了还有一点就是古人的风骨,古人可能要比我们现代人 “死脑筋”多了,别忘了“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人写出来名句,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再实际一点说,司马懿养了这么久的死士,如果背叛了司马懿站到司马懿的对立面,这种人大约曹爽也不会要吧。离了司马懿的下场差不多就是带着妻小回家种田的命运了,而舍命一搏也许迎接他们的将是高官厚禄。

晚年的司马懿可以说经历了人生的最后一段灰暗时期,当时的曹爽万万不会想到,已经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将要抛之脑后的老对手,竟然还会留着一张王牌。毕竟当时曹爽不仅仅在朝中各处安插了宗族势力,手上还拥有一大部分的兵权。权力被架空之后,司马懿竟然还能以3000人之力绝地反击,可以说这三千人的单兵素质实在太强,简直就是特种部队了。

司马氏是河内十几代的望族,司马懿的爹做过首都市长,他自己做了几十年总理,即便是司马懿后来退休了,在家颐养天年,养3000个死士的钱还是有的。另外,司马懿再不济,还没有到树倒猢狲散的地步。司马懿年纪大了,他两个儿子还精明着很呢。

只要司马家族还没有被灭门,他们在朝廷之上的威望还是存在的。而曹爽彼时以为除掉了司马懿这个心腹大患,在朝中已经无所顾忌,大肆提拔自己的党羽。曹氏宗氏在朝堂之上把持重权横行无忌,迫害官员,其他官员们只能夹缝中求生存,大臣们大多态度不满。

司马懿看起来只有三千死士,实际上很多朝中官员模棱两可见风使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他提供了便利。他们打的心思都是想要等到最后再决定到底投靠谁,虽然没有站在司马懿这边,却也没有成为司马懿的阻碍。如果司马懿为满朝文武所排挤,那么这场反击战绝对不会打得这么顺利。

高平陵之变让司马懿化被动为主动,直接改朝换代,将江山冠上司马之姓,笑到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