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纖指十三玄_


孩子進入青春期,這時的孩子在行為上出現了叛逆,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需要依賴大人而獨立,彷彿是在向大人們宣示,我已經是成人了,不要再批我當孩子看了。許多父母由於沒有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變化,還是用以前的方式管教,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那麼父母如何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呢。侯媽專注親子教育,和父母們談一下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1. 孩子長大成人了,父母要把他當作大人看,不能以大人的身份壓制孩子,而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注意和孩子說話時的語氣,根據孩子的變化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2.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強,父母不能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多對孩子作正面的評價。

3.父母要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的需求,幫孩子一起去實現,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自然就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願意和父母溝通了。

4.父母不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不否定孩子,和孩子說話不要太哆嗦,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

5.父母要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孩子被社會上不良的風氣所影響。

各位家長想要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可以關注我,侯媽每天給你分享。


侯媽家庭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難管啊!家長先要接受這樣一個理念,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進入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養育者的責任是保護孩子,而不是一味打壓。

哪些事可以“自己掌控”

作為家長,可以和孩子做個朋友般的溝通,決定哪些事情孩子可以無需和父母商量,自由決定做或者不做。比如週末白天的時間安排,和誰交朋友,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喜歡吃什麼東西,愛好是什麼等等。

哪些事必須告訴父母

因為孩子年齡小,很多事情還不能很好的為自己做出適當的選擇,因此當孩子想做這些事的時候,就必須提前和父母討論商量,然後才能去做。比如:晚上的時間如何安排?是否要報名補習班或特長班?暑期實習怎麼安排?大額度的消費(例如買手機電腦等)是否可行?能否戀愛?轉學、退學,大學志願填報等等。

哪些事決不能做

比如違法犯罪的事情、半夜與異性獨處、吸菸喝酒等。當然,每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不同,這類事情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不對社會造成危害是一致的底線。

規則轉移

家長在和孩子討論好上述三類事情後,並不意味著就要永遠堅持下去,而是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將越來越多的事情轉移到孩子可掌控事情的範圍中去。時間通常是半年到一年左右,規則就可以做出微調了。


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青春期叛逆確實讓人頭疼,但如果順利度過,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以後的順利成長也是特別有意義的。

舉個例子來說這件事兒吧。

一個朋友的女兒初二叛逆,瞞著家人和老師不去學校,上下學按時回家。一週之後,老師電話問家長孩子作業的事情,才知道孩子曠課一週。

朋友問女兒不去學校還隱瞞欺騙的原因,女兒非常不屑的回答:不想去,學校沒什麼了不起,讀書沒一點用。

讓她去學校,她就出去逛街,溜達到很晚才回家。

朋友夫妻兩人焦慮萬分。要帶女兒去看心理醫生,女兒堅決不去,說父母才有心理疾病,才要去看心理醫生。

不得已,朋友自己看書,自學心理學知識,並且想方設法尋求各類幫助。

這個過程中,女人的叛逆讓他們苦不堪言,女兒對他們夫妻不信任,不斷挑釁,甚至動手打了爸媽,摔砸東西更是家常便飯。

不管他們對女兒說什麼,哪怕是掏心掏肺,女兒都認為父母就是要控制她,就是不信任她,父母所有的話她都從負面理解,堅決跟父母對著幹!



朋友苦不堪言,曾對我說,如果哪一天女兒不發脾氣,家裡不發生地震,那一天對他而言就是過節!

聽的心疼!他也從150多斤暴瘦到120斤。

後來在遇到他,說到這件事,他說,後來就放下了,不再想著中考高考還有大學的事了,隨她去吧,既然怎麼做都是錯,怎麼做都只會產生更多對抗和敵意,那就算了,只要保障女兒的日常生活就行,其他的管不了,也就不管了。

他們夫妻每天正常上下班,開始有規律的健身,不再過問女兒的事情,女兒有需要的就幫她做,沒需要的就各自平安。

沒想到,無為而治之後,女兒反而“開竅”了,慢慢發現父母對她的抗拒敵意不感興趣了,對她在意不在意的事情都無所謂了。

時間來到初三下學期,女兒突然發現馬上要中考了,雖然她的學習成績一向不錯,可是也耽誤的太多了,她竟然有一天弱弱的跟父母說,她想去上課,希望爸媽跟老師說一聲。

就這樣,她又回到了教室。



不過,也還是會時不時的曠課,還是會動不動就發火,只是父母都不以為意,她反而沒有戰場了。

前幾天見到她,一個漂漂亮亮還有些靦腆的女孩子,跟著爸爸逛街呢,又沒去學校。

不過朋友看女兒的眼神全是理解和尊重,還有釋然,看到他們這一刻,我知道朋友和女兒已經基本走出了叛逆期。

叛逆期很艱難,但是也沒那麼可怕,是不是?


小貓喵喵



我家正好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說叛逆。感覺好像已經過去了,對於孩子的叛逆,如何輕鬆應對?

首先,作為媽媽少說話多做飯,而且是孩子愛吃的飯。青春期孩子本來就反對爸媽的嘮叨,假如處在叛逆期的話,最壞的結局就是直接跟你的要求背道而馳,更多時候不激烈的那就是直接不理你了那時候,你就閉起嘴巴,挑孩子愛吃的飯好好做就好了!到時候就叫他吃飯,慢慢的孩子就會緩和。



其次堅決不能去觸碰孩子所謂的隱私。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所謂的隱私,作為家長的你,一定儘量避免去觸碰,要樹立孩子絕非自己私有財產的觀念,理解尊重孩子,等孩子認同了你的態度,也就不會表現得那麼叛逆了!

最後就是千萬別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要知道再好那也是別人家兒子,而你家兒子再不好你也要無條件接納,所以,堅信自己兒子獨一無二才是正確的。

只要做到了這三點,對於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就不是那麼明顯了!


傾城秀


年初,參加女兒班上的家長會,討論的主題是“青春期”。

有個媽媽的發言令我印象深刻。這位媽媽說,孩子上了七年級後,有時故意要跟她反著來。比如晚上做作業時,媽媽讓她20:30先把澡洗了,這樣媽媽可以去洗衣服,孩子可以繼續做作業。做完以後也就可以直接睡覺了。結果女兒不願意,後來媽媽就跟孩子吵了起來。最後的結果是女兒到21:00,作業也沒做,澡也沒洗。後來問過孩子,孩子說:“我現在青春期了,人家都說青春期會叛逆,所以我也要叛逆一下。”媽媽對孩子說:“你現在是青春期,但青春期不等於就要叛逆。"

我覺得我們平時對青春期叛逆講得太多了,好像孩子不經歷叛逆就沒有青春期一樣,反而讓孩子覺得非要叛逆一下才正常。說實話,我們家女兒目前還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的叛逆情況。有時會因為不同意他爸爸的安排會和他爭幾句,但是我覺得她說的都很在理,不是無理取鬧,所以基本上她的合理意見我都是採納的。而這也讓孩子對我的信任感很強,什麼話也願意跟我聊。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人格開始成型,他們開始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再是絕對地模仿和崇拜權威。這是他們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畢竟我們不願意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媽寶“,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首先是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高興。

其次,我們應該更多地與他們溝通,瞭解他們想法的來源和依據。現在的孩子與我們有著巨大的時代差異,包括知識結構、價值觀等,他們身上有很多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

第三,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是我們經驗的引導與分享。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意見和經驗,與孩子共同討論,在孩子的參與下做出最後的決定。相信通過這種方法達成的意見,逆反的現象應該會大大降低。


凱瑟琳老師對你說




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為女兒的問題來求詢。女兒15歲,在上小學前,父母離異,由父親監管。女兒現在常常逃學曠課,與一些小混混打成一片,讀倒了幾所學校,累死了無數個老師;遊離於網吧和娛樂場所,常常夜不歸宿;種種藉口離家出走兩次,把爺爺的血壓逼到了180,把奶奶折磨的心力衰竭幾次病危住院;父親無可奈何,天天以酒消愁;姑姑滿街尋找,苦口婆心地教導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家,平添了許多白髮;她母親任她打罵,儘量滿足她的消費和虛榮心。她甚至大言不讒地說:“就是要媽媽難受,當初誰讓她拋棄我了,給我錢,我就喊她。”

這個案例反應了中國一些家庭長輩們的教子煩惱。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建立信任感歸屬感、獨立自主和自信的關鍵期,能夠完成這些建立,是靠重要關係人(監護人)在情感養育的基礎上結合理性教育。父親在孩子這個時期的角色是生活上的“夥伴”、精神上的“領袖”。“夥伴”的任務是:能像孩子一樣與你的孩子共處,包括遊戲玩耍等,能夠認同孩子的情感情緒,陪同孩子處理生活上的困難等。這種親子關係下,孩子會建立起親情感,內心是溫暖和安全的。即便要對孩子灌輸做人的道理,也必須是在她內心認同你的情況下才有情緒聽你講道理呵。“領袖”的任務是:引領孩子走向外部世界。每個父親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領袖,孩子能否認同你,能否以你為精神榜樣而建立他(她)的獨立自信自主,是取決於父親與孩子是否建立了安全的親子關係,然後取決於父親本人是否以親切、自信、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對應孩子。具體說,父親是否幫助了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存在的公正或不平,真實或虛偽,善良或邪惡等東西,是否幫助了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以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是否給予了孩子獨立處理衝突性事情的機會等等(許多父親是用權威的身份,理性主義的態度,給予孩子最直接的要求。難怪孩子聽不進話),如果是帶著這樣的心態完成這些任務,就可能培養出孩子對事物的選擇能力和行為責任能力。

孩子總是往外跑,意味著他所處的家庭缺乏安全和溫情。家庭是否具備吸引力,不在於家庭人員的多少,在於某個或幾個家庭成員是否讓孩子感覺到了愛與尊重。中國父母都特愛孩子,只是他們那種溺愛或說教方式的關愛,讓孩子總是不領情。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愛與尊重,是成人和同伴對他人格精神上的接納和認同。女孩總跟小混混在一起,至少說明她的家庭是一個說教的陣地,孩子要麼被語重心長地教導,要麼被尖銳地批評,這些都明示和暗示了孩子“你是問題多多的壞孩子”,同理,說明孩子在家庭沒有獲得心理上被接納被認同感,沒有獲得重要感。我們應想想,孩子的心為何往外飛?青春期的逆反,或小混混的壞影響,是不足以說明原由的。一個人總想去的地方和總想與之相處的人群,一定是對他來說有吸引的魅力存在,這個魅力是什麼?肯定是安全與情感依賴,對成人或許是能找到自我價值與理解,對孩子或許是能找到被尊重被欣賞之類。其實那些小混混們,都是些在家庭缺失關愛,不被真正接納,在人格與精神上被許多人鄙視、拋棄的可憐孩子,他們聚集在一起,相互能找到認同感。人都這樣,在某種地方被否定,就只有在“同病相憐”的人那裡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我無意指責女孩的迷失是父親之罪過,也無意指小混混團體的可取性,只是想站在心理學的角度,讓眾多父母知道,孩子的行為問題是與我們親子關係的好壞直接相關,希望父母懂一點心理發展學,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心理發育階段需要重視的是什麼,以便我們找到好的教子辦法。

再說點女孩的母親和其他親人。女孩的媽媽,無意中扮演了一個受難者的角色(即為了孩子,她寧可傷透心吃盡苦受盡辱),她對孩子的寬容遷就態度與互動方式,雖不會給孩子傷害性的影響,但肯定不能起到對孩子自主、自信的心理成長。母親對少年孩子的任務是,不遷就的關愛。母親自身良好的情緒、自信感才是對孩子積極的關注。受難者式的母親,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是瞧不起的對象,在意識層面的關係也不是孩子精神的支柱。女孩其他的親人,都給予了孩子全心全意的愛護,只是用道理性的說教太多,而從心理上對她認同的感情聯結少了。但他們那份執著的愛心,肯定會潛移默化滋潤著女孩的內心世界。

怎樣對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想,首先是女孩的父親及其他親人取消原有的負性關注,如遷就、指責、教訓、懲罰等。

取消負性語言交流。語言交流是富有神奇魔力的,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有著不同效果。如“你別再跟小混混們混”之類,可以這樣說:“孩子,現在我理解了你為何願跟那些孩子朋友一起,是你能找到快樂”。繼後可以說:“請你相信,你的朋友能給你的快樂,我們也會的呵”之類。注意,重要的語言改變是“小混混”-“孩子朋友”。“小混混”言詞,存在我們對孩子人格否定、鄙視和不接納的含義,你越這樣說越可能激起孩子對你敵視的反抗。“孩子朋友”會讓女孩感覺你對她在開始尊重和接納了(包括接納她的人際朋友),儘管你意識上並不接納她的人際環境,但要讓孩子脫離那樣的環境,你得先改善敵對的親子關係。許多成人不清楚,“為啥我們給他講那麼多道理他就是聽不進”的原因何在。要使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改變,往往不在於你說什麼,而在於你怎麼說。

孩子的撫養者們做改變。我們改變不了學校或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但可以改變我們來於孩子“惹我心煩”的情緒態度。即:在與孩子互動時避免傳遞負面情緒,如怒斥、憂傷、哀嘆、訴苦,或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焦慮不安;改變孩子的前提,是成人要有一貫性的平和、穩定、溫柔、自信的情緒態度,這是給孩子走向成熟人生態度的榜樣力量;減少說教性的語言和理性交流,增加情感交流和互動;減少為她做事或作主的行為,增加讓她自己對自己人生作思考和選擇的機會;在學業等等問題上,給孩子表明你們的態度,希望她做到和不希望看到她的是什麼?然後相信她能做到,也相信她能夠自己承擔失望或失敗結果的責任。

另外,大人們要學會等待。有時我們對孩子過多的關注,不如給孩子一些放手更能使他們成長。哪怕孩子會有受傷害、挫折的風險。我們越擔心孩子在外面學壞就越要去管緊孩子,其實正是這個“擔心”滋生的教子負面情緒,以及這個“管緊”對孩子產生的操控感,才造成了孩子與大人的疏離。學會等待,意味著給予孩子自主的信任,給予她“我們期盼你能回到親人身邊”的信賴感覺。


熊玲心理諮詢


舅舅打電話說弟弟沉迷遊戲、不洗澡不理髮,希望我跟他好好聊聊。他們父子的關係已經僵到極點,好像一說話就能被點爆。

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最煩就是大人跟我講道理,講到我會背。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我們就會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和他們相處。可是我小時侯什麼都要聽大人的,大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最好的孩子永遠是別人家的,好像做什麼都不會被表揚,大人不擔心我們自卑就怕我們驕傲。很多事都會為我們做決定,忽視我們的想法。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愛我們。但這樣的愛,對嗎?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迷茫的。想尋求自我,但更需要幫助。我們渴求父母的肯定、欣賞、認同。我們希望父母像對待朋友一樣跟我們座下來聊聊,好想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們愛我,但有些愛我感受不到。


豆苗媽媽寫話


12-16歲這一時期的孩子正處青春期,是孩子的重要轉折點,他們不僅僅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認知和思維也開始向大人轉變,這一階段是孩子最為叛逆的階段。

孩子開始進入中學時期,身邊環境也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們的叛逆也就往往表現在厭學、性格倔強、自尊心強、情緒波動大、早戀等方面。這個時期校園暴力事件也是最多的。

據調查,青春期的孩子會把挑戰家長和老師的權威當成“英雄主義”。在這時家長總會有一種無力感,孩子大了打他沒用,說他孩子也聽不進去,到底該怎麼辦呢?

【家長應戰對策】

1、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每個孩子都和成年人一樣,具有獨立的人格。

當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意願或者觀點時,千萬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見!不要過度表現出對事情瞭若指掌或經驗老道的樣子,對孩子的反對意見,表現出不在乎或不重視,這會激怒孩子。

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將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給予完全的重視和關心。

讓別人覺得他的反對意見是很獨特的見解,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確與眾不同。積極的向他表示:“我願意尊重你的想法”,支持孩子渴望獨立的嘗試,告訴孩子自己是他最好的後盾。

2、注意語言

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與用詞。

儘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辭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命令、被駕馭、被強迫或被規定做任何事。有些字像"應該"、"必須"、"務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緒的禍源,命令會引起抗拒的心理。相反,應該以徵求同意的方式。

儘量使用"我們",而不要使用"你"或"你們"。千萬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說出你的道理、想法、觀念、意見、理想和問題。

儘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關係。

3、從內心裡相信你的孩子

青少年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他們都想借助自己的一些行為表現,引起他人的關注,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賞。

家長們務必要善於讀懂孩子的心理,鼓勵他們去踐行自己,實現自我。對孩子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

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何況孩子,家長要善待孩子的犯錯。過分的批評只會引來牴觸情緒。相信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孩子也會對你有足夠的信任。

孩子的叛逆期,其實是老天賜予父母的機會,通過這個機會,父母會看到自己教育方面的挑戰和不足,也能更清楚的發現孩子的個性特點。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知子花家庭教育


雖然我家的小孩還沒到青春期,但是我可以說一個我同事家小孩青春期的事情,希望對你有幫助!

她家的兒子今年秋季上高三,目前基本都在正常軌道上認真學習,但是在上高一以前的初二初三兩年時間裡,這孩子也出現了青春期的各種叛逆,不聽話,跟家長對著來等等!其他的都還好說,因為沉迷玩遊戲,在我這同事怎麼勸說或者找老師或者找朋友干預的情況下都無果後,同事真急了,在他兒子又一次玩遊戲到凌晨1點沒睡的時候,她果斷的拿了家裡的重物

把電腦砸了,當時就把他兒子嚇傻了!

之後她給她兒子買了很多勵志的書,一邊陪著,硬逼著讓他兒子一本一本的看完,慢慢的,男孩子開始做事情有耐心,可以安心些自己的作業,回家也可以安心去學習了!

目前,男孩兒的學習成績還不錯!


當然,我說的這件實事兒並不見得對每一個叛逆期的孩子都有用,但是,到了某種程度,還真必須來點狠的!一旦小樹苗長歪了,毀的可能是小樹的一生!

希望這個實例能對你有些幫助吧!

歡迎大家關注頭條號:育兒麻麻幫,6年中小童專注力,只告訴你真實有用的育兒經驗,從不照本宣科!

育兒麻麻幫


青春期是指孩子從十二三歲到十六七歲之間,這個時候的孩子由於生理和身體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從而行為習慣上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會出現早戀,叛逆,等等,讓家長無法接受的行為和做法。


我想說的是孩子是幼知的,懵懂的,而家長是成年人,家長的做法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孩子的人生,我認為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是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聽話來推卸責任,好像孩子青春期必須叛逆,不叛逆都不是青春期了。

有些孩子青春期表現非常強烈,這時候的孩子你不能壓制,越壓制他們表現的越激烈,就像彈簧,給他多大力,他就會給你多大反作用力。要讓他們發洩發洩,到最後他們都會回到自己的原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