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後代,清朝最後猛將僧格林沁,為何死於16歲少年之手?

詩悠帆


戰爭這種東西,沒有一片無辜的雪花,沒有一位名將能開掛,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速度再快,也沒有槍子兒快,崩著就得死。

說起大清朝最後的猛將,個人倒認為不見得這頂桂冠一定要扣在僧格林沁腦袋上,甲午戰爭時的依克唐阿表現也很生猛,被稱為“虎將軍”、“東北三省海外天子”,他要是多活十年二十年,東北準沒張作霖什麼事兒。

但這位依克唐阿恰恰也就是題目中的僧格林沁帶出來的,當年跟隨僧格林沁追繳過捻軍。

僧格林沁之所以更有名氣,一是出身高貴,有成吉思汗家族的血脈,其二十六代的祖上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但他出生時已經是一戶普通牧民,後來趕上機遇好投靠了科爾沁左翼後旗的老郡王,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

話說清朝在蒙古高原上冊封的郡王、親王至少有好幾十人,作為郡王,級別實在不能算高。但僧格林沁之後的級別很快就開掛,因為他從當上郡王那天起,就奉命御前行走,天子腳下好辦事,爬升的那叫一個快。

再好的機遇也是準備給能把握住機遇的有能力的人的,僧格林沁在咸豐朝終於大放光彩。

1853年至1855年,僧格林沁百戰百勝,先後三度大破太平天國北伐軍,最後一次更是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郡王改為世襲罔替的親王,聲望達到了頂峰。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兵犯京畿,僧格林沁先是取得了大沽口戰役的勝利,後來卻在天津、通州連連失利,尤其是在通州的張家灣和八里橋兩次戰鬥中,被後世稱為是“一個時代”的落幕,西洋人的熱兵器時代戰勝了滿蒙鐵騎稱霸天下的冷兵器時代。

而僧格林沁抓獲對方談判使團巴夏禮等39人後,對他們的殘忍虐待又直接導致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報復行動,這也算是僧王對一部晚清近代屈辱史的另類貢獻了。

不過數月,捻軍興起,本已降職的僧格林沁被再度啟用,清廷實指望他能發揮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積極表現、戴罪立功。僧格林沁臨危受命,重新披掛上陣,在他的統帥下,前期把捻軍的確是打得落花流水,連捻軍總扛把子張樂行也被俘獲。

太平天國運動被徹底絞殺後,其餘部與捻軍餘部合流而成為新捻軍,重新煥發生機,在清廷各路將領的合圍之下,捻軍四處轉移。這時,急於建功的僧格林沁犯了冒進錯誤,率領疲兵突進,掉入了捻軍設在山東曹州高樓寨一帶的埋伏圈。

戰爭老藝術家僧王先生,歡迎您來到大衣哥們的老家!

以前取得的優異成績都不算數了,戰爭藝術家躺在功勞簿上、一首紅歌唱遍神州大地的好日子,結束了。

當地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間小調: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張皮綆何許人也?

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毛頭小屁孩兒!

僧格林沁所部被捻軍圍困保衛,幾乎全部被包了餃子,混亂之中,僧王逃到了一處麥田,藏身於此。

而捻軍內部也下了死命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來僧格林沁,為總扛把子張樂行和太平天國北伐將軍林鳳祥、李開芳他們老哥幾個報仇。

合該張皮綆運氣好,他在搜索一片麥田時發現了藏身於此的老僧王,這場16歲對54歲的“王者之戰”要正式上演嗎?

事實上,虎落平陽的老僧王早已失去了馳騁疆場時的威風,很難考證他究竟有沒有做出像樣的抵抗,反正最後結果就是,被張皮綆摟頭一刀砍翻在地。

事後,誕生的新王者張皮綆把老僧王身上的朝珠、帽子、花翎等自認比較貴重的物件套在腦袋上得意洋洋的收兵回營。

捻軍被撲滅後,張皮綆逃到了離老家不遠的地方改名換姓娶妻生子,開了一家小糧坊,兼賣油賣酒,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假如他就此低調生活,也就帶著王者榮耀平淡混完一生了。

可張皮綆沒選這條道路,度過了幾年心驚膽戰的日子後,這哥們早就忘記了裝孫子的感覺。

再說清廷痛失猛將,早已派出密探四處撒網,多年來一直在可疑區域打聽“小英雄”張皮綆的下落,苦無收穫。

這一天,有三個密探碰巧就來到了張皮綆藏身的集市上,又碰巧宿在了張皮綆的小店裡,密探們有心灌了掌櫃的二兩貓尿,想從他嘴裡打探出點南來北往的客人們的線索,沒成想,張皮綆喝完酒後愣是把自己當年的事蹟給宣揚出來了!

當場拿下後,官府又從張家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這下人贓並獲,鐵證如山。好不容易成長為有產階級小店主的新王者張皮綆遂被押赴省城濟南,當街凌遲處死。


歷來現實


曾格林沁可以說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蒙古王爺,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抗擊英法聯軍中有出色表現,曾格林沁也被稱為當世名將。

曾格林沁在剿滅捻軍的戰鬥中戰敗被殺,死於一個16歲的小兵張皮綆之手,至於原因,我只能說張皮綆運氣太好,也正是因為擊殺曾格林沁,張皮綆最終落得被凌遲的結局。

曾格林沁的出身

曾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是黃金家族的子孫,雖然是貴族,但是曾格林沁家族早已敗落生活條件並不好,年幼的曾格林沁還曾以放牧為生。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運氣這個東西,曾格林沁就是運氣爆棚。

部落首領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是嘉慶皇帝的女婿,由於沒有後代,所以挑選了曾格林沁作為養子,老王爺去世後,曾格林沁就繼承了郡王爵位。

曾格林沁繼承王位不久,適逢清朝大宴蒙古王公,由於面聖時表現出色,曾格林沁得到厚賞奉命御前行走並賞戴三眼花翎。

四處征戰

道光臨終前曾格林沁和載垣、端華等人同受顧命之託,成為了輔國重臣。

曾格林沁半生幾乎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鎮壓平叛,所統帥的蒙古騎兵可以說是最後一支勇猛善戰的“八旗軍”。

由於曾格林沁生擒了太平軍北伐主將林鳳祥和李開芳,因功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由於曾格林沁是主戰派,而且還曾在大沽口挫敗聯軍進攻,曾格林沁成為替罪羊,被革去爵位。

戰死沙場

捻軍起義爆發後,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鎮壓農民起義最有經驗的曾格林沁。

也正是在鎮壓捻軍時,曾格林沁中計被圍,最終受傷墜馬,隱藏於麥地,被捻軍張皮綆斬殺。

張皮綆的結局也很慘

曾格林沁的死讓清廷極為震怒,大肆搜捕張皮綆。

此後不久張皮綆也離開捻軍,回家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用帶回來的銀兩購置了田產,娶妻生子,生活也算無憂。

但在一次酒後,張皮綆和周圍的人吹噓自己殺害曾格林沁的經歷,暴露了身份,最終被緝拿歸案凌遲處死,辦案人員還在張皮綆家中搜出了曾格林沁的朝珠。


一點點歷史


歷史用了一個過河卒,就結束了一個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名將。這不是諷刺,這是歷史。

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後一位忠於皇室的八旗勇將,被封鐵帽子王。如果拋開歷史的潮流,僧格林沁應該是一個令人佩服得人——自律,不被榮華富貴所腐化。

僧格林沁也沒有逃脫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詛咒——凡是拿了免死金牌、鐵帽子等最高名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死於非命。

武器時戰爭的重要因素,人和制度才是戰爭決勝的關鍵因素;僧格林沁的死既有歷史潮流因素,更多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朽

殺死這位鐵帽子王得就是下面這個16歲小將——張皮綆。

僧格林沁再和捻軍作戰得過程中接連獲勝,於是僧格林沁輕敵冒進,結果中了捻軍得埋伏,僧格林沁帶領殘部殺出重圍。到吳家店僧格林沁因受傷落馬,潛伏再麥田裡。這時候,歷史命運安排了一個過河卒——張皮綆,他得任務是搜索殘敵,他發現了麥田裡一個穿黃馬褂得清軍,於是手起刀落殺了他,並且扒下了他的衣服、帽子、珠,穿在身上回到了軍營。軍營裡得人看到張皮綆帶回來得頂戴、朝珠大吃一驚,經過反覆辨認,最終確認張皮綆殺死得就是著名得僧格林沁。

那一年,張皮綆16歲,僧格林沁55歲。歷史用了一個過河卒殺了對方一個大將。那一年,曾國藩得九弟曾國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僧格林沁的死震動天下;清王朝以親王之禮安葬了僧格林沁。八旗兵走上了和綠營一樣的命運。

後來捻軍被曾國藩滅掉,張皮綆回家了。喝酒後吹牛殺死了僧格林沁。被巡撫丁寶楨抓走凌遲處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僅僅是代表清王朝軍事勢力由滿族向漢族大臣的轉移,更代表了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時代的終結。從歷史現代的角度上說,僧格林沁是一個勇將,在榮華富貴裡沒有被溫柔鄉腐化,是一個有夢想有自律精神的名將,在清朝綠營失去戰鬥力時,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依然保持著戰鬥力。

僧格林沁的崛起


僧格林沁生活的時代,滿清已經當了兩百多年的皇帝了。清朝的軍事建制八旗和綠營軍隊已經吃了祖上基業吃了200多年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基本定理,八旗和綠營也逃不過。安享榮華富貴得滿清綠營已經被腐化了。

這裡穿插介紹一下八旗和綠營得區別,八旗是滿清得看家軍隊,保持在20萬左右,最高軍隊數量是35萬,由八旗子弟組成。綠營是清初漢人投誠過來得軍隊,分散全國駐防,人數大概是60萬左右。但是八旗戰鬥力一直保持著對綠營得絕對優勢。但是從嘉慶年間,八旗和綠營都有衰落、腐化;但是戰鬥力格局依然不變。值得一提得是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就是綠營。

太平天國得興起,與此同時捻軍也興起了。1856年太平軍第一次打敗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1858年再次打敗江北大營,1860年再次打敗江南大營。咸豐皇帝下令各地辦團練,漢族大臣曾國藩等開始崛起。從此以後,綠營得戰鬥力喪失殆盡。太平天國北伐軍打了京師附近,各地綠營攔截不住。

是時候出手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面對一直不可戰勝得太平軍,僧格林沁出動了他的精銳騎兵。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並沒有被腐化掉,戰鬥力十分驚人。僧格林沁排出了陣型:第一排,重裝騎兵衝陣,第二排,弓箭兵負責擾亂對方陣型,第三排精銳騎兵趁亂衝殺

戰鬥開始了,重裝衝陣騎兵出發了,後面100米是弓箭兵,在距離太平軍一個弓箭射程的時候,弓箭兵開始騎射,密集的弓箭越過沖陣騎兵頭頂落入太平軍大陣,太平軍一陣動亂,此時重裝衝陣騎兵已經到達陣前,立刻把太平軍大陣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隨後弓箭兵拔出了腰刀,後排騎兵也已經趕到,太平軍一敗塗地。太平軍的北伐軍十幾個大陣都被破,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被活捉,京師之威脅解決。僧格林沁一時如日中天。

僧格林沁的失敗

五年後,同樣是京城打仗,但是對面已經不是太平軍了——而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面對英法聯軍的陣型,排出了和對付太平軍一樣的陣型。他預估自己衝陣騎兵會損失一千人,因為對方在射擊的時候需要100步,然後要裝填,他的衝陣騎兵只會挨一輪射擊。可是僧格林沁顯然忽視了技術的力量。

戰鬥開始了,衝鋒!僧格林沁發現了苗頭不對,對方在400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射擊了,如果這樣在衝鋒到對方陣前,衝陣騎兵要經過5輪以上的射擊,這意味著衝陣騎兵全軍覆沒,弓箭兵就暴露在對方的槍口下……

這一仗,英法聯軍大勝,只損失了幾個人,而僧格林沁幾乎全軍覆沒。

隨後,逃到熱河的皇帝下旨剝奪僧格林沁的權力……

僧格林沁失去了自己的精銳部隊

隨後,在各種力量的較量下,僧格林沁被迫帶著剩餘的部隊去絞殺捻軍……

僧格林沁死的時候,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隨後奉旨北上打捻軍……

八旗失去最後一個柱石,從此後再沒有戰鬥力。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崛起。


嘟嘟讀讀


僧格林沁與成吉思汗沾親,但他體內那點高貴血液,早就在歲月中長河中被沖淡了。當然,這位清軍統帥還是很猛的,曾先後擒獲林鳳祥、李開芳等名將,成功扼殺了太平軍的北伐。然而,這位被清政府視為寶貝疙瘩的親王,卻在陰溝了翻了船。

在說明僧格林沁死因之前,還得插播一段僧格林沁的家史,因為題主稱其為成吉思汗後代的說法,多少有些不妥。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姓博爾濟吉特氏,這是姓氏就是之前的孛兒只斤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不過,僧格林沁的祖上並非是成吉思汗,而是一代天驕的弟弟。僧格林沁屬科爾沁部,早年歸附滿洲,比較受清代統治者重視。

到晚清時,八旗軍隊作戰能力急劇下降,能上陣殺敵的精銳並不多。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後,派出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軍北伐。北伐軍一路大捷,使得京畿大為震動。

關鍵時刻,清政府派出了僧格林沁,命其率軍抵禦北伐的天平軍。僧格林沁也是一代名將,而且驍勇善戰,其部下也都是清軍精銳,因而先後取得了多次勝利,其中最大的功勞就是擒獲林鳳祥、李開芳,成功扼殺了太平軍的北伐。

在僧格林沁越戰越勇的同時,南方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團練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當時清政府看到僧格林沁能堪當大任以後,便又打起了重滿抑漢的心思,派僧格林沁帶兵去南方。

結果,僧格林沁在鎮壓捻軍軍的過程中,大意輕敵,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起義軍一見領頭的是僧格林沁,自然更加奮力攻殺,結果僧格林沁幾乎全軍覆沒。

事實上,當時僧格林沁幾乎已經逃脫了,但他負傷墜馬,躲在麥田裡躲避。這時,捻軍中有一位叫張皮綆小卒盯上了。論武藝和身軀,張皮綆都不是已經受傷的僧格林沁的對手,但是張皮綆畢竟精明,他偷偷地靠近,然後突然襲擊,一刀結果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親王。

據說起義軍打掃戰場時,還曾因未發現僧格林沁而著急,但不久張皮綆便拿著僧格林沁的頂帶花羚來報捷,說自己弄死了個當官的。結果,大家一看才知道,張皮綆殺的是清軍頭目僧格林沁。

就這樣,一代悍將,被清政府視為柱石之臣的僧格林沁,竟死在了一個十六歲小卒手中,而這個少年因偷襲絕殺了僧格林沁,也使得自己的名字張皮綆被後人記住。不過,等太平軍和捻軍被鎮壓後,張皮綆酒後失言,洩露了自己的身份,遭清軍逮捕後被凌遲處死,其全家也被屠戮殆盡。


碣石樵子


僧王戰死的過程如下: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中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 [13]


第一,僧王被圍,死戰突圍,中(重?)傷墜馬,體力已經耗盡


第二,僧王戰死時,已經55歲了,年紀大了,


第三,僧王這個時代的大將統帥,早已不用自己親自上陣貼身肉搏,自身的武藝早已不重要了,



書劍漂零


山東一帶傳有一首民歌,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這裡的僧王就是僧格林沁。張皮綆,則是一位16歲的太平軍小將。

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後一位敢於提刀上馬的八旗貴族。他是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僧格林沁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僧格林沁在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中,軍功卓著。但是,說實話,僧王勇是勇,但是其實屬於無謀之人。

首先僧王特別愛使用騎兵,這是蒙古一向的傳統,且在步兵和炮兵的密切配合下作戰。實際上很早步兵就有對付騎兵的辦法,所以在歐洲騎兵的用途早已被確定為騷擾,偵查,追擊等用途。鴉片戰爭中,僧王的對手是英國職業軍人,他們以及其他歐洲的同行經受的是面對對手排槍的彈雨還能嚴格保持隊形並且在接到命令時能馬上非常精確地一齊開火或者進行白刃衝鋒的訓練, 但是僧王仍舊喜歡用騎兵突擊的方式,對付英國軍隊,焉能不敗?

至於他的死,也指的探討,1853年,洪秀全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太平軍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地區,所向披靡,前鋒一度打到天津西楊柳青,讓清廷大感震動。僧格林沁率部圍剿,最終讓太平軍北伐部隊全軍覆沒。太平軍首領林鳳祥、李開芳等先後被俘。他們都被押解到北京,凌遲示眾。

1865 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軍。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忽南忽北,忽東忽西,日夜兼程百餘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孤軍深入,對捻軍窮追不捨。

就這樣,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一步步被張宗禹誘引至山東曹州。在這裡,張宗禹集結重兵,設下北、西、東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誘敵入甕。僧格林沁果然中計,中了捻軍的埋伏,大敗而退。

這次,輪到張宗禹追趕,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樓寨,捻軍緊緊追趕。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領少數殘兵突破捻軍重圍,逃到吳家店一帶。僧格林沁因為受傷,落下馬來,潛伏在麥田裡。

這時候,張皮綆出場了。張皮綆是安徽渦陽人,生於1849年,家境貧寒。他父親和哥哥參加太平天國運動,追隨於捻軍首領張樂行。張樂行戰死後,張皮綆隨母親投於張宗禹部下。

張皮綆奉命搜索殘敵。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一個身穿黃馬褂的清軍。當時,張皮綆當然不知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殺死了他。張皮綆還脫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軍營中。

後來,經過反覆辨認,最終確定這位被張皮綆殺死的清軍就是僧格林沁。

這一年,張皮綆才16歲。而僧格林沁時年55歲。

僧格林沁戰死的消息傳出去後,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親王的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皇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

從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個親王,清王朝在世的親王遠遠不止他一個;但實際上,僧格林沁作為清朝八旗軍隊的最後一員猛將,他的死亡,意味著清朝八旗軍隊全面退出歷史舞臺,湘軍、淮軍則取而代之,成為清朝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大鬍子說史


僧格林沁親王恰恰不是成吉思汗後代!僧格林沁的博爾濟吉特氏其實就是孛兒只斤氏,但是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所以並不是如問題中提到的是成吉思汗後代。

《清史稿·列傳三百五·藩部一》記載:

科爾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師千二百八十里。……科爾沁始祖曰哈布圖哈薩爾,元太祖弟,今科爾沁六紮薩克,……,皆其裔。

在蒙古諸部中,科爾沁部歸附滿洲最早,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之後進行的通婚又自始即在各自的最高階層間進行且不間斷,其部族的武力又為清朝方面所倚重,所以

科爾沁部在有清一代歷來大受重視。

以婚姻論,清室皇族成員迎娶蒙古諸部之女共163人,其中娶自科爾沁部達57人,佔比34.97%;同時共有432位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諸部,其中嫁往科爾沁部的即有106人,佔比24.54%,由此可見科爾沁的地位。

僧格林沁本身出生於一個普通臺吉(蒙古貴族名號)家庭,雖然也流著“高貴”的血脈,但是家境貧寒,道光五年(1825),他被選定為遠房堂叔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僧格林沁雖然不是常勝將軍,但是他確實在參與的一系列戰爭中屢建戰功,他所率領的蒙古馬隊也是暮氣沉沉的晚清八旗軍隊中特立獨行的佼佼者,但是僧格林沁有個毛病,就是驕傲輕敵,恃勇少謀,對手捻軍正好利用了他的這個弱點,讓他的精銳部隊在運動戰中疲於奔命,最後強弩之極力不能入魯縞,人困馬乏之餘戰鬥力急劇下降,他本人也陰溝翻船,被一個只有16歲的捻軍士兵張皮綆殺死在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吳家店的麥田之中。

晚清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子劉體智編撰的《異辭錄》中說:

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這或許可以簡單概括其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的原因。


談古論金


1865年5月的捻軍山東荷澤高樓寨之戰,入選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百個著名戰役。

1864年七月太平天國天京己經被湘軍攻陷,全國各地還殘存一些太平軍餘部,捻軍在清軍的圍剿下也多次遭遇挫折,大頭領張樂行被俘遇難,全國反清形勢轉入低潮。

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率兩三千太平軍餘部,與捻軍張宗禹、任化邦部兩三萬人合併,共推賴文光為主將堅持抗清鬥爭,清朝派遣僧格林沁率兵圍剿,雙方首先在1864年12月份於湖北襄陽發生接觸戰,捻軍隨後進入河南境內。

捻軍都是騎兵,甚至於每人有兩三匹馬可以換著騎,捻軍充分發揮自己流動作戰的特長,在此後長達五、六個月的時間裡,牽著僧軍的鼻子在河南、山東、江蘇三省的幾十個府縣玩了命的狂奔,不停歇的逃跑流竄,和追趕的僧軍保持數十里的距離,有時候還利用有利條件設伏反擊一下。

行程近萬里,僧軍日夜窮追,劣馬追不上良馬,步兵攆不上騎兵,糧食也供給不及,有連日不得一食者,僧軍飢餓疲憊交加,肥的拖瘦,瘦的累死,僧格林沁部“累死數百人,軍中多怨言”,僧格林沁本人也疲憊勞累到了極點,得用繩子把自己綁在馬背上才能繼續往前走,要說這僧格林沁為清朝賣命真是不遺餘力呀!如此艱難的情況依然堅持追擊。

而捻軍在流動的過程中又有許多失散的捻軍和太平軍加入進來,實力得到加強達到數萬人,終於到了1864年5月捻軍在山東荷澤高樓寨設下伏兵,引誘疲憊到極點的僧軍進入埋伏圈,全殲清軍騎兵七千餘人,繳獲戰馬五千餘匹,捻軍取得輝煌勝利,僧格林沁本人當時突圍而出,但是半夜躲在麥田地裡,被少年張皮綆搜索殺死。


流賊聞之心膽搖


晚清時期名將、名帥輩出,就功績而論,漢族名帥首推曾國藩,而滿蒙名將中最拔尖者當屬僧格林沁。作為同曾國藩齊名的統帥,僧格林沁在對抗英法、征討太平軍、剿除捻軍等戰事中屢建殊功,也因此備受清廷的器重。然而這位曠世名帥的結局卻出人意料,最終竟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斬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貴族家庭,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道光年間,僧格林沁進京任職,曾擔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務。當時八旗兵戰鬥力極差,已呈“爛泥扶不上牆”的狀態,唯有僧格林沁統領的騎兵軍紀嚴明、戰鬥力強,很是讓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僧格林沁(因襲封郡王,故在當時又被稱為“僧王”)作為蒙族名將,曾領兵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李開芳、林鳳祥兩部,經大小數百戰,竟然全部殄滅叛軍,由此威震海內。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奉命抵禦英法聯軍,並在大沽口保衛戰中重創聯軍,令清廷極為振奮。


僧格林沁善撫士卒、治軍嚴謹,加之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為柱石,同時也成了太平軍、捻軍的噩夢。但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點,那便是恃勇輕脫、不諳敵情,作戰往往只圖近利、謀不及遠,從而為最終的覆亡埋下伏筆(劉體智曾在《異辭錄》中評價道“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從1860年開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隸、山東一帶的捻軍,曾打散十幾萬、收降十幾萬(根據《清史稿》數據統計),抓捕並處決太平軍統帥陳玉成、捻軍大頭領張樂行及叛變的民團首領苗沛霖,戰果極其輝煌。張樂行遇難後,捻軍上下對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領張宗禹決定利用僧格林沁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打圍戰術”在各地流動作戰,以誘引僧格林沁,待其師勞力竭之後,再予以殲滅。


1865年五月,被張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軍的誘敵之計,在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經過一番激戰後,只率領少數隨向吳家店方向突圍。悲催的是,僧格林沁在途中因為受傷墜馬,只好伏身隱藏在麥田中,希望能避過捻軍搜捕。但僧格林沁終究還是沒能躲過一劫,最後被捻軍一名小兵張皮綆搜尋到,並被斬殺於麥田當中,時年54歲。



至是匪蹤剽忽,盤旋於兗、沂、曹、濟之間…至曹州北高莊,賊拒戰。軍分三路合擊,皆挫敗,退扎荒莊,遂被圍,兵不得食,夜半突圍亂戰,昏黑不辨行,至吳家店,從騎半沒。僧格林沁抽佩刀當賊,馬蹶遇害。見《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列傳》


僧格林沁遇難的噩耗傳來,清廷上下一片震驚,慈安、慈禧太后立刻下詔厚葬、褒贈,從優撫卹他的家屬。與此同時,兩宮太后又嚴令山東、安徽等地的官員嚴密緝拿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一旦抓捕,即刻明正典刑(“事聞,兩宮震悼,詔嘉其忠勇性成,視國事如家事,飾終典禮視親王,從優議恤。”引文同上)。



最後說說張皮綆的結局。張皮綆斬殺僧格林沁後不久,便離開捻軍返回老家安徽省渦陽縣張樓村,用搶劫的銀兩在當地置辦田宅,並娶妻生子。稍後,又在當地開設作坊,靠釀酒、販糧、賣油為生,生活相當不錯。張皮綆知道清廷正在嚴拿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所以從來不敢跟人講起自己這段“光榮”歷史,直到醉酒後的口吐實話才將他暴露。


同治十二年(1873年),雖然距離僧格林沁遇難已有八年時間,但山東巡撫丁寶楨依舊鍥而不捨地在尋找兇手,並派出大批的暗探在淮北一帶刺探情報。話說某一日,暗探潛入到張樓村打聽情報,恰巧又在張皮綆的酒坊中,聽到他醉酒後跟朋友談起斬殺僧王的往事,便即刻向上司覆命。丁寶楨得到消息後,馬上便派人抓捕張皮綆,並將他押解到濟南。



張皮綆本想抵賴,堅稱自己當時在吹牛,但當丁寶楨把從他家中搜出來的僧王朝珠給他看的時候,張皮綆只能從實招供。清廷在看到張皮綆的供狀後,便下令對他處於凌遲極刑。同年,張皮綆在濟南被凌遲處死,時年才24歲。


資料來源:《清史稿》、《異辭錄》、《天咫偶聞》等


文史磚家


僧格林沁,滿清最後的武將!

僧格林沁的戰死,是偶然但也是必然,可是沒想到卻是被16歲的未成年手刃。

僧格林沁做為晚清最後的能征善戰的滿族武將,是滿清之幸但卻是僧格林沁的悲哀,這也為他戰死沙場埋下了伏筆。



僧格林沁為滿清最後的掙扎四處征剿,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是因為如此,凡清廷有事,無論是內亂還是外患,必是僧格林沁領命帶兵出生入死,因為此時滿清的滿族將領因長期的安逸,已經不會征戰了,能領兵打仗的也只有因戰功卓著而獲得鐵帽子王的僧格林沁了。

所以,徵太平天國、抗英法聯軍、剿山東捻軍,都是僧格林沁出馬,即便是和英法聯軍在八里橋之戰慘敗後被清廷革去爵職,但在隨後對捻軍的征剿,清廷還是啟用了戰法老舊的僧格林沁,因為清廷已無滿族武將可點,滿朝文武還能領兵作戰的只有僧格林沁了。


可是僧格林沁驕橫跋扈、有勇無謀,中了捻軍佯敗的埋伏,突圍時又跌落馬下摔斷了腿而動彈不得,求生的本能使他咬著牙忍著劇痛好不容易挪到一處草高葉茂處,有幸躲過了大部隊的搜捕卻不幸被一個掉隊的16歲娃娃兵發現,站都站不起來的僧格林沁被這還沒有紅纓槍高的少年亂刀砍死。

能征善戰的僧格林沁死於少年之手絕對是偶然,但滿清此時已處於內亂外患的風口浪尖,做為滿清唯一能打仗的滿族將領,他的死又是意料之中的必然。

僧格林沁死後,大清國能打仗的滿族將領已山窮水盡,不得已啟用了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將領繼續為這搖搖欲墜、行之將傾的大廈做最後的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