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代,清朝最后猛将僧格林沁,为何死于16岁少年之手?

诗悠帆


战争这种东西,没有一片无辜的雪花,没有一位名将能开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速度再快,也没有枪子儿快,崩着就得死。

说起大清朝最后的猛将,个人倒认为不见得这顶桂冠一定要扣在僧格林沁脑袋上,甲午战争时的依克唐阿表现也很生猛,被称为“虎将军”、“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他要是多活十年二十年,东北准没张作霖什么事儿。

但这位依克唐阿恰恰也就是题目中的僧格林沁带出来的,当年跟随僧格林沁追缴过捻军。

僧格林沁之所以更有名气,一是出身高贵,有成吉思汗家族的血脉,其二十六代的祖上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但他出生时已经是一户普通牧民,后来赶上机遇好投靠了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郡王,承袭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话说清朝在蒙古高原上册封的郡王、亲王至少有好几十人,作为郡王,级别实在不能算高。但僧格林沁之后的级别很快就开挂,因为他从当上郡王那天起,就奉命御前行走,天子脚下好办事,爬升的那叫一个快。

再好的机遇也是准备给能把握住机遇的有能力的人的,僧格林沁在咸丰朝终于大放光彩。

1853年至1855年,僧格林沁百战百胜,先后三度大破太平天国北伐军,最后一次更是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郡王改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声望达到了顶峰。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兵犯京畿,僧格林沁先是取得了大沽口战役的胜利,后来却在天津、通州连连失利,尤其是在通州的张家湾和八里桥两次战斗中,被后世称为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西洋人的热兵器时代战胜了满蒙铁骑称霸天下的冷兵器时代。

而僧格林沁抓获对方谈判使团巴夏礼等39人后,对他们的残忍虐待又直接导致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复行动,这也算是僧王对一部晚清近代屈辱史的另类贡献了。

不过数月,捻军兴起,本已降职的僧格林沁被再度启用,清廷实指望他能发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表现、戴罪立功。僧格林沁临危受命,重新披挂上阵,在他的统帅下,前期把捻军的确是打得落花流水,连捻军总扛把子张乐行也被俘获。

太平天国运动被彻底绞杀后,其余部与捻军余部合流而成为新捻军,重新焕发生机,在清廷各路将领的合围之下,捻军四处转移。这时,急于建功的僧格林沁犯了冒进错误,率领疲兵突进,掉入了捻军设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一带的埋伏圈。

战争老艺术家僧王先生,欢迎您来到大衣哥们的老家!

以前取得的优异成绩都不算数了,战争艺术家躺在功劳簿上、一首红歌唱遍神州大地的好日子,结束了。

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间小调: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张皮绠何许人也?

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毛头小屁孩儿!

僧格林沁所部被捻军围困保卫,几乎全部被包了饺子,混乱之中,僧王逃到了一处麦田,藏身于此。

而捻军内部也下了死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挖地三尺也要找出来僧格林沁,为总扛把子张乐行和太平天国北伐将军林凤祥、李开芳他们老哥几个报仇。

合该张皮绠运气好,他在搜索一片麦田时发现了藏身于此的老僧王,这场16岁对54岁的“王者之战”要正式上演吗?

事实上,虎落平阳的老僧王早已失去了驰骋疆场时的威风,很难考证他究竟有没有做出像样的抵抗,反正最后结果就是,被张皮绠搂头一刀砍翻在地。

事后,诞生的新王者张皮绠把老僧王身上的朝珠、帽子、花翎等自认比较贵重的物件套在脑袋上得意洋洋的收兵回营。

捻军被扑灭后,张皮绠逃到了离老家不远的地方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开了一家小粮坊,兼卖油卖酒,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假如他就此低调生活,也就带着王者荣耀平淡混完一生了。

可张皮绠没选这条道路,度过了几年心惊胆战的日子后,这哥们早就忘记了装孙子的感觉。

再说清廷痛失猛将,早已派出密探四处撒网,多年来一直在可疑区域打听“小英雄”张皮绠的下落,苦无收获。

这一天,有三个密探碰巧就来到了张皮绠藏身的集市上,又碰巧宿在了张皮绠的小店里,密探们有心灌了掌柜的二两猫尿,想从他嘴里打探出点南来北往的客人们的线索,没成想,张皮绠喝完酒后愣是把自己当年的事迹给宣扬出来了!

当场拿下后,官府又从张家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这下人赃并获,铁证如山。好不容易成长为有产阶级小店主的新王者张皮绠遂被押赴省城济南,当街凌迟处死。


历来现实


曾格林沁可以说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蒙古王爷,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抗击英法联军中有出色表现,曾格林沁也被称为当世名将。

曾格林沁在剿灭捻军的战斗中战败被杀,死于一个16岁的小兵张皮绠之手,至于原因,我只能说张皮绠运气太好,也正是因为击杀曾格林沁,张皮绠最终落得被凌迟的结局。

曾格林沁的出身

曾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是黄金家族的子孙,虽然是贵族,但是曾格林沁家族早已败落生活条件并不好,年幼的曾格林沁还曾以放牧为生。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运气这个东西,曾格林沁就是运气爆棚。

部落首领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是嘉庆皇帝的女婿,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挑选了曾格林沁作为养子,老王爷去世后,曾格林沁就继承了郡王爵位。

曾格林沁继承王位不久,适逢清朝大宴蒙古王公,由于面圣时表现出色,曾格林沁得到厚赏奉命御前行走并赏戴三眼花翎。

四处征战

道光临终前曾格林沁和载垣、端华等人同受顾命之托,成为了辅国重臣。

曾格林沁半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四处镇压平叛,所统帅的蒙古骑兵可以说是最后一支勇猛善战的“八旗军”。

由于曾格林沁生擒了太平军北伐主将林凤祥和李开芳,因功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由于曾格林沁是主战派,而且还曾在大沽口挫败联军进攻,曾格林沁成为替罪羊,被革去爵位。

战死沙场

捻军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镇压农民起义最有经验的曾格林沁。

也正是在镇压捻军时,曾格林沁中计被围,最终受伤坠马,隐藏于麦地,被捻军张皮绠斩杀。

张皮绠的结局也很惨

曾格林沁的死让清廷极为震怒,大肆搜捕张皮绠。

此后不久张皮绠也离开捻军,回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用带回来的银两购置了田产,娶妻生子,生活也算无忧。

但在一次酒后,张皮绠和周围的人吹嘘自己杀害曾格林沁的经历,暴露了身份,最终被缉拿归案凌迟处死,办案人员还在张皮绠家中搜出了曾格林沁的朝珠。


一点点历史


历史用了一个过河卒,就结束了一个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名将。这不是讽刺,这是历史。

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后一位忠于皇室的八旗勇将,被封铁帽子王。如果抛开历史的潮流,僧格林沁应该是一个令人佩服得人——自律,不被荣华富贵所腐化。

僧格林沁也没有逃脱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诅咒——凡是拿了免死金牌、铁帽子等最高名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死于非命。

武器时战争的重要因素,人和制度才是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僧格林沁的死既有历史潮流因素,更多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朽

杀死这位铁帽子王得就是下面这个16岁小将——张皮绠。

僧格林沁再和捻军作战得过程中接连获胜,于是僧格林沁轻敌冒进,结果中了捻军得埋伏,僧格林沁带领残部杀出重围。到吴家店僧格林沁因受伤落马,潜伏再麦田里。这时候,历史命运安排了一个过河卒——张皮绠,他得任务是搜索残敌,他发现了麦田里一个穿黄马褂得清军,于是手起刀落杀了他,并且扒下了他的衣服、帽子、珠,穿在身上回到了军营。军营里得人看到张皮绠带回来得顶戴、朝珠大吃一惊,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认张皮绠杀死得就是著名得僧格林沁。

那一年,张皮绠16岁,僧格林沁55岁。历史用了一个过河卒杀了对方一个大将。那一年,曾国藩得九弟曾国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僧格林沁的死震动天下;清王朝以亲王之礼安葬了僧格林沁。八旗兵走上了和绿营一样的命运。

后来捻军被曾国藩灭掉,张皮绠回家了。喝酒后吹牛杀死了僧格林沁。被巡抚丁宝桢抓走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仅仅是代表清王朝军事势力由满族向汉族大臣的转移,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从历史现代的角度上说,僧格林沁是一个勇将,在荣华富贵里没有被温柔乡腐化,是一个有梦想有自律精神的名将,在清朝绿营失去战斗力时,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依然保持着战斗力。

僧格林沁的崛起


僧格林沁生活的时代,满清已经当了两百多年的皇帝了。清朝的军事建制八旗和绿营军队已经吃了祖上基业吃了200多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基本定理,八旗和绿营也逃不过。安享荣华富贵得满清绿营已经被腐化了。

这里穿插介绍一下八旗和绿营得区别,八旗是满清得看家军队,保持在20万左右,最高军队数量是35万,由八旗子弟组成。绿营是清初汉人投诚过来得军队,分散全国驻防,人数大概是60万左右。但是八旗战斗力一直保持着对绿营得绝对优势。但是从嘉庆年间,八旗和绿营都有衰落、腐化;但是战斗力格局依然不变。值得一提得是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是绿营。

太平天国得兴起,与此同时捻军也兴起了。1856年太平军第一次打败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1858年再次打败江北大营,1860年再次打败江南大营。咸丰皇帝下令各地办团练,汉族大臣曾国藩等开始崛起。从此以后,绿营得战斗力丧失殆尽。太平天国北伐军打了京师附近,各地绿营拦截不住。

是时候出手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面对一直不可战胜得太平军,僧格林沁出动了他的精锐骑兵。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并没有被腐化掉,战斗力十分惊人。僧格林沁排出了阵型:第一排,重装骑兵冲阵,第二排,弓箭兵负责扰乱对方阵型,第三排精锐骑兵趁乱冲杀

战斗开始了,重装冲阵骑兵出发了,后面100米是弓箭兵,在距离太平军一个弓箭射程的时候,弓箭兵开始骑射,密集的弓箭越过冲阵骑兵头顶落入太平军大阵,太平军一阵动乱,此时重装冲阵骑兵已经到达阵前,立刻把太平军大阵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随后弓箭兵拔出了腰刀,后排骑兵也已经赶到,太平军一败涂地。太平军的北伐军十几个大阵都被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被活捉,京师之威胁解决。僧格林沁一时如日中天。

僧格林沁的失败

五年后,同样是京城打仗,但是对面已经不是太平军了——而是英法联军。僧格林沁面对英法联军的阵型,排出了和对付太平军一样的阵型。他预估自己冲阵骑兵会损失一千人,因为对方在射击的时候需要100步,然后要装填,他的冲阵骑兵只会挨一轮射击。可是僧格林沁显然忽视了技术的力量。

战斗开始了,冲锋!僧格林沁发现了苗头不对,对方在400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射击了,如果这样在冲锋到对方阵前,冲阵骑兵要经过5轮以上的射击,这意味着冲阵骑兵全军覆没,弓箭兵就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下……

这一仗,英法联军大胜,只损失了几个人,而僧格林沁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逃到热河的皇帝下旨剥夺僧格林沁的权力……

僧格林沁失去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随后,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下,僧格林沁被迫带着剩余的部队去绞杀捻军……

僧格林沁死的时候,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随后奉旨北上打捻军……

八旗失去最后一个柱石,从此后再没有战斗力。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崛起。


嘟嘟读读


僧格林沁与成吉思汗沾亲,但他体内那点高贵血液,早就在岁月中长河中被冲淡了。当然,这位清军统帅还是很猛的,曾先后擒获林凤祥、李开芳等名将,成功扼杀了太平军的北伐。然而,这位被清政府视为宝贝疙瘩的亲王,却在阴沟了翻了船。

在说明僧格林沁死因之前,还得插播一段僧格林沁的家史,因为题主称其为成吉思汗后代的说法,多少有些不妥。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氏,这是姓氏就是之前的孛儿只斤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不过,僧格林沁的祖上并非是成吉思汗,而是一代天骄的弟弟。僧格林沁属科尔沁部,早年归附满洲,比较受清代统治者重视。

到晚清时,八旗军队作战能力急剧下降,能上阵杀敌的精锐并不多。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军北伐。北伐军一路大捷,使得京畿大为震动。

关键时刻,清政府派出了僧格林沁,命其率军抵御北伐的天平军。僧格林沁也是一代名将,而且骁勇善战,其部下也都是清军精锐,因而先后取得了多次胜利,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擒获林凤祥、李开芳,成功扼杀了太平军的北伐。

在僧格林沁越战越勇的同时,南方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团练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当时清政府看到僧格林沁能堪当大任以后,便又打起了重满抑汉的心思,派僧格林沁带兵去南方。

结果,僧格林沁在镇压捻军军的过程中,大意轻敌,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起义军一见领头的是僧格林沁,自然更加奋力攻杀,结果僧格林沁几乎全军覆没。

事实上,当时僧格林沁几乎已经逃脱了,但他负伤坠马,躲在麦田里躲避。这时,捻军中有一位叫张皮绠小卒盯上了。论武艺和身躯,张皮绠都不是已经受伤的僧格林沁的对手,但是张皮绠毕竟精明,他偷偷地靠近,然后突然袭击,一刀结果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亲王。

据说起义军打扫战场时,还曾因未发现僧格林沁而着急,但不久张皮绠便拿着僧格林沁的顶带花羚来报捷,说自己弄死了个当官的。结果,大家一看才知道,张皮绠杀的是清军头目僧格林沁。

就这样,一代悍将,被清政府视为柱石之臣的僧格林沁,竟死在了一个十六岁小卒手中,而这个少年因偷袭绝杀了僧格林沁,也使得自己的名字张皮绠被后人记住。不过,等太平军和捻军被镇压后,张皮绠酒后失言,泄露了自己的身份,遭清军逮捕后被凌迟处死,其全家也被屠戮殆尽。


碣石樵子


僧王战死的过程如下: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中伤坠马,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13]


第一,僧王被围,死战突围,中(重?)伤坠马,体力已经耗尽


第二,僧王战死时,已经55岁了,年纪大了,


第三,僧王这个时代的大将统帅,早已不用自己亲自上阵贴身肉搏,自身的武艺早已不重要了,



书剑漂零


山东一带传有一首民歌,称:“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这里的僧王就是僧格林沁。张皮绠,则是一位16岁的太平军小将。

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他是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僧格林沁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僧格林沁在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中,军功卓著。但是,说实话,僧王勇是勇,但是其实属于无谋之人。

首先僧王特别爱使用骑兵,这是蒙古一向的传统,且在步兵和炮兵的密切配合下作战。实际上很早步兵就有对付骑兵的办法,所以在欧洲骑兵的用途早已被确定为骚扰,侦查,追击等用途。鸦片战争中,僧王的对手是英国职业军人,他们以及其他欧洲的同行经受的是面对对手排枪的弹雨还能严格保持队形并且在接到命令时能马上非常精确地一齐开火或者进行白刃冲锋的训练, 但是僧王仍旧喜欢用骑兵突击的方式,对付英国军队,焉能不败?

至于他的死,也指的探讨,1853年,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太平军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所向披靡,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让清廷大感震动。僧格林沁率部围剿,最终让太平军北伐部队全军覆没。太平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先后被俘。他们都被押解到北京,凌迟示众。

1865 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

就这样,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步步被张宗禹诱引至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大败而退。

这次,轮到张宗禹追赶,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楼寨,捻军紧紧追赶。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领少数残兵突破捻军重围,逃到吴家店一带。僧格林沁因为受伤,落下马来,潜伏在麦田里。

这时候,张皮绠出场了。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49年,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追随于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战死后,张皮绠随母亲投于张宗禹部下。

张皮绠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当时,张皮绠当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杀死了他。张皮绠还脱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军营中。

后来,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定这位被张皮绠杀死的清军就是僧格林沁。

这一年,张皮绠才16岁。而僧格林沁时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出去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从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个亲王,清王朝在世的亲王远远不止他一个;但实际上,僧格林沁作为清朝八旗军队的最后一员猛将,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队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大胡子说史


僧格林沁亲王恰恰不是成吉思汗后代!僧格林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其实就是孛儿只斤氏,但是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所以并不是如问题中提到的是成吉思汗后代。

《清史稿·列传三百五·藩部一》记载:

科尔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二百八十里。……科尔沁始祖曰哈布图哈萨尔,元太祖弟,今科尔沁六扎萨克,……,皆其裔。

在蒙古诸部中,科尔沁部归附满洲最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之后进行的通婚又自始即在各自的最高阶层间进行且不间断,其部族的武力又为清朝方面所倚重,所以

科尔沁部在有清一代历来大受重视。

以婚姻论,清室皇族成员迎娶蒙古诸部之女共163人,其中娶自科尔沁部达57人,占比34.97%;同时共有432位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诸部,其中嫁往科尔沁部的即有106人,占比24.54%,由此可见科尔沁的地位。

僧格林沁本身出生于一个普通台吉(蒙古贵族名号)家庭,虽然也流着“高贵”的血脉,但是家境贫寒,道光五年(1825),他被选定为远房堂叔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从此走上历史舞台。

僧格林沁虽然不是常胜将军,但是他确实在参与的一系列战争中屡建战功,他所率领的蒙古马队也是暮气沉沉的晚清八旗军队中特立独行的佼佼者,但是僧格林沁有个毛病,就是骄傲轻敌,恃勇少谋,对手捻军正好利用了他的这个弱点,让他的精锐部队在运动战中疲于奔命,最后强弩之极力不能入鲁缟,人困马乏之余战斗力急剧下降,他本人也阴沟翻船,被一个只有16岁的捻军士兵张皮绠杀死在山东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吴家店的麦田之中。

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刘体智编撰的《异辞录》中说:

僧王将蒙古铁骑,驰逐中原,可谓勇矣,而计谋不定,故无成功之望。

这或许可以简单概括其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谈古论金


1865年5月的捻军山东荷泽高楼寨之战,入选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百个著名战役。

1864年七月太平天国天京己经被湘军攻陷,全国各地还残存一些太平军余部,捻军在清军的围剿下也多次遭遇挫折,大头领张乐行被俘遇难,全国反清形势转入低潮。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率两三千太平军余部,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部两三万人合并,共推赖文光为主将坚持抗清斗争,清朝派遣僧格林沁率兵围剿,双方首先在1864年12月份于湖北襄阳发生接触战,捻军随后进入河南境内。

捻军都是骑兵,甚至于每人有两三匹马可以换着骑,捻军充分发挥自己流动作战的特长,在此后长达五、六个月的时间里,牵着僧军的鼻子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的几十个府县玩了命的狂奔,不停歇的逃跑流窜,和追赶的僧军保持数十里的距离,有时候还利用有利条件设伏反击一下。

行程近万里,僧军日夜穷追,劣马追不上良马,步兵撵不上骑兵,粮食也供给不及,有连日不得一食者,僧军饥饿疲惫交加,肥的拖瘦,瘦的累死,僧格林沁部“累死数百人,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本人也疲惫劳累到了极点,得用绳子把自己绑在马背上才能继续往前走,要说这僧格林沁为清朝卖命真是不遗余力呀!如此艰难的情况依然坚持追击。

而捻军在流动的过程中又有许多失散的捻军和太平军加入进来,实力得到加强达到数万人,终于到了1864年5月捻军在山东荷泽高楼寨设下伏兵,引诱疲惫到极点的僧军进入埋伏圈,全歼清军骑兵七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余匹,捻军取得辉煌胜利,僧格林沁本人当时突围而出,但是半夜躲在麦田地里,被少年张皮绠搜索杀死。


流贼闻之心胆摇


晚清时期名将、名帅辈出,就功绩而论,汉族名帅首推曾国藩,而满蒙名将中最拔尖者当属僧格林沁。作为同曾国藩齐名的统帅,僧格林沁在对抗英法、征讨太平军、剿除捻军等战事中屡建殊功,也因此备受清廷的器重。然而这位旷世名帅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最终竟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斩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家庭,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进京任职,曾担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当时八旗兵战斗力极差,已呈“烂泥扶不上墙”的状态,唯有僧格林沁统领的骑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很是让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僧格林沁(因袭封郡王,故在当时又被称为“僧王”)作为蒙族名将,曾领兵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林凤祥两部,经大小数百战,竟然全部殄灭叛军,由此威震海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奉命抵御英法联军,并在大沽口保卫战中重创联军,令清廷极为振奋。


僧格林沁善抚士卒、治军严谨,加之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为柱石,同时也成了太平军、捻军的噩梦。但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点,那便是恃勇轻脱、不谙敌情,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从而为最终的覆亡埋下伏笔(刘体智曾在《异辞录》中评价道“僧王将蒙古铁骑,驰逐中原,可谓勇矣,而计谋不定,故无成功之望。”)



从1860年开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隶、山东一带的捻军,曾打散十几万、收降十几万(根据《清史稿》数据统计),抓捕并处决太平军统帅陈玉成、捻军大头领张乐行及叛变的民团首领苗沛霖,战果极其辉煌。张乐行遇难后,捻军上下对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领张宗禹决定利用僧格林沁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打围战术”在各地流动作战,以诱引僧格林沁,待其师劳力竭之后,再予以歼灭。


1865年五月,被张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诱敌之计,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经过一番激战后,只率领少数随向吴家店方向突围。悲催的是,僧格林沁在途中因为受伤坠马,只好伏身隐藏在麦田中,希望能避过捻军搜捕。但僧格林沁终究还是没能躲过一劫,最后被捻军一名小兵张皮绠搜寻到,并被斩杀于麦田当中,时年54岁。



至是匪踪剽忽,盘旋於兖、沂、曹、济之间…至曹州北高庄,贼拒战。军分三路合击,皆挫败,退扎荒庄,遂被围,兵不得食,夜半突围乱战,昏黑不辨行,至吴家店,从骑半没。僧格林沁抽佩刀当贼,马蹶遇害。见《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列传》


僧格林沁遇难的噩耗传来,清廷上下一片震惊,慈安、慈禧太后立刻下诏厚葬、褒赠,从优抚恤他的家属。与此同时,两宫太后又严令山东、安徽等地的官员严密缉拿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一旦抓捕,即刻明正典刑(“事闻,两宫震悼,诏嘉其忠勇性成,视国事如家事,饰终典礼视亲王,从优议恤。”引文同上)。



最后说说张皮绠的结局。张皮绠斩杀僧格林沁后不久,便离开捻军返回老家安徽省涡阳县张楼村,用抢劫的银两在当地置办田宅,并娶妻生子。稍后,又在当地开设作坊,靠酿酒、贩粮、卖油为生,生活相当不错。张皮绠知道清廷正在严拿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所以从来不敢跟人讲起自己这段“光荣”历史,直到醉酒后的口吐实话才将他暴露。


同治十二年(1873年),虽然距离僧格林沁遇难已有八年时间,但山东巡抚丁宝桢依旧锲而不舍地在寻找凶手,并派出大批的暗探在淮北一带刺探情报。话说某一日,暗探潜入到张楼村打听情报,恰巧又在张皮绠的酒坊中,听到他醉酒后跟朋友谈起斩杀僧王的往事,便即刻向上司复命。丁宝桢得到消息后,马上便派人抓捕张皮绠,并将他押解到济南。



张皮绠本想抵赖,坚称自己当时在吹牛,但当丁宝桢把从他家中搜出来的僧王朝珠给他看的时候,张皮绠只能从实招供。清廷在看到张皮绠的供状后,便下令对他处于凌迟极刑。同年,张皮绠在济南被凌迟处死,时年才24岁。


资料来源:《清史稿》、《异辞录》、《天咫偶闻》等


文史砖家


僧格林沁,满清最后的武将!

僧格林沁的战死,是偶然但也是必然,可是没想到却是被16岁的未成年手刃。

僧格林沁做为晚清最后的能征善战的满族武将,是满清之幸但却是僧格林沁的悲哀,这也为他战死沙场埋下了伏笔。



僧格林沁为满清最后的挣扎四处征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如此,凡清廷有事,无论是内乱还是外患,必是僧格林沁领命带兵出生入死,因为此时满清的满族将领因长期的安逸,已经不会征战了,能领兵打仗的也只有因战功卓著而获得铁帽子王的僧格林沁了。

所以,征太平天国、抗英法联军、剿山东捻军,都是僧格林沁出马,即便是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之战惨败后被清廷革去爵职,但在随后对捻军的征剿,清廷还是启用了战法老旧的僧格林沁,因为清廷已无满族武将可点,满朝文武还能领兵作战的只有僧格林沁了。


可是僧格林沁骄横跋扈、有勇无谋,中了捻军佯败的埋伏,突围时又跌落马下摔断了腿而动弹不得,求生的本能使他咬着牙忍着剧痛好不容易挪到一处草高叶茂处,有幸躲过了大部队的搜捕却不幸被一个掉队的16岁娃娃兵发现,站都站不起来的僧格林沁被这还没有红缨枪高的少年乱刀砍死。

能征善战的僧格林沁死于少年之手绝对是偶然,但满清此时已处于内乱外患的风口浪尖,做为满清唯一能打仗的满族将领,他的死又是意料之中的必然。

僧格林沁死后,大清国能打仗的满族将领已山穷水尽,不得已启用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将领继续为这摇摇欲坠、行之将倾的大厦做最后的维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