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手机用户52035789060


想起小时候经常会看的一部古装喜剧《武林外传》,其中有个满口“子曾经曰过”这样半古不古的迂腐穷书生角色叫吕秀才,他的存在丰富了好多笑果。后来我也知道了所谓秀才不是姓名而是古时候举世名目的一个称呼,也常常用来形容身边学识渊博的人。那么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秀才这一称呼出现在很多朝代,所代表的含义总体一致但在程度上也有些差异。先就按离我们最近的清朝的科举制度来说,考试的等级分别为:童试、岁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只有通过了岁试的人才可以称为秀才。而当时的岁试一年举办一次,而且乡试由上一级科试单位来督考和查验考场。

只按照晋级等级来对比的话秀才差不多只是达到了我们现在的高中以上学历,然而和现在不同的是秀才在当时是进入士大夫阶级的最低门槛,现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至少也要有大学本科学历。不过考虑到以前全国普遍教育匮乏,这样也算合理。


明朝时,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按学历和现在对比约到大专,不过要是按全国受教育人口对比差不多能到研究生程度。元朝治国时间极其短,而且教育崩坏,国家受教育人数寥寥无几。且选官制度畸形,秀才也更多的是以一个对文化人的戏称存在的。隋朝开创科举,唐朝完善科举,宋代则延续隋唐做法,它们都是从各地选拔生员参加礼部会试,并把这些选中人统称为秀才。

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刚刚兴起,和我们现在的全国性考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秀才所代表的应该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还拥有参加全国官僚体系考试资格的本科生到研究生程度。秀才一词起源于汉代,不过在这之后乱世居多。仅就汉晋而言秀才作为全国一等一的人才无论受教育程度还是政府重视程度都可以达到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地位。


总的来说,虽然可能是受到了很多古装影视剧的影响,现在大家一提到秀才,脑海里冒出来的就是“穷秀才”、“酸秀才”之类的字眼。但在古代秀才的学历绝对不低,且作为官僚体系的最初一级其社会地位也是极高的。


大三老学长


秀才,在许多人心目中,觉得秀才就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甚至有人认为就是个初中生。如果你也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古代要考上个秀才,是很不容易的。一个县,同一个时间段,平均存储的秀才一般二三十人,文化好点的县,可能就有三五十人有秀才功名就了不起了。清代人口三亿,现在人口我们就算作十五亿,增加了五倍,按这个比例存储秀才,放今天,一个县也就长期存储100人或150人。今天在一个县常驻人口中,有大学文凭的有多少呢。最起码上千吧,你说一个秀才只抵初中生或高中生。

秀才也是一级一级考出来的,先是县里考 然后到府里考,一个府一次最多录取几十名或一百名左右为秀才,从这个难度说,考取秀才至少相当于今天考取985大学,而且是排名前二十的985大学。


阳光空灵


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这个问题,选取两个维度,给与两个答案:

1.以制度而论:

科举制: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学历制:小学、初中、高中、本科...

所以,秀才仅相当于初中毕业。

2.以稀缺程度而论:

现代:高考综合录取率最高的90%以上,低的也能到60%;研究生录取率为20%左右;博士生5%左右;

古代:明、清两朝每年参加考试的考试生都在50万人左右,但录取人数仅仅2万人不到。

所以,秀才在古代的稀缺程度相当于现代的博士。


琴枫茗月酌


哈哈,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太爷爷还有他的父亲或者祖父当年就是秀才(我也记不清是太爷爷的父亲还是祖父了,反正就是出了两代)。秀才也是考出来的,读书人不等于秀才(县里考试的前几名)。虽然秀才没有官职,但是在县城里也挺吃香的。因为那时候文盲很多,很多人都不会写字,所以打官司就花钱请秀才写承子,县官一看是某某秀才写的,要是民事纠纷一般有秀才写承子的一方就赢了。所以秀才一般人缘挺好。另外好像秀才再县城里也有工作,生活比一般老百姓能好点。以前土地能买卖的,两辈秀才倒是买了不少地,有的户卖地不要钱,就用粮食换,以前用牛车,我们家是七车粮食换一亩,反正换了不少(不是地主,不过也有长工)。不过一解放地都没了。总之一句话,以前秀才的地位也是不低的,最起码比现在的大学生受欢迎。


木卫二1111


如果从知识结构来讲,

秀才与现代教育没有可比性。

但是

可以从社会地位和稀有程度上来比较。

如果在1949年以前,

应该是相当于高中生的地位。

在1949-1978之间,

也是相当于高中生的地位。

在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秀才也就相当于大学生的水平了。

而举人相当于研究生。

进士相当于博士后了。

总结一下,到了今天的中国,

秀才我认为可以与大学生相当,高中生已经不合适了。

举人应该相当于研究生。

进士相当于博士后的地位了。

你们看呢?

我是头条号:烛光一点,欢迎评论,点赞,关注,我会尽力回粉,愿我们并肩同行。


烛光一点


作为一个现代人,当“秀才”这个词映入眼帘时,有书君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才高八斗之人那么。

如此学问渊博的秀才,若是放到现代社会,他们的学历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有书君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录取率角度说。

秀才是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卡,其每个县一年的指标也就十个左右,我们都知道,虽然古代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庞大。

但一个县至少也有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在清朝后期,全国每年参加考试的考生大约有40-50万人,但录取人数约为2万名,比例大约为5%左右。

再看现代,能称之为学历的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目前我国高考改革取消本科二三线的划分,单就地区来说。

本科录取率最高的为113%,最低的为20%;研究生的录取率,据有关数据显示为20%左右;

因为博士是每个学校都不一样,但根据参加基数和录取人数来说,博士的录取率约为7%。

由此看来,秀才的学历接近于博士学历。

二、从分配工作的角度来说。

孔子云:“学而优则仕”,那么在古代要想成为知识分子,走上仕途之路,享受国家给分配工作的待遇,单是考上秀才是否能行呢?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秀才的考取比例虽然也很低的,但考取秀才只是向上考试的敲门砖。

秀才并不能享受朝廷给分配工作的待遇,只有考到举人才可以出仕为官,在《范进中举》中。

范进高中举人之后,之所以疯癫如此,也是因为终于了了多年心愿,可以出仕为官。

在看现代社会,自90年代以后,对于大学毕业生国家不再分配工作,近几年对于体制内来说更是逢进必考,一视同仁,但在一些地方为实施人才引进政策,针对博士毕业生可以直接给予其事业编制,享受一定级别的干部待遇。

如此看来古时的秀才并不比现在的博士学历。

三、从知识储备角度说。

在古代,要想考取秀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才,有德和有能力。那么,对于其中的才学又是作何要求的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考取秀才必须得有以下知识储备:

要学习的科目有:《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等,共合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

对于这些文章,不仅要求死记硬背,还要学会融会贯通,不仅要求做到出口成章,还要求具备以此延伸以外的更广阔的见识。

因为古代的认知水平有限,秀才考的多为文科类内容,而现在讲究综合型人才,数理化统统都学。

所以,从知识储备角度来比较的话,我们只做文科的比较。

再看现代,小伙伴都知道,因为是高考统招进入本科阶段,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水平,本科学的科目虽多,但内容不够精,比较浅显。

进入到研究生阶段,有一定的专业主攻方向,但学的比较单一。

博士虽学的更加深入,但和秀才出口成章比起来,也并不是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做到的。

由此看来,古代秀才要相当于现代博士学历。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范进中举告诉我们,中不了举的秀才就是贫困悲催。那您知道白衣秀才吗?无忧们立即说:谁不知道啊?就是王伦!那王伦为什么叫白衣秀才呢?喜欢穿白衣呗!不少人答到。福垊说:不是这样的,白衣秀才就是不第秀才,也就是范进中举前的范进!其实明清的秀才,远不会像范进那么落魄,小说不是历史,不是生活!



秀才相当于现在的985工程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没有考取功名的都叫童生,一般情况是童生需要靠三次,只有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才能取得秀才资格。



【县试】考五场,第一场合格后考第二场,第二场合格考后第三场,以此类推。第五场考合格者,知县备酒席,请大家吃饭。县试第一名为县案首。有人说请那么多人,吃饭开资太大了吧。您过虑了,县试录取者也就几十人,很难考的。

【府试】也是五场,也是一场及格考下一场,第五场过去了。知府请大家吃饭,幸福吧。第一名叫府案首。

【院试】考三场,地方官不在主考了,学政主考。第三场为提复场,就是学政提问你答复,类似于论文答辩。一般县、府案首都能晋级为秀才。不是县府案首的必须寒窗苦读,不然考秀才就是做梦。洪秀全就是卡院试上了,考了四次都没考过,依然是个童生。



一个县也就20左右个秀才。也就是相当于985工程院校的本科大学生。因为一个县能考上985工程院校的也就20人左右。另外秀才还分廪生和增生。



【廪生】即廪膳生员,就是吃皇粮的秀才,相当于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增生】即增广生员,相当于清华北大的扩招生。【附生】附学生员,相当于其他985院校的本科生。


福垊


10万人的县,大约有100个秀才,秀才高于一本!

100个赶考的秀才,可以中举5~10个,举人相当博士后!每省举人少于500个!

进土,每三年,全国取200名。都是过目不忘之徒。相当于天才级博士后!比如,那个"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十二岁读完大学了!

中举中进士者,智力一般相当过人,都是每十万人中,首一首二佼佼者,看看海瑞写的《治安疏》,足可见他们智商过人(海大人中举名次相当靠后,未中进士),他们取功名后,一般三妻四妾老婆多,儿女也多,儿女智力也偏高,经过一千多年进化,客观上讲,三妻四妾对中华民族智慧上的贡献大大的!


黄山黄河101


秀才,在古代算是最基层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头衔在身,但怎么着也是文化人了。要说秀才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这个恐怕真不好太准确的来衡量。毕竟一个是古代传统的科举制度,一个则是借鉴自西方社会的的制度。

如果真要做个对比,我想首先咱得抛开学历能力,单纯从社会发展能力、接受度等方面来衡量。

下面,先看这幅“状元通关图”。

我们可以把考状元比作一场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要连闯四关,全部通关后才能有望成为状元。而秀才,只是通过第一关时的身份,处于游戏链的最底层。

获得秀才身份,只是说明你这个人有一些文化,能识文断字,有了继续闯关的资格。至此,你可以选择继续通关去做官,也可以选择去衙门当吏或者当秘书(师爷)、当老师(私塾先生)等。

放在今天,这个秀才可能相当于大专和本科学历吧。毕竟,真正升官的起步价也是研究生了,(研究生差不多相当于举人吧,考中举人老爷才有了做官的资格)。本科生即便通过公务员考试,也是要先到各衙门去老老实实做个小吏,至于后面的发展就不是学历能控制的了。

现在社会,本科学历是混饭吃的起步价,无论是一家三五人的小公司,还是国企、外资,招聘时本科学历是最低要求。教师资格证考试,也是大专、本科起步。

在古代,秀才还是有一点政治地位的。虽然没有资格当官,公堂之上,秀才能够自称学生且不用下跪。这就好比今天的人,进了大学,读了本科,具备了与主流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与领悟的基础,却很难通过公务员考试取得官职。

最后,秀才是古代科举考试最低级的知识分子。今天的高考常被比作古代科举,今天通过高考选拔出的最低等学历是大专和本科。

综上,古代秀才差不多相当于今天大专和本科学历。


凡尘往事


一提秀才,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穷秀才、酸秀才,还有《刘三姐》里的蠢秀才形象!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其实不是,虽然每个时期对秀才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无论任何朝代,秀才都是出类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举孝廉),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称茂才。

秀才:唐宋时凡应举者皆称为秀才,隋唐科举制有秀才科隋文帝是科举制的开创者,废弃举荐制,用考试的办法选人才,考试极为严格,隋代考取者不过十人。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武德(唐高祖年号)至永徽(唐高宗最初的年号)年间,每年不过一两人。唐高宗后来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宋朝时各府向朝庭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先进行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但不论你选没选上都称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

之说。大家看《水浒传》都知道王伦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又称他白衣秀士,白衣秀士并非是说他喜欢穿白衣,而是因为他不及第、无功名,就是一白丁。

明清时必须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才能称为秀才。只有通过童子试,才有资格进入府学、州学、县学,称为

进学,通名生员,就是秀才。参加童子试的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而秀才再经过科考选拔取中者为举人。

秀才也就是生员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官府供给膳食,每月廪米六斗,银四两。而增生、附生都没这待遇。

各州、府、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的称贡生,可直接进入国子监,称为监生。

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权,免差徭,见知县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没有俸禄,乡试中没有中举的也不能做官。


乡试三年一次称乡闱,因在秋天举行也叫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通过的称举人(大家对范进中举一定有印象)。

第二年春天会试,也叫春闱。考中的称贡生。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贡生在殿试中不存在落榜,只是皇帝重新排名。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员,殿士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三场都是第一名就是连中三元。

读书人的读书进身之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大学士→翰林学士。

这样看起来秀才的学历似乎还在初、中级阶段,但实质是想成为秀才也很难(孔乙己一生也没有进学,最后连茴香豆也吃不起)。秀才已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我认为已经够得上

211大学学历,像一等秀才廪生够得上985大学学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