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降速、汽车产业遇冷,重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经济降速、汽车产业遇冷,重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文丨西部君

2018年,只剩下十来天。盘点这一年全国主要城市的经济表现,重庆注定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从前三季度的表现看,重庆今年的经济增速,很可能将创下直辖2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的大环境因素,也有重庆自身的发展结构问题。从直接表现看,核心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出现滑坡,是一个最明显的因素。

经济降速、汽车产业遇冷,重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

在“6+1”支柱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7.4%、材料行业增长9.1%、化医行业增长4.4%、能源工业增长4.0%、装备制造业增长1.6%、消费品行业增长0.8%、汽车制造业下降11.6%。

汽车制造业是几大支柱产业中,唯一出现下滑的。

但是,联系一年来重庆在支柱产业上的大动作,就能够发现,在重庆经济数据变化的另一面,产业的调整,已经启动。

01

力帆打响第一枪

重庆汽车产业领域最近的最大新闻是,17日晚间,力帆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将和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以6.5亿元价格出售旗下子公司力帆汽车有限公司。

关于这个新闻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有声音将其理解为力帆出售了全部的汽车生产线,这是不准确的。

力帆方面召开的发布会透露,“此次出售只涉及汽车生产资质,工厂、设备、土地等资产都还是力帆的。”准确说,此次卖出的其实只是一块闲置的汽车生产牌照。未来,力帆保留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继续生产汽车。

经济降速、汽车产业遇冷,重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但是,与新势力造车企业车和家的战略合作,是力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开发和技术探索、车联网等方面,力帆或将迎来新的转机。

置于整个重庆汽车产业来看,这次力帆的举动,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众所周知,目前重庆汽车产业的主要问题,除了外部汽车消费的降温,就是产业结构趋于“老化”,高端品牌少,面临着向新能源方向过渡的问题。

力帆通过变卖牌照,直接引入新的造车势力,不排除有更多车企会效仿这一转型路径。很有可能,这是为重庆汽车产业打响转型加速的第一枪。

02

变局已经开始

虽然说前三季度,重庆汽车产业的数据不好看,但并不意味着车企在坐以待毙。

从市场端来看,重庆汽车产业这大半年以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可谓动作频频:

7月,比亚迪和长安签署合作协议,在两江新区设立合资公司,聚焦动力电池生产;8月,长安汽车与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预计投资102亿元在两江新区打造“新能源产业园”;比亚迪与璧山区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能为20GWh的动力电池项目;车和家新能源汽车落户重庆两江新区,投资110亿打造“智能汽车制造基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重庆在西部最先出台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为此后的自动驾驶产业和测试奠定了基础。

重庆官方也在行动:

上个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制造基地的目标。

会议还审议并通过了《重庆市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8—2022年)》《重庆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2018—2022年)》《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2018—2022年)》三个文件。

种种表现说明,面对当前汽车产业所遭遇的困境,从车企到政府,都已开展积极应对。目前的低迷状况,可以看作是重庆汽车产业的蛰伏。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重庆不可能丢弃汽车产业。甚至可以说,汽车产业在此轮周期中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将决定未来重庆的工业发展上限。

03

电子产业继续做强

除了汽车产业,目前重庆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实是电子制造行业。从前三季度的数据看,它也是发展势头最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重庆可以止步于此。

一方面,像手机产业,虽然重庆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但是手机行业的洗牌速度快,如何确保品牌建设和核心技术跟上,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未来电子产业在特大城市中的产业分量还会继续突显,重庆经济要做大做强,电子产业也只能更强。

事实上,目前势头较好的电子制造业,也已经在启动升级程序,以避免重蹈汽车产业的覆辙。几个重要案例可以说明:

今年5月,在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央企重庆行”主题活动中,中国电科与重庆市政府签订《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重庆联合微电子中心项目合作协议》。

该项目,对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完善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

京东方日前在重庆正式开工建设一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

19日,英特尔亚太区首个FPGA创新中心落户重庆西永微电园。这对推进重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和产业聚集,将产生较大溢出效应。

经济降速、汽车产业遇冷,重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同样在最近,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的数百家会员企业到访重庆,希望双方在高新技术、智慧城市、生态环保、教育文化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等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如果说以汽车产业为标志的机械制造,代表着重庆产业结构“重”的一面,那么IT、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则象征着重庆产业“轻”的一面。

无论从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重庆都需要做好“轻重”协调,才能做到举重若轻。

04

转型没有捷径

当然,应该看到,重庆完全走出目前的低谷,需要时间。不是搞一个大工程、大项目就能够解决。

如果说这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代表了重庆“重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未来重庆的关键将要在轻重之间,实现更好的升级、协调发展。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无论从发展机遇,还是从内部发展程度来看,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经济降速、汽车产业遇冷,重庆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加之在交通发展上的潜力,这些都是未来五到十年需要重点抓住的战略机遇。

从内部发展看,重庆还面临着区域发展平衡、城镇化乃至脱贫的任务。这在当前是压力,但从长远看,却是有待激活的发展潜力。

一个超级大城市的形成,是需要经历淬炼的。这里没有捷径可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宜好高骛远。踏踏实实走好转型的每一步,重庆自当能找回更好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