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是什么意思?

春暧花开1852


说到诗名千古的张继,因为一声情真意切的长叹因祸得福,所谓诗人不幸诗家幸矣。

会选落第的张继功名无望,自然有失落的辛酸沮丧,也有怀才不遇的下平。比起信心满满的奔考之舟,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希望旅程,名落孙山的归乡之途,不免近乡情怯,真是月出嫌日短,无可奈何的忧伤,装满行囊无处安放。

这一夜乘舟南下的张继,在姑苏城外的枫桥停泊,不远处便是江桥。那里也有挽舟,两桥下的渔火在暗夜里相对,此明彼暗,此暗彼明。


得夜难眠的书生望而兴叹: 渔火有伴,失意人却无友可言欢。恰若似李太白极致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愁绪满肠卧舱眠。

怎禁得夜半三更天,四野俱寂时,隐隐传来的寒山寺钟声,声声敲在恍恍惚惚的未眠人张继心上,忍不住掏出纸笔,含泪写下这悠悠愁绪:


《枫桥夜泊》

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怎料到日后,张继不仅因之位列名诗人队伍,其诗光茫掩盖住了,同代唐朝大诗人杜樊川"暮烟秋雨"过枫桥的光辉,其人更胜过那风光一时,身后籍籍无名,年年皆有的状元倌,成为苏州寒山寺的第一代言……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唐朝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中的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撇开其他句段不论,单就"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先来了解一下"对"字的释意。

“对"字在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里基本都在,朝向,面对,对抗,左右,相互,对待,正确,配合,适合,成双,敌对,反对,建议里解释为多。

而这句诗词里的“对"字,该如何理解诗人的用意。反复权衡,也没有找到最理想的词来和“对”字。感觉有点别扭和不协调。

上查网资料权威显示这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都是指面对的意思。是面对江枫渔火而是面对愁眠,也有点不太好理解。

既然是将这一句诗词单独拎出来论,可不可以广开思路。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读这句诗词中的"对"字呢?

我个人见解单单就这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应该有多种解释。是否可以解释为让多么美好的江枫渔火夜色风景来化解心中的愁绪呢?

"对"字,在这里句诗词里作对策,抑制或抵消来注释比较合适点。

以上见解纯属个人胡思乱想的歪理。不作学术讨论。


三剑兄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大多人都耳熟能详,极具艺术特色,仔细揣摩,妙不可言。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总体采用倒叙手法,头两句写一夜未眠直至天亮,而后两句以“

夜半钟声”来衬托并非只是天亮时分醒来后的难以入睡,强化了“一夜未眠”时间上的连续性。

而“对愁眠”三字历来被认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一句虚实交错,言尽而意无穷,极大地扩充了全句的表达内涵,几乎一笔写尽“见山见水”的三重境界的魅力,这种举重若轻的功底将全诗的艺术性提升到“丰富的单纯”这样的高度。

关于这个“对”字。历来说法不一,但我以为作“面对”而非“相伴”之解更恰当也更精妙。此句大意应是对着“江枫渔火”而愁的一夜未眠,也有发愁而睡不着的意思,一个“愁”字用的妙绝;而“对”字用的更是极为险绝,出其不意,险中取胜,采用倒置(对“江枫渔火”)或者说将我这个主体隐去不显(“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笔法,将诗人之“愁”反衬的无所遁形。正是这种各美其美、各得其妙的寓多重意味于一体的极具张力的表达,才赋予了这首诗极高的艺术魅力,这三个字改动一字,则韵味全失,全诗境界直落下乘。

就全诗来讲,首句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点明天将破晓的时分,而“江枫渔火”这种并不关联的物象由于“霜”字而形成了某种隐秘的关联,此时的“江枫”应是红色的,而“渔火”也是星星点点闪烁不定的“红”,通过这种隐藏的“红”不仅将这两种物象联结在一起,而且烘托出凄清的“愁”之情绪。后两句通过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仅打破了静谧的氛围,以动制静,凸显了“愁”的分量。

前两句直写当下,后两句回味夜半,时空交错,而且一近一远,各种纷繁的近乎凌乱的物象都围绕着“愁”字展开,有声有色,形散神聚,看得见听得着感悟得到,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千古名作,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艺术价值。


吃素的穿山甲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编撰了一本《唐才子传》,记载了唐及五代诗人简要生平。里面记载,天宝十二年(753)春,张继于阳浚榜中进士及第。按照当时的规定,张继应回襄阳接受三年审核,然后参加吏部铨选,或者直接参加在头年十月至来年二月之间举行的吏部科目的铨选,后者比前者严格很多。张继应该在后者中落选,落选后还有一种仕途方式,就是去地方诸藩府辟置。而此时于幼卿正好由鄱阳太守转至会稽太守任,张继南下的原因,应该是前往投效谋职,于是由洛阳登船,沿着隋唐时期兴建的大运河赶赴会稽(今绍兴)。

当时张继途径苏州天色已晚,于是在大运河畔的寒山寺西边30米的枫桥停船过夜,半夜寒山寺的钟声惊醒睡梦中的诗人,诗人因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无法预测,心情忧虑愁绪满腹再也无法入睡,于是披衣出舱,他看到了月亮西沉,清辉洒在大地上,像满天寒霜,对面不远处运河中江心洲上的小渔村江村早起准备送鱼进城上市的渔民家昏暗灯火星星点点……。

下图就是八十年代前的枫桥和铁岭关。桥洞这边河道直通阊门的下塘河,桥洞那边就是京杭大运河,白房子那就是江心洲。



野芳斋深山樵夫


《枫桥夜泊》绝句,是写旅人夜泊之愁。古今人释义繁多,多重考据。我认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是写环境的寒凉寂寥的自然景色。‘’月落‘’,对尾句‘’夜半‘’,说夜深。‘’霜满天‘’是旅人由近及远视觉中天际之间霜意寒气袭人。下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拟人,江边枫树和江中鱼火朦胧中寂寥无声,仿佛在深眠。实际是诗人感觉的寂寥。一个‘’对‘’静中有动意,环境的静托衬不眠诗人愁的心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惆怅寂寥不眠的诗人远眺空旷寒夜中的寒山寺,耳畔在倾听传来的钟声。首句‘’乌啼‘’和尾句‘’钟声‘’呼应,突出静,无动则无静。‘’乌啼‘’在前两句衬托寂静(乌啼和钟声相比,声音是小大之比,只有寂寥空旷中才清晰听见乌啼),托起愁。‘’钟声‘’呼唤诗人,更让诗人愁意满怀。‘’寒山寺‘’和‘’客船‘’拟人呼应。前者动衬托后者静,更突出诗人旅途愁绪。这首诗反映了动荡社会中离人的愁绪。静动映衬,有声似无声。神来之意。


知行轩主人


要了解这句先要确定江枫指的是什么?是江岸的枫树?还是诗标题的枫桥?作者在船上,月色里能不能看到枫树?想必即便看到也看不清,朦朦胧胧是否能生出对愁之感?这情景即使拟物也得有既视感吧?所以江枫应该就是标题里的枫桥!如果作者是在枫桥下停的船?那与之想对的渔火有在哪里?是两座桥之间的相对?还是两岸之间的相对呢?其实相对的哪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对的一定是人,这就像人在行夜路一样,你看到山看到水都不会感到什么,突然看见一家灯火时,即便离的非常远,却总感觉有一种陪伴,感到一种互通。


喜欢每天都看见


这首诗若按后人的解释,意境确实达到了美伦美焕的程度。一首诗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联想即意境的再创造。就象一百个读者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持一样。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应该采用的是赋法,都是写的实景实事。我家不在苏州,对苏州的地理状况不很了解。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家是苏州的,他联系苏州的地理,对选入教材的《枫桥液泊》这首诗的古今解释提出了疑义。他说‘’月落乌啼‘’并非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因为苏州西面有“乌啼山”,应该解释为“月亮落下乌啼山”。“江枫渔火”中的‘’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渔火”指渔人在舟中点起的灯火。“对愁眠”中的‘’愁眠‘’指愁眠山,而非“夜里因愁思睡不不着睡”。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江桥和枫桥的渔火与愁眠山相对。”诗的第三句第四句诗意同于今解。

按实际地理环境解释原诗,与原来的意境有很大不同。原来的意境给人以孤寂和忧愁之感,甚至有一丝悲凉存在。而按实景的解释则是一个闲适、安静、祥和的夜晚,给人以美的享受。


师范小王子


张继只留存了这一首诗,便成为千古名句,当时张继正值赶考不笫,名落孙山,回程行乘小舟行至寒山寺下的江桥与枫桥之间停宿,失意,孤独,寂寞无助,那种失眠碾转面对漆黑的夜色,星点的渔火,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是何等孤寂,何等心情,于是落试不第的张继写下了千古名篇。


绿树149397056


夜泊枫桥点滴

经安史之乱,帝都西安被占了,皇帝流亡四川去了,作为帝都朝庭中的官员我,与几个同伴,亡魂落魄地逃到了苏州。

几经反转,历程几千里,携家带口,来投奔这里的一个熟人朋友。

这不,紧赶慢走,还没到城里,就在这姑苏城边,天已经黑了好久。

船家说,在这里过夜吧,明天再进诚,上岸去寻找你们投奔的朋友。

我们停靠在姑苏城边的河流岸边,上边是有名的巨大的石板拱桥一一枫桥,岸边有小酒馆饭店类的几间平房,里面来来往往很多人,可见这里是一个座落在主干道旁的旅人聚集处。

苏州河宽,平静而繁忙,白天船只如穿梭一般,人货流快,各忙各的。

我们这帮外地落难人逃亡至此,眼中没有美景,心中只有忐忑不安,来此前途风险重重,朋友可找,只能暂时有个落脚点。

以往的荣华富贵不觉是一缕烟云,风一吹就走了,带得些家人朋友来此,以后靠什么生活?我们能适应下来并好好的生存吗?

还有皇帝,还有一帮亲近的官僚,还有其他的平时的亲朋好友,不知他们又各自生死如何?哪些人死了,活着的又都逃到了什么地方?

惊魂难定,前途未卜,得失令人撕心裂肺,这秋冬的夜呀,寒彻肌骨,时间难熬,除了江中零星飘忽不定的船上的灯火,夜好黑好深好沉呀,愁绪不得了啊!!!压得人喝不过气来。

落魄身,寒夜里,飘忽江舟里,油将尽发着黄光的灯下,有感发如下:

夜泊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不是只有寒山寺的深夜钟声伴着我的愁绪?是不是只有寒山寺的僧人还和我们一样没有睡去?是不是我应该像僧人样看穿看透这个世界,而摒弃世间名利,进入佛界达到忘我忘忧的境界?最坏无路可走时,是否要弃亲朋而去,出家为僧,去和他们为伴?

这夜呀,天空中的一点亮光一一弯月也落向西山,凌晨的霜下得厉害,寒水起寒风,伴着寒夜的黑暗,看不到尽头呀!!!

夜漫漫,何时有日起天亮温暖天???

盼盼盼,只望神灵保佑我们平安,来个华丽转身,再重开美好前程,过上一如既往的好日子。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还活着,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平安可靠的好地方,我们要经得起挫折和打击,我们要有一个好的信念,好的向往,去等待终将到达的明天。


彭彤彬


古墓派乃姑苏寒山所创,江枫与渔火乃是古墓派李莫愁的两师弟,是古墓派仅存的非女性。他们同时暗恋李莫愁很久。一日古墓派大战六大门派,李莫愁疲惫至极,于冰床歇息,江枫渔火两人担心自己的心上人遭恶人暗算,于是一边一个对着李莫愁不敢入睡。后张继路过姑苏,夜访寒山和尚,得知此事,颇有感慨,于是成就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