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也許,有人會質疑,銀行理財可以購買信託嗎?

銀監會發布的《關於信託投資公司開展集合資金信託業務創新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第十條規定,“各類金融機構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投資信託投資公司的創新產品。(需要原文可以留言我)”那麼什麼是創新產品?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實際上這一問題在《通知》第五條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據此可以認為,創新試點公司所推出的符合《通知》第五條9項規定的產品就是創新產品。商業銀行和其他各類金融機構都可以購買。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事實上,70%的理財產品資金是通過債券和信託直接投資於實體經濟,30%進入貨幣市場。在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中,我們也可以明確看到它的投向,確實是投向於信託的。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招商銀行披露的2018年三季報中,顯示代理信託計劃收入達45.55億元。在行業理財業務轉型普遍承壓的大環境下,招行零售業務上的優勢支撐其中收保持正數增長,亦是其業績持續提升的根源之一。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在銀行買踏實,靠譜,實際上,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佔到大多數,其風險直接對應相應的投資標的,並不是銀行在給你承擔相應的風險而是信託的風險管理機制,之所以銀行理財產品兌付好也是因為信託本身兌付非常好,風險級別相對較低。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的去向大部分就去購買信託產品等,若資金夠得上信託的門檻,為何承擔相同的風險卻又讓銀行再賺一半走呢?直接去買信託就好了!關注資金的去向,非常有用,可能會讓您的投資效果翻倍!

2018年3季度末信託公司主要業務數據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中國銀保監會授權中國信託業協會權威發佈2018年3季度末信託公司主要業務數據)

信託資金配置領域

截至2018年3季度末,信託資金配置領域結構發生一定變化,投向工商企業繼續排在首位,資金規模略有下降但佔比仍然小幅提升,投向房地產規模有所上升,投向金融機構、基礎產業、證券投資等領域的信託規模和佔比都繼續下降。

(一)投向工商企業繼續穩居首位

從3季度末行業數據來看,工商企業仍然是信託資金的首要配置領域。投向工商企業的資金信託餘額5.75萬億元,儘管比上季度末的5.95萬億元減少了0.2萬億元,但由於總體信託資產規模的下降,在資金信託中佔比達到29.49%,較2季度末的佔比略增加0.26個百分點,保持持續上升態勢。從新增數據來看,3季度末當年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累計新增規模1.21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少增0.93萬億元,但在新增資金信託資產規模中的比例仍然達到37.95%,反映出信託加快向服務實體經濟迴歸的趨勢.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二)投向金融機構持續回落

從3季度末行業數據來看,投向金融機構的信託餘額3.15萬億元,比上季度末的3.44萬億元相比下降8.65%,與2017年4季度末的高點4.11萬億元相比,經過連續三個季度的調整,下降比例達到23.36%;投向金融機構的信託餘額在資金信託中佔比16.14%,較2季度末的佔比下降0.78個百分點。從新增數據來看,3季度末當年新增投向金融機構的信託規模0.39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0.74萬億元,在新增信託資產規模中的比例12.15%,較上年同期下降5.74%。這反映出信託行業落實治亂象、防風險相關要求,主動壓降金融同業通道規模,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三)投向基礎產業略有企穩

從3季度末行業數據來看,投向基礎產業的資金信託規模為2.85萬億元,與上季度末的2.97萬億元下降了3.80%,連續四個季度出現下滑,與2017年3季度末的高點3.21萬億元下降了11.21%;投向基礎產業的信託餘額在資金信託中佔比14.64%,與2季度末佔比基本持平。從新增數據來看,3季度末當年新增投向基礎產業的信託規模0.32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0.51萬億元,在新增信託資產規模中的比例9.91%,較上年同期下降3.32個百分點。隨著中央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政策的推進落實,基礎產業在信託資金配置領域中的相對地位將進一步企穩。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四)房地產信託增速放緩

從3季度末行業數據來看,投向房地產業的資金信託規模為2.62萬億元,較上季度末的2.51萬億元略增4.37%,與2017年3季度末的2.07萬億元增長了26.57%;投向房地產的信託餘額在資金信託中佔比13.42%,較2季度末的佔比上升1.1個百分點。從新增數據來看,3季度末當年新增投向房地業的信託規模0.64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0.19萬億元,在新增信託資產規模中的比例20.26%,較上年同期上升7.04%。在當前經濟下行、房地產調控持續的壓力下,房地產信託仍將是重要的信託投資配置領域之一。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五)證券投資持續下滑

從3季度末行業數據來看,投向證券投資領域的資金信託規模為2.45萬億元,較上季度末的2.62萬億元減少6.94%,與2017年4季度末的3.10萬億元的高點相比減少了17.15%;投向證券投資的信託餘額在資金信託中佔比12.57%,較3季度末的佔比下降0.37個百分點。從新增數據來看,3季度末當年新增投向證券投資的信託規模0.19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0.29萬億元,在新增信託資產規模中的比例5.97%,較上年同期下降1.69%。證券投資受制於資本市場走勢影響,在信託資金配置中的相對比例自2015年4季度以來持續下滑,隨著10月份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出臺穩定市場預期的政策,資本市場逐步企穩且活躍,證券投資信託配置也有望迎來新的轉機。


為什麼銀行願意買信託?


四、迴歸本源,開啟轉型發展新徵程

當前信託行業發展狀況既反映了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監管環境變化的影響,也進一步表明過去驅動信託業發展的模式很難維繼。隨著資管新規配套制度政策的漸次落地,信託業面臨全新的競爭環境和監管要求,只有堅持迴歸信託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主動融入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大格局中,順勢而為,才能實現行業的成功轉型和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深入挖掘信託優勢,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當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再次凸現。信託業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民營企業的判斷和部署上來,充分發揮信託靈活優勢,結合各類民營企業特點,通過提供投貸聯動、股權投資、併購基金、定向增發等綜合性、個性化金融方案,緩解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

同時,信託公司要繼續深化產融結合創新,發揮各自股東及自身的行業資源稟賦優勢,通過證券化、供應鏈金融、PPP、產業基金等形式,深度參與資產盤活和產業結構優化,服務實體經濟。

(二)堅持迴歸本源,加快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信託業在資管新規的引領下,要加快回歸本源,提升專業化的受託服務能力,謀劃新的發展模式。2018年9月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信託公司受託責任盡職指引》,對規範受託履職行為做出進一步要求。

信託公司首要回歸受託人的本源功能定位,通過《信託公司受託盡責指引》等規範引導,從信託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出發,在信託財產管理中依法合規、勤勉盡責,成為踐行信託責任的市場標杆。

同時,要溯本追源,借鑑吸收,研究探索信託在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空間,找準市場定位,在經濟結構轉型、消費升級、財富管理、慈善公益等領域不斷培育壯大創新型業務,形成新的可持續業務模式。

(三)加強風險防控,守住金融風險底線

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企業信用違約風險有所上升,信託行業風險資產持續增加。

近期金融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異常波動,部分股票質押業務暴露流動性風險,信託行業要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穩妥有序處置相關業務風險,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同時,要加快提升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管理好經濟下行、資管新規整改雙重因素疊加帶來的風險壓力,落實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三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保障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數據來源:中國信託業協會,感謝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 王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