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並存,趣頭條還能“裸奔”多久?


內憂外患並存,趣頭條還能“裸奔”多久?



9月14日,年僅兩歲的趣頭條在美國上市了,在刷新了中國互聯網企業最快上市記錄的同時,也刷新了受眾的“三觀”。

招股書顯示,趣頭條靠著“撒幣”收徒模式迅速開拓三四線市場,抓住人性“愛佔便宜”的心態,在2018年上半年,將營收做到了7.2億元,比去年同期翻了7倍。

然而,作為內容資訊平臺的趣頭條並沒有抓住其本該做強的核心競爭力——內容。與此同時,在尚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和《互聯網視聽節目傳輸許可證》這兩大牌照的情況下,“靠提供新聞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而“裸奔”上市的趣頭條,將面臨隨時被行政處罰而“關門”的風險。


從資本市場的態度來看,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趣頭條上市首日暴漲後便迎來更大幅度的暴跌,正當人們還在觀望經歷了五次熔斷後的趣頭條股價時,不出意料,本週一也迎來了暴跌,跌幅達41%,股價一夜腰斬。


內憂外患並存,趣頭條還能“裸奔”多久?


▲趣頭條股價走勢

對此,有人認為,總股本不超過2.87億元的趣頭條此前是被背後莊家拉盤。因此,趣頭條的股價未來如何還不得而知,但有一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短期炒作並不能掩蓋一個企業背後的隱患。

在趣頭條上市首日,一篇《趣頭條,200顆子彈送給你》的微信文章流傳甚廣。在該文章中,德恆律師事務所新法律師團隊律師徐凱以冒用新聞機構名義開設賬戶“搬運”了數百篇新聞作品為由將趣頭條告上法庭。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趣頭條第一次收到法院此類傳單。

早在6月初,北京朝陽法院公佈的10起案件涉及趣頭條。徐凱稱,接下來,趣頭條將面對200件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的案子。他分析稱,侵權平臺已形成慣用的套路:冒用機構名義開設賬戶,以網絡爬蟲抓取新聞機構的作品,事後推到網絡用戶身上,以“避風港原則”抗辯;同時定期刪除鏈接,以防被侵權人固定證據。

所謂“避風港原則”,是指美國在1998年制定的DMCA法案中規定,在發生著作侵權的情況下,當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並不製作網頁內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ISP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ISP不承擔侵權責任。我國在2006年開始施行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也對這一原則進行了吸收和立法。

然而,在該條款中,有兩個部分存在較大爭議,一是網絡中介服務商需被“告知侵權”,二是服務商不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必須不知道侵權的存在”。多數被侵權者會因為“告知”的流程複雜,較難得到答覆而放棄維權,從而助長了侵權者的氣焰;而服務商是否“明知或應知”侵權作品的存在又較難界定,也讓服務商有了可乘之機。

市場不乏有聲音尖銳地指出,趣頭條實際上是“掛羊頭,賣狗肉”,做的是流量而非內容生意,至此,收割用戶流量似乎成了趣頭條的“原罪”。

中新經緯記者翻閱趣頭條招股說明書發現,作為一家資訊信息平臺,趣頭條的內容採購成本非常低,2016年甚至無採購成本,2017年採購成本也僅為2286萬元,僅佔營收的4.4%,與高昂的銷售成本差距甚大,其版權形勢想必不容樂觀。對此,中新經緯試圖聯繫趣頭條負責人,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應。


內憂外患並存,趣頭條還能“裸奔”多久?


▲趣頭條成本佔比情況 截圖來源:趣頭條招股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聞資訊界,冷冰冰的“牌照”可謂免死金牌,然而,趣頭條在尚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和《互聯網視聽節目傳輸許可證》這兩大牌照的情況下“裸奔”上市,意味著其將隨時面臨被行政處罰而“關門”的風險。

內容品質成發展天花板


隨著監管部門對網絡內容質量要求趨嚴,趣頭條已有諸多的前車之鑑。其中,某大型資訊平臺今年已多次被約談、處罰,並要求關停內容低俗的內涵段子。而趣頭條同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據人民日報報道,目前國內資訊類APP內容上多以養生貼士、明星八卦、風水解夢等為主。“全是一些毫無營養沒有依據的假新聞”“有意義的文章太少,都是在濫竽充數”……翻看應用下載商店裡的網友評價不難發現,“刷新聞賺現金”的推廣方式人氣雖高但點贊甚少。中新經緯記者打開趣頭條APP發現,氾濫的“黑五類廣告”隨處可見,如藥品、醫療器械、豐胸產品、減肥和增高產品等。

趣頭條用戶定位主要是三四線城市人群,這部分人群工作時間少,工作壓力小,有更多的業餘時間,喜歡傳播和分享,在內容上偏好娛樂、幽默、情感和養生。


內憂外患並存,趣頭條還能“裸奔”多久?


▲趣頭條APP頁面 截圖來源:趣頭條APP

此前,趣頭條CFO王靜波曾表示,隨著公司逐漸壯大,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會非常在意品牌形象,而上市對於提升公司品牌形象而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方式,因此公司選擇上市。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品牌形象一旦被貼上標籤便很難扭轉,品牌轉型談何容易。現如今,趣頭條已被用戶打上了“Low版資訊平臺”的標籤,要想進軍一二線市場絕非易事。某券商業內人士告訴中新經緯,趣頭條主打的三四線市場短期有增長空間,但想謀求長期發展需要轉型,發展方向是選擇三四線城市的垂直電商或者金融業務。

但中新經緯發現,在趣頭條做摘錄的內容來源中,鮮有具備相關資質媒體發佈的新聞,大多數是以娛樂、搞笑、雞湯等為主的自媒體賬號文章。

在今年8月舉行的中國企業家論壇2018年夏季高峰會上,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只想在老百姓的低級趣味上賺錢,我們就永遠都起不來。”內容的下沉難以避免地意味著低質、惡俗,內容審核與版權問題也一直是兩堵橫架在內容資訊平臺內部的高牆。在用戶形成規模後走出低質化的泥潭,這是一條荊棘路,也是以往所有以下沉、草根化標榜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走的路。

除此之外,觸及企業自身利益的廣告對用戶體驗的影響也不可小覷。據趣頭條招股書顯示,2016年趣頭條營收僅為5795萬元,2017年則增長8倍至5.17億元。而2016年與2017年,趣頭條廣告收入都佔營收的99%以上。


內憂外患並存,趣頭條還能“裸奔”多久?


▲趣頭條營業收入佔比 截圖來源:趣頭條招股書

而從界面新聞統計的結果來看,在趣頭條上轉化率最好的廣告內容一般為祛斑、祛痘、化妝品、減肥等,客戶基本點擊率在8%左右,點擊成本為0.2元。財聯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告主的話稱:“本來是看上趣頭條巨大的流量才選擇在上面投廣告,沒想到廣告效率並不高。可能是因為趣頭條的用戶消費能力有限,即使看到了廣告也沒有能力購買。”

在分析人士看來,趣頭條上市後,如果不在廣告業務方面進行清理整頓,它所帶來的風險要比內容低俗大得多。

長江證券分析師王傲野對中新經緯說,雖然趣頭條通過社交裂變、聚焦下沉流量實現了野蠻生長,但內容低俗、內容審核和版權問題依然是公司未來繞不開的問題。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邊因內容侵權低俗“挨槍子”,一邊還要在“避風港”中向優質內容轉型,趣頭條能在華爾街投資人眼皮底下跑多久,還很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