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里张国立饰演的东家为什么要逃荒?

蛋疼儿的不得了


你知道1942的时候河南有多惨吗?别说话我带你看几组图片。


啃树皮是笑话吗?

饿死的,被饿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东家,也就是当时的地主范殿元算是当时比较富有的人了,有粮食吃,可以带着干粮逃荒,当时耕地干旱战火四起,逃荒的人没有什么吃,碰到一棵树就啃树皮,见到一棵草就吃草根,更有甚者交换孩子吃,两家交换不懂事的孩子分食,恶心吗?死掉的人躺在路边被野狗围着咬食。在这种情况下地主的余粮显的多么微不足道,他的粮食没有被抢完就不错了,加上当时战火连天,土地干旱不长农作物,说白了就是没有指望了,才去逃荒。
讲一段真事,我爷爷当时就经历了1942,当时家里没有粮食吃的都是干子土(观音土,)拉屎都拉不出来,因为观音土会膨胀,很多人因为拉不出来还一直吃被胀死。逃荒去山西给地主家干活挣粮食,翻过太行山就是山西,在太行山路上死尸数不胜数,因为一个台阶上不去没劲了,就会摔下来。


王的青春


在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中,逃荒已经不分阶层了,即便是地主出身的老东家,也要随着逃荒大军一块逃走,因为他也是灾荒的受害者。

在灾荒最开始发生的时候,以老东家的家底本来还可以维持,至少剩余的粮食和钱也足以支撑老东家度过整个1942年,但在灾荒年代里,尤其是在战乱环境下,光凭这点资本是支撑不到最后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他有多少钱和粮食,而是在于他所处的地域都充满着十足的危险。



首先灾荒发生之后,就算老东家能够保住自己一家,可同村的数百位乡亲和附近村落的乡亲呢?他们可没有这样丰厚的家底,对于他们来说,要么选择逃跑,要么选择留下,但他们没有资本留下,就算想留下,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支撑,想留下就只能走向另类的道路,例如像刺猬这样的“刁民”,直接带领乡亲们四处吃大户,说好听点叫组团蹭吃蹭喝,说难听点就是组团去抢劫,因为所在区域里的地主大户是唯一可以找到食物的地方,他们如果不愿意给那就只能选择抢,也正如后来县长的介绍,本县几十家地主悉数被抢!自然也包括老东家。



所以老东家再接待刺猬等乡亲们吃饭的同时选择让拴柱去叫兵,这个做法并没有做错,刺猬表面上说度过了 灾荒再还回来,可问题的重点已经不是在于他们能不能还的问题,而是他们能不能走的问题,如果成百上千人在这里赖吃赖喝,过不了多久也会把老东家吃成贫困户,这样的结果是老东家不能接受的。



哄抢爆乱发生之后,老东家虽然损失惨重,死了儿子并且大部分粮食被一抢而光,但毕竟还能剩下少量粮食和钱,也足可以度过这一家的生计,但问题是,首先老东家手里还有粮食,同村的乡亲们至少还能通过借粮维持自己的生计并选择留在那里,可现在连老东家都没有了物资的支持,周边的人自然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也不可能留在原地等死就只能一起向陕西方向逃荒,在同村乡亲们纷纷逃走的情况下,老东家又岂敢一家留在孤零零的村子里守到明年,早些有粮食还可以雇佣乡亲们守卫自己的家,现在周边人一哄而散,自己如果在留在老家,就只能等着二次被抢。

所以在自己马上成为孤家寡人的环境下,老东家自己也只能随着逃荒大军一块逃到陕西,只要躲过这个灾荒,第二年安全返回,凭借着自己剩余的钱和老家搬不走的土地,老东家一样可以翻身,只可惜随着路上的二次被抢,家人的不断去世和离开,老东家也迎来了自己一生最悲惨的时刻。


辽宁资深球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扯淡的,为了拍马屁连基本的逻辑都不顾了。

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

三年饥荒,饿不死地主。

即便长春围困战死了很多人,死的人都是穷人,有钱人没听说有饿死的。

作为地主,最低程度比贫民要有家底。

如果贫民开始逃荒要饭,最低程度地主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而中国地主最大的特点是会存粮。这些粮食平时主要是卖钱,但饥荒时候就是救命的。

其实种粮食的,自己存粮都是很多的。人如果要活命,一年要二三百斤粮食就凑合了。

这二三百斤,无非是一亩地的产量而已。而地主的定义,一般都要有200亩以上土地。

那么,地主全家就算有十多口人,只要能够收获1年,就够全家人吃10年。

地主就算再惨,不可能连这点存粮也没有。

再说,1942年大饥荒军费只在国统区,日战区和八路军根据地也是一样严重。

据宋任穷回忆,他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冀南军区:据南宫、巨鹿、隆平三个县统计,有524个村的庄稼完全被蝗虫吃掉。……冀南人民灾病交加,苦不堪言。巨鹿县因饥饿而死者5000余人,因霍乱而死者3000余人。清河县王世公村曾在一天中死亡400余人。垂杨县段芦头镇一个集日因饥饿、疾病倒街而死者30人。当时,冀南区饿死的、病死的共有几十万人。

所以,但指责国民政府是没有道理的。

1942年,只是不懂历史的刘震云,污蔑抗战军民,尤其是河南抗日军民的手段。

关于日军对灾民的救济,出现在刘震云的纪实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中,但延津1938年就沦陷了,1943年,日军没有“开进河南灾区”,此一时期,国军的防线并未有过大幅度的后移。沦陷区的灾情同样严重,日军没有主动放粮的记载,伪省府也无力救灾。

然而刘震云却污蔑河南抗日军民因日本人放粮,就协同日军去打中国人,实属无耻诽谤。

别的不说,仅仅土匪出生的河南本土部队第15军,就在洛阳和日寇血战半个月。最终15军1万多人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付出巨大牺牲,毙伤日军近万人。

洛阳民众,在日军的轰炸中被炸死近万人。而洛阳保卫战,只是河南军民无数抗战战斗的一个而已。

而河南军民的英勇抗日行为,被刘震云轻易的就污蔑了。

拍马屁是个人自由,但不应该擅自扭曲污蔑历史。


萨沙


其实电影里面已经放出来了!当时那些饿得要死的村民来抢粮食的时候,叫家里的长工去城里请保安队来镇压,长工回来说发现日本人经过,而且正好当时地主家在交战区的交界地,所以在家里粮食被抢完后,怕日本人来才会和那些难民一起跑走的!而且电影里将当时省长回来后自己想办法来凑粮,当时河南大部分都是灾区又是交战区,有国统区和日占区,国统区凑粮只能向地主和有钱人凑,同时还要保证战区国军的粮食供应。然而在很多灾区的中小地主的存粮绝大部分都被灾民抢了或者地主自己施舍了,已经没有任何存粮上缴政府,而大地主都是有一定武装的和有关系网的难征的多少,直到事态越发严重大逃荒后,被美国的记者发表出来,中央政府才从各方未受战火影响的各个后方凑粮救灾!但是在当时那个又是战乱又是腐败和大逃荒已经成形的时期,那些赈灾粮已经无足轻重了,灾民已经没有能力再返回家乡生产。

同时再补充一下,当个没有化肥和农药的 原始农业时代,小麦产量超过200斤的都算高产了,玉米亩产三四百斤也算高产了!而那时普通农民生产量还要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


鳑鲏1


《1942》虽说是一部电影,但也真实的反应了,当时河南地区的情况,蝗灾,旱灾。数百万人的逃亡。

当时的人们,真是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什么道德、伦理、人性都没有了,只要是能获得一点口食,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如果地主不逃荒,他根本就护不住他那些粮食。兵匪饥民,那一个会放过他。再说他是有粮食的,他可以带着粮食逃荒,还不至于那么难过。



不负石卿


最简单的就是已经没有希望了。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以老东家的家底或许还能撑一段时间,但那些乡里没有,天灾以及当时的人祸,那些乡里要么去逃荒要么继续呆在这被活活饿死。在那种情况下,就已经不存在什么仁义道德了,那些乡里活不下去了,你老东家还能吃得上饭,所以我要么去抢你的吃得,要么跟那些逃荒的人一样,说不定那天就死在了路上,然后尸体被野狗当做粮食吃掉。

那时候就根本不是什么他逃不逃了,而是不得不跟上逃荒的大流。


春光乍泄噢


打个比方,闹饥荒时比如十袋米十个人能吃三个月,能活下来,可是来了一百多人,能吃十天,十天后吃完就得全部饿死,你们说给还是不给。当时陕西本事有人还接受了几十万难民,看电视的人还看了骂陕西人不是人,你们有没有想过,全进去了都得死。里面还有一句话:人没了国还在,当兵的没了国家就不在了,自古忠孝难两全啊


爱上你的爱8


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他逃荒的原因了,吃大户,如果他不逃荒,还会有饥民来吃大户,饥民命都要没了什么都不怕,他能挡住几次?家门迟早被攻破,说不定还会被打死,这时候假装逃荒是好的选择,可是他运气不好,被饥民裹挟了,他想的是逃到城市里躲过灾荒在回来,可是进不去城,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


放牛的小二哥


我最关心的是1942里面张国立说只要能落下脚就可以东山再起当地主!他有办法,当地主有固定规律真乃神人也!


大肚佛1978


《1942》虽说是一部电影,但也真实的反应了,当时河南地区的情况,蝗灾,旱灾。数百万人的逃亡。

当时的人们,真是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什么道德、伦理、人性都没有了,只要是能获得一点口食,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如果地主不逃荒,他根本就护不住他那些粮食。兵匪饥民,那一个会放过他。再说他是有粮食的,他可以带着粮食逃荒,还不至于那么难过。更何况战争年代什么没有?饥饿的情况下什么都做得出来,如果他不出逃就意味着他在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