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塊錢人民幣在60年代能買到什麼?

手機用戶64303017153


六十年代豬肉為7角二分與7角五分之間;原始的草雞蛋5分與8分之間;大米用全國糧票買1角四分一斤、秈米1角二分一斤;棉籽油、菜籽油、豆油約在4角5分與6角5分左右;精麵粉價格與大米相當;集市鮮帶魚4角上下;海里上岸還活著的梭子蟹不超過一角一斤;雞鴨魚都是幾角錢一斤;其它價格不用細述了…。反正家裡來客人辦一桌5元之8元都有,而且也很豐盛,但是那時候煮燒的柴草到蠻貴的,記得好豆杆、棉杆柴類到要5分左右一斤,因為那個年代農村沒現在用的液化氣,晚上點煤油燈,煤油還要票的,4角幾分一斤……。回想過去,看看現在,今非昔比呀!各個時期都有各的長短處。簡要與大家分享過去、現在,也希望大家喜歡。


手機用戶25296242766


我大哥82年結婚,家裡給了200旅遊結婚,去了上海,回來帶了大白兔奶糖,我們一個縣城沒有幾個吃過,後來酒席五元一桌家裡辦的,出禮從五毛到五元,這樣條件在當時是非常牛逼的了。83年幸福250摩托,找關係3000買的,大哥騎著摔一跤,家裡人讓他賣了,還賣了3200。後來去深圳進電子錶,幾元一個回來賣二三百,熟人都賣一百。然後近二萬買了和磚頭一樣的大哥大。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我91年14級工,燃料公司上班一個月90多,朋友去看我,買了五元錢排骨,真的沒有吃完。40多公里汽車票3元。記得小時候,辣椒5分一斤,雞蛋9分一個,給一元錢一天花不完,看電影五分,看小畫書一分,喝糖精染料水一分,桃子五分錢買好幾個,西瓜一毛錢買二個,螺絲糖一分一個,煮的蠶豆米一分錢四個,奶油冰棒5分,水果冰棒一分。後來90年以後東西就貴了,蛋卷0.45,冰磚0.50.康師傅方便麵更貴,天天想著吃,現在送過來都不吃,發展真是太快了。


劉飛161326754


我是40後,我有發言權。

1960年至1962年,物價挺高的,十元錢買不到什麼東西。淮南電廠二級工每月37元,廠大門外,小販賣熟豬肉,每片長約6釐米,寬約5釐米,厚約0、5釐米,重約3錢,售價1元。每到發工資,購肉者特多,我親眼看到:有個胡姓青工一下子買了20片,當場狼吞虎嚥般吃掉。

1963年後,國家經濟形勢好轉,農貿市場米賣3毛錢1斤,10元錢可購米33斤。永久51型自行車憑票購買,每輛17O元,上海牌手錶憑票供應,每隻120元。青工4個半月不吃不喝,才能攢夠購一輛自行車的錢。

有些不良媒體,不顧事實真相,亂講一氣,抹黑當今,誤導年青人。

我本人60年代工資32、5元,現在退休金5千多,現在的生活比六十年代好多了,我衷心擁護改革開放。


手機用戶6481727513


如果沒記錯的話,六十年代最大面值的人民幣就是十塊錢吧!至於一百大鈔那是八十年代才發行的最大人民幣面值。


所以十塊錢在六十年代的購買力可見一斑,從我看過的電視劇上大致瞭解了一下,六十年代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也不過三十左右。所以換作現在普通工人的工資待遇,那個時候的十塊錢起碼也等於現在的一千塊(去除當時國內生產力低下因素),不然的十塊錢可能等於現在的更多。


十塊錢在當時真的很奢侈,一張電影票不到一毛錢,即便如此看電影也不是經常能去看的。豬肉也就七八角錢一斤就可以買得到。十塊錢大約可以買到80斤的大米,想要喝酒一瓶洋河大麴也就一塊錢左右。


真誠148377802


十八塊八毛八,年輕人不識它。

這堆錢能幹啥,聽我細細給你啦。

十元尊貴客人清,有雞有魚有後肘。

五元隨禮人情大,一般人家可不花。

懷揣二元進飯店,四菜一湯有餘還。

一元親戚走一匝,親友招待有酒餚。

手攥五毛買肉還,水餃炒菜星期天。

二毛一毛買油鹽,一個禮拜用不完。

五分二分紙筆錢,一分哄娃買嘴甜。

五六十元六七人,巧婦當家有餘存。


大豐205065954


六十年代十塊能買啥我不知道,我是七零後,當年我們家是五口人只有我父親一個掙錢,我父親是警察,每個月的工資是34.5元,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是七十年代末,我記得很清楚是下學期開學前幾天我要去買本,我父親騎自行車(單位發的工車)帶著我去百貨商店,我記得買了大小十多個本,還有鉛筆橡皮,一共花了不到一塊,那時的小本五分錢,大本七分錢,鉛筆三分錢,橡皮多少錢我不記得了。回家的路上,我父親買了一斤瘦豬肉(當年買肉不但用票而且要買肥的,越肥越好因為可以焅葷油,那時燉菜基本不放肉,只用葷油,省錢而且豆油是定量的),我問父親為什麼買瘦肉,父親說長工資了,長到40.5元而且還給補了半年工資,那一年的豬肉是六角五分錢(兩張肉票)一斤。七九年冬天我大舅當兵,我父親在飯店請了一桌飯,自己帶去的散白酒,幾個人吃我記不清了,反正我家人就去了八個人,還有不是我家的幾個人,我只記得桌子很大菜很多,有魚有肉帳是先結不像現在吃完結,因為我要吃糖麻花和父親一起去櫃檯交錢,看見我父親給了十塊錢和五斤糧票,櫃檯裡的阿姨給我先拿了三根麻花,後來大人吃的麵條,這就是我兒時記憶中十塊錢能買到的東西。


金戈鐵馬4


60年代10塊人民幣能買到什麼?我不清楚,但是到了70年代的時候,豬肉0.6元一斤,買白菜可以買1000斤左右。

記得那時過年走親戚,花1塊34毛錢,可以買2斤點心,走了這家,走那家,為了給親戚留下,奪把的點心都碎了,親戚也不好意思留下,因為兩包點心太貴重了,一般都是拿著饃饃,也就是現在的饅頭,或者麵條,那時叫掛麵;饃饃一般留2個,掛麵留一把,一把0.5斤,留2把的很少。




1978年的時候,上高中半學期學費3.5元,紅薯3.4分錢一斤,玉米一毛五六一斤,小麥兩毛出頭,看起來物價不貴,但比起現在的收入水平來,那是相當的貴,一個農村男勞力一天掙幾毛錢,市郊也不過一塊錢左右。


60年代一個農民一個月掙不到10快錢,80年代中期,國營廠裡學徒工,每月37.5元,燒餅6分一個,饅頭5分一個,豬肉當腰1.1元,這還是到了80年代中期,你說60年代10塊錢能買多少東西,有多重要?可以說起碼相當於現在3000元以上,卻比現在的3000元,在人們心裡重要的多!


陽光茗玫91


十塊錢在六十年代能買到什麼?那我要告訴你,如果只有十塊錢,那麼在六十年代,您很多東西都買不了,無論是穿的衣服還是吃的饅頭,都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您還得有糧票、布票,至於食用油和豬肉,更是想都別想。

既然是問能買什麼,筆者要告訴您,你那時候能買到的,現在都已經不用了,比如火柴,一分錢到兩分錢一盒,一兩毛錢一包(十盒),也就是說,十塊錢能買到五百到一千盒火柴。

當然,也可以買鉛筆和草紙本,帶橡皮的鉛筆兩分錢一支,不帶橡皮的一分錢一支,草紙本最貴的三分錢,最便宜的一分錢,至於書費學費,筆者倒是沒花過,因為可以“勤工儉學”,學校會組織學生糊火柴盒、到農村撿小麥大豆,東西上交給學校,學費書費就免了。

六十年代城市居民按糧本領取少量的玉米、高粱米、小米和更少量的大米白麵和植物油,至於豬肉,得攢幾個月的份額才買一次,否則售貨員沒法給你切。至於牛肉羊肉,那就別想了。就連藕粉和煉乳,也是奢侈品,當年有兩個名詞,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代乳粉”“代藕粉”。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做的。至於白糖,您要不是病人,可能連看著流口水的資格都沒有,那時候要想嚐到甜味,只有一個辦法——吃糖精。糖精雖然甜,但肯定是對身體不好,所以現在嚴禁在食品中添加。

如果手裡有十塊錢還想吃肉,但是有沒有定額,那怎麼辦呢?吃病死的馬肉和豬肉,農村的馬得了“四號病”、豬得了“豬瘟”或“米身子(痘豬肉)”,當年是捨不得焚燒掩埋的,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高壓鍋(幾十家也未必有一個)長時間燉煮。這樣的肉兩毛錢到五毛錢一斤——筆者真的吃過,味道還不錯。

當年我的父親在農村小學當校長,一個月給三五塊錢補貼,還給一定的“工分”,但是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到豬肉,大哥已經是“社員”,“夜戰”的時候發兩個黑黑的白麵饅頭,他捨不得吃,拿回家我們幾個小兄弟居然能吃出甜味來。

現在有很多人都說過去如何如何好,抱怨現在買啥啥貴,還陰陽怪氣地表示“我拉了平均收入的後腿”,卻沒想想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強了幾百倍,也沒想想為什麼別人賺錢你卻受窮?筆者認為,原因就是兩個:一是無能,二是懶惰。現在只要肯付出心血和汗水,真的可以想穿啥穿啥想吃啥吃啥,啥都不幹,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孃的傢伙,真該被送回六十年代去啃窩頭,那時候你要敢胡說,吃飯可就不用花錢了,但肯定會很累,因為當年有個處罰叫“勞動教養”……


半壺老酒半支菸


60年代,我爸媽都還在農村幹活,先來看看他們的收入。當時生產隊一天的工分換算成錢,一個工是0.14元錢,這是男人的工分,女人還要打八折,也就是我媽幹一天活的收入是0.112元錢,我爸媽倆人一天的收入加起來是0.252元錢,現在要是地上掉了兩毛多錢,你會撿嗎,大概不會,但,那時候卻是一天的收入。一個月按30天計,兩個人收入加起來就是7塊5毛6分錢。當時我家除了父母,還有奶奶以及我和我妹五個人,也就是說這7塊5毛6分錢要養活我們一家五口人。

十塊錢差不多是當時一家五口人一個多月的生活費了。當年劉姥姥一家五口一年二十兩銀子的生活費,說不定比60年代的我們生活得還好點。

70年代初我上小學的時候,學費是一塊錢,雜費是一塊五,兩項加起來兩塊五。如果按上學來算,十塊錢可以同時供四個孩子讀一學期的書。

60年代的時候,油條2分錢一根,燒餅2分錢一塊,十塊錢可以買到500根油條或者500塊燒餅。不過,即使是油條和燒餅這麼便宜,我們也難得吃上一回,因為沒有多餘的錢。偶爾買了一兩根油條,奶奶用它來跟絲瓜一起煮湯,燒菜的時候就可以省得放油了。因為油也不夠吃。

60年代的花洋布是1毛6一尺,做一件衣服按照5尺布來算,大概就8毛錢。那時候買布要布票。我們家鄰居住著的是從城裡來的知識青年,每到年末,母親總是搜出家裡的布票,讓那些城裡人幫我們從城裡捎一些花布回來。因為覺得他們城裡人眼光好,買的布好看,可以把我們姐妹打扮得美美的。

現在回頭來看看,那時候錢的購買力真的是非同小可,一分錢都作用巨大。所以當1979年,我們家因為落實政策,我爸被安排工作,一家子可以掙到30元月薪的時候,那真正是一筆鉅款呢!


蘇小妮


十塊錢要夠兩個月日常生活了,而且還很滋潤

在說10塊錢在60年代能買什麼之前,咱們先說一說10塊錢在今天能買點什麼。買的東西真的不多,一杯奶茶或者是兩桶泡麵。要是說在大城市了,10塊錢別說一頓飯了,基本上連一塊蛋糕都買不了。那接著說10塊錢在60年代能買多少多少東西。


先說大閘蟹,大閘蟹人人都愛吃。不過大閘蟹也是貴,現在一隻蟹上百很正常。但是在60年代,10塊錢12斤大閘蟹,對沒錯就是12斤大閘蟹。如果真的數據不夠明顯,那咱們來拿大米舉例子。

10塊錢現在能買多少大米不好說,但是在過去大米80斤,而且還是那種好的大米80斤。咱們也知道一點,過去的東西真的比現在好多了。以前一般的大米放在咱們這裡真的是綠色環保有機大米了。

那是不是說明萬一有一天我們回到過去了,是不是我們身上帶著10塊錢就可以活的舒舒服服了,這倒不是。因為很簡單,過去買東西需要票,不是錢票子,是各種各樣的票,糧票,布票連鞋都有票。你要是沒有票子你有再多的錢也是買不到東西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需要這些票呢?


因為60年代,中國剛剛打完仗,屬於要什麼沒什麼,物資缺乏都都沒法兒說。這種情況下人民什麼都想要,但是國傢什麼都沒有,還必須滿足大家的要求。當時畢竟剛打完仗,也不能什麼都不讓老百姓幹,可是要是縱容下去,國家的底子還是會被掏空。

好不容易剛打完仗,也不能過兩年就自己把自己耗死了吧。這種情況下為了能讓老百姓們活下去,國家只能限制物資的供應。而且這種東西還根據地域的不同有區別,這是一個詞——“計劃經濟”。

為什麼要計劃,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大局意識,還屬於縣長管好自己的縣就行。那麼縣長要考慮的就很簡單了,自己的人民吃飽就行了。所以糧票的發佈數量也不一樣,所以要真的說10塊錢在過去的60年代能買到什麼,那還真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那接著說10塊錢能在60年代買那麼多的東西,是不是就說明了,60年代的物價真的是低啊。不是因為這件事確實是不能那麼說,60年代錢就不是錢了?想什麼呢?為什麼60年代的時候可以買這麼多的東西?

很簡單啊,因為60年底人們掙的都不多。當時那個年代,還沒有現在這樣這麼多的事情。大概就是還是屬於我買力氣掙錢,知識的力量確實是顯現不出來。當時種地的都比教書的掙的多,大部分農民還是屬於自己種地養活自己。

像米和麵這種東西啊,為什麼價格低?因為買的人都不能說很多,應該說買的人大部分是城裡人。這些人不用種地了,有了別的賺錢收入也有了按月發的死工資。這插一句嘴,我聽我爺爺說過,在他們那個時候,別說10塊錢了,基本上5,6塊錢就能過一個月了,因為人們掙的少啊,掙的少不就花的少嗎?


所以其實單純的討論10塊錢在60年代能買多少東西意義不大,因為你生活的年代是2018年。就算真的要回去,首先要考慮的也不是10塊錢能買多少東西。畢竟你要考慮一個前提問題,就是你要是真的到了60年代,你能不能掙到10塊錢,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掙到這10塊錢。

要知道以前和現在真的是不一樣,現在10塊錢真的是能從地上撿到的,但是放在過去一個月的工資可能都到不了10塊錢,畢竟過去真的是一個月8塊錢就能活的舒舒服服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